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写相声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518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怎样写相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谈谈怎样写相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谈谈怎样写相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谈谈怎样写相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谈谈怎样写相声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谈怎样写相声资料文档格式.docx

《谈谈怎样写相声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怎样写相声资料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谈怎样写相声资料文档格式.docx

在写对口相声时,要注意捧逗哏的关系。

捧哏的在对口相声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捧哏的话是代表着观众的,有时要肯定有时要否定,有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烘托,不能把捧哏的写的可有可无,既不过份、又恰到好处。

对口相声,还分以下几类:

一头沉。

顾名思义,就是一头的话多、一头的话少、一段相声主要的由逗哏的来叙述,捧哏的则给予必要的配合烘托,使一段相声趋于完美。

一头沉的节目,尽管捧哏的话少也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以在写相声时,要注意捧和逗的关系,不能只顾写甲而忽略了乙。

子母哏。

子母哏就是捧逗哏的话都不少,各说各的理,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有问有答,环环扣紧,有时为一个问题要相互争辩,各执已见,从而产生矛盾,引出笑料。

如《五红图》、《天文学》、《歪批三国》等就是子母哏相声。

请看传统相声《歪批三国》中的片断:

甲你爱看三国,我也爱看三国。

我们在三国里头提出点事,互相来研究研究,讨论讨论。

乙可以呀。

提起三国,我知道的最多!

甲你对三国有研究,请问你三国里头所有的人物,谁最有能耐?

乙能耐最大的就是诸葛亮。

甲诸葛亮有什么能耐?

乙诸葛亮仰知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和,明阴阳,懂八封,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芦先定三分天下。

诸葛亮乃一国军师,可称得起士之奇才,三国里就数诸葛亮能耐。

甲诸葛亮要能耐大,七星灯借寿,怎么会死到司马懿手里哪?

乙这个……那就是司马懿有能耐。

甲司马懿有什么能耐?

乙司马懿乃是领兵大元帅,统带千军万马,执掌生杀之权,攻杀战守、抽撤盘还,无一不晓,就拿取街亭说吧,不用自己去,派张郃一战成功,司马懿多有能耐!

甲司马懿要是有能耐,得了街亭,怎么还叫赵云追的满街乱跑?

乙那么这么说,赵云最能耐.

甲赵云有什么能耐?

乙赵云是常胜将军,百战百胜,长坂坡前,一场大战,单枪匹马,敌住曹操八十三万人马,闯出重围,救出阿斗,那是多大的能耐。

甲赵云要有能耐,到了当阳桥为什么还让张飞给断路哪?

乙那就是张飞有能耐?

甲张飞要有能耐,虎牢关战吕布,怎么哥三个打人家一个!

乙那是吕布有能耐。

甲吕布要是有能耐,白门楼怎么会死在曹操手里?

乙那是曹操有能耐!

甲曹操有能耐,火烧战船,怎么把胡子都烧没啦!

乙要照你这么——说——

甲谁有能耐?

乙你有能耐。

甲我有什么能耐?

乙你都把我问住了,还没能耐吗?

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子母哏的捧逗关系。

贯口,又叫贯活,就是一口气背诵一段故事、一个人的传略,一口气报几百个地名、菜名、影片名,戏名等,都叫贯口。

还有一口气说出多少个绕口令,也是贯口。

在写贯口类的相声时,要注意合辙押韵,讲究平仄、表演时要注意气口,节奏感强,不能囫囵吞枣、吐字要清、要多在嘴皮子上下功夫,这样表演起来,才能运用自如,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请看一口气背诵地名的贯口,写作时既注意了平仄音、又合辙押韵说起来上口。

黄姑屯、裕国栈、马三家子、兴隆店、巨流河、新民县、柳河沟、红旗堡、大虎山、高山子、青堆子、赵家屯、沟帮子、大凌河、双羊店、锦州、女儿河、高桥镇、塔山、锦西、韩家沟、兴城、白庙、沙后所、绥中县、前所、山海关、秦皇岛、南寺、北戴河、留守营、张庄、昌力县、后封台、九龙山、石门、朱各庄、滦县、坨子头、雷庄、卑家店、古冶、洼里、开平、唐山……。

