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琵琶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琶琵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
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
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五知己登山游水。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
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而发。
正如《唐宋诗醇》所说:
“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
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
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
序云: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实际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
宋人戴复古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
“一写六百十六字。
诗题又作《琵琶引》。
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中国。
发展到隋唐,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常有它。
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
“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
开篇首句,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
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
“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
“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段。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根茎都有节似竹,叶抱茎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黄色花穗。
“瑟瑟”,犹言飒飒、索索,草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下了马,走进客人的船中;
举起酒杯想痛痛快快地饯别,却没有音乐助兴。
枫叶获花,秋风瑟瑟,景是凄凉景;
送客至江船,举杯冷落,情是寂寞情。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
“管弦”,指管乐器与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
要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面上,映着一轮明月。
前句已将黯然低沉的情绪作了铺垫,后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
全诗三次写到江月,各有妙用。
这是第一次。
“江浸月”,是说月影倒映在江中,就好像月亮浸在水中一般。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琵琶弹奏的声音;
听着听着,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开船启程。
“忽闻”,传达诗人正思音乐而音乐即来的惊喜。
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
在茫茫江月的背景烘托下,有空谷足音之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依循着声音寻找,低声询问,弹奏者是谁?
琵琶声停了下来,那人想要回答,却又迟疑不决。
从“忽闻”、“忘归”、“不发”到“暗问”,均着力刻画人物心态,亦为说明音乐的感染力。
“欲语迟”,是说犹疑之中暗含心事。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将船只移过去,慢慢靠近,邀请那人出来相见。
大家添了酒,把灯拨亮,重新设宴。
诗人写琵琶女的出场,是因闻声而动情,因动情而寻人。
琵琶声的不同凡响,衬托出弹奏者的不同寻常,故听者赏慕,颇有知音相遇之感。
“回灯”,添油拨芯,使灯光回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经过再三邀请呼唤,她才勉强走出来;
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儿。
一方面是急急以求,一方面是默默以待;
一方面是频频呼唤,一方面是迟迟而出。
这种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双方的心情和个性。
诗人抓住这一点,逼真地描绘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
尽管用语平实,但欲露还藏的情态,已经入木三分。
“千呼万唤始出来”,并非孤傲忤慢,而是因为自有志趣,不露才扬己;
更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的难言之恨,不便说明,也不愿见人。
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时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
“犹抱琵琶半掩面”与上文的“琵琶声停语欲迟”,皆曲折细腻揭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活动。
琵琶女的出场,让人产生期待,全诗由此转入正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她转好弦轴,拨动琴弦,顺手试着弹了三两声;
虽然还没弹出曲调,却已流露出情感。
前句写校弦试音。
后句以乐音传达人的思想感情,扣开听者的心扉,让人神往。
“情”字是诗眼,有传神之妙。
“转轴拨弦”,是弹琵琶之前校正音阶、调正丝弦的准备动作。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每一弦都是那样低沉压抑,每一声都充满愁思,似乎在倾诉一生的不得意。
这两句进一步借音乐写人,在抑郁之情中点出身世之悲。
“不得意”,一作“不得志”,给“情”定了一个基调。
