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
《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教育创新、课堂改革不感兴趣,出工不出力。
2.不愿担当,行为消极
不愿意多带课,不愿意当班主任或承担教学工作之外别的工作。
认为工作累、辛苦,只求轻松、舒服。
上了一定年纪的老师觉得职称评到高级已经到头了,再也没有努力的必要,对工作成绩的好坏都觉得无所谓了,甚至有些中学老师主动要求到小学任课,前勤教师要求到后勤工作,主科教师要求带小学科。
年轻老师以“孩子小,家务多”“年轻没有工作经验,怕干不好”为由,也不愿意承担多的工作。
对学校安排的工作,挑三拣四,不愿意接受。
3.认识枯竭,成就感低
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力不从心,尤其是难以胜任教学的新要求,怀疑自己甚至是自我否定,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降低,工作热情降低,进而产生倦怠。
4.情绪不稳,态度冷漠
情绪波动大,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个别学生在学校的“不听话”行为更是无法忍受,经常感觉厌倦、抑郁、焦虑和烦躁,牢骚多,抱怨多。
不愿与学生交流,从行动上、心理上渐渐远离学生,甚至将负面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爱心。
心情感倾向于浮躁,不能理性的对待问题,对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有严重的抵触情绪。
二、教师?
业倦怠的成因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
1.社会期望值高,心理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似乎教师是万能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教师背负太多神圣的光环,承载着太多的社会责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尤其是在现行的升学考试体制下,为了取得好成绩,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是普遍现象。
考试更像是在考老师。
为了取得理想的成绩或达到一定的考核指标,老师们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上课、补课甚至抢课。
正常的工作时间已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就牺牲节假日、正常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
而一旦孩子成绩不理想或出了点问题,都会归罪于老师,有些家长时不时还会兴师问罪。
教师在“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惯性思维下,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长此下去,也会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
2.舆论导向偏颇,社会认同感低
社会一些媒体的“猎奇”心理,往往关注的只是个别教师的负面新闻,并由此以偏概全,引发对整个教师群体的误解。
个别教师的师德失行为却抹杀了整个教师群体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教师的辛勤付出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和应有的职业尊重,更谈不上什么职业幸福感、自豪感。
长此以往,教师自身都缺乏对职业的自信心,更多的是一种自卑和无奈,职业期望值大大降低。
3.国家投入不足,教师收入偏低
不可否认,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
但作为一项承载巨大的社会压力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与许多行业相比,教师的辛勤付出与收入却是不对等的,尤其是在当今物质化、用经济收入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社会,教师的收入无法让人引以为豪。
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教师的辛勤付出与教师的实际经济待遇形成强大的反差。
这种心理落差若得不到有效缓解,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教师职业特点层面分析
1.职业负担过重,工作量“超负荷”“无边界状态”
教师工作量是无法用8小时来衡量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于“无边界状态”。
为了完成工作加班加点,甚至将工作带回家去完成,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工作常态。
一方面是大量的教学任务要完成,另一方面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教师竞争体系,两者都给了教师巨大的身心压力。
除了备、教、批、辅、考、指导学生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以外,还要应对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评比、评估、验收、检查等等。
再加上教师自身生活上的压力,这种种负荷使教师长期处于极度的压力状态,不堪重负,逐渐工作热情消磨没了,并最终导致职业上持续的倦怠。
2.多重身份叠加,教师角色“超载”
生活中,教师在家庭是父母、是儿女、是丈夫或妻子;
在社会上是公民,是品格的榜样和道德的模,一言一行都要受关注;
在学校是“管理员、安全员、保育员、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
这多重角色无形中给教师增添了许多压力。
教师角色严重“超载”。
3.工作环境封闭,发展空间有限
与其他劳动相比,教师的劳动在相对封闭的环境进行,教师缺乏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交流,教师的一生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干着同样的工作,过着“家庭――办公室――讲台”三点一线的生活。
教师工作的性质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封闭性,给人提供的成长展示舞台相对有限,容易产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
再加上职称的评聘、评先表模、参加各种大赛等存在一定的难度,辛勤付出的效果相对滞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缺少成就感。
4.学生问题较多,教师应对疲惫
一是学困生。
学困生的形成既有社会、家庭的原因,也有当下教育制度的原因,可这些问题现在一律交给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去解决,教师的辛勤付出不仅效果不明显,而且容易引发家校矛盾,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厌恶,持续下去就会形成职业倦怠。
二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共性是独立意识较差,依赖性较强,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性格脆弱、任性。
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现在是信息社会,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很多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角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校园里学生的暴力、违规、顶撞师长等不良行为更是时有发生,教师必须应对一些突发事件。
凡此种种持续不断,使教师精疲力竭,对工作感到倦怠。
(三)从教师个人层面分析
1.部分教师精神高地失守,职业信仰缺失
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教师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冲击。
确实存在部分教师一味追求物质的丰厚、金钱的满足,失去了把奉献精神作为职业追求的信仰。
如果把教师职业作为人生信仰来追求,教书育人就会孜孜不倦;
如果把教师职业仅仅作为谋生手段,就很容易倦怠。
2.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教师老龄化严重,缺少新鲜血液的合理补充。
教师年龄整体偏大(笔者所在城市),一部分老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或评职称无希望的情况下,确实存在工作无动力、无热情的现象。
在这样大的工作环境下,年轻教师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从最初的豪情满怀,慢慢地激情也减退了,棱角也磨平了。
3.教师个体差异也导致职业倦怠
个体差异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
