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理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0785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地理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地理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地理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地理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地理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地理论文Word下载.docx

《古地理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地理论文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地理论文Word下载.docx

孤南洼陷位于沾化凹陷南部见图1-1,该区西、南向陈家庄凸起主体超覆,北部以孤南断裂带与孤岛潜山披覆构造带断接,东侧和东南侧以垦东断裂带与垦东凸起-青坨子凸起毗连,西部为三合村洼陷,西南部为陈家庄凸起,南部为垦利古凸起,勘探面积约350Km2。

整个地区北、东断,西、南超覆,形成典型的边界断裂带→洼陷带→斜坡带→凸起带的箕状断陷结构。

构造背景分析

构造背景分析包括研究区和目的层段所处的构造位置和构造沉积演化阶段。

构造位置首先是指研究区所属盆地类型,如断陷型盆地、坳陷型盆地或前陆盆地等;

其次是指研究区所属盆地(或凹陷)内部次级构造区带,如缓坡带、陡坡带和深陷带。

构造演化阶段首先是指断陷阶段,其次是指次级演化阶段,如断陷初始张裂期、深陷期或收缩期。

构造活动控制着沉积格架。

因此,掌握研究对象上述的构造环境对正确恢复沉积层序的分布及其内部构成有重要意义。

构造演化史

孤南洼陷为一断陷型盆地,前第三纪基底经历了地台形成、地台演化和中生代裂陷三个阶段。

新生代的裂陷作用可分为早第三纪断陷和晚第三纪至第四纪坳陷。

自燕山运动后至新生代始新世,研究区一直处于隆升剥蚀状态。

至新生代始新世,孤南洼陷东侧首先沉降,接受沉积,发育孔店组湖相细粒沉积,随后抬升再次遭受剥蚀。

沙四段早-中期,该区再次沉降,接受沉积,发育紫红色碎屑岩及碳酸盐岩,至此,洼陷周边断裂对沉积已有一定的控制。

沙四段沉积末期再次发生构造抬升,产生沉积间断或剥蚀。

沙三段沉积期开始,洼陷周边断裂系统开始强烈活动,对沉积起显着控制作用。

该时期本区处于张扭作用背景下,受东侧垦东断裂活动的影响,孤南断裂带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

孤南断层东段活动明显比西段强,沉降幅度大;

而且洼陷北部断层活动明显强于南部,从而造成了整个洼陷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

这一构造活动的差异性一直持续到沙二段沉积期末。

从沙一段沉积期开始,孤南断层及垦利断层的活动趋于缓和。

至沙一段沉积晚期,上述断裂活动性又增强。

新近纪开始,构造应力场发生转换,洼陷周缘的断裂己不再控制沉积,洼陷充填受区域坳陷构造背景所控制。

构造发育特点

(1)构造带样式

孤南洼陷为一单断型陆相断陷湖盆,可以划分为陡坡带、洼陷带和缓坡带,它的构造带样式可以表现为如图1-2所示。

北部靠近孤南断层为陡坡带,东部靠近孤东凸起及垦东凸起为陡坡带,西南部陈家庄凸起以及南部垦利凸起为缓坡带,中间为主要的洼陷带。

(2)孤南洼陷东西部沉积厚度差异

孤南洼陷受孤南断层控制,但由于孤南断层是一条早期活动的跨区域断层,其活动性在东段和西段有明显的差异。

在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孤南断层西段活动不明显,沙四段从孤北洼陷向该区超覆,覆盖孤南洼陷西部地区,沉积厚度不大,表现为缓坡超覆性质;

孤南洼陷东则厚度明显,其孔店组~沙四段沉积表现为北厚南薄的楔状体,超覆于中生界地层之上。

在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期中,孤南断层西段的地层厚度一直比东段小。

(3)沉降中心位于洼陷的东端

普通单断洼陷的沉降中心一般在洼陷的中段靠主断层一侧,由于受东部北东向断层的影响,孤南洼陷的沉降中心位于东端,沿洼陷轴向,断陷构造层的厚度由东向西减薄,成为不对称的洼陷。

(4)内部构造比较复杂

由于几组不同方向断层的共同作用,洼陷内部构造比较复杂。

有伸展性的也有走滑性的,有重力作用,可能还有挤压作用。

考虑到构造的复杂性,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从整体把握,以主控断层为主,划分层序地层及分析沉积体系。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特征

