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获奖教案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0619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优获奖教案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省优获奖教案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省优获奖教案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省优获奖教案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省优获奖教案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省优获奖教案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省优获奖教案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优获奖教案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省优获奖教案诗词朗读《雁门太守行》教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

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

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

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地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

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

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修辞角度)

②又如:

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的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

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

(内容)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

两首诗的异同点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雁门太守行》

2.把《雁门太守行>

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

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

1.诗的内容理解难度大,必需依靠老师的讲解。

学生诗歌的基础差,对这样的古诗没有什么兴趣,完全靠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2.学生对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理解很差。

3.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

改进措施:

多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听课效果。

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朗读、思考和相互交流。

雁门太守行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第一学时教与学互动设计: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词。

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

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

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

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

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为农村班,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外我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古诗词。

在学这首词之前,我们已学了胸襟豁达刘禹锡、怀才不遇杜牧、以死明志文天祥的代表作品。

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

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

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教学方案

一、激情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

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

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

的话题,有诗道:

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

于中秋赏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颂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要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齐读体会情感。

3.配和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阙。

三.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看法。

思考探究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开头两句有何意蕴?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只是赞美月夜吗?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何理解?

6、苏轼原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背贬为地方官,加上与其弟分别六年之久,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多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他的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标志苏轼思想起伏变化的关键词有那些?

老师小结:

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之争相互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

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

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

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

翩翩起舞。

8、哪几句由望月过渡到怀人?

9、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10、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胸坦荡,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

作者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11、结尾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12、全班齐读:

归纳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老师板书

讨论明确: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位赏析

1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

2同学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提示学身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位。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唱词。

五、拓展延伸

1、你们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过遗憾无法解决的事,你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

说来大家听听。

2人生太多不如意,学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谈谈自己看法?

(学生畅所语言,各抒己见)

小结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课外阅读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与课文诗句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七、板书设计

怀子由——离愁别恨

月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豁达豪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 

疏通词的大意 

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

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

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 

品味 

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

(如:

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

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如:

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习诗词 

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

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本文转自【我的范文网】

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通过质疑,小组互动学习,大致了解本词的内容,体会具有生命力词句的思想感情。

2.借诵读感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学会使用本词中的词句,逐步提高在写作时运用古诗词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词作。

2.背诵全文、运用名句。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设想 

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媒体设计

教师配乐朗读,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并演示该课文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的。

现代还有歌一些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并演示部分文稿)明确:

这是王菲演唱的歌,它的歌名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

(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宋词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

(1)简介作者 

师:

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④学过他的文章,如《惠崇<

春江晚景>

》、《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2)介绍写作背景:

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

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明确本词是一篇中秋思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板书:

思念亲人)。

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

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3)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散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初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

(4) 

请一同学起来把这首词读一下,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

(5) 

下面请同学们听我来读一下(教师配乐范读),思考:

本词以什么为线索?

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

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

(3)学生齐读全文(配以音乐)

2.小组互动,质疑解难,突出重点难点。

师导:

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词的风格、写作背景,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那句词句,为什么?

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些问题: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

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

“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

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

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

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总结:

好。

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