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0320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苗期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冻苗

水稻出苗前一般外温达到零下4℃的情况下,靠塑料膜和土壤的保温性能不至于发生冻害,但出苗后秧苗越大受冻害的程度就越重,受冻害的稻苗刚开始稻叶变成水浸状的浓绿色,经过太阳晒后就变黄变白。

预计气温要达到0℃以下时,头一天浇水就可以有效地减轻冻害的发生。

发生严重的冻害(地上部基本没有绿叶)后,每平方米追50克硫铵和生根剂,在30℃以下的温度情况下,尽可能保证温度和湿度,促进稻苗发新叶,稻苗长出2叶后开始进入正常管理,上部有些叶受冻害时一般对稻苗的生长影响不大。

六、顶盖苗

覆盖用的土粘性大或有机质含量高时苗出现顶盖现象,稻苗出现顶盖时,等到顶盖的土干后,使用木条等物把顶盖土打碎,再浇透水,让苗露出地面即可,不要等到稻苗长大后再处理。

防止顶盖苗可采用上面

覆盖河砂或出苗前浇一次水。

七、细菌性褐斑病

育苗过程中不注意通风,在秧苗徒长的情况下进行通风就容易造成上部叶片出现褐色细菌性叶斑。

这种病害是苗床通风时,稻叶之间相互磨擦出现伤后有细菌侵入产生的病害。

此时一般不用打药应加强通风管

理。

八、药害

3/19

由于使用的药不同,药害的表现也不同,很难说清楚。

但目前有点眉目的药害有以下几种,如封闭一号打多的情况下,从第1叶片的叶尖开始往上变白,轻者第1叶变白,重者第2叶变白,甚至还出现全株变白死亡,出现药害时在不影响稻苗生长的前提下应加强通风,尽可能降低苗床的水份,减少秧苗对药的吸收。

有些育苗用的调制剂中含有一定量的控制生长的矮壮素类药剂,如果使用量大,使用不均或产品中药的含量大时往往出现秧苗长势缓慢,有时还出现秧苗叶短,株高矮等畸形苗现象。

这样的苗只能采取适当保温保湿的办法促进秧苗的生长。

有些农户打封闭药时误用头一年打旱田药后没有洗干净的喷壶,往往出

现秧苗叶对生,畸形等苗,这样的苗目前还没有特殊的解决办法,希望农户做到水稻苗田喷壶专用。

九、多磷症

在苗床上施用磷肥多时,秧苗的第1叶片开始变成褐色,严重时第2叶的叶尖也变成褐色,但一般对秧苗生长影响不大。

这样的苗床应减少磷肥的施用量。

水稻病虫害防治

二化螟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玉米、粟、甘蔗、茭白、油菜、蚕豆等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

以幼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

二化螟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的根茎、茎杆中越冬。

由于耕作制度变化,近年二化螟发生在我县呈逐渐加重趋势。

为害症状:

为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在虫道出口常有大量排泄物。

发生特点:

4/19

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

由于越冬场所不同,一代蛾发生不整齐。

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杆粗以及生长嫩绿的稻田产卵,苗期多产在叶片上,圆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

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杆,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

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集中为害;

在大的水稻植株上,则集中在叶鞘上为害,到3龄后才转株为害。

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越冬死亡率低。

防治方法:

防治二化螟要抓消灭越冬虫源,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

1、消灭xx虫源:

及时冬耕或春耕,使稻桩外露,灌水浸田,淹没稻桩7-10天。

对冬作田和绿肥田灌跑马水,有利作物生长,又能促使稻桩霉烂。

及时烧光有二化螟的稻草或将稻草沤肥或在草堆上喷药消灭害虫。

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2、栽培治螟:

2.

1、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二化螟为害期。

2、深水灌溉。

二化螟卵盛孵前,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灌深水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

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3、夏收灭茬。

双季连作早稻收获时,二化螟羽化前,翻耕灌水,消灭稻茬中二化螟幼虫,降低后期虫源基数,控制二化螟为害。

5/19

3、科学管理,提高水稻螟害能力。

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水稻自身抵抗二化螟侵害的能力。

4、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

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减轻对天敌的伤害,提高天敌控制作用。

5、化学防治:

必须做到狠治1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密度。

防治指标为田间调查亩卵块达100块或枯鞘团达200个时即可用药防治。

亩用30-40毫升5%锐劲特、20%三唑磷乳油150毫升、20%阿维·

三唑乳油80-100毫升、18%杀虫双水剂250-500克、48%乐斯本48乳油70毫升、25%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加Bt乳剂10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

