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贝尔的马克思民主观评析精选文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0043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吕贝尔的马克思民主观评析精选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吕贝尔的马克思民主观评析精选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吕贝尔的马克思民主观评析精选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吕贝尔的马克思民主观评析精选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吕贝尔的马克思民主观评析精选文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吕贝尔的马克思民主观评析精选文档文档格式.docx

《吕贝尔的马克思民主观评析精选文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贝尔的马克思民主观评析精选文档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吕贝尔的马克思民主观评析精选文档文档格式.docx

“斯宾诺莎:

政治与神学论文,卡尔?

亨利希?

马克思,柏林,1841年。

”这份笔记涵盖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大约160个摘录,涉及的有关主题是奇迹,信仰和哲学,理性和神学,教学的自由,希伯来的共和国,共和国的建立,使徒的权威,预言和先知,神圣的法律,等等。

依斯宾诺莎对民主政治的看法,“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在民主政治中,没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地转付于人,以致对于事务他再不能表示意见。

他只是把天赋之权交付给一个社会的大多数。

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

这样,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③。

吕贝尔认为,在斯宾诺莎那里,马克思发现了促使自己开始在德国为自由与民主而战的主要理由。

斯宾诺莎的民主共和国和人类自由的观念是在自然社会领域构想人类与人类幸福的理性道德规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理性道德规范通过意识屈服于个人。

正是借助于斯宾诺莎,马克思才能在承担推翻黑格尔把反民主的国家思辨哲学的神秘化和道德化时,很好地完成精神复原的行为。

  在吕贝尔看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评只是斯宾诺莎冷静地为政府的最好形式即民主的诉求的诗歌般的和讽刺的变换。

吕贝尔就斯宾诺莎对马克思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给出了相关论据。

在批评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的手稿中,马克思描述民主制“是一切形式的国家制度的已经解开的谜。

在这里,国家制度不仅自在地,不仅就其本质来说,而且就其存在、就其现实性来说,也在不断地被引回到自己的现实的基础、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民,并被设定为人民自己的作品”④。

马克思继续批评认为,黑格尔认为国家是本质和人类源自的起点,而实际上民主制从人出发,国家是客体、人的工具。

  吕贝尔揭示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作品中阐述了自己的民主概念,是“一切形式的国家制度的已经解开的谜”,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和“作为特殊国家制度的社会化的人”,就像基督教是宗教的本质的方式一样――“特殊宗教的神化的人”。

与斯宾诺莎的民主政治观念相对照,我们应看到:

一方面,马克思的民主观念是对斯宾诺莎的民主和人类自由理论的继承,同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评黑格尔有回应;

另一方面,斯宾诺莎民主政治观念有历史局限性,成为马克思后来进一步扩张民主观念的理由。

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所提倡的天赋人权的学说、社会契约说、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赞扬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等等,归根结蒂都是为了论证他的资产阶级政治哲学主张,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斯宾诺莎的民主政治学说,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反对教会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起了进步作用,但1670年匿名出版的《神学政治论》是反映17世纪社会政治历史背景的,与马克思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反映民主观念的著作的写作社会政治历史背景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马克思的民主观念是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总体条件相联系的。

马克思出生时的社会大环境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弥漫着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气息。

憧憬着自由和民主,马克思在1842年《莱茵报》时期,围绕着出版自由、林木盗窃等问题,对普鲁士专制主义政府进行了批判,对民主和自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而后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君主立宪制,首次明确阐述了自己对民主概念的理解。

  二、马克思民主思想发展进程的特点:

民主思想的连续性

  人们通常将马克思的政治生涯区别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他是一位自由民主主义者;

第二阶段,他表现为一位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在第一阶段期间所持有的民主观不同于他作为共产主义者所拥有的,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后抛弃了他早期的政治哲学观念,留下了先前时期的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

而在吕贝尔看来,马克思通过民主道德规范的采纳逐渐走向共产主义,他从未否认早期构想的积极特性,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源自于他转变为共产主义之前拥有的民主概念。

他通过批评黑格尔法哲学,拒绝黑格尔的官僚主义、君王权力和君主立宪制的学说,产生了民主概念。

实际上,马克思转变为共产主义没有脱离他早期的民主概念,而是一个促进:

在马克思理解的共产主义那里,民主被保持和提高到更高的意义。

  为了给其论点证据,吕贝尔列举了一个事例。

在1850年,马克思成为了共产主义者7年后,当他是一个共产主义同盟战斗领袖时,他授权赫尔曼?

