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岁月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尘埃岁月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尘埃岁月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
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
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
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
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
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
退之⑥云:
“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
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①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
指孝养侍奉父母。
③褐甫:
方苞的另一位朋友。
④胥易技系:
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⑤蔑蔑:
藐小,不足称道。
⑥退之:
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笃而辞质笃:
深厚。
.
b.会合不可以期期:
约定。
c.向人索衣食索:
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鲜:
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3分)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3分)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
银河。
②太清:
指天空。
③散关:
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
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来支援。
交战中,黄忠马失前蹄而关羽让他换马再战。
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与太守出城投降。
(《三国演义》)
b.黛玉从傻大姐儿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笑。
回到潇湘馆后,
病情日重一日,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
(《红楼梦》)
c.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往她家。
看着梅的遗体,觉新
百感交集。
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
(《家》)
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计划。
回到家后,吴
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
(《子夜》)
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喜欢。
她细心安排夏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易:
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
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
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
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
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
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
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
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
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
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
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
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
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9.下列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b.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
c.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
d.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
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10.文章说:
“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每日”强调的是什么?
请谈谈你的理解。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
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
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籍,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
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
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
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
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
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
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
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
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12.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
“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13.文中说: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
【篇二:
2015年浦东新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
pclass=txt>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2分)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无言律诗,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交代时间、地点,景物清新明丽,写出了诗人对佛地的向往之情。
c、“深”字写出了禅寺的优雅宁静之美,“空”字写出了禅寺的空灵悠远之美。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隐逸山林的志趣。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实现先帝遗愿,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平定南方。
b、“卑鄙”一词是指诸葛亮原本“布衣”的身份。
。
c、“由是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三顾茅庐,以当世之事咨之。
d、划线句中“大事”指刘备临终“托孤”,希望诸葛亮辅佐刘禅。
10、选文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感情。
(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