水稻三化螟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钻心虫,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稻区,特别是沿海、沿江平原地区为害严重。

三化螟为寡食性害虫,仅为害水稻,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稻茎内壁,造成枯心苗、死孕穗、白穗等为害状,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随着近年我县耕作制度变化,尤其是双季稻大面积减少,由于缺乏桥梁田,三化螟发生呈迅速下降趋势,基本不造成危害。

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水稻分蘖期出现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形成枯孕穗或白穗。

苗期、分蘖期幼虫啃食心叶,心叶受害或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管,称做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见断面整齐,多可见到幼虫,生长点遭破坏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这时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

受害稻株蛀入孔小。

孔外无虫粪,茎内有白色细粒虫粪。

有别于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稻茬内越冬。

翌年春,发育化蛹,再羽化为成虫。

螟蛾白天多潜伏于稻株下部或叶背,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

6/19

在生长茂盛嫩绿的稻株上产卵。

秧田期卵多产在叶片正面近叶尖处,本田期多产在叶片背面中上部,每头雌蛾产卵2-3块,卵块似半粒霉黄豆。

孵化后蚁螟就在卵块附近的植株上蛀茎为害,造成枯心团或白穗团。

幼虫能转移为害,为害孕穗的水稻时,先在穗苞里咬食嫩粒,抽穗后再蛀入上部茎节造成白穗。

水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易受害,圆秆期和齐穗后蚁螟不易侵入。

常年我地三化螟第一代为害较轻,主要以二代和三代为害较重。

二代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左右,在中稻分孽期和晚稻秧田期为害,造成枯心苗,三代主要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期间,在山区中稻及平原区晚稻的破口抽穗期为害造成白穗。

防治三化螟要狠抓消灭虫源,视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技术措施。

越冬螟虫羽化前,全面处理虫源田稻茬。

晚稻收割前对翌年有效虫源田内的白穗群撒白灰标记,冬春两季及时挖除白穗稻茬。

春季,掌握在越冬幼虫化蛹初期(即在惊蛰前后),及时春耕灌水浸田5-7天,淹死幼虫和蛹。

不能及时灌水的冬作田,经过耕翻整地的,要拾毁外露稻桩。

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尽量避免混栽。

品种合理搭配,尽量减少混栽区域,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三化螟发生为害期。

3、健身栽培,提高水稻螟害能力:

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其本身抵抗三化螟侵害的能力。

4、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三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长腹黑卵蜂、等腹黑卵蜂等寄生性天敌;

幼虫有寄生蜂、寄生蝇、线虫等天敌;

另外,

7/19

还有稻红瓢虫、蜘蛛、青蛙等捕食性天敌。

在防治三化螟的同时,减轻对天敌的伤害,提高天敌的控制作用。

根据县植保植检站预测预报,抓住蚁螟盛孵期用药,做到合理用药。

当卵孵化高峰期田间枯心团超过30个即可全田用药,不到30个时选大枯心团挑治。

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重要时期,根据早破口早用药,迟破口迟用药原则进行药剂防治。

三唑乳油80-100毫升、18%杀虫双水剂250-500克、乐斯本48乳油50毫升加杀虫双200毫升、25%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加Bt乳剂10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卷叶虫,为一种迁飞性害虫,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大,为害较重。

在我县一年发生4-5代。

主要为害水稻,也寄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以幼虫吐丝将叶片缀合成管状虫苞,在苞内啃食叶肉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叶片枯白,影响稻株生长,结实不饱满,产量损失严重。

稻纵卷叶螟在我县的初始虫源主要为南方的迁入性虫源,常年发生4-5代。

成虫白天静伏于稻丛下部或杂草间,晚上活动,有趋密、趋嫩绿和群集的习性,也有微弱的趋光性。

卵多散产于稻叶表面的中部,每叶产一粒至数粒。

每雌能产卵几十粒至一百多粒。

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

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1、农业防治:

8/19

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

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晒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2、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均有天敌寄生或捕食,保护利用好天敌资源,可大大提高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

3、药剂防治:

在成虫高峰后7-9天或稻叶刚出现被啃食的白点时施药,每隔5天检查虫情,掌握在盛孵期幼虫耐药性最弱时,即幼虫集中于心叶基部取食时用药,此时能把大部分幼虫杀死,效果最好,若是迟喷药,幼虫已经卷进叶筒里面,施药效果极不理想。

防治指标为分孽期每百蔸50个初卷虫苞或穗期每百蔸30个初卷虫苞时即可用药防治。

亩用30-40毫升5%锐劲特或20%三唑磷乳油150毫升或20%阿维·

三唑乳油80-100毫升或18%杀虫双水剂250-500克或乐斯本48乳油50毫升加杀虫双200毫升或25%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加Bt乳剂10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50倍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

