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师: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然后播放大自然景色的,为学生再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表象,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为后面理解课文积淀情感。
风趣的话语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
“密林”、“昆虫网”、“花瓣”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斑斓”、“体验”、“感受”、“深沉”、“融进”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新学期开始,读书识字的方法教师可以进行简单提醒。
以便多种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
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正所谓“授之与渔”。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A:
第一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怎样走进大自然。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走进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摸到什么?
闻到什么?
……体会他们欢快愉悦的心情。
抓住“追着……追着……追着……”进行品位,体会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急迫而热切心情。
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B:
第二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投身于自然。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扣醒山石”、“访问花瓣”、“网住斑斓的秋天”等词语体会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充满了向往与追求。
进行感情朗读。
C:
第三小节讲的是孩子们融入自然。
在前两小节的感情基础上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深切的爱。
4、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位,展开合理的想象,恰倒好处的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理解的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体验、感悟。
升华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回家搜集有关大自然的图片或文字,班内将开展“走进大自然”的交流会。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编号10199
课题: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走进意象艺术
授课教师:
陈晓艳
工作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中学
指导教师:
田金良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教学设计编号:
10199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在美术作品的鉴赏方面,概念模糊,没有系统的方法,存在表面化、随意化。
针对学生现状我在教学中选择注重通过灵活的方式方法展开教学,激发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美术鉴赏方法与程序,同时适当增加美术技能、技法的运用练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审美情趣,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审美选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分析能力,为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逐渐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教材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之后,对三种艺术形态之一意象艺术的学习理解,属于美术鉴赏中鉴赏基础知识与方法的重要学习环节,要从正确运用鉴赏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分析。
教材第一部分主要使学生发现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
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且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主要方面。
第二部分“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是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的但却很明显的方面,一般人都能感受到的一些美术作品形象怪异,来解释意象艺术的。
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拒斥的心理,改变普遍存在的像与不像的艺术评价标准,并理解意象艺术表达意图主要是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的,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可能就越“怪异”。
第三部分“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意象艺术的基本方法之处。
在这里首先要说明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巨大的差异表现在它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
这种“意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另一个就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
为此,艺术家就要调动一切手段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我们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
同时将艺术的语言一课知识引入,分析语言运用,理解艺术作品,掌握正确方法。
通过对课本结构思路的分析,结合教学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学生目前所处年龄的心理特征,以及其真实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在设计本课时,我将循序渐进地通过不同艺术作品的对比,直观而清晰地让学生自己感受意象艺术,了解意象艺术,分析意象艺术,理解意象艺术作为整堂课的主线。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参与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在课堂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习目标:
1、与具象艺术相比较,改变“像与不像”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能从客观与主观角度全面认识艺术作品,准确区分具象与意象艺术作品。
2、尝试运用美术的艺术语言分析意象艺术作品中主观思想的表达方法,练习使用正确的鉴赏方法,建立正确的艺术鉴赏思维方式。
3、明确艺术作品中由客观再现向主观表达的转变是必然的,能够客观的接受与评价不同艺术形态的作品,培养多元化的艺术审美思想。
教学重点:
以美术作品中主观思想的表达为依据,准确的区分具象与意象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
运用美术的艺术语言分析理解意象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主观思想。
教法指导:
问答、体验、互动探究、情景创设
学法指导:
交流讨论、综合探究、实践操作、情景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组织课堂——观察发现——初识意象——比较分析——再识意象——旧知运用——合作分析——师生交流——理解意象——反馈评价——体验意象——拓展延伸——结束全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容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组织课堂
了解学生学习准备情况,发现解决问题。
做好课前准备。
保证课堂教学正常开展。
观察发现
回忆具象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总结具象艺术的特点。
比较一组意象艺术作品,发现两者的不同。
引导学生回忆西班牙画家委垃斯开兹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回忆总结具象艺术的特征。
展示一组意象艺术作品,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意象艺术的不同之处。
聆听学生的发言,提出问题,引出本课课题。
回忆具象艺术的特征;
对比意象艺术作品,观察发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突出强调具象艺术客观再现的特点,使学生在观察意象艺术作品时,很快发现其形象非客观存在,有些怪异的特点。
就此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初识意象
围绕意象艺术“怪异”的特点,提出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
1、为什么要塑造怪异的形象?
2、怎样理解作品中怪异的形象?
阅读教材。
指出“怪异”是有些意象艺术的明显的特点,提出本节课围绕“怪异”来探究意象艺术。
出示问题。
引导帮助学生快速阅读,标识出关键词汇。
了解本课主要问题,阅读教材,形成初步认识。
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本课的学习目标,由阅读形成初步认识,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自学习惯。
比较分析
将英国画家培根的作品《被牛肉片包围的教皇》与委垃斯开兹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进行比较分析。
1、对比展示两件作品,提出“你认为谁画的像”的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意象艺术以表达主观思想为目的,不能以“像与不像”的标准来评价。
2、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理解意象艺术的真实?
