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资料PPT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715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资料PPT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毛概资料PPT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毛概资料PPT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毛概资料PPT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毛概资料PPT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资料PPTWord文件下载.docx

《毛概资料PPT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资料PPT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资料PPTWord文件下载.docx

4.建国初期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

保护富农经济)

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

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十年探索时期

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改革开放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

(1)政策: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

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3)作用:

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

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

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

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强调注意两点:

(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始终以农民阶级的利益为重。

二、中共在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的土地政策

1.过渡时期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进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土地改革时期(50~52年):

面对艰巨的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

中共颁布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继续完成土改任务,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农业合作化时期(三大改造时期53~56年):

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配合国家工业化;

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错误认为公有化规模越大、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以来)

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内容,从而解放农业生产力。

政策: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但没有所有权。

影响: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三化发展)

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

1、大革命时期:

(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含义:

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

革命根据地

(5)政策(主要内容):

(6)土地革命路线:

①内容:

②制定的依据:

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

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

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

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

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

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

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5)作用(意义):

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

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②革命形势的要求。

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3)区域:

解放区

(4)政策内容: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

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

(6)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

(1)背景原因: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

(3)特点:

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4)实质:

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

(5)目的: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6)作用:

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

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7)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范围不同:

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

这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②目的不同:

以往是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赢得革命的胜利;

这次是在革命胜利后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经济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③对富农政策不同:

以往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

这次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④结果及影响不同:

以前是局部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或限制封建剥削;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

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

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3)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4)原则:

自愿互利的原则。

(5)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国家帮助。

(6)步骤:

农业互助组(萌芽)→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

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7)作用:

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

(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1)政策:

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2)特点:

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

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

没有考虑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2)政策:

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后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3)含义:

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5)最大的特点:

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

(6)地位: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7)点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

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8)作用: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②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即朝“三化”发展)。

(9)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变的史实及认识

(一)史实:

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

(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2.抗日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

1953年,为适应工业化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改革开放的土地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

(二)认识:

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2、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4.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5.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

6.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

7.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

我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

(1)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即《井冈山土地法》其意义在于,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取土地的权利。

另一方面还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禁止买卖土地。

(2)1929年4月,毛泽东在江西兴国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其中规定将没收一切土地_改为_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_。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与此同时毛泽东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土地,在原来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减瘦。

其意义在于,极大调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胜地发展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群众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这一时期,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我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调整了土地政策,其主要内容是:

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意义在于减租减息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提高广大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交租交息的同时又照顾了地主的利益,有力于争取地主站到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上。

3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1)1946年5月4号,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其主要内容是:

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1947年7月-9月,中共在河北平山县土地会议上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内容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其意义在于:

在政治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经济上,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人力资源上,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力资源,奠定了阶级基础。

(3)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改革时期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中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次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这次土改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意义在于: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翻了身;

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生活得到提高,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土改工作三步骤

减租减息,清匪反霸,打开政治局面,树立政治优势,建立政权基础;

分配土地,结合分地搞诉苦斗争。

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发现积极份子;

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土改复查。

土地改革的现实性意义:

废除封建,为党取得农民提供了保障;

解放发展生产力;

实现了战争环境下对于农民的动员;

重组基层政治结构。

(2)三大改造时期

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初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其内容即: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

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具体划分为;

第一阶段发展互助组、试办初级社。

其内容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是发展高级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过渡形式(P74!

!

过渡形式;

生产资料;

经营;

劳动;

分配;

性质

互助组:

私有,对某些牲畜、农具共同使用,有少量公共财产;

个体经营;

集体劳动;

经营所得;

社会主义萌芽。

初级社:

土地、牲畜、大农具私有,有较多公共财产;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集体劳动;

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结合;

半社会主义。

高级社:

土地及其它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统一经营;

集体劳动;

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

三大改造的意义在于标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58年-78年)

这一时期我党错误认为公有化规模越大、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政策的主要内容:

6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政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尝试.。

其主要内容为: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农民生产的东西,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基础上,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意义在于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适应了我国农业的特点,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问题(革命依赖谁?

无产阶级(工人群体)OR“农民群体"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既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也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意义上的“农民党”,而是一个以农民不满情绪为基础而逐渐掌握权力的职业革命者的集团。

——[美]本杰明·

史华慈,P182

2、革命在哪里进行?

上海、北京、武汉(城市)VS农村、山区(根据地)

1927,“四·

一二”事件后

“八一”南昌起义

“九九”鄂南起义

湖南秋收起义

“十一·

一”起义

广东海陆丰起义

“一二·

一一”广州起义

3、共产党革命与“枪”的关系

20年代早期,大部分共产党人(包括毛泽东)都忙于组织工作。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特别是在秋收起义失利后,90%,上了井冈山),毛泽东第一次关注到“枪”的问题(军权、民权、党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58-61

1.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

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

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

统一战线”和“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