“掩抑”,以手压弦而弹,弹出的音调低沉压抑,是幽咽悲伤的情调。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她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弹奏下去,仿佛要一吐为快,说尽自己无限心事。
以上三联,都是上句写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情景,下句借听者的感受揭示她的内心活动。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她的手指在弦上一会儿轻轻叩动,一会儿慢慢揉动,一会儿顺手下拨,一会儿反手回拨。
起先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后来又弹《绿腰曲》。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娴熟的技艺。
“拢”,用指叩弦;
“捻”,用指揉弦。
这两种是用左手按弦的指法。
“抹”,顺手下拨;
“挑”,反手回拨。
这两种是用右手弹弦的指法。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据说是开元时从印度传入,原名《婆罗门》,经唐明皇润色并改此名。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有较详细的描写。
“六么”,是当时有名的歌舞大曲,也作“绿腰”或“乐世”。
原名“录要”,以乐工进曲录其要点而得名,属软舞类。
由女子独舞,舞姿轻盈柔美,乐曲节奏由慢到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
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
自此至以下十四句,借助语言摹写音乐的时候,都运用了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
这两句是说弹奏琵琶音响之精微。
用“嘈嘈”、“切切”这两叠字词摹声,又用“急雨”、“私语”,使它形象化。
琵琶有四弦或五弦。
“大弦”,指其中最粗的弦;
“小弦”,指其中最细的弦。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
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
双声和重音叠韵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
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
“间关”,形容莺声宛转。
“幽咽”,指悲抑哽塞。
这里,诗人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
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
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
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维妙维肖。
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铺垫。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
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
“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
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整理思绪,体味曲中之情;
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就像银瓶突然迸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
又像铁骑冲出、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
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
谁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
于是,全曲推向高潮。
最后,一曲终了,她收取拨子,在几根弦的中心奋力一划;
琵琶就像撕裂的布帛一样,发出脆厉的一声。
至此,全曲戛然而止,但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仍余音绕梁,久久难息。
“拨”,即拨子,弹奏弦乐器时用的工具。
“当心画”,是一种演奏手法,即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横划,行话叫做“扫”。
“画”,同“划”。
“裂帛”,指绷紧的丝绢突然断裂,这里是形容“当心画”时声音的强烈冲击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时,四周的船只都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
一声裂帛般的音响之后,一切又归于静寂。
一直沉浸在音乐中的听众,如梦初醒。
这里,诗人从侧面写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
置身斯时斯境,同怀天涯沦落之感的作者与弹者心境如何,让人不由揣想。
而由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无言更胜有言,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诗人在这里第二次描写到月亮,静谧的意象与诗意再次呼应,烘托出凄美的情境。
“舫”,小船。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她若有所思,将拨子插在弦缝间;
然后整顿衣裳,神态凝重端庄地站了起来。
这里,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下文的“自言”过渡。
“沉吟”的神态,大概就是从听者的询问引发。
但是,叫人从何说起呢?
于是,一面收拾,一面思忖。
“敛容”,刚才弹奏时由于情绪激越,不单是衣裳有些乱了,悲欢也都形于色。
至谈话时,自然要整理情绪,从音乐意境中收回心来,于是收敛起脸上的表情。
这既是尊重别人,也是自重。
琵琶女并非轻薄浮躁之人,前面已经写出了她的人格:
“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正代表着女性的羞怯和矜持。
琵琶女自叙道:
我本来是京城长安女子,家住在虾蟆陵。
“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歌女聚居之地。
旧说董仲舒葬此,门人经过这里,都下马步行,所以叫下马陵。
后人误传为虾蟆陵。
从这里至“梦啼妆泪红阑干”,都是琵琶女自述身世。
诗人用诗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相互补充,完成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十三岁时,我就学成了琵琶,名字编排在教坊之中,是属于第一流的。
