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传播学问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2747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农业大学传播学问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农业大学传播学问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农业大学传播学问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农业大学传播学问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农业大学传播学问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农业大学传播学问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山东农业大学传播学问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农业大学传播学问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农业大学传播学问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方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强调运用实地调查、内容分析、心理实验等方法来研究传播效果,体现出定量研究、微观研究的特色。

批判学派:

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在欧洲兴起。

倾向于以思辨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强调宏观(定性)研究,往往是讲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视为整个社会结构中的组成部分,着眼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乃至哲学的角度综合探讨社会与传播的关系。

第三章

1.人内传播

含义:

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具备传播能力的个体在自身内部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

性质: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

特点:

人内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基模含义(schema):

又译“图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3.人际传播的概念基本动机

概念:

是指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包括两者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动机:

1、获得信息、认识与控制环境。

2、实现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3、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4、满足情感沟通需求,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4.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自我认知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5.人际传播特点局限

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非制度化传播(自发、自主、非强制性)

局限:

1、发出的信息往往只在瞬间起作用。

2、覆盖面小,复制信息的能力不强。

6.群体传播

(1)概念(了解):

群体传播,是指群体成员间或群体与群体间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2).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网关系(了解)

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意识包括群体归属、群体感情、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等方面的内容。

①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传播结构:

信息的流量和方向

②群体意识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3).群体规范在传播中作用(了解)

①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群体规范的作用在于排除群体偏离性意见。

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②对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效果:

与群体规范一致时,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

与群体规范不一致时,阻碍减弱说服效果。

(4).从众的心理动机影响因素(案例分析)

A.群体的因素:

群体自身的一致性、凝聚力等。

B.情境因素:

刺激物的性质;

个体的自我介入水平

C.个体因素:

个性特质差异,如自信心。

D.教育文化因素

★(5).什么是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

集合行为:

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

该行为中的传播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

1)结构性压力:

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

2)触发性事件

3)传播机制非正常化

(6).群体暗示:

暗示是不通过直接的说服和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参与者通常保持着高密度的接触、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群体中蔓延的过程。

(7)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起什么作用匿名性:

在集合行为混乱状态下,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状态。

1)危机状态下的集合行为,模仿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人的安全本能的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2)破坏性集群行为中,模仿部分基于“匿名性”原理。

处于“匿名”状态下的人们,容易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

匿名导致责任的模糊。

★(8).简述流言定义特点

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或话题。

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使人们相信所传消息是事实

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事件或敏感话题,以唤起人们的关心、兴趣

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至少在流传期间缺少可靠证据

★(9).流言产生传播的影响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

流言流通量(rumor),与问题的重要性(Importaance)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Ambiguity)之乘积成正比。

R=I×

A

印度心理学家巴萨德提出不安感(anxiety)对流言传播的推动力。

原公式中的重要性(Importance)和暧昧性(Ambiguity)也为关联度(involvement)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y)代替。

R=I×

U

关联度(involvement)是指社会成员与流言所涉及的问题关系越密切,越有卷入流言传播的可能性。

不安感(anxiety)强调的是流言发生和传播的心理条件,其中包含对事件未来发展的解释和忧惧。

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环境的不稳定性,也指由于权威信息渠道不畅通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

★10.集合行为中流言传播特点(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a.快速增殖:

“演讲”形式

b.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同一个流言经传递后回到它的发布者那里,已经增添了许多新内容,连发布人也难辨真貌,往往作为新的信息进行接收。

c.伴随大量谣言。

谣言:

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集合行为中,别有用心者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散布谣言,操纵人群。

11.组织传播(了解)

组织传播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的组织及其成员,为实现既定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信息共享与传递活动。

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7.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定义特点

定义:

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是公开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2).大众传播基本社会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4)娱乐功能5)经济发展功能

(3)如何理解拉扎斯菲尔德大众传播的麻醉理论

沉醉于虚幻的满足;

丧失了行动能力。

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终会不知不觉丧失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现代大众媒介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降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使人误以为只要对事情了解了、认识了、议论了就等于参与了,就算采取行动了。

