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2137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15.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Word文件下载.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Word文件下载.docx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肢

前缘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线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缘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下肢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手三阳、足三阴自肢体的远端走向躯干——向心性经脉

  手三阴、足三阳自躯干走向四肢远端——远心性经脉

  头面部的分布

  手三阳经止于头,足三阳经起于头——头为“诸阳之会”

  躯干部的分布

  注:

足阳明胃经是唯一阳经行于阴位的经脉

  十二经脉在胸腹部分布规律:

  (自内向外,脐水平线)

  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部位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胸部

足少阴肾经(距正中线2寸)

足阳明胃经(距正中线4寸)

足太阴脾(距正中线6寸)

腹部

足少阴肾经(距正中线0.5寸)

足阳明胃经(距正中线2寸)

足太阴脾(距正中线4寸)

足厥肝从少腹斜向上至两肋

背部

足太阳膀胱经(距背中线1.5寸)

足太阳膀胱经(距正背中线3寸)

体侧部

足少阳胆经

  四肢部的分布

  手足阳经,行于外侧面

  手足阴经,行于内侧面

  注:

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至内踝八寸以上,则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是循脉依次传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流注,最后注入足厥阴肝经,再复回到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类经图翼》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足、手阴经在胸中交接。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命名

  奇——异,不同于一般;

无偶

  ●分布循行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多为“别道奇行”

  ●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属络;

  ●彼此之间也没有表里配偶关系;

  ●除任脉、督脉之外,均无本经专属腧穴。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阴跷脉、阳跷脉

  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的走向和分布特点

  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上至头面

  任脉—行于前正中线,上抵颏部

  冲脉—行于腹胸部、脊柱前及下肢内侧

  带脉—横行腰腹

  一源三岐:

  督、任、冲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分三条经脉循行,称为“一源三歧”。

  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后及肩、头部

  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及头项

  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除带脉外,均自下向上走行

  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上肢无奇经分布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之关系

  >

>

督—“阳脉之海”,统率诸阳经

任—“阴脉之海”,统率诸阴经

冲—“十二经脉之海”渗灌三阴三阳

带—约束纵行诸经

阴阳维—维络一身表里阴阳

阴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满溢,注入奇经、蓄以备用

  十二经气血不足,奇经气血给以补充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与肝、肾等脏以及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奇经八脉中个脉的功能

经脉名称

含义

主要功能

督脉

总督、统帅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肾的功能

任脉

担任、妊养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

冲脉

要冲、要道

(1)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十二经脉之海”

(2)与女子月经及生殖功能有关“血海”

带脉

腰带、束带

(1)约束纵行诸经

(2)主司妇女带下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系、维络

(1)阴维脉“维络诸阴”

(2)阳维脉“维络诸阳”

阴阳相辅,对诸阴阳经脉气血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阴跷脉

阳跷脉

轻捷矫健

(1)主司下肢运动

二跷阴阳之气交通和谐,使下肢运动灵活跷捷。

(2)司眼睑开合

阴阳气相并,共同濡养眼目,主司眼睑开合。

  十二经别:

  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按其循行路线在体表各有其相应区域、划分为十二部分(各种灸法、挑刺、拔罐、药物穴位贴敷)

  腕踝针

经脉

络脉

“经”,路径、途径。

“络”,联络、网络。

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脉较粗大

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多以纵行为主,“直者为经”

循行于较深的部位

是经脉的分支

络脉较细小

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横者为络”

深浅部位皆有分布,浮络循行于较浅的部位

  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

  2.运行气血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作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人体由脏腑、形体、官窍和经络构成。

人体正是通过经络的起、止、上、下、循行、出入、挟贯、属络、交、连、支、布、散等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

  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形体官窍及经络自身的作用。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各种信息的作用。

  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又称为“针感”“经络感传”“经络现象”,表现为局部有酸、麻、胀、寒、热、重等特殊的感觉,有时还会沿一定线路传导。

  经络的调节作用可表现出一种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这在针灸、推拿等疗法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患病时,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以激发经气,扶正祛邪,调畅气血,调节阴阳,使机体转归于协调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的运用

  1.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例:

  肺与大肠相表里

  Why?

  属性为金,功能互补,病理相通?

  2.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经络循行起止有一定的部位,属络相应脏腑,内脏的疾病可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形体部位。

可推断疾病发生在何经、何脏、何腑,并且可根据症状的性质和先后次序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及发展趋势。

  分经诊断、循经治疗(针灸、推拿、方药)

  头痛的分经论治

  太阳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川芎

  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葛根、白芷

  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柴胡

  厥阴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吴茱萸,藁本

  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清代《针灸逢源》记载腧穴361个,2006年增加印堂,达362个。

  2.奇穴“经外奇穴”

  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灸的部位。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

  睛明、承泣、四白、球后——眼病

  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

  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

  远治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如合谷穴——头面部病证。

  特殊作用

  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或相对的特异性治疗

  天枢——泄泻、便秘;

内关——调节心率;

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

  A.睛明治疗眼病

  B.合谷治疗面瘫

  C.大椎退热

  D.合谷治疗牙痛

  E.委中治疗腰痛

  1.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

  2.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

『正确答案』CA

『答案解析』特殊作用:

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或相对的特异性治疗。

如:

天枢——泄泻、便秘;

  近治作用:

睛明、承泣、四白、球后——眼病;

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

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方法

  二、十二经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方法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用于确定前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用于确定头后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胸腹肋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剑胸结合中点(歧骨)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用于确定上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曲骨)

5

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

12

用于确定胸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用于确定胸腹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用于确定胁肋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背腰部

