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花的学校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花的学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花的学校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我们身边还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它既看得见又看不见,既摸得着又摸不着。
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预习过新课的同学已经知道了,原来呀,这是一所——花的学校。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自己对“花的学校”的认识或想象,引入下一阶段的预习。
过渡:
有谁能说说,“花的学校”在哪儿?
花儿们什么时候上学?
什么时候放假?
你觉得他们在学校里都学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表达)嗯,说得真好!
看来你们认真读了课文,想象力真丰富啊!
《花的学校》这篇课文的作者发挥了神奇的想象力,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
他可真厉害!
现在,有谁帮老师介绍一下作者?
二、初读课文,布置任务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戈拉》《沉船》等。
1913年,他因《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本文选自诗集《新月集》。
在诗集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
诗人与孩子融为一体,热烈地歌颂童真与母爱。
2.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按步骤完成学习任务。
◆自读要求:
(1)第一关:
汉字大本营。
自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认读,能使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评选“写字小明星”)
(2)第二关:
阅读展示台。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用“——”画出精彩的语句。
(评选“优秀小主播”)
(3)第三关:
最强大脑。
尝试读懂课文内容,用“?
”在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评选“最强大脑”)
三、再读课文,解决任务
1.第一关:
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雨
下
野口
跳
欢
站衣
出
起双
能
放
相住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艹:
落(落下)——荒(荒凉)——花(花朵)——草(草原)
犭:
狂(狂风)——猜(猜想)——独(独自)——狠(凶狠)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舞]上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注意3个横画中第三横最长,4个竖画向中心聚。
下边部分宽松舒展。
[假]第三、四、五画的笔顺是横折、横、竖。
整个字各部分都要写得紧凑些。
[臂]上边部分写得舒展些,略扁。
下边部分第一笔是竖,要写直。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指正,对写得好的同学给予“写字小明星”的鼓励。
2.第二关:
检测朗读情况。
(1)学生交流圈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2)教师结合交流情况指导难读的句子,理解重点词语。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湿润”是什么意思?
潮湿润泽。
“走过”“吹着口笛”,我仿佛感受到了东风的悠闲惬意。
)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跳舞、狂欢”,多么高兴,多么欢快!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我们多么爱自己的妈妈呀!
花孩子们也爱他们的妈妈!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选“优秀小主播”。
3.第三关:
检测思考质疑情况。
(1)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互助解答。
(2)教师汇总、点拨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注意有的当堂解决,有的放到课文学习中解决。
示例:
花儿们真有自己的学校吗?
花孩子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花孩子们的老师是谁?
花孩子们为什么会放假?
花孩子们的妈妈是谁?
在哪里?
……
(3)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填空并齐读:
诗人以孩子的视角,想象了花朵孕育、开放、飘零的情景: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
他们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他们的家在(天上)。
(4)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划分的依据并归纳每一层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放假了。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
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部分(第7~9自然段):
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
(5)依据这一阶段的表现,评选“最强大脑”。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不仅会读、会写生字词,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出了课文的层次,甚至还互相帮助,解决了很多疑问,连续闯过了老师布置的三大“关口”,大家真了不起!
令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点评个体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语文学习贵在实践,我们只有实实在在去读、去画、去思、去想,才能获得真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你觉得对你最有帮助的是哪一环节、哪位同学?
想一想,记一记。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熟读课文,在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写一写感受,下堂课我们一起深入到课文中去欣赏体会。
3.提醒学生摘抄、积累。
(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积累泰戈尔的名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理解课文内容,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体味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作者丰富细腻的想象。
2.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3.能进行拓展想象,描述花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通过朗读感悟诗中的情境。
2.激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创造性想象,读写结合。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阵雨落下荒野口笛跳舞狂欢罚站衣裳
猜出扬起双臂能够放假互相住所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说得真好!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诗人在写这篇《花的学校》时,已年近四十,可这篇文章读起来仍像小朋友在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是因为诗人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他用童心感受世界,因而这些奇妙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花的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提示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预设: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雷电交作”的画面和声音,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乌云翻滚,雷声轰隆,闪电划过天空,阵雨“哗啦哗啦”下起来了。
草地上,雨水的浇灌让花儿们开始快快地生长。
2.教师点拨重点语句。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风儿就像调皮的小孩子,轻快地走着,还吹着响亮的口哨。
运用这种拟人的手法,让人读来真是倍觉有趣呀!