区域沉积的演化受控于该区构造背景的演化。

在特定的构造环境下会发育与之相对应的沉积体系。

研究区在目的层段(Es3~Es2)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受控于该区进入古近纪以来所承受的构造运动。

孤南洼陷经历了早第三纪三期断陷期和晚第三纪坳陷期,因此,可以识别出三期沉积旋回:

孔店组至沙四段、沙三段至沙二段、沙一段至东营组。

下部旋回为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

工区内该旋回沉积仅局部发育,为一套粗碎屑红色沉积-含生油岩的较细粒沉积,夹有部分蒸发岩。

该时期的沉积层可能为向孤南边界主断层附近增厚,远离边界主断层减薄的楔状体。

中部旋回为沙三~沙二时期。

沙三下亚段以深湖相油页岩和暗色泥岩为主,主要为深湖-半深湖沉积,洼陷边缘可见扇三角洲及近岸水下扇,局部发育滑塌浊积砂体。

沙三中、上亚段沉积时期开始发生水退,以浅湖、辨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孤南断裂下降盘局部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

沙二段沉积时,水体进一步变浅,直至出露水面遭受剥蚀,该时期沉降中心稳定,主要位于洼陷东部,沉积层总体表现为从北向南减薄的楔状体,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辨状河三角洲沉积。

上部断陷旋回为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

湖盆范围进一步扩大,沙一段沉积时期水体较深,为一套深湖-半深湖砂岩、泥岩夹生物碎屑灰岩沉积;

东营组以辨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为主,总体表现为形成于水退背景下的下细上粗反韵律序列,最后变为河流环境。

孤南洼陷第三系地层发育情况

根据钻井资料分析,孤南洼陷第三系自下而上主要发育孔店组、沙河街组、东营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根据研究需要仅对涉及目的层段的沙河街组地层进行介绍。

孤南洼陷第三系沙河街组根据岩性组合和化石组合特征,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层段:

沙四段:

深灰色泥岩夹含砾砂岩或灰质砂岩、粉细砂岩。

垦52井见南星介、金星介等化石。

孤南洼陷内该层段不很发育,钻遇该地层的井较少,在洼陷深洼带钻遇厚约50米。

视电阻率曲线幅度变化较大,自然电位曲线呈指状或箱状。

该段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沙三段:

深灰色、灰绿色泥岩或灰质泥岩、油页岩、油泥岩夹细砂岩、灰质砂岩、白云质砂岩及含砾砂岩,偶见紫红色泥岩和炭质页岩;

视电阻率曲线呈梳状夹高阻尖峰,自然电位曲线为指状或箱状;

局部含油,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沙三段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之一,根据岩性组合差异和测井曲线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沙三下、中和上三个亚段。

根据早期研究,沙三下亚段是早第三纪断陷第一次湖泊扩张期沉积。

该沉积期,孤南断裂东段活动强烈,对沉积控制显着,突出表现为孤南洼陷北东侧湖水较深,向西南逐渐变浅。

K12-B13井一带为水上隆起,未接受沉积。

K20井一带初期也是水上隆起,但在中晚期则逐渐被淹没,成为水下隆起,沙三下亚段沉积厚度,从洼陷东部向该隆起方向逐渐变薄。

孤南断裂西段活动相对较弱,但对沉积的控制也明显。

总体上看,该亚段的沉积特点是湖盆沉降快,湖泊扩展迅速,物源补给不充分,属非补偿沉积。

沉积物以泥岩为主,富含钙质,含砂率总体较低,仅在边缘区域局部有高含砂带。

沙三中亚段是在沙三下段湖泊迅速扩张后的沉积。

沙三中亚段沉积初期,湖泊扩展最大,K12-B13井一带的隆起逐渐被湖水所淹没,孤南洼陷基本全部覆盖于水下,北缘的孤南断裂继续活动,控制沉积。

孤南洼陷东侧斜坡在沙三中亚段沉积初期仍露于水面上,中晚期则逐渐被湖水淹没,成为水下斜坡带。

该亚段沉积期,物源供应充足,充填作用逐渐增强,含砂率总体较高。

沙三上亚段与沙三中亚段具有继承性。

尽管沙三上亚段沉积早期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水进,但湖盆迅速淤浅,含砂率高,砂岩含量丰富,以砂岩、粉砂岩、含砾砂岩夹泥岩沉积为主。