在傍晚及早晨露水未干时施药效果较好,阴天和细雨天全天亦可用药,施药期间田间应保持浅水3-6厘米,保持3-4天。

稻飞虱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是一种具有长距离迁飞特性、爆发危害的害虫。

其食性单一,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

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吸食汁液,严重时下部茎秆变黑,全株枯死,全田枯死似火烧状,颗粒无收。

我县飞虱前期主要为迁入性虫源,前期为害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

当出现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时会导致褐飞虱大发生。

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多聚集于稻株基部吸取汁液,阻碍水稻的生长,为害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褐色,渐渐全株枯萎。

水稻孕穗期受害后往往不能出

9/19

穗或成包颈的空粒穗;

抽穗后被害,则影响谷粒饱满度,千粒重下降,造成严重的减产。

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适时晒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飞虱滋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

飞虱各虫态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3、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

防治指标为水稻生育前期百蔸虫口达500头、中后期百蔸虫口达1000头时即喷药防治。

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22%吡·

噻可湿性粉剂25克、80%敌敌畏乳油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稻象甲

稻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俗称象鼻虫、壳壳虫,近年来我县有扩大为害范围的趋势,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除为害水稻外,还食害瓜类、甘蓝、番茄、玉米、油菜、麦类等。

成虫、幼虫都能为害。

成虫危害稻叶,用口器插入稻茎,咬食未抽出的心叶,因未抽出的心叶卷成筒状,故被害后,抽出的叶轻者成横排小孔,重者则全部断尾,状如被牛吃过一样,严重影响秧苗生长。

幼虫整个时期在土中生活,危害稻根,把根咬断,使禾苗生长不良,严重时(如每蔸有虫50头以上)则会使秧苗变黄枯死,造成严重减产。

因此,必须加强防治。

10/19

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田边杂草和稻桩附近土中越冬。

每年4-5月间成虫开始活动,进入秧田和本田为害并产卵繁殖,孵出的幼虫为害早稻稻根。

6-7月间出现当年第一代成虫,继续产卵繁殖,孵出幼虫为害晚稻。

到10月间出现第2代成虫,即以幼虫、成虫及少量蛹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能游水并趋食甜物,白天静伏于稻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

产卵时在稻茎离水面约3厘米处咬孔,在孔内产卵数粒至20多粒。

幼虫孵化后钻入土中,群集为害水稻幼嫩须根。

1、消灭越冬虫源。

冬春结合积肥把稻田周围杂草清除;

春耕耙田时,幼、成虫都浮在水面,把浮渣和虫子捞起深埋。

2、利用成虫喜食甜物的习性,将玉米芯、南瓜或红薯切成小片穿在小竹竿上插入田中,诱饵离水面2-3厘米,亩插75根左右,一般晚上插,清晨收集后杀死诱集的成虫。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点灯诱杀。

3.

1、杀幼虫:

插秧前进行沤田。

亩施石灰50公斤进行耙沤,可大量杀死幼虫。

本田出现幼虫为害时,亩施呋喃丹3公斤进行防治,可收到良好效果;

常年发生严重田块,可在耙田时每亩用40%水胺硫磷乳油100毫升兑水后喷雾,边喷边耙,杀死幼虫。

2、杀成虫:

亩用48%乐斯本乳油70毫升、18%杀虫双水剂300毫升、40%水胺硫磷乳油150毫升、20%三唑磷乳油12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亦可采用有机磷加菊酯类农药喷雾,对成虫杀灭效果很好。

以傍晚时用药效果较好。

11/19

稻秆潜蝇

稻秆潜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又称稻秆蝇。

我县的中西部山区稻田近年普遍发生,为害逐年加重。

主要为害水稻,也寄生在游草、稗草与看麦娘上。

以幼虫钻入稻茎内为害心叶、生长点或幼穗,心叶抽出后出现小孔或白斑点,被害叶尖变黄褐色,展叶后叶上有若干条如梳状的细长并列的裂缝,被害幼穗变为畸形或成白穗。

稻秆潜蝇在我县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或幼虫在看麦娘等杂草上越冬。

每年3月底至4月上旬成虫飞向早、中稻的秧田及已返青的本田产卵,卵产在叶鞘和叶背。

4月上、中旬孵化为幼虫,钻入心叶为害。

5月中旬老熟幼虫爬到叶鞘近叶舌处化蛹。

6月中旬是第一代成虫发生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幼虫为害孕穗和抽穗的早、中稻。

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白天活动。

一般羽化后2-5天产卵,但第2代成虫产卵前期有的可长达22天。

成虫有趋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

幼虫多在凌晨的4-6时孵化,初孵幼虫借露水湿润向下移动,至叶枕处钻入叶鞘,再侵入心叶。

当露水干后,幼虫就不能侵入。

此虫性喜阴凉高湿,气温高会导致幼虫滞育,历期延长,危害减轻。

故此虫在丘陵山区发生较多,早插田比迟插田重,特别是生长嫩绿的田块更易引诱成虫产卵。

1、冬春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山坡边的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2、排水晒田减轻为害。