(4)19世纪30年代以美国“便士报”为代表大众报刊特点

A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化运营企业经营

(经济独立,由政党经费经营转变为市场化、企业化经营。

B观点纸——新闻纸(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娱乐为主,贴近大众生活。

C售价低廉、发行量大,广告收入成为报纸经营的主要来源。

D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面向分散、异质、不定量的大众。

(5).你认为互联网,电子传媒技术发展使大众传播出现哪些新特点

a.“全媒体”从媒介间的清晰界限到界限逐渐消失,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

b.“小众化”“分众化”传播内容从大众改为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人

c.从媒体缺乏到媒体过剩的状况

d.从单向传播为主变成互动传播越来越成为重要特征。

第四章

1.传播者概念(了解)

传播者即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

分为个体传播者和组织传播者

2.传播者权力责任(了解)

任务:

1、收集信息2、加工制作讯息(信息符号化)3、发送讯息4、搜集处理反馈信息

权利:

普遍性权利:

普通公民进行信息交流的权利。

言论自由权、出版权、著作权、通讯权等。

(国家宪法、民法)专业性权利:

大众传播领域工作人员的传播权利。

★3.传播着赢效因素

权威性(权力地位、资历威望、专业特长);

可信性(诚实信誉、公正客观、真诚);

接近性;

熟知性;

悦目性

4.媒介组织定义及特点

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1、地位稳固2、媒介组织的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媒介组织的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5.媒介组织性质组织目标

1、组织性质

社会学家艾兹奥尼:

强制性组织;

功利性组织;

规范性组织。

传媒组织一般属于功利性和规范性的混合形态,它既是公共事业单位,又是信息产业机构。

2、组织目标

1)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传媒的经济收益:

广告收益、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

传媒的服务对象:

受众、广告主。

2)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观念、行使某种社会影响,对社会行为有某种引导和控制作用。

成为社会利益集团或组织的工具。

3)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一,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活动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公共服务作用。

第二,对社会的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第三,作为“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有责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6.“把关”最早提出者把关理论基本内容

最早提出者:

卢因

基本内容:

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门区,或是根据一些公认的规定、规范,或是根据把关人得个人意见,对信息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

把关是一个信息控制的过程。

7.什么是把关人把关人具备的功能

把关人:

在采集、制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及决策发生影响的人或机构。

功能:

检查功能;

加工功能;

评价功能;

导向功能

8.媒介组织的外部控制来自哪些方面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4、传播主体的自我控制

9.国家政府如何对媒介组织进行政治控制

是媒介控制的主要部分,主要通过规定传播体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组织的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国家目标服务。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对媒介创办进行审批、登记;

分配传播资源;

对媒介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传播内容。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和实行国家援助。

10.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如何实现对媒介经济控制

1)以强大的资本作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2)通过控制议会党团等方式对公营传媒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间接控制或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11.麦奎尔总结的六种媒介规范理论其中哪四种实有施拉姆哪部著作中概括出来

麦奎尔归纳为六种:

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前四种,是美国学者席伯特和施拉姆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一书中概括的。

12.媒介集权主义规范理论产生时间基本内容(选择判断)

(1)、欧洲中世纪后期集权主义制度下的产物。

15世纪中叶,印刷术产生后不久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气候下产生的。

极权主义——封建专制统治

(2)、其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3)主要内容包括:

①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②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③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④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13.媒介自由主义理论产生时间代表性人物著作两个核心基本原则主要内容

时间: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同集权主义制度及其媒介规范理论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

代表性人物及著作:

1644,约翰·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1859,约翰·

斯图亚特·

密尔(穆勒)《论自由》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托马斯·

潘恩、托马斯·

杰斐逊等

两个核心基本原则:

一是“言论的公开市场”(观点的自由市场)原则,二是“自我修正”原则。

(真理只有在公开而自由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

)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

主要内容: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的权利而不必经过政府的特别许可;

②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策和官吏;

③新闻出版不应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

④在涉及意见、观点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应当同样得到保证。

★14.媒介社会责任提出时间基本内容实质

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提出了社会责任理论。

1947《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内容:

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如:

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其实的内容);

④公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信息传播,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实质:

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和修正,主张媒介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15.媒介民主参与理论时间基本内容

民主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新的媒介规范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

巴隆《媒介接近权:

为了谁的出版自由》(1973)B·

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1983)

主要观点:

(1)任何个人和弱小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商而存在;

(3)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的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平等性。