再看一口气背诵许多个绕口令,也是贯口活:

出南门往正南,门口挂个兰布棉门帘,摘了棉布兰门帘,瞧了瞧,还是面铺面向南。

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隔着墙头扔草帽,草帽套老头,老头套草帽。

一平盆面,烙一平盆饼,盆平饼饼平盆。

正月里,正月正,姐俩商量去逛灯,大姑娘名叫粉红女,二姑娘名叫女粉红,粉红女穿一件粉红袄,女粉红穿一件袄粉红,粉红女抱一瓶粉红酒,女粉红抱着一件袄粉红,姐俩找到无人处,推杯换盏饮刘伶,女粉红喝了粉红酒,粉红女喝了女粉红的酒粉红,粉红女喝的酩酊醉,女粉红喝的醉酩酊,粉红女追着女粉红就打,女粉红追着粉红女就拧,女粉红撕了粉红女的粉红袄,粉红女撕了女粉红的袄粉红,姐俩打架停了手,自己买线自己缝,粉红女买了一条粉红线,女粉红买了一条线粉红,女粉红反缝缝缝粉红袄,女粉红缝反缝缝袄粉红。

还有传统相声:

《报莱名》、《暖厂》、《洋药方》、《八扇屏》等都是贯口。

新相声:

《豆腐谱》、《新妇女》、《影片集锦》等也都是贯口。

柳活、腿活。

以学唱为主要艺术手段的叫柳活,以学唱戏剧片断、并以唱做念打为主要艺术手段的叫腿活。

学唱歌曲、戏曲、曲艺、学唱少数民族特有的曲种的,都是相声中的柳活。

传统相声《学评戏》、《批铡美》等都是柳活。

新相声中《流浪者》、《爱情歌曲漫谈》等也是柳活。

传统相声《捉放曹》、《汾河湾》、《窦公训女》等都是腿活。

在写柳活的相声时、要注意唱词的平仄音、尤其写学唱曲艺的段子更要注意,不然唱出来难听,演员也受罪,写柳活按排唱的时候,唱的要自然,唱的要合理,不能为唱而唱。

演员在表演学唱的柳活时,要注意学的功夫,要学谁象谁,学的不象不如不学、所以在写柳活的段子时,要有的放矢,要看演员的条件。

侯宝林同志认为:

相声既然是艺术,就不仅应该学的象,而且要学得美,只有学得象才能产生愉快幽默的笑,只有学得美才能使相声成为名符其实的艺术。

这个认识对我们表演柳活的演员确实是个教益。

倒口就是运用各地方言为主要艺术手段的叫倒口。

比如:

《山东斗法》是以山东话表演的。

《山西家信》是以山西话表演的。

《钓鱼》是以天津话表演的。

《列车新风》是用大连话表演的。

《南北话》既有天津话又有上海话,还有北京的一些土语。

写倒口相声时,还要注意方言土语。

如不熟悉方言土语,写出来,说出去,就会学的不象,本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用外语表演相声也是倒口。

今天的学外语和过去应有不同,过去的学外语倒不如说是学儿语,尽管外国味中国字会取得一定的喜剧效果,也不如学几句真正的外语效果强。

现在的新相声如《动力研究》、《我爱中国》、《东京客人》等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外语。

谈谈怎样写相声

(二)

2005-12-0216:

17:

57中国曲艺网

 

(三)群口相声

三人相声或多人相声叫群口。

三人或三人以上表演的化妆相声也是群口相声。

三人相声有《训徒》、《扒马褂》、《大审》、《酒令》等。

八人相声有《法门寺》等。

三人相声,甲为逗哏,乙为捧哏,丙为赋缝,三人表演各有特点。

丙夸张地叙述故事情节,乙对丙所叙述的故事情节提出疑问,甲对乙提出的疑问给予解释辩解,使乙提出的疑问得到似乎合理的回答。

请看传统相声《扒马褂》这段,就表现了捧、逗、赋缝三者之间的关系。

乙嗳,说可是说,您可别云山雾沼的!