谁能模仿东风吹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跑出来、跳舞、狂欢”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花儿的心情怎样?
开心、雀跃。
猜猜看,它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呀?
下课了,它们尽情地享受自由;
下雨了,它们尽情地享受甘甜的雨滴,茁壮成长。
3.想象描述:
如果你们现在就是一朵朵美丽可爱的花儿,在六月的阵雨中,你们笑着跳舞,尽情地狂欢,那你们可能在想什么、会说什么?
你们会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呢?
雨滴雨滴,再多下一点,让我多汲取营养,长得更快一些!
下雨啦,好开心呀!
小伙伴们,快来快来,让我们一起跳摇摆舞吧!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画一画能让你看到画面或听到声音的重点词语。
2.汇报交流画出的词语,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
(1)“互相碰触”让我们想象到树枝被风吹得东摇西摆、互相撞击的情景,仿佛参加了一次盛会,在欢呼、在摇摆呢!
(2)“簌簌地响”让我们听到了树叶不停扇动的美妙声音,像唱着歌一样。
(3)“拍着大手”仿佛让我们看到黑云不断翻滚,听到雷声轰隆隆、轰隆隆响个不停。
这是雷云在给快乐的花孩子们鼓掌呢!
(4)“紫的、黄的、白的”,草地上,花儿五颜六色的,颜色非常鲜艳,多好看呀!
我想肯定不止这三种颜色,也许还有红的、蓝的、橙的、杂色的……
(5)“冲”这个词语,让我感受到花孩子们是多么迫不及待、多么兴奋快活啊!
3.情感渗透:
风大雨大,而娇嫩的花孩子们却无惧风雨,执着盛放,你们对它们还有新的认识吗?
花儿们有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虽然恶劣,但它们毅然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
4.教师小结过渡,齐读第1、2、6自然段。
小结:
多么美的画面,多么勇敢的花孩子啊!
同学们发现了吗?
在写雷云、阵雨、东风、花儿、树枝、绿叶这些景物时,诗人都将它们想象成了人,所以才能写得这么有意思。
这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3个自然段,感受诗人语言的灵动和优美吧!
(三)学习第3~5自然段。
1.指名读第3、4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
花儿们的学校长什么样?
谁会是它们的老师?
它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
老师为什么要让花儿罚站?
学生可以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可以从精彩纷呈、轻松愉快的方面说,也可以从管理严格、不太自由的方面说。
和我们的学校一样,“花的学校”有桌椅有讲台,“向日葵”老师给它们上美术课,教它们装扮自己,用美丽的容貌装点大地;
树根老师给它们上生活课,教它们怎么汲取营养、尽快成长;
“鼹鼠老师”教它们学外语,学会跟风交流、和雨聊天;
如果花儿上课不认真,偷偷地和小蚯蚓聊天,老师就会批评它们,让它们站在墙角反省一下。
2.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
为什么说雨一来,花儿们就放假了?
你们可真是富有想象力呀,花儿们的校园生活听起来可真是缤纷多彩!
当然,它们也和你们一样,期盼着愉快的假期呢。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谁来雀跃地读读这一句?
(学生读,教师追问,引导学生回答。
)雨水的浇灌让花儿们汲取营养,长大了、长高了,一夕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地面,露出了美丽的笑脸。
用“放假”来描述这个过程,多有情味呀!
花孩子们可不就跟我们一样吗?
(四)学习第7~9自然段。
1.指导理解第7、8自然段。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放假后的花孩子们又将去哪儿呢?
回家。
他们的家在哪儿?
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天空辽阔,星星是没有约束的,太阳对星星的爱是温暖的。
太阳般的温暖,天空般的自由,这是花孩子们的,也是我们的渴望呀!
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着急着要到那儿去吗?
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两个问句和“急急忙忙”,表现出花儿们是多么急迫地想要回家呀!