贝克尔以独立分卷形式出版他的著作集。

1851年4月,第一卷在科隆出版,专门载有来自《德法年鉴》和《莱茵报》的马克思的自由和民主的文章。

吕贝尔认为,很显然,马克思并没有认为他的第一批政治著作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文章被取代;

相反,他相信,马克思早期的民主概念几乎包含他后来人文主义的所有的成分,其中共产主义只是一个具体方面。

在吕贝尔看来,在马克思的思想和政治发展中,民主制度和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分离,对应于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区别。

换句话说,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两个阶段之间的区别:

第一阶段描述为通过工人阶级“征服民主”,通往“无产阶级专政”;

第二阶段描述为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的废除,人类社会的开端。

  吕贝尔还认为,马克思政治生涯的主要事件,也使马克思呈现为一位不知疲倦并深信民主自由的战士。

在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与宪章运动相联系;

在整个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马克思写了很多著作与波拿巴主义作斗争,他的斗争是作为反对沙皇和普鲁士主义的一种手段;

在美国内战期间,马克思是北方一个狂热的铁杆拥护者,支持自由劳动制度反对奴隶制;

1871年,马克思夸赞巴黎公社为“法国社会所有健康因素的真正代表”,“真正的国家政府”,“工人们的政府”,“生产者的自治政府”等;

1872年,马克思使巴枯宁被排除在共产国际之外,这位无政府主义者企图利用共产国际作为自己的阴谋活动的屏障,作为一个绝对的主人试图直接掌控共产国际。

  上述种种事例和事件可以佐证,吕贝尔道出了民主概念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连续性。

这相对于波普尔、哈耶克等新自由主义者把马克思看作是民主的敌人、专制主义的代表以及将共产主义与民主对立起来的说法,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际上,通过对马克思早、中、晚期文本群的梳理,可以看出民主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一生,马克思存在着民主思想体系:

早期,马克思批判专制主义,对民主的基本概念、范畴进行了考察和理论构建;

中期,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具体政治事件进行哲学分析,赋予民主观更多理论内涵,民主理论趋于完善和系统化;

晚期,巴黎公社的胜利、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考古学的新成果,给马克思民主观注入新活力,民主思想得到升华⑤。

与学界就马克思民主思想发展轨迹的研究分析相比照,吕贝尔虽强调马克思民主概念的连续性,但并没有具体分析马克思民主思想前后期发展的实际变化情况,也没有明确阐明马克思达到共产主义者的民主概念相比于早期自由民主主义者的民主概念的更高层次的具体含义,更没有论证民主概念与共产主义概念是如何相契合的。

  三、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理想愿景:

共产主义的目的是人文主义

  吕贝尔对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看法是,它不仅继承了斯宾诺莎的民主观念,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张,试图将斯宾诺莎的民主观念与他自己的共产主义观念相融合。

那么,推动马克思扩大斯宾诺莎民主观念的理由是什么?

扩大民主概念的内容为什么是有效的?

吕贝尔认为,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期间,获得这一经验证据。

在这期间,马克思集中地研究法国、英国和美国的革命历史。

这些研究使他相信,民主制的正常的、甚至必然的结果是共产主义。

  为了证明其论点,吕贝尔仅限于马克思1843年克罗茨纳赫时期的一个笔记本的一份有关美国的资料,并认为这份资料一直受到不公正的遗忘。

这份资料记录苏格兰人托马斯?

汉密尔顿访问美国,他在1833年出版了著作《美国人和美国风俗习惯》。

吕贝尔说,马克思阅读了1834年出版的这本书的德文译本,从中做了大约50个段落的笔记,这些摘录涉及到托马斯?

汉密尔顿见证到的美国主要问题:

联邦制和普选权,公民法定的实际地位,北方和南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同的新英格兰州的国家制度等。

但是,马克思特别感兴趣的是托马斯?

汉密尔顿不满美国民主运作的社会倾向的方式。

吕贝尔将汉密尔顿与另一位论民主的著名作者托克维尔相比较,托克维尔于1835年出版了著作《论美国民主》。

在托马斯?