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

用于确定背腰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尺骨鹰嘴)

用于确定上臀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至腕掌(背)侧远端横纹

用于确定前臀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

18

用于确定大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髌底至髌尖

2

 

髌尖(膝中)至内踝尖

15

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平髌尖)

19

用于确定大腿部前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至腘横纹

14

用于确定大腿后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

16

用于确定小腿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内踝尖至足底

用于确定足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前额两额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9寸

  B.8寸

  C.16寸

  D.12寸

  E.5寸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前额两额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9寸。

  前发际正中到后发际正中的骨度分寸是( )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前发际正中到后发际正中的骨度分寸是12寸。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例如:

  鼻尖——素髎;

眉间——印堂;

眉头——攒竹;

  两乳中——取膻中;

脐中——神阙,旁开2寸——天枢;

腓骨小头——阳陵泉。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脐中是哪个穴位?

( )

  A.关元

  B.天枢

  C.中脘

  D.气海

  E.神阙

『答案解析』脐中是神阙穴。

  细目七手太阴肺经、穴

  学习要点

  经络腧穴部分学习要点

  知识结构:

  一、经脉循行

  二、主治概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腧穴名称、归经、定位、主治

  主治:

近治作用+经络循行作用+特殊

  尺泽、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经脉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络大肠,沿胃上口,穿横膈,入属于肺。

  从肺系向外横行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下行至肘中,沿着前臂内侧下行,经寸口,行至大鱼际,沿大鱼际桡侧缘循行直达拇指末端。

  其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桡侧直达食指末端。

  主治概要

  胸、肺、咽喉部与肺脏有关病证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

  ②肘臂挛痛;

  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2.列缺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面部疾患。

  ③手腕痛。

  3.太渊输穴;

原穴;

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①咳嗽、气喘、咽痛、

  胸痛等肺系病证;

  ②无脉症;

  ③腕臂痛。

  4.鱼际荥穴

  【定位】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

  ②掌中热;

  ③小儿疳积。

  5.少商井穴

  【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①咽喉肿痛、鼻衄等肺系实热证;

  ②高热,昏迷,癫狂;

  ③指肿,麻木。

  位于手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的穴位是( )

  A.太渊

  B.商阳

  C.隐白

  D.少商

  E.鱼际

『答案解析』少商【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治疗肺热咯血首选的穴位是( )

  B.孔最

  C.列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孔最【主治】①咯血、鼻衄、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肘臂挛痛;

③痔血。

  治疗无脉症首选的穴位是( )

『答案解析』太渊【主治】①咳嗽、气喘、咽痛、胸痛等肺系病证;

②无脉症;

③腕臂痛。

  细目八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之尖端—上行到肩部,经肩峰前,至背部,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穴,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肺,下行穿过横膈,属于大肠。

其支脉,从缺盆部上行至颈,经面颊进下齿中,又返回经口角到上口唇,交会于人中(水沟穴),左脉右行,右脉左行,止于对侧鼻孔旁。

  1.头面五官病: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

  2.神志病、热病:

昏迷,眩晕,发热,癫狂等。

  3.肠胃病: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4.皮肤病:

瘾疹、痤疮、神经性皮炎等。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1.商阳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

  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

  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③手指麻木。

  2.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

  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

  ③热病无汗或多汗;

  ④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⑤上肢疼痛、不遂;

  ⑥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头面合谷收

  3.手三里

  【定位】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肩臂痛麻、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4.曲池合穴

  【定位】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②热病;

  ③眩晕;

  ④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⑤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⑥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⑦癫狂。

  5.臂臑

  【定位】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

  【主治】①肩臂疼痛;

②瘰疬。

  6.迎香

  【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①鼻塞、鼽衄等鼻病;

  ②口、面痒等面部病证;

  ③胆道蛔虫症。

  循经入下齿中的经脉是

  A.小肠经

  B.大肠经

  C.胃经

  D.脾经

  E.肝经

『答案解析』大肠经经脉循行:

  强刺激容易引起流产的穴位是

  A.鱼际

  B.二间

  C.三间

  D.合谷

  E.曲池

『答案解析』合谷可以治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强刺激容易引起流产。

  细目九 足阳明胃经、腧穴

  起于鼻旁,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脉相汇合,再沿鼻的外侧下行,入上齿龈中,返回环绕口唇,入下唇交会于承浆穴;

沿下颌下缘,至大迎穴处,再沿下颌角至颊车穴,上行到耳前,过上关穴处,沿发际至额颅部。

  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下行经脐旁到气冲部;

一支脉从胃口分出,沿腹内下行,至气冲部与直行经脉相汇合。

由此经髀关、伏兔穴下行,至膝关节中。

再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经足背到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穴)。

  1.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2.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

  3.神志病热病癫狂,发热等。

  4.皮肤病瘾疹、痤疮、神经性皮炎等。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转筋。

  1.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约0.4寸(指寸)。

  【主治】口(口呙)、流涎、面痛等局部病证。

  2.颊车

  【定位】在面部,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

  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

  放松时按之凹陷处。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证。

  3.下关

  【定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①牙关不利、面痛、齿痛、

  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

  ②耳聋、耳鸣等耳疾。

  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等头目病证。

  5.天枢大肠之募穴

  【定位】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6.归来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①小腹痛,疝气;

  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闭经等妇科病证。

  7.足三里合穴,胃之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胃肠病证;

  ②下肢痿痹;

  ③心悸、眩晕、癫狂等神志病;

  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

  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8.上巨虚大肠之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

  ②下肢痿痹。

  9.丰隆(ST40)络穴

  【定位】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