读第9自然段就知道了,因为家里有妈妈。
2.指导理解第9自然段。
(1)花儿们刚刚还“跳舞、狂欢”呢,转眼就“急急忙忙”回天上找妈妈。
从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玩得再疯狂也不忘回到妈妈的怀抱,不忘回到自己的家。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妈妈的喜爱之情,对拥有妈妈的爱而骄傲、自豪的感情。
知识拓展:
在泰戈尔的诗歌中,除了一些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内容是描写自然和生命,赞美宇宙、儿童和母爱,读来令人倍觉温馨。
在这首诗歌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生命和母爱的赞颂。
三、品读感悟,回顾拓展
1.自由读文,总结文中的孩子都产生了哪些想象。
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明确:
(1)地下有花的学校,花儿们都是上学的小学生。
(2)花儿们也要做功课,要是放学以前跑出来玩,老师就要罚他们站墙角。
(3)花儿们也会放假,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4)花儿们也有家,他们的家在天上。
2.思维拓展,自由讨论:
如果你是作者,请你给出花儿学校在地下、家在天上的理由。
想一想,花儿的妈妈是谁?
老师是谁?
花儿奋力地向上生长,他们伸出双臂要拥抱妈妈。
他们的妈妈是太阳的光芒,照耀他们、温暖他们;
他们的妈妈是雨露,滋润他们、哺育他们。
所以花儿的家在天上。
花儿的老师是大地,大地为花儿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花儿的老师是大自然,他们在自然界里经受锤炼。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小练笔:
”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
请你照样子写一写。
·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清风一吹,他们()。
·
蝴蝶一来,他们()。
蒲公英一飞过来,他们()。
2.展开想象,花儿学校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如果花的学校的校长现在来到了你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表达。
3.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写几句完整的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金色花》《同情》。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品读语言。
师:
(课件出示第2、6自然段)同学们,放声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可以用笔画一画能让你看到画面或听到声音的重点词语。
生1:
我从“一群一群的花”可以想象到当时草地上有很多花,就像一瞬间全部开放了一样。
生2:
从“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我能想象到好多花都在摆动,就像在开狂欢舞会。
你真会想象啊!
你能带着自己的想象,读一读第2自然段吗?
(有感情地朗读)
读着,想象着,你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我想象到因为风太大,树枝摆动着,互相碰触,就像在一起跳舞,又像在互相打招呼。
多么丰富的想象!
“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我仿佛看到了树上的叶子都在抖动,我还听到了树叶沙沙响的声音。
你不仅想象到了画面,你还听到了声音。
真是了不起!
“雷云拍着大手”,天上的云在翻滚,雷声轰隆,就像雷云在鼓掌欢迎花孩子们。
你的想象能力也很强。
带着这样的画面,读读这一句吧!
(语气加重,语速加快)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赏析:
“边读文边想象”,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往往缺少具体的指导,学生想什么、怎么想难于把握。
所以这位教师在前面补充了“抓重点词语”的可行性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将阅读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从而体会出诗歌语言的生动、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摆在首位。
在第二学段还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课标中还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因此,本节课我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言积累的意识。
在课堂上,我首先尝试着打乱了课文的顺序,进行了“1、2——6——3、4、5——7、8、9”这样的层次划分,每一部分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比如第1、2、6自然段重点在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味,最后点明这是拟人手法运用产生的效果,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3、4、5自然段重点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拟人”进行表达实践活动。
第7、8、9自然段重点在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进一步拓展想象,以领会诗人的意图,顺势延伸至诗人的其他作品。
但因为时间有限,对于诗人其他的作品介绍没能在课堂上呈现,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后阅读了。
其实阅读诗人其他的作品对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中心是有帮助的。
其次,诗歌重在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有所感悟。
但若是机械地读,难免太过枯燥,会让学生失去自主感受诗意的兴趣。
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关键,抛出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鼓励他们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
依据他们的想象和讨论内容,进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领悟,从而做到读有韵味。
另外,适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借助实际经验,也不失为理解课文的一个好办法。
但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的方向,无论表述什么,终归还是要回到教学轨道上来,不能太散漫。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诗,必须读,但是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去自读;
教诗,必须引导,但不能按照我们的想法去禁锢学生的思想;
教诗,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想办法去“开放”学生的大脑与心灵,让他们在诗歌的天地中自由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