丙这叫什么话呀,就凭我这学问怎么能云山雾沼的哪!

他刚才说我叫人问住了,那不是问住了,因为我这人学问太大了,我说出话来,那些人不懂哪,我赌气就不理他们啦,这样就好像我叫人问住了,其实不是。

再说,就凭我这学问、能叫人家问住吗?

您说什么事情咱不知道啊,就拿昨天说吧,我说得刮风,结果半夜里就起风了。

乙倒是有点风。

丙有点儿风?

风可大了,整刮了一宿啊,嗳?

我家里有一眼井您知道吗?

乙不就靠南墙那个吗?

丙是啊,您就知道那风多大了,一宿的工夫,把井给刮墙外边去了。

乙什么?

丙把井给刮墙外边去了。

夜里我正睡觉呢,楞叫大风给吵醒了,我听着光登光登的,溅了一窗户水。

天亮我这么一瞧,院里井没了,开大门一瞧,井在墙外头哪!

乙没听说过。

丙这我能说瞎话吗?

你要不信,你问他去。

(指甲)

乙(问甲)跟您打听点儿事。

您说风要刮太大了,能把井刮到墙外边去吗?

甲像话吗?

井会刮到墙外边去了?

丙(扒甲的马褂)你把马褂脱下来吧!

甲嗳!

你不是不要了吗?

丙不要啊!

我家里那眼井刮到墙外边去了,你怎么说不知道哪?

(要扒甲的马褂)

甲噢!

(向乙说)他家里那眼井啊!

乙是啊。

甲不错,是刮出去了。

乙是刮出去了?

那就问你吧,怎么刮出去的?

甲你听着呀,不是他家里那眼井吗?

井,你懂吗?

就是里头有水!

乙废话,井里怎么会没水啊!

我问你怎么刮出去的?

甲怎么刮出去的?

你听着呀!

他不是他这个啊!

他那个井啊!

横是水浅了,压不住了,

刮出去了!

乙不像话,你就是干井也刮不出去啊!

甲你说刮不出去,眼睁睁的刮出去了!

乙怎么刮出去的哪?

甲你听着啊!

你不是问他家那井怎么刮墙外边去了吗?

因为他家那墙太矮了!

乙多矮也刮不出去呀?

甲他家那墙不是砖墙。

乙土墙也刮不出去呀?

甲是篱笆墙,篱笆你懂吗?

乙篱笆我怎么不懂啊!

甲懂,啊!

懂就完了!

乙什么就完了?

我问你这井怎么会刮到墙外边去了?

甲还没明白哪?

乙你说什么啦?

甲你不是问这井吗?

噢,是这么回事,因为他家那篱笆墙年头儿太多了,风吹日晒的,底下糟了,离着这井也就二尺来远。

那天忽然来了一阵大风,篱笆底下折了,把墙鼓进一块来,他早起来这么一瞧,睡眼蒙胧的:

“怎么把我井给刮到墙外边去了?

”就这么给刮出去的。

乙噢,这么回事!

三相声的构成

一段相声要由“垫话”、“瓢把儿”、“正活”、“底”这么几部份组成。

1、什么叫垫话

垫话就是说正活之前的一些话。

一段相声能不能吸引观众、能不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你所表演的节目中来,垫话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老前辈特别注意垫话的作用,我们的老师,已故相声演员杨海荃说:

相声的垫话很重要、比如你这段相声接上一场的节目、上场的节目很“火”,观众的情绪还没平静下来,你上去之后如果不说几句即兴垫话、开门入活,观众一下子听不进去,还在议论或想着上一场的节目,那么你演的再好也不行。

所以垫话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垫话往往有的是即兴表演,也叫现挂。

比如上场是坠子很“火”,观众欢迎,情绪活跃、那么相声上场时,就要把有关坠子表演的情况说一说。

“刚才是河南坠子,您听嗓子多好,字正腔园,唱出来好听,您坐在哪儿是一种享受。

我就不行啦,嗓子不好唱出来什么味儿都有,就没人味儿。

观众乐了,情绪来了,非得听你这段相声了。

从近年来的作品中看,垫话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部份了。

垫话也要有笑料,没有笑料、就没有起到垫话的作用。

比如《东京客人》的垫话:

甲×

×

同志。

乙×

甲——嘿——,

乙您有什么事!