上面是叙籍贯,这里是叙出身。
“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唐高祖武德后,在禁中设内教坊。
玄宗开元二年,在蓬莱宫侧置内教坊,洛阳、长安又各设左右教坊二所,以中官为教坊使。
内教坊兼习雅乐和俗乐,外教坊则皆为俗乐。
这位琵琶女大概是挂名外教坊的。
“第一部”,指首席乐队。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那时,我技艺超群,曾经一曲弹完后,让琵琶师傅也佩服;
我还貌美过人,妆扮之后常被秋娘嫉妒。
这两句写琵琶女色艺双绝。
“善才”,唐代对琵琶师的称谓。
“伏”,通“服”,敬佩。
“秋娘”,当时的一位著名歌妓,这里是泛指歌妓女伶。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京师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赠送缠头;
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
这两句写琵琶女追忆当年在长安时的生活,语含感叹。
“五陵年少”,指富贵人家子弟。
“五陵”,指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
高帝之长陵、惠帝之安陵、景帝之阳陵、武帝之茂陵及昭帝之平陵,都在长安城北。
唐时,曾将各地的一些富豪迁到陵邑周围,以繁荣邑址。
故五陵多富家子弟。
“缠头”,也叫“缠头彩”,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人以罗锦等丝织品为赠。
后来多用钱物代之。
“红绡”,红色薄绸或绫缎等丝织品。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用钿头云篦等贵重首饰来打拍子,哪怕碎了也毫不可惜;
纵酒欢歌中,我红色的罗裙常因酒杯翻覆而污损。
“钿”,是用金、银、玉、贝等制成的花朵状的首饰。
“云箆”,即云状的箆,是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用具。
“云”,一作“银”。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一年又一年的欢笑作乐,多少良辰美景就这样随随便便地消磨掉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琵琶女在忆昔思今中,有着淡淡的留连,更有悔恨和痛惜。
“秋月春风”,比喻美好的青春年华。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一起出道的师妹随军去了,阿姨也去世了;
暮去朝来,时光流逝,我的容貌渐渐衰老了。
据《教坊志》、《北里志》、《唐国史补》记载,唐代的倡优妓女惯以兄、弟相称,以至影响到宫廷教坊,出现了女兄女弟这类称呼。
这里所说的“从军”,是指做随军倡妓。
“阿姨”,是歌妓对其所居坊曲之主的称呼。
以上十二句,言青春欢笑。
以下六句,言老大沦落。
盛衰之感,对比强烈。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因容颜衰老,无人光顾,来往的车马越来越少,门前冷冷清清。
我年华老去,最后嫁给一位商人做妻子。
这两句以如诉如泣的抒情笔调,概括出古今大抵相同的歌女命运。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商人只重财利,从不把别离当一回事,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去了。
这里不说“卖茶”,而说“买茶”,与当时的榷茶、税茶制度有关。
“榷”的本义是独木舟,引申为专利。
榷茶就是唐代官府采取的茶叶专卖制度。
白居易写此诗的元和十一年(816),榷茶法已推行多年。
浔阳的茶商经营茶叶,先要到就近的浮梁进货,即“买茶”。
商人流动性较大,琵琶女与丈夫自然是离多聚少。
这两句叙写,强化了琵琶女天涯沦落之恨。
“浮梁”,唐时属饶州,治所在今江西景德镇市北浮梁。
浮梁之茶虽非名品,但产量丰富,是当时茶叶的重要集散地。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他走了之后,留下我一人,在江口独守着这艘空船;
围绕着船外的,只有一轮明月,映着一片清冷的江水。
这是诗中第三次描写月亮。
独守空船,惟有清冷的江水和明月作伴,与昔日长安的繁华形成强烈对比。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夜深时,忽然梦见年轻时候的事,禁不住啼哭起来;
泪水纵横,和着胭脂,流得满脸都是。
“梦啼”句,凄苦中犹有娇憨与率真,哀感顽艳,合乎身分。
“梦啼妆泪”,是说梦中啼哭,脸上带着泪痕。
“妆泪”即胭脂泪。
“红”本指胭脂色,这里作动词。
“阑干”,(泪水)纵横流淌的样子。
我闻琵琶己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听到她弹奏的琵琶曲,就已够让我感伤叹息了。
现在听了这一番叙述,更加让我叹息不已。
“重”,更加。
“唧唧”,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彼此同样是流落天涯、四处飘零的人,虽说今夜初次相逢,又何必曾经互相认识呢?
琵琶女的身世,激起诗人情感的共鸣。
同病相怜,同声相应,他将自己贬谪江州和琵琶女流落江头的悲惨遭遇联系在一起,酝酿出这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慨,道出了人生旅程中无数孤独者的心声,是全诗主旨所在。
它已超越时代,成为后世饱经沧桑的人邂逅时的共同感受。
毛泽东读《琵琶行》时曾在这两句下面划了许多加重号,还批道: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
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我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来到浔阳城,经常卧病在床上。
以下是作者剖露心曲。
在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感情波澜中,他坦露自我形象,将平生遭遇和谪居僻所的失意心情倾诉出来。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浔阳地处偏僻,没有什么音乐,整年听不到美妙的音乐声。
这里实际是说自己孤独寂寞,没有知音。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我的住处靠近湓江,又低又湿,黄芦、苦竹绕着宅院丛生。
“湓江”,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省瑞昌县清湓山,东流经九江入长江。
其江口就是“序”所说的“湓浦口”。
“苦竹”,伞柄竹。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在这种环境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呢?