沙二段:

岩性组合为灰白色砂岩、砾岩与灰色泥岩互层,砂岩局部含砾岩,见紫红色泥岩及炭灰质页岩。

视电阻率曲线呈梳状,夹中阻尖峰,自然电位曲线为指状。

局部含油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沙二段也是该次研究的目的层段之一,根据孤南洼陷内各种岩性组合,将沙二段进一步划分为沙二上和沙二下两个亚段。

沙一段:

上部为深灰色泥岩夹薄层灰质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下部深灰色泥岩、油页岩、生物碎屑灰岩、灰质砂岩、白云岩。

生物碎屑灰岩中普遍见惠民斗星介、三角外星介、具刺湖花介等化石,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古物源分析

多物源是陆相断陷湖盆的一个显着特点。

多物源,即洼陷周缘众多凸起均为物源区。

孤南洼陷周边发育孤南、孤东、垦东、陈家庄、垦利低凸起等多个凸起,这些正向构造在一定的条件下均能为洼陷区提供物源,构成孤南洼陷的多个物源体系。

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各物源体系的地位不同,制约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其展布特征。

因此,物源体系的研究,一直是该区沉积研究的重点。

近些年,前人根据岩石成分、矿物特征,并结合岩层岩性、颜色等韵律变化特征,基本明确了该区物源体系及其演化特征。

根据前人的研究,孤南洼陷北部物源主要为孤岛凸起,南部物源主要为垦东凸起及陈家庄凸起;

西部则有陈家庄凸起局部物源;

根据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该区沙河街组物源以垦东凸起为主,从沙四上亚段沉积期之后供给范围逐渐扩大,沉积物搬运至整个孤南洼陷东部;

陈家庄凸起为孤南洼陷提供部分物源,供给范围不大;

孤岛凸起是孤南洼陷西南部及北部的重要物源;

孤东物源供给较小;

沙三下时期发育的垦利古凸起,不提供物源。

研究区层序地层划分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关键是识别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级别,不同级别的不整合面对应着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

一级层序对应的不整合面延伸超过盆地或占据盆地的大部分区域;

二级层序对应的不整合面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三级层序对应的不整合面仅分布于局部地区。

对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来说,三级层序内存在的高频湖平面变化是划分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的前提,因此三级层序的建立是研究高精度层序地层的基础。

综合运用岩心、古生物、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结合济阳坳陷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沙二段至沙三段)进行层序地层划分。

目的层段属于沾化凹陷的沙三下段至沙二下段和沙二上段至东一段这两个二级层序,结合孤南洼陷的实际情况,将目的层段进一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长周期旋回):

LSC1(沙三下亚段)、LSC2(沙三中亚段)、LSC3(沙三上亚段)、LSC4(沙二下亚段)、LSC5(沙二上亚段),有进一步划分为9个四级层序MSC1~MSC9(中期旋回)。

古地貌分析

孤南洼陷发育初期的地貌特征是沙四段沉积后张扭构造体制下的产物。

孔店组和沙四段在孤南洼陷东部和孤岛东斜坡东部均有发育,表明当时两者仍为成一体。

沙四段从渤南洼陷向西侧孤岛凸起超覆,表明沙四段沉积期地貌与沙四段沉积期地貌有一定差别。

沙三段沉积期开始,垦东断裂、孤南断裂、垦利断裂均强烈活动,形成了孤南洼陷西南高东北低的箕状特点。

沉积初期K20井和K12井一带存在两个隆起,K20井一带的隆起较低缓,在沙三下亚段沉积中后期被淹没,称为水下隆起。

垦利隆起(K12井一带)则相对较高,在整个沙三下亚段沉积期基本出露水面。

孤南洼陷北侧的孤岛凸起自沙三期一直存在到东营期末,是洼陷充填的重要物源区。

孤南断裂的持续活动,形成了洼陷北缘的陡坡地形,而洼陷东西两侧的沉降差异,则使孤南洼陷自西向东呈缓坡状地形,如图1-3所示。

洼陷东侧的垦东凸起及南侧的陈家庄凸起长期出露,也是洼陷充填的一定时期的物源区。

垦东断裂的强烈活动使孤南洼陷东缘形成陡坡。

孤南洼陷周缘的地貌特征自沙三段沉积期至东营组沉积期末一直影响洼陷沉积体系的分布及其特征。

第2章物源分析

现在比较成熟物源区及物源方向分析方法有多种,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

重矿物法、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组合变化、砂体展布特征、地层的发育状况、沉积法、古流水分析等。