怎么啦?

甲想问您个问题,

乙歪客气、问什么您就说吧。

甲我伯您不愿意,

乙瞎,问个问题,有什么不愿意的,您问吧。

甲啊——我怕您生气。

乙您这是怎么啦,问个事我干嘛生气!

甲不生气?

乙不生气。

甲您妈是不是日本人?

乙你妈才日本人哪!

甲你不是说不生气吗?

乙有你这么问的吗?

甲怕你生气才跟你商量半天嘛,你说不生气我才问的,生气了不是?

乙我能不生气吗?

有你这么问的吗?

哎!

你妈,不是法国人?

到此,垫话结束了,包袱响了,把观众自然而然的引到你要表演的相声中来了。

2、什么叫瓢把儿

瓢把儿就是入活的“搭桥”,起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东京客人》垫话说完之后,下面是这么几句:

甲我这么问你是有原因的!

乙有原因?

什么原因?

甲有一个日本老太太正找您哪!

乙找我?

甲那日本老太太点名找×

说是她的儿子。

乙真有这事儿?

这几句就是“瓢把儿”,即承接了上面的垫话,又给入活作了铺垫,开始入活了。

3、什么叫活儿(也叫正活或活身儿)

活儿,就是一段相声的中心,一段相声的正文。

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主要靠它来完成。

活儿是由好多个情节组成的,每个小情节,必须有笑料,作为一个情节的结束。

既有一般,又见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活儿中的各个小情节都要围绕着一个中心,沿着一条线索展开,这样才能直线上升而不至于“折腰”也才能紧紧地吸引着观众。

相声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虚中有实,既含蓄、又夸张,观众才爱听,爱看,使观众如临其境、逐渐的就入“底”了。

4、什么叫底

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束,一段相声好比一篇文章,开场白就是垫话,活儿就是正文、底就是文章的结尾。

一段相声都要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紧凑,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写出来层次分明、表演起来火爆脆快,听起来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使观众寓教育于笑声之中,就能起到了一段相声的作用,这就于底的安排有关了,底安排的好,观众印象深刻,安排的不好,平淡无味,所谓好于不好之别,也就在于底的笑料安排的是否恰当,是否有效果。

恰当有效果就响了,反之就“凉”了。

当然也不能单纯的去追求效果,而忽略了主题。

那么一段相声什么时候“攒底”好哪?

最好是安排在一段情节的高潮之中,或矛盾的激烈之处,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如《东京客人》当日本老太太在中国找到久别的儿子以后,大家要吃顿团圆饭,如果是小说故事到此可以结束了,但按相声的规律来看就不行,光吃饭有什么笑料,还要从吃饭中找出笑料,这个笑料,既合乎情理、又出乎意外,这就是要入底的情节。

如《东京客人》:

甲说到这儿×

的爱人过来啦×

饭菜预备好了,请大家吃顿团圆饭吧!

乙对,这顿饭可太有意义啦。

甲你看吧,这俩搀着中国老太太、那俩个搀着日本老太太,众星捧月进屋啦。

乙真是一幅象征日中两国人民友谊的画面。

甲旁边看热闹的紧嚷嚷“走哇,看看去,中国老太太和日本老太太会餐啦,日本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谈判啦。

乙瞧这热闹劲!

甲我一看找到了×

,就跟中日友协的小赵告辞。

小赵说:

“你别走哇、为了找×

,你跑前跑后的,若走了多不好哇。

”我一想,也是,留就留下吧,进屋以后,啊!