如性格差异(向、不善与人交流,开朗、自信等),生活阅历的不同,受教育程度,个人家庭的生活状况,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年龄等等。
(四)从学校管理层面分析
1.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评价体系单一。
当今的升学考试体制,以分论英雄。
单一的以学生成绩为标准评价教师的方式,降低了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影响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强化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二是激励机制不完善。
没有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调节作用,“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没能真正体现,从而造成事实上的不平衡,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学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学校管理制度刚性要求更多一些,不能体现老师的合理需求,缺少人文关怀,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强。
教师是一种经受各方面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教师的工作负担越重,承受的社会压力越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就越突出,越来越普遍。
教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三、解决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从社会层面来说,真正“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1.减负、减压落到实处
各有关部门应注重各项工作的实效性,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更专注于教学、教研和学生的培养上。
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给老师减压。
因为教师的发展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社会应该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倾斜等多种途径,真正全方位地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教师也是普通的人,社会、家长应对教师报以合理的期望,对教师的工作多一份理解和宽容,给教师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3.加大投入,提高待遇
切实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教师的劳动也需要经济、物质手段来调节,只有使其收入与其辛勤的付出相对称,才能真正使这份职业成为人人仰慕的职业,也才能让教师生活无忧无虑、一心一意专注教育,才能把符合教师职业标准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来,从根本上缓解中小学教师心的冲突。
这就要求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二)从学校层面来说,创建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实施“暖心工程”
1.人文关怀,以心换心
教师被尊重、被信任、被关怀,愿望得到合理的满足,这是每一个教师合理的需要。
学校要永远树立一种观念――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学校只有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有制度又温情、有竞争又舒畅、有集中又的工作环境,才能使教师工作有劲头、有甜头、有轻松感、有满意感、有幸福感、有成就感。
了解教师的需要,尽量为教师排忧解难,及时帮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学校在管理中应注重“刚柔相济”。
在制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大力宣传闪光点,使教师不断获得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
2.激励评价,保持公心
学校应不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
学校要多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改变单纯的以教学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评价方式,力求评价的多元化。
合理地进行评优表模工作,要把评优工作当作激励老师勤奋工作的重要工具,以精神奖励弥补物质奖励的不足。
在当今新常态下,精神奖励尤为重要。
3.管理,上下一心
树立依靠教师办校的理念,在各项管理中广泛听取教师们意见和建议,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让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增加学校工作透明度,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消除因不知情而产生的误会,增强教师归属感,提高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4.文化建设,凝聚人心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用学校发展目标凝聚人心。
5.改善环境,工作舒心
政府应加大学校办学条件的投入,让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设备充实教师的办公条件,给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
6.培训提高,激发信心
学校应帮助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注重专家、名师的引领,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教师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成就教师,使他们收获工作的乐趣,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教师培训部门也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围,让更多老师从培训中受益,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自信心。
7.开展活动,娱悦身心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生活情趣。
要建立面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教师活动俱乐部,举办各种类型(心理健康、养生、保健、简单的化妆)的讲座,组织教工业余文体活动,号召教师锻炼身体。
把学校当作是教师生活的场所,而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
8.互动交流,沟通顺心
教师间的思想和工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在形式上可不拘一格。
如教师沙龙、经典案例解析、分享体验等多种形式,可起到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作用。
层面上也可以是教研组、年级组、青年教师群体等多层面立体式广泛交流。
学校也应创建教师与领导间的对话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座谈会、调研会、研讨会、校长接待日等方式,聆听老师们的呼声,让教师有诉求的地方,缓解压力,释放心情。
同时加强家、校联系,设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宣传教师。
向家长公布校长,帮助教师化解矛盾。
(三)从教师个人层面,适应环境并努力自我改变
一是教师要逐步适应社会环境。
作为教师个人来说,既然无力改变目前的社会环境,那就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当前的环境。
避免因为沉重的精神和工作压力造成心理的压抑和不良的情绪。
二是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工作的自信心,从书中体验教育的幸福。
三是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锻炼,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多交朋友,缓解工作压力。
总之,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