”这一问题,理解意象艺术表达的是内心情感的真实。
思考回答问题,体会理解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所不同的“真实”。
以PK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表述自己的看法,在回答中出现争端,显现问题所在,以此使学生自己感受到“像与不像”的评价标准无法评价意象艺术。
通过作品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表达意图的根本性的不同,并认同理解意象艺术的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解决本课重点问题。
再识意象
文字总结意象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结合上一环节的分析从理论角度总结意象艺术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将实践分析转化为概念理解。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巩固知识理解。
旧知运用
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作品《戴帽子的女人》和《红色的和谐》,理解作者主观情感表达与色彩运用之间的关联。
展示马蒂斯作品《戴帽子的女人》,引导学生谈感受,分析马蒂斯与一位夫人的对话的含义。
播放视频,使学生了解马蒂斯的艺术观点。
展示马蒂斯作品《红色的和谐》引导学生再次体会。
由马蒂斯作品中色彩的突出特点,引出美术作品艺术语言的知识回忆。
以前几环节的学习为基础,谈自己对马蒂斯的作品《戴帽子的女人》的感受,分析出马蒂斯与一位夫人的对话的含义。
从视频中进一步理解意象艺术家对自我观点的主观表达。
欣赏《红色的和谐》感受马蒂斯的作品中色彩语言元素的突出运用。
回忆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相关知识。
再次验证学生对意象艺术的主观情感表达为创作意图的理解。
引入运用艺术语言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学习。
合作分析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两件作品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比较两件作品的分析结论。
展示作品《呐喊》《内战的预感》《星月夜》《鹌鹑图》,出示分析的问题“1、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2、作品突出运用了哪些艺术语言?
3、艺术语言的运用与你的第一感受有没有关联?
4、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什么?
”。
讲解合作分析活动的要求。
协调帮助引导小组活动。
了解活动要求。
合作分析作品,表达观点,形成小组意见。
运用旧知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完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活动中强调主观感受与艺术语言运用的分析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分析理解艺术作品的方法。
两件作品分析结果的比较会使学生发现艺术家艺术语言运用相互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主观情感。
师生交流
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结果。
教师从作品背景介绍角度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验。
引导学生阐述分析结论;
组织分析相同作品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
介绍更多的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情景视频再现,语言介绍,使学生内心产生对作品中情感的体验。
按照教师出示的作品顺序,发表本组意见,或评价选择相同作品小组的分析结论。
交流互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评价判断能力。
在交流中通过情景创设,深层次感受体验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解决本节课难点问题。
理解意象
文字总结怎样理解艺术作品中怪异的形象。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
从两个问题的回答来解决本学习要点的理解。
1、从哪里可以感受作者的主观情感?
2、意象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产生于哪两方面?
回答问题。
1、从色彩、形体、空间等艺术语言的运用可以感受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2、作品中的情感产生于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想象”两方面。
对合作分析活动的知识总结,巩固本节难点问题的理解。
反馈评价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鉴赏试卷中针对本节课提出的问题。
反馈知识的理解,学生就自己掌握的情况做自我评价。
教师抽查小组答题结果,掌握全班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矫正。
讲解本环节活动要求。
帮助学生解决尚存问题;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合作答题,相互帮助巩固知识理解或向教师寻求帮助。
以问卷的方式总结呈现知识点,及时反馈矫正,并完成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整体评价。
体验意象
出示课外作业的要求。
欣赏一组画家的自画像,引发学生运用意象手法尝试绘画的兴趣。
布置课外作业。
展示图片,语言激发学生运用意象手法完成一张自画像或他人头像的兴趣。
欣赏;
形成作业构想。
以课外自由创作的方式延续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与体会。
拓展延伸
欣赏视频,感受艺术作品由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的变迁过程。
播放视频。
指出艺术由具象最终走向抽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提出“这个发展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我们该如何理解抽象艺术呢?
等问题,引发思考,引出下节内容。
观看视频,体会思考,知晓下节课题。
视频引发兴趣,问题引深思考。
衔接下节内容。
结束全课
付录:
鉴赏问卷题目
区分具象艺术与意象艺术的依据是什么?
A、像与不像B、形象是否怪异C、主客观情感的表达意图
具象艺术与意象艺术有哪些不同?
意象艺术的特点有哪些?
从哪里可以感受作者的主观情感?
意象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产生于哪两方面?
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写实的吗?
具象艺术中也有主观情感的表达吗?
板书设计:
走进意象艺术
一、为什么要塑造怪异的形象?
二、如何理解作品中怪异的形象?
什么是意象艺术?
从哪里可以理解作品的情感?
意象艺术有什么特点?
作品的主观情感产生于哪里?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组织课堂——观察发现—初识意象—比较分析—再识意象—旧知运用—合作分析—师生交流—理解意象—反馈评价—体验意象—拓展延伸—结束全课,各环节非常清晰,始终围绕本节课目标开展教学,重难点突出,解决方式方法注重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灵活多样,突显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通过层层善诱和良好的教学环节设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发现、体验、问答、互动探究、综合探索及情景创设等多种方法和各种课堂活动的开展,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不断引发持续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情景体验、互动评价等多种学习方式,形成学生切身的情感体验,主动认知意象艺术作品。
___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