其依据在于不同的物源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岩性、岩相和地球化学特征响应。

孤南洼陷为一断陷湖盆,被垦东凸起、孤岛凸起、孤东凸起、陈家庄凸起及沙三段早期发育的垦利低凸起环绕,它的沉积物源补给基本上来自周缘的凸起,且沉积物源存在着多向性,每个方向物源补给的驱动要素各不相同。

由于孤南断层以及垦东断层的活动,使洼陷主要接受孤岛凸起和垦东凸起北段供应的物源,南部的陈家庄凸起在不同时期会为孤南洼陷提供物源,而且垦利凸起在研究区目的层段并不是一直存在,所以对洼陷的物源只在一定时期起作用。

洼陷内部,多向物源的沉积物还可在汇集处叠合、交叉,形成复杂的沉积面貌。

根据孤南洼陷的沉积及周边地质特点,在缺乏重矿物分析、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以各个时期的砂岩百分含量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进行物源分析。

沙三下时期物源分析

沙三下亚段是早第三纪断陷第一次湖泊扩张期沉积。

该时期物源补给不充分,属非补偿沉积,含砂率总体较低,仅在边缘区域局部有高含砂带。

(1)砂岩百分含量分析物源

正常情况下,砂岩百分含量从物源向沉积区逐渐降低,常据此追踪物源区及其供给范围。

图2-1为沙三下亚段一层序(MSC2层序)的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从图中可以观察到,该时期砂岩含量较低,物源供应不是很充足。

从砂岩百分含量值来看,高值点位于孤岛凸起及垦东凸起一侧,自边界凸起向洼陷中心方向,数值逐渐减小;

孤东凸起以及垦利凸起向洼陷中心方向数值较小。

据此分析,该时期物源主要来自洼陷东侧的垦东凸起、北侧的孤岛凸起。

洼陷西侧孤岛凸起及垦利凸起提供部分物源,东侧孤东凸起也提供少量物源。

(2)地层(砂体)展布特征分析物源

就一般而言,沿着物源向前推进的方向,同一套地层的砂体具有统一的延展性,可以形成较好的对比剖面。

并且沿着物源前进的方向,砂岩的粒度变得更细,分选性和磨圆度变的更好。

图4-8(无)为沙三下时期洼陷自西向东一对比剖面,经过详细的地层对比,发现单层砂岩层沿孤南28井-孤南41井-孤南182井-孤南38井-孤南39井方向具有统一的延展性,而且边界处砂体粒度较粗,向洼陷中心延展的过程中,粒度逐渐变细,据此可以判断有来自洼陷西侧孤岛凸起的物源。

(3)根据泥岩颜色分析物源

泥岩颜色能指示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这通常与沉积物处于水上或水下环境及水体的深度有关。

具有红色色调的泥岩一般代表水上或水体很浅的沉积环境产物,暗色泥岩则表示沉积环境水体较深。

不同的物源体系成份各不相同,对岩层中的泥岩会产生影响,而且不同的物源体系可能产生不同的泥岩颜色。

据此,可以区分不同的物源体系,并且确定物源方向。

通过统计LSC1层序层段的泥岩颜色,做泥岩颜色分布简图,如图2-2所示。

从图中观察:

含褐色、棕红色泥岩以及油泥岩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孤南洼陷东侧,可以表明该区物源具有统一的来源方向:

孤东凸起和垦东凸起;

洼陷西侧的泥岩主要显现浅灰色-灰色,可以表明该区物源具有统一的来源方向:

洼陷西侧孤岛凸起区域;

洼陷中心区域的泥岩以深灰色-暗色为主,表明是深水环境沉积,且在局部区域出现褐色、紫红色泥岩,这些褐色、紫红色泥岩肯定含有来源于氧化环境的物质,也可以从另一方面佐证沙三下段发育滑塌浊积砂体。

从该图可以看出,在沙三下早期,各个方向的凸起已经开始对洼陷提供物源。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沙三下时期孤南洼陷的主物源为垦东凸起,次物源为孤岛凸起,物源范围大;