★16.我国目前新闻传播制度规范基本内容功能

(1)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第一,新闻传播事业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服务作用;

第二,新闻传播事业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

1.什么是符号:

符号就是能指代或表述信息内容的代码,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2.信号象征符各有何特点

1、信号的特征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2)信号与所表示的对象物间通常有一对一的固定的对应关系。

2、象征符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物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3.普通语义学总结出来的语言的陷阱

第一,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

第二,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

第三,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

4.普通语义学总结出来的语言误用(失当)的现象

1)死线抽象。

传播者只在语言“抽象层次”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也就是将语言固定于某一不变的抽象层次上。

2)以偏概全,忽视差异。

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事物时,只顾整体一致,不顾个体差异。

忽视了同一类别中各个分子的差异和区别,把他们混为一谈、视为同一。

3)非此即彼,评价极端。

指语言使用者只看两个对立的极端,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层次。

4)自我投射,主观臆断。

是指在表达事物过程中,下意识的、不自觉的将主观态度加进了对事物的评价。

5.非语言符号类型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

1)体态非语言符号(面部表情、眼睛传神、手势示意、姿态暗示、身体接触)

2)伴随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的声音相伴随的“声音因素”。

如:

音调、音色、音量、音质、音重、节奏、速度等)

3)时空非语言符号(交流时间、交流距离)

4)物化、活动化、程式化非语言符号(着装发型、配饰摆设、饮食服装、装饰装修、标志物;

民族舞蹈、舞龙舞狮、功夫;

节庆仪式)

6.体语的基本特征

伴随性;

通义性;

协同性;

可信性。

7.怎样理解非语言符号辅助语言传播的功能

传播态度与情绪;

辅助语言传播;

补充、强调、重复、调节;

替代语言符号

8.如何理解语言符号意义的暧昧型多义性

暧昧性: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如“水果”“潇洒”

多义性:

如“老张的画很珍贵”

第六章信息与传播

1、农业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

1)以个体的亲身传播为主

2)信息内容多为“向过去看”

3)更新周期长

4)流通缓慢、流通范围窄

2、信息社会:

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是以信息的核心价值为动力而得以发展的社会。

3、信息社会信息与传播的特点?

文字信息与知识量急剧增长;

信息传递手段迅速发展,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信息传递更加普及化;

信息整合化;

人际传播疏离化、不在场化趋势加强;

4、信息爆炸:

是对信息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5、信息超载:

指社会信息量超过个人或系统能力所能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并导致故障的状况。

6、信息污染:

指信息中有害性、误导性、欺骗性的元素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第七章媒介与传播

1、传播媒介:

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2、常见大众媒介(印刷媒介:

书籍、报纸、杂志。

电子媒介:

广播、电视、电影。

)的特点?

3、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

传播速度实时性;

信息内容海量性;

信息形态多媒体性;

信息检索便利性;

传播过程交互性;

传播范围全球性

4、新媒介:

广义的新媒介;

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

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

狭义的新媒介:

主要指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即互联

网和手机。

5、如何看待“电子乌托邦思想”?

新的媒介技术或传播工具的确蕴涵着广泛的可能性。

但是,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

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幼稚的。

6、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是指?

1.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3.“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7、怎样理解“媒介即讯息”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8、是谁第一个提出“地球村”?

马歇尔·

麦克卢汉(1911~1980MarshallMcLuhan)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地球村”

9.按照英尼斯的观点,“偏倚时间”的媒介具有什么特点?

以“偏倚时间”的媒介为主导媒介的社会有何特点?

偏倚时间的媒介是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利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

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宗教的、特权的媒介,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

偏倚时间媒介占主导的社会,注重历史传统、强调习俗和延续性、具有社会秩序稳定、等级森严的特征。

但是,它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

9、按照英尼斯的观点,“偏倚空间”的媒介具有什么特点?

以“偏倚空间”的媒介为主导媒介的社会有何特点?

偏倚空间的媒介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

是一种大众的、普遍的、政治的、文化的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

 

偏倚空间的媒介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10、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集中反映在他于1985年出版的《空间感的失落: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

他声称,他的媒介情境论是(英尼斯、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戈夫曼的情境理论)的有机融合。

11、如何理解梅罗维茨“情境应被视为信息系统”?

场所不同,限定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