桌上摆的全是鸡鸭鱼肉,有中国菜、日本菜,十好几样,那俩老太太坐在中间,中日友协的小赵和我坐在老太太旁边。

乙还挺有礼貌。

甲刚要吃饭、我一看,×

没进来。

乙哪去了?

甲孩子说,陪着司机加油去了,你看这就要吃饭了,还走了,多急人哪!

乙这你着什么急呀,那个×

没在,我替他吃得了呗。

甲有你什么事呀?

按照规律底应该有个“包袱”,当然没有笑料也就没有底,写相声时尽量注意就是了。

原载长春群众艺术馆主编《长春演唱》增刊《曲艺论集》1980年7月出版

谈谈怎样写相声(三)

18:

40中国曲艺网

四为什么相声能够逗人发笑。

相声主要是用对话方式来表达的,但它又不同于对话。

一般说来,对话是平铺直叙,既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显得平淡。

而相声就不然了,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的时候,要靠相貌和声音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再运用相声的艺术手法处理,就会使观众发笑了。

那么相声特有的手法是什么呢?

是“包袱”。

包袱是相声中的术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笑料,要想使观众听相声发笑,“包袱”这个问题很重要。

“包袱”是相声这一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

没有“包袱”不是相声,有了包袱不响也不行。

1、什么叫包袱

包袱就是笑料。

按着前辈老师的说法,就是在表演相声的过程中,演员要让观众不知不觉地、一样一样地往一个铺开的包袱皮里装东西,系好,到一定的时候,再突然地把包袱皮打开,使观众一下子看清了包袱皮里装的东西,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观众自然地发出了笑声,这就是包袱。

请看《我爱中国》片断:

甲从此以后,老艾每天上班下班参加劳动,心里还挺高兴,逢人便说遇人就讲。

乙讲什么哪?

甲中国工人师付对我太好了,教我于活儿,教我识字,教我看书,天长日久啦,我就爱上了

乙你爱上谁啦?

甲嗯,爱上那谁啦!

(装上一样东西啦)

乙谁呀?

甲爱上那谁!

(装上二样东西啦)

乙到底是谁呀?

甲我爱上烧锅炉的老黄头——(装上三样东西啦,系好了)

乙哎,——啊?

甲他妹妹。

(包袱皮解开一看,他爱上烧锅炉老黄头他妹妹,观众笑了,包袱抖响了)

2、包袱的种类

(1)单包袱就是在一个小的情节中,有一个包袱。

《垫话》:

甲爱走东的不走西,爱吃萝卜的不吃梨、爱打扑克的不下棋,爱踢球的不钓鱼。

乙爱好不同。

甲有爱吃咸的、爱吃淡的、有爱吃汽水下挂面的!

(2)重包袱

就是在一个情节中,把两个包袱联结起来,抖完一个包袱之后,又抖一个。

如《踢球》:

甲牛科长长的胖,胖的出奇。

乙怎么个胖法?

甲胖的俩手摸不着肚脐眼,上便所还得我给系裤腰带。

乙是呀?

甲我还不敢使劲!

乙怎么哪?

甲怕放炮喽。

(3)连环包袱

就是在—个情节中,把许多小包袱连结起来,穿成串儿包袱,一环扣一环,是包袱就响最后来一个大包袱作为一个情节的结束。

甲张秘书,借钱归那位处长批?

乙他怎么说的?

甲张秘书说话有点小毛病!

乙什么毛病?

甲喀巴,借……借……借钱归陈……陈……陈处长批。

(一个包袱)

乙陈处长在哪儿?

甲陈处长在……上……上……

乙在楼上哪?

甲在上海哪。

(又一个包袱)

乙上海哪!

什么时候回来?

甲今……今儿……今天几号?

乙二号。

甲二号,他……他六……六……

乙六号回来?