只能听到杜鹃凄楚的啼叫和猿猴哀鸣的音声。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为古蜀国的一位国君杜宇(又称望帝)魂魄所化。
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其声哀切凄婉。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每当春江花开之时、秋月皎洁之夜,我往往拿了酒,自饮自酌。
“春江”、“花朝”、“秋月夜”,都是迷人的景色。
在景色迷人的大好时光里,他人邀朋聚友,吟诗作赋,开怀畅饮;
诗人却独自一人,喝着闷酒,寂寥难遣。
这种贬谪外任的苦闷心情,使诗句里浸透着感伤与愤激。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难道连山歌或村笛都没有吗?
有,但是声音杂乱刺耳,实在难听。
“呕哑嘲哳”,形容乐声杂乱难听。
诗人之意或许并非实说音乐难听,而是借不如意的环境衬托自己“不得意”的境遇。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今夜听了你琵琶的旋律,好像听到仙乐一样,使我耳朵一时清爽起来。
“仙乐”,形容乐声美妙动听,仿佛来自仙界。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请你不要推辞,重新坐下,再来弹一曲,让我来为你写一首《琵琶行》的曲词。
“更坐”,即再次坐下来。
“翻作”,是说按曲填写歌词。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她被我这些话感动,站立了很久,然后重新坐下来。
她调紧丝弦,弦声顿时变得急促起来。
这里巧妙写出琵琶女与诗人内心复杂感情的契合,着笔不多,却十分传神。
“却”,退回。
“却坐”,回头重新坐下。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琵琶曲声凄凉哀伤,已不像先前的乐声,满座的人听了都忍不住掩面哭泣。
究竟为何不似“向前声”,未说,其实也不用说。
因为前面已有大段描写作铺垫,只说满座哭泣,即已表明凄凉哀切之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要问在座的人中,谁的眼泪流得最多?
当然是我这个江州司马,你看,眼泪都已将青衫官服打湿。
相遇知音人,一洒同情泪。
一个是飘零江湖的长安歌妓,一个是得罪遭贬的朝廷命官;
一个是“红妆泪”,一个是“青衫泪”。
明写前者,暗写后者。
二者彼此地位悬隔,却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这是最为难得和感人的。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
“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
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
”“青衫”,唐代文官品级最低(八品、九品)的服色。
当时白居易职为州司马,为从五品,但“唐制服色不视职事官,而视阶官之品”(宋代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七)。
阶官,是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散官品级的称号,相别于职事官而言。
当时白居易官阶是将仕郎,为从九品下阶,故应穿青衫。
评解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双璧。
即使没有其他作品,只凭这两首诗,白居易就足以不朽。
与早年的《长恨歌》写历史题材有所不同,《琵琶行》转到了现实题材。
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
因为是在贬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特别哀婉苍凉。
《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风靡宫廷里巷,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唐宣宗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乐天》)之赞,清代张维屏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
这首长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四部分。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部分,通过秋夜浔阳江头景色与送客场面的描写,烘托出凄凉冷落的氛围。
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并为她自叙身世作了有力的铺垫。
这一部分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序奏,饱含深情,低缓哀婉;
第二层是弹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三层是转折,琴音由疾速强劲转入舒缓。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介绍琵琶女由少年欢乐到老年伤悲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束,把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简洁,却又极有表现力,不求其工而自工;
而且画意鲜明,诗情浓郁,清词妙喻,络绎不绝。
尤其是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正如《傅雷家书》所说:
“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
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
《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续),像琵琶的声音极切;
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为表现动人的乐曲,诗人运用了一连串新鲜生动的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幽细,缠绵悱恻;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滑,生机盎然;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悲抑哽咽;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时休止,余韵无穷;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骤起,高亢激越;
“四弦一声如裂帛”——强烈干脆,戛然而止。
这些比喻,形象地再现了丰富的音乐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乐曲中激扬幽抑、喜乐哀怨的变化。
这种变化复杂却不混乱,是经过诗人匠心安排的。
音色音调也是衔接的,其变化又起着对比的作用,从而构成优美而丰富的音乐情节,产生了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