垦利古凸起及孤东凸起仅提供少量物源,物源所波及的范围小。

沙三中时期物源分析

根据砂岩百分含量分析得出,该时期主物源为洼陷西侧孤岛凸起的区域、垦东凸起,东部孤东物源仅提供少量物源。

沙三上时期物源分析

通过对该时期砂岩百分含量分析可知:

沙三上亚段时期孤南洼陷的主物源为东侧垦东凸起,次物源为西侧孤岛凸起,东侧孤东凸起物源较少。

沙二时期物源分析

沙二段沉积时,水体进一步变浅,直至出露水面遭受剥蚀,该时期沉降中心稳定,主要位于洼陷东部,西侧缓坡带局部出现小的沉积中心,沉积层总体表现为从北向南减薄的楔状体,洼陷整体沉积厚度不大,但该时期砂岩含量显着增加,整个洼陷内“满盆皆砂”,物源仍然以垦东凸起及孤岛凸起为主,且孤东凸起提供的物源量增大。

沙二时期各个凸起的物源供应较充足。

尤以垦东凸起物源范围最大、最广,与孤东凸起物源局部交汇,洼陷西侧及北侧孤岛凸起供应的物源,所波及的范围也有所扩大。

沉积特征及重矿物分析物源

(1)沉积区岩石学特性

挑选几口岩石学特征比较明显且在洼陷的位置宜于说明物源方向的井,详细分析研究区碎屑矿物特征。

洼陷缓坡带-孤南41井区:

岩性主要为含砾不等粒岩屑砂岩,次棱角状磨圆,分选性中-差,可见9×

10mm的大砾石,砾石含量10~30%,成分主要为喷出岩、石英岩和结晶岩屑。

石英40-47%,长石15-33%,岩屑19-38%。

岩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结晶岩、中酸性喷出岩屑,见泥质岩、粉砂岩屑等。

石英岩屑为缝合线接触和镶嵌接触的多晶石英。

从岩屑分析可知,孤南41井长石、岩屑含量较高,岩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结晶岩、中酸性喷出岩屑,最稳定重矿物组合,母岩主要为太古界片麻岩和中生界岩浆岩,物源主要来自陈家庄凸起,部分物源来自孤岛凸起。

垦东凸起一侧-垦东55井、垦东63井、垦东631井区:

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粒度一般为,分选中-差。

石英10-50%,集中在40%±

,长石20-40%,一般32%±

,岩屑31-68%,一般30%±

岩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中酸性喷出岩、结晶岩和动力变质岩屑,见泥质岩、粉砂岩屑等。

该井区岩石分选性中-差,石英含量低,长石、岩屑含量高,岩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中酸性喷出岩和动力变质岩屑等,见不稳定绿帘石重矿物。

综合构造、沉积特征,该井区物源为垦东凸起。

孤东凸起一侧-孤东6、孤东18井区:

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细粒为主,其次为粗粉砂岩,分选中-好,棱角-次棱角状,粉砂岩见微细层理,有的可见交错层理,常见泥屑。

石英50-60%,部分波状消光强,偶见二轮回石英,长石22-38%,岩屑6-34%。

岩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中酸性喷出岩、结晶岩等,见碎裂石英岩和泥质岩屑,黑云母较多,个别达19%。

重矿物以绿帘石和石榴石,尤以前者为主,含量较高,个别可达1-2%,推测母岩以太古界变质岩为主,尚有中生界喷出岩等。

孤岛凸起一侧-渤78井区:

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次棱角状磨圆,分选中,粒度一般为,石英50-58%,长石37-42%,岩屑3-10%。

岩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和喷出岩屑。

(2)重矿物分析

重矿物在岩石中的含量很少,一般不超过1%。

根据重矿物的稳定性可将其划分为:

超稳定重矿物,如金红石、锆石、电气石;

稳定矿物,如磷灰石、石榴子石(铁少)、十字石、钛铁矿等;

中等稳定矿物,如绿帘石、榍石、石榴石(富铁)等等;

不稳定矿物,如角闪石、阳起石、辉石等;

超不稳定矿物,如橄榄石。

稳定矿物抗风化能力强、分布最广,随着远离物源区含量相对升高,相反,随着远离物源区,不稳定矿物含量降低。

正是依据这一原理,重矿物研究是常用来判断物源方向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判断物源方向及物源分区的重要标志。

综合沉积区岩石特征以及重矿物分析,认为:

孤南41井区(孤南洼陷西侧缓坡带):