药剂可选用3%啶虫咪乳油90毫升、40%氧乐果乳油90毫升喷雾,插秧后可亩撒施3%呋喃丹3公斤将幼虫杀死。

稻蓟马

12/19

稻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

主要为害水稻,尤以水稻秧苗和分蘖期受害最重。

并能危害小麦、玉米、高粱、甘蔗、葱和烟草等作物,而游草、稗草、看麦娘是它的重要中间寄主。

成虫及若虫以锉吸式口器锉破水稻叶面成微细黄白色伤斑,由叶尖开始,渐至全叶卷缩枯黄。

抽穗扬花期集中为害嫩穗,造成秕谷。

稻蓟马世代历期短,在23-25℃时,完成一代只需15-18天。

田间世代重叠,主要以成虫在游草或其他禾本科杂草心叶内越冬。

稻蓟马是典型的水稻早期害虫,具有趋嫩绿、隐蔽的特性。

水稻的生育前期,即秧苗期及本田分蘖期的虫口密度最高,受害最重。

尤其3叶期至7叶期是稻蓟马为害水稻的盛期。

水稻圆秆拔节后,虫口密度显著下降。

具趋嫩绿秧苗产卵的习性,秧苗6叶期后则产卵少。

本田的分蘖期比圆秆期的虫口大几倍。

成、若虫都怕光,多藏匿于水稻心叶或卷叶内吸食。

为害穗部的蓟马,因食害颖壳内壁或子房,影响结实,造成颖壳变褐或成秕谷。

夏秋两季,在早、晚稻后期稻秆落黄、稻叶组织粗老之际,大部分害虫急忙转移到田边幼嫩的游草等禾本科植物上,秋后以成虫、卵、若虫等各个虫态在再生稻、游草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冬。

无明显的滞育现象。

冬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虫源。

2、药剂防治

(1)喷雾法:

在叶尖受害初卷期,亩用40%氧乐果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三唑磷乳油或18%杀虫双水剂喷雾防治。

(2)浸秧法:

13/19

在移栽前,把受害秧苗的上半部浸入药液1分钟,再堆闷1小时后插植。

3、药肥兼施法:

喷药前,在上述药液中每亩加入150克尿素一起喷雾,能使受害稻苗迅速恢复生长。

由于稻蓟马繁殖周期短,故应重视田间调查,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在我国它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

其为害普遍,常造成惨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我县发生主要以海拔较高的中西部冷凉山区中稻发病重,平原丘陵区主要以早稻叶瘟及晚稻的穗颈瘟为主。

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

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

叶瘟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

慢性型病斑呈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

在气候潮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斑,而空气干燥,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

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

节瘟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

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

叶枕瘟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

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发病规律:

14/19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带病稻草和种子上越冬。

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

适温(24-28℃)、高湿、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抽穗期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

一般糯稻比籼稻感病;

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

当地病菌小种变异与更替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化;

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泥温低、有毒物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1、因地制宜选育和合理利用抗病良种,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或轮换种植。

2、减少菌源,实行种子消毒。

用强氯精、三环唑或稻瘟灵浸种消毒,减少初侵染源。

3、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控苗,后期看苗补肥。

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4、及时喷药控病。

防治稻瘟病应确立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叶瘟狠抓秧苗防治,如秧苗出现病斑,尤其是出现急性型病斑,应开始防治。

注重保护易感病品种水稻的分蘖盛期,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结合未来气象条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穗颈瘟防治应抓住破口抽穗关键时期,如果孕穗期叶瘟发生普遍并迅速上升,特别是剑叶出现急性型病斑增加,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时,应用药防治。

亩用药剂6%丙硫多菌灵水分散粒剂20-40克、45%硫·

三环可湿性粉150毫升、20%三环唑悬浮剂100-120毫升、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一定要注意保证喷药细致周到。

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病,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尤以密植矮秆杂交稻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致叶片枯死,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损失10-20%,重者可达50%以上。

15/19

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