汉密尔顿那里,马克思发现托克维尔没能注意到美国民主革命的含义。

托克维尔相信,美国是“民主本身的形象”,即“一个几乎完全平等的条件”。

尽管托克维尔担心民主可能导致多数暴政,但他基本上对民主制度的社会和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

至于汉密尔顿,他对美国社会某些经济特点的洞察力使他认识到一种倾向:

按马克思的看法,阶级斗争可能会成为美国未来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在谈到纽约人民之间的见解的进展和发展趋势时,汉密尔顿介绍了“分离”会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之间迅速发生。

他谈到已以“工人们”名义形成了社会的“工人阶级”,是“直接反对那些更受自然和财产青睐的,无需体力劳动享受生活的奢华的人们”。

这些工人的首要需求是“平等和普及教育”。

他们认为,拥有知识、教育和完善的贵族的存在,是“不符合真正的绝对平等的民主原则的”。

汉密尔顿预测说,“苦难阶级”将“沉积整个国家政权”,民主一定导致“无政府状态和掠夺”。

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它取决于每一个国家的特殊情况。

在英国,这一进程将更快;

在拥有巨大优势的美国,它可能持续更长的一段时间,但是“终止是相同的。

怀疑的是时间,而不是终点”。

吕贝尔说,马克思只是将“共产主义”一词替代为贵族苏格兰人所用的“无政府状态和掠夺”,托马斯?

汉密尔顿所见的美国民主,构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出版两三年前阐述的社会革命理论的一个鼓舞人心的要素。

  吕贝尔认为,马克思通过研究法国、英国和美国的革命历史,走向共产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这一立场。

正是通过这些历史的研究,马克思获得了经验证明:

政治民主必须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产生社会的民主,这也就是说产生共产主义。

在吕贝尔看来,马克思当时设想的共产主义是人文主义。

吕贝尔引自1844年巴黎手稿中的共产主义的定义:

“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

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

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

”⑥换言之,共产主义的目的是人文主义,吕贝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马克思的民主的理想愿景,最后是构想一项道德假设或目的和作为政治行动的主导规范的社会秩序的人文主义视野。

  上述论述有意义的是,吕贝尔看到了马克思通过历史研究,获得经验证据证明斯宾诺莎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弊端,即资产阶级政治民主掩盖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独裁政权,基本权利和物质压迫的真正分离,由少数执政的人剥削大多数人。

“苦难阶级”必将通过阶级斗争、民主革命,推翻现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社会。

民主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手段赢得解放,这个解放等同于全人类解放,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而吕贝尔之所以又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人文主义,这与吕贝尔对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倾向是“科学与伦理并存,并伦理因素占主导”的看法密切相关。

吕贝尔用伦理的、人道的因素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把它的共产主义说成是人文主义,他进行阐释和批判所依据的文献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类同于大部分西方学者从人道主义出发阐释该文本的路径,而忽视了马克思思想后来所发生的转变――从人道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从人文共产主义转向科学共产主义。

  综上所述,通过对《评马克思的民主构想》和《马克思与美国民主》二文的梳理,吕贝尔的马克思民主观研究有意义的三大层面思想是:

认为斯宾诺莎民主观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提出马克思民主观一以贯之的连续性,把马克思共产主义解释为人本主义。

同时,吕贝尔论马克思民主思想也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未分析斯宾诺莎民主政治观念的历史局限性,没有具体分析马克思民主观是与时代社会大环境的民主气氛紧密相连的;

二是未论证马克思早期自由主义民主观念如何与后来成为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时民主观念的相融合,没有指出共产主义民主观念较早期自由主义民主概念的更高层次的具体含义;

三是未考虑马克思后来思想发生了从人道的向科学的共产主义的根本转变,而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早期文本为依据论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人文主义,这与西方学者从人道主义出发阐释该文本的路径同出一辙。

因此,我们对吕贝尔关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研究,具体观点应具体分析、一分为二,不能一味地批判,也不能盲目地跟从。

  注释:

  ①“NotesonMarx’sConceptionofDemocracy”,NewPoliticsI,no,2(1962),78-90.

  ②“MarxandAmericanDemocracy”,inMarxandtheWesternWorld.Ed.N.Lobkowicz.NotreDame,Ind.:

NotreDameUniversityPress,1967,PP.217-28.

  ③[荷兰]斯宾诺莎:

《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9页。

  ④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0、311页。

  ⑤王东、郭丽兰:

《马克思民主观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