长石、岩屑含量较高,岩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结晶岩、中酸性喷出岩屑,最稳定重矿物组合。

母岩主要为太古界片麻岩和中生界岩浆岩,物源主要来自古垦利以及陈家庄凸起。

垦12、垦古2井区(孤南洼陷西侧缓坡带靠近垦利古凸起及陈家庄凸起):

该井区石英含量少,长石含量高,岩屑含量变化大,岩屑成分为灰岩、砂泥岩、石英岩、结晶岩、中酸性喷出岩屑等,物源来自陈家庄凸起。

垦东55、垦东63、垦东631井区(孤南洼陷东侧陡坡带靠近垦东凸起):

岩石分选性中-差,石英含量低,长石、岩屑含量高,岩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中酸性喷出岩和动力变质岩屑等,见不稳定绿帘石重矿物。

孤东6、孤东18井区(孤南洼陷东侧陡坡带靠近孤东凸起):

物源来自孤东凸起。

综合上述各种物源分析的方法,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

沙三下至沙三上时期,孤南洼陷主物源为垦东凸起及孤岛凸起,孤东凸起物源供应不是很充足,洼陷局部有来自陈家庄凸起以及沙三下早期发育的垦利古凸起的物源;

沙二时期,洼陷沉积厚度相对较薄,物源供应主要以垦东凸起和孤岛凸起为主,孤东凸起相对沙三时期物源供应明显增大。

因此,整个目的层段,孤南洼陷的物源供应以垦东凸起及孤岛凸起为主,周围孤东凸起、早期发育的垦利古凸起及陈家庄凸起只在一定时期提供物源。

各个物源区在不同的时期提供的物源水平不同,从而会影响洼陷内沉积体系的展布。

第3章沉积体系类型

以吴崇筠、薛书浩沉积体系分类为基础,考虑到水下扇的重要性,故从原湖泊相中独立出来,在孤南洼陷内识别出3种沉积体系:

三角洲体系(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水下扇体系(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砂体)和湖泊体系。

三角洲体系

三角洲体系是孤南洼陷沙二~沙三时期沉积充填最别具特色的沉积体系。

由于受盆地构造背景、构造带特征、物源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盆地不同的构造部位其三角洲体系发育的类型和特征不同,同一构造部位在不同的沉积基准面变化旋回过程中也可发育不同的三角洲沉积。

经测井相、地震相和岩心观察研究,孤南洼陷沙二~沙三段三角洲体系发育:

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

(1)扇三角洲相

扇三角洲是指冲积扇推进到海或湖泊中形成的三角洲沉积。

扇三角洲相常分布于湖泊的陡岸带,特别是断陷湖盆收缩期陡岸带的浅水环境。

物源近、坡降陡、水体浅是扇三角洲发育的主要条件。

孤南洼陷扇三角洲主要发育在盆地东侧垦东断裂下降盘,孤南断裂下降盘和孤东凸起一侧。

其岩相组合为一套由含砾砂岩、粗砂岩及细砂岩为主与灰色泥岩组成的向上变粗的反旋回结构,如图3-1。

扇三角洲相也有三带结构,即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

在三带中,扇三角洲平原往往发育很狭窄,前缘带成为主体,并以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河口砂坝不很发育。

孤南洼陷内的扇三角洲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微相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和河口坝。

(2)辫状河三角洲相

辫状河三角洲是由辫状河道入湖所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一般沿湖盆的短轴方向发育。

我国东部箕状断陷盆地较缓斜坡带第三系沙河街组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它可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辫状河前三角洲三种亚相。

孤南洼陷沿孤南断层西北部及古垦利凸起一侧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其岩性组合主要表现为含砾砂岩、细砂岩及深灰色-灰色泥岩,SP曲线为齿状、箱状(如图3-2)。

亚相类型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微相主要以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为主。

水下扇体系

水下扇是湖盆重力流沉积的总称,是指重力流所携带的沉积物,在湖泊内发生卸载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或沉积体。

在大陆环境沉积盆地中,此类重力流多见于断陷湖盆沉积期的深水区。

(1)近岸水下扇相

断陷湖盆在构造古地理背景上有三分特征,即边界主控断层控制的陡坡带、缓坡带和深陷带,近岸水下扇是由近源洪水携带大量陆源碎屑直接入湖,并在湖盆边缘陡坡带深水环境中形成的水下扇形体,以粒度变化大、分选性差为特征。

其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