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8292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

《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x

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00分命题人:

审题人:

班级: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成绩: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

请同学们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面。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3分,共30分)

1.选出下列词语注音有错的一组:

()

A.褐(hè)色红缯(zēng)醴(lì)酪(nào)

B.贮(zhù)藏将(qiāng)进酒馔(zhuàn)玉

C.啖(dàn)萌蘖(niè)龟(jūn)裂

D.欢谑(xuè)沽(gū)酒岑(cén)夫子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换的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B.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饶幸获奖,母亲已离我整整七年了。

C.“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D.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照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大意。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国大业》在我市上映时,电影票极其难买,电影院内中途退场的观众也是凤毛麟角。

B.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他的故乡肯尼亚,人们更是载歌载舞,弹冠相庆。

C.这次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都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科技和文化产品,参观的人们如趋之若鹜,纷纷涌向各个国家的展厅。

D.在西藏打砸抢烧时间中,部分西方媒体不顾新闻道德和准则,刻意剪辑和加工原始图片,隐去暴徒施暴的画面,将救护车说成军车、救人说成抓捕,颠倒黑白,制造事态严重的假象,令人怀疑其背后的目的和用意。

4.下列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缯:

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

醴酪:

甜美的奶酪。

B.弘扬:

发扬光大。

宠幸:

地位高的人宠爱地位低的人。

C.龟裂:

呈现出许多裂纹。

飞骑:

快马。

D.浩瀚:

广大,繁多。

觉解:

了解和自觉。

5.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网络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即使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令网迷们心痛不已。

B.小明的年龄恰巧比他父亲的小一倍。

C.汽车质量的好坏,是安全行驶的重要保证。

D.电子计算机在运算速度方面有着人所无法相比的优越性。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

“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B.我听得扫兴,故意笑:

“可能?

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C.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D.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7.对下列句子使用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

(引用)

B.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打比方)

C.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列数字)

D.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举例子)

8.根据下列情境,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在招聘会上,招聘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和众多应聘者比较起来,你有何优势?

”应聘者回答:

“”

A.我都写在了简历上,请领导仔细看一看。

B.这种工作我早就接触过,对我来说轻而易举,只要录用我,保证干好。

C.我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技术等级考试,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相信能胜任这份工作。

D.我认为只要听领导的话,搞好与同事的关系,就能干好工作。

9.填在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金石可镂。

A.锲而不舍B.锲而舍之C.朽木不折D.功在不舍

10.下列文体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B.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塑造人物形象是核心。

C.词作为一种体裁,脱胎于音乐。

很多词本身是可以谱曲歌唱的,好多词牌是由填词用的曲调名演变来的,如“浣溪沙”“雨霖铃”“水调歌头”等。

D.古体诗,又称“格律诗”,指的是用文言文写出的诗,对诗的字数、句数、音韵格律都有严格要求。

近体诗,指的是不讲究音韵格律的自由诗。

二、综合题。

(共10分)

1.仿写句子。

(5分)

以“假如生命是……,不要……,要……”的句式,写一个类似的句子,不要超过30字。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天风海雨中奋斗搏击。

仿写:

2.应用文写作。

(5分)

13级商务英语专业的李明同学于2014年10月28日在学校操场捡到一个黑色钱包,内有40元钱,一张就餐卡和一张银行卡,为寻找失主,请以李明的名义写一则启事。

 

三、阅读题。

(共30分)

(一)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选文,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1、在对荔枝果实形态的描写过程中,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分)

2、本段主要介绍了荔枝果实外部形态中的哪一点?

(2分)

3、请分析以下各句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1分)

②《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2分)

③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

(2分)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使用分别有什么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3分)

①“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

②“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二)现代文阅读。

(18分)

离太阳最近的树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是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技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在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

饭要烧熟,对不对?

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

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巨大的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到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

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富有韧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也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蓄涵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这里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

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

5.文中画线句把“红柳”比成“冰山”,两者相似点是什么?

这样写意在突出什么?

(4分)

6.第二段写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运用了哪两种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7.司务长和“我”关于挖红柳的一段对话中,一连用了四个“对不对”,作者详写这一对话的情景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8.综合全文来看,《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一标题有什么含义?

(3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红柳是平均海拔5000米高原上仅有的树种,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作者称之为“高原的精灵”。

B.司务长为了节省开支,只得砍红柳作燃料,通过算经济账,他说服了反对砍伐红柳的“我”。

C.作者介绍了砍伐红柳的过程,赞扬了那些“男子汉们”的艰辛劳动以及高科技的强大威力。

D.红柳有巨大而顽强的根系,它们与沙子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从而起到固定流沙的作用。

E.文中以“千年古木”、“亿万颗沙砾”来形容红柳生存年代之久远与沙山之巨大,这并非夸张。

四、作文。

(共30分)

请以“最令我感动的事情”为题,写一篇叙事性记叙文。

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字数不少于600字。

 

中职高教版下册语文期中考试答题卡

专业班级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3分,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综合题。

(共10分)

1.仿写句子(5分)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天风海雨中奋斗搏击。

仿写:

2.应用文写作(5分)

三、阅读题(共30分)

(一)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分析以下各句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18分)

5.(4分)答:

6.(4分)答:

7.(3分)答:

8.(3分)答:

9.()()(4分)

四、作文。

(共3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