甲六月份回来。

3、构成包袱的规律

包袱儿产生于“出乎意料之外与合乎情理之中”的对立统一之中。

不“出乎意料之外”就缺乏可笑的因素;

不“合乎情理之中”就会使人感到荒诞无稽,毫无意义,也就不能为表现主题服务。

所以在写相声时,要注意组织包袱的规律。

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谈谈怎样写相声(四)

20:

04中国曲艺网

4、构成包袱的艺术手法

这种艺术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几十种,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1)谐音包袱

谐音,就是音同字不同的包袱,或者音字相近而产生的包袱,都是谐音包袱。

甲小赵又一指那日本老太太给我介绍,这就是日本东京民间访华团的叫“京本教子”。

乙叫什么?

甲京本教子。

乙精粉饺子,好哇,我就爱吃精粉饺子。

原来人家的名字叫“京本教子”而给说成是“精粉饺子”,从“京本教子”到“精粉饺子”,字的声音近似而原意变了。

又如《黄鹤楼》:

乙咱俩唱出黄鹤楼。

甲黄窝头。

乙张飞闯帐。

甲小葱拌酱。

乙刘备过江。

甲大饼两张。

乙三气周瑜。

甲三条小鱼。

还有《春回大地》里的“你吃饭了吧?

”理解成“你脚歪了吧”。

《我爱中国》里的“艾斯考包里”,理解成“爱吃烤苞米”等都是

(2)机辩包袱

也是争辩出包袱,明知不对,还要与人争辩,没理找理,我们通常说的抬扛,就是这个意思。

如《好梦不长》里边,有这么一段:

甲我画的正来劲儿呢,打后边过来一个黑大个儿,抬腿就一脚:

“你干什么?

乙得!

没词儿了吧?

甲没词儿了?

“我画画呢。

”“什么画?

”“宣传画。

”“宣传什么?

”“讲卫生。

乙那床单怎么回事?

甲床单呀,勤洗勤晒。

乙那裤叉子哪?

甲那裤叉子,那是裤叉子吗?

乙那是什么?

甲那是裙子。

乙你画的是男的女的?

甲女的。

乙女的怎么还光脑袋呢?

甲呀,光脑袋呀,这没关系,再画点头发不就行了吗?

甲画的本来是裤叉子,但为逃避黑大个儿的追问,没理找理的说了很多的所谓理由,从而出了笑料,这种包袱就是争辩的艺术手法。

(3)比喻包袱

比喻也就是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喜剧效果。

《摩登时代》里边的小号加塞子那几句就属于比喻包袱。

就是用打比方而产生的笑料。

甲我给学学这小号加塞子,我学的时候,你闭上眼睛听,跟卓别林一个味儿。

乙那我要睁眼看哪?

甲你要睁眼看哪。

乙卓别林,

我学的那个味和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前奏曲的小号加塞子一个味儿,这就是个比喻,你闭眼听,一个味儿,睁眼一看就是我学的了。

《买伞》里边有这么一段:

甲小严,给你买把伞自动开的,用手一按弹簧就把伞面弹开,你看,叭!

乙弹开了?

甲伞弹开了,把我爱人给崩出去了。

乙怎么回事?

甲弹大发了,伞面儿成这样了,噗!

我爱人就坐床上了,“哎哟,我的妈,你这是伞

哪!

是枪啊!

乙你怎么说的?

甲我说……也不是伞、也不是枪,嘿——喇叭花。

由于质量不好的一把伞,弹出去以后变了形,把伞比喻成喇叭花。

这就是比喻手法,比方出的包袱。

还有演员表演中的比喻。

如《戏剧方言》中:

甲你看人家那眼珠一动,那叫秋波流慧。

乙对!

甲您看我这眼珠一动。

乙秋波流慧。

甲瞳仁反背。

这是相对的比喻,还有形象的比喻。

甲你看人家往那一站像朵花似的。

乙好看。

甲我往这一站也像朵花似的。

乙您像什么花?

甲干枝梅。

乙干枝梅啊!

(4)错觉包袱

《油水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