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93732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5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至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至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至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至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至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及答案.docx

《至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及答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至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及答案.docx

至自考试题课程与教学论及答案

2007年4月自学考试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A

3.C

4.D

5.D

6.C

7.B

8.D

9.D

10.A

11.B

12.C

13.D

14.C

15.A

16.A

17.C

18.B

19.C

20.A

21.C

22.D

23.A

24.C

25.A

26.A

27.A

28.D

29.B

30.A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

(1)为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产生几种结果。

32.涵义: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表现。

是由美国课程论学者艾斯纳提出的。

价值取向:

表现性目标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指导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

33.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

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34.

(1)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

(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3)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35.内涵:

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特征:

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基本特征: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成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1)他的教学理论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

(2)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

(3)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

(4)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7.定义:

自主性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如何运用:

(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

(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积极作用:

(1)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

(2)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四、材料分析题(16分)

38.哪一种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

特征:

(1)学习者中心。

(2)情境中心。

(3)问题中心。

200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卷(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A.加涅B.布鲁纳C.施瓦布D.奥苏伯尔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

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A.课程与教学目标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D.超越论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

取向是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游离性评价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囚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

A.差别模式B.目标达成模式C.外貌模式D.回应模式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A.初级学习B.中级学习C.高级学习D.以上都适合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A.教育质量B.教育地位C.教育公平D.受教育权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

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l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赫尔巴特

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A.博比特B.查特斯C.哈里斯D.泰勒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

A.教不同于学B.学不同于教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D.实践理性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气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

A.洛克B.康德C.斯宾塞D.杜威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A.经验B.活动C.做中学D.主动作业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儿》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A.卢梭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杜威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

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A.连续性B.阶段性C.整合性D.顺序性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B.孔子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A."因素课程"说B."泛智课程"说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D.功利主义课程论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A.斯宾塞B.吉鲁C.阿普尔D.威利斯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A.STS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轮形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

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立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200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0467)

一、单项选挥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2.B3.C4.A5.C6.A7.C8.D9.Clo.A11.Bl2.D13.C14.C15.C16.C17.C18.D19.A20.D21.A22.C23.D24.D25.C26.D27.B28.B29.C30.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2.含义:

它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2分)。

环节:

①确定教育目的(1分〉。

②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l分)。

③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l分)。

④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l分)。

33.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2分);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2分);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2分)。

34.含义:

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3分)。

基本特征:

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3分)。

35.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1分)。

原则:

积极反应(1分)、小步子(1分)、即时强化(1分)、自定步调(1分)、低错误率。

(1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三种取向:

(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分)。

(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

(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2分)。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实施:

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满分为6分。

37.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这种评价取向推进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它简便易行、好操作,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

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3分);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

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3分);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性格。

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时代精神(3分)。

启示:

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满分为3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而我国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

(上述每个要点最多3分,没有依据上述要点回答,也可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但本部分回答最多不能超过9分)

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教师与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上述每个要点1分,没有依据上述要点回答,也可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但最多不能超过4分;根据结合材料情况另给1-3分〉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

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B.麦克尼尔C.博比特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A.示范B.呈示C.展示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古德莱德B.帕里斯C.斯金纳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A.经济大萧条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B.阶段性C.整合性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外活动B.课堂C.游戏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A.情感领域B.思维领域C.意志领域D.思想领域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A.巴格莱B.狄尔泰C.斯宾塞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A.轮形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轮形课程B.STS课程C.经验课程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B.斯太克C.普罗沃斯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B.高速度原则C.高难度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B.实践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A.圆周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逐步深入课程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场合驱动评价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A.《大教学论》B.《教育过程》C.《班级生活》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A.个性原则B.合作原则C.自然原则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

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

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从而创设问题情境。

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

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

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

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

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生交互,评价矫正。

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

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0467)

一、单项选挥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0:

CACBA,BACCD

11-20:

BBCDA,CCCBD

21-30:

ADBAD,DDCB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32.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3.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2分);第二,它必须能转换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2分);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2分)。

34.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5.课程与教学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