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8791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八章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八章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八章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八章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八章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八章讲解.docx

《教育学第八章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八章讲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第八章讲解.docx

教育学第八章讲解

第八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内涵;“教学”和“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至于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

智育的实施除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

概括地说,教学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1.教学的主要作用

(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3)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不是唯一的活动

三、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基本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

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

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指导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教育性。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凯洛夫提出的五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

(2)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1.教学原则的定义——

教学原则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贯彻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为各种矛盾的转化创设条件。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教学原则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提出有一定的依据。

首先,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

其次,教学原则还受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第一性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要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对于教学原则,人们可以根据科学发展水平、时代的要求,对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和制定教学的原则,但是教学规律则不同。

对于教学规律,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和利用它,而不能任意制造、改变或废除它。

二、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

(一)直观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和原理。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合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阐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学生。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是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三)巩固性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

(3)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

(四)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

联系实际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学懂,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2)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1.备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意义——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的目标、进程、方法和形式等内容的过程。

主要内容:

(1)三方面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

(2)写好三种计划:

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备课的基本要求

(1)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二、上课

1.上课时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课对备课、作业的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等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

2.课的类型与结构

类型:

单一课、综合课

综合课结构:

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3.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评价标准)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灵活

(4)学生生动

(5)语言艺术

(6)学生思维活跃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作业的种类和形式

种类:

课内作业、课外作业

形式:

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各种书面练习作业、各种实际操作作业;

2.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基本要求

四、课外辅导

1.课外辅导的意义与内容

意义:

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对于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防止出现学习后进生,是有好处的。

内容:

(1)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

(2)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

(3)对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课外辅导的要求

(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检查与评定的意义与方式

意义——

(1)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2)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3)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管理工作

(4)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可以使家长同学校密切配合

(5)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检查方式:

平时考查和考试

评定方式:

百分制积分法、等级制记分法、评语法

2.考试测验与成绩评定的要求

考试也叫测验,要求是:

(1)效度:

指测验能够测出它所要测的特点或者属性的程度。

要求试题与检查的目的、目标相关、一致。

(2)信度: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验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也叫可靠度。

(3)难度:

试题的难易程度。

要求总体的难度适中,有比较简单的,也有比较难的,难以结构合理。

(4)区分度:

测验对不同考生的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学生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客观公正;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概念

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固定班级

(2)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单位

(3)固定时间

3.班级授课制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4.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

单一课、综合课

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二、教学的其他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3.分层教学

4.现场教学

5.复式教学

 

第六节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定义与种类

定义: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种类:

启发式、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布鲁纳的“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二、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的概念

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2.教学手段的发展过程

口耳相传→文字教材→直观教具→电教工具→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1)教材建设的突破

(2)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3)师生关系的突破

(4)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5)扩大了教学规模

4.教学手段的操作要求

(1)适时、适度,注重实效

(2)电教屏幕不能代替黑板,教具演示不能代替必要地教具操作

(3)必须做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