(12分)
临终遗表
诸葛亮
伏?
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
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提拔逸阴?
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注释】①伏:
谦辞,可不译译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①兴师北伐()②自有余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葛亮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b、诸葛亮因子孙衣食无忧,而感激先帝、报恩后主。
c、诸葛亮认为兴师北伐未获全功的原因是时运不济。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临终遗表》中都建议后主亲贤远佞。
14、从上文看,诸葛亮是一个的人。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8分)
指纹:
早于四大发明的伟大发明
①唐代法律规定,国家、民间的契约要加盖指纹——“按指为契”。
1000多年后,这种“按指为契”的方式传到西方,引起了英国、德国科技工作者的惊叹。
当时,其他国家都缺少认定人的身份的手段,没想到中国的指纹技术能如此简单、准确地区别人与人的不同。
因此,有人说,这是比四大发明更早的伟大发现。
②提到指纹,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其在破案中的神奇功效。
殊不知,利用指纹破案并非现代技术。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早在2500年前的战国,古人就已经开始利用犯罪现场遗留下来的指纹进行破案。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秦简,即著名的“云梦竹简”。
其中就记录了一起疑犯挖洞入户盗窃的案件,官府根据现场遗留的指纹、掌纹等证据找到了罪犯。
元朝人姚燧在其所著《牧庵集》中,记载了一个用卖身契上的指纹比对来破案的故事。
③就像世上没有两枚完全一样的树叶,指纹也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
据研究,两个不同的人具有相同指纹的概率仅为几百亿分之一。
正是指纹具有的独一性和排他性,使其被公认为“证据之首”。
②逸阴:
隐逸的贤才
④古人还把指纹应用在其他方面。
以秦汉时代盛行的封泥制为例,当时的人为了保密,在送出书写在竹筒木牍上的文书时,除用绳捆缚,还要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印章,或者以指为印,以防有人偷拆。
而到汉唐时,指纹已广泛用于田宅契、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物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
此后,按手印成了中国人缔结契约的传统。
⑤尽管中国古人很早就通过肉眼观察到了指纹的人际差异,但指纹的独一性得到科学验证和世人公认却经历了一番曲折。
1858年,在英国驻印度殖民地民政机构任职的威廉.赫谢尔,偶然发现来孟加拉的中国商人用涂着墨汁的大拇指在合同上按手印,于是开始进行指纹的、、。
1877年,他在《手之纹线》一文中提出“指纹是不会重复的”观点,可他向官方提出的指纹识别建议却被看成“精神错乱的产物”。
直到1897年6月,孟加拉警察总监、英国人亨利发明的指纹分析法才被印度的英殖民政府正式采用,之后,英国本土、德国、美国、法国乃至全世界都开始使用此法。
⑥有意思的是,走出国门的指纹技术,在改头换面后,被重新引入中国。
1901年,北京成立第一个巡警学堂,其中一个重要教学科目,就是如何运用指纹侦破案件。
2011年10月29日,我国对居民身份证进行修订,居民身份证加入了指纹信息。
自此,借助新的二代身份证,用证单位就可以通过核验指纹,快捷、准确地进行“人证同一性”认定。
15、依此填入第⑤段横线上的词语应该是()(2分)
a.观察采集验证b.采集观察验证
c.采集验证观察d.观察验证采集
16、阅读①-④段,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⑴第②段画线句可否删掉?
请说明理由。
⑵我国古代在、、等方面广泛应用了指纹技术。
17、下列对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指纹具有独一性而活排他性,两个不同的人指纹是绝不可能一模一样的。
b、从2500年前的战国开始,按手印就是中国人缔结契约的传统。
c、中国的指纹技术传到西方得到科学验证和世人公认经历了一番曲折。
d、走出国门的指纹技术,改头换面后重新引入中国,意在说明我国缺乏科学精神。
18、除上文所述,现代指纹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请举一例具体说明。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清澈的声音
①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濯洗着那些漫漫尘埃,让心..温润如初,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②十多年前,我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
那时正失意,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一种朴素的美很能将一颗烦躁的心平抚得极为柔软而易感。
【甲】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
翻过那座山,便是一条通往镇上的路,刚刚踏上那片崎岖,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
’“老师,我会想你一一”
③那声音带着山间溪水的清透,穿过满山的树,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
那个女生,我上课的这三个月里,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敢读课文,甚至课间也不大声说话。
不管我怎样鼓励,她都是怯怯的,只是有一次,悄声对我说:
“老师,我一定会大声说话的,可是现在还不能!
”
④在我悄悄离开的时刻,她用她响亮的声音为我送行。
回望,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⑤记得去年回故乡,正是冬季,漫天飞雪。
慢慢行走在大街上,脚步声敲醒着许多沉睡的过往。
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我曾度过整个中学时代,二十年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⑥忽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
这许多年中,无数次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却都没有此刻的感受。
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清澈的亲切,一种纯净的惊喜,我转头看,【乙】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
我一声惊呼,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岁月,我依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中学同学。
相拥的那一刻,周围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⑦说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而那一声呼喊,却一直响在耳畔,将心一次次拉回那圣洁遥远的时光里。
那些朴素而温暖的情谊,总是在风尘漫漫落寞重重时,悄悄浸润着心中所有的希望。
⑨有时很羡慕那个孩子,没有长久的烦恼,每一天自在无忧,唯一的声音,可以是笑,可以是哭,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自然而然。
而我们,却在世事劳碌中丢了最真实的声音,丢了最真实的自己。
所以,当我失意归来,那个孩子的叫声才会如天籟入耳,而那一刻,我的泪也应该是极清澈的。
⑩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小憩,梦见自己依然是儿时,睡在母亲的身边,做了噩梦,
大哭,梦中的梦中醒来,却发现母亲不在,便大喊。
却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亲切一如童年。
迷梦归来,母亲白发如霜,问我是不是噩梦了,因为听见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时候一样。
(11)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唉,是此生最美的声音。
【丁】这声音,是我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
19、根据第⑧段的拼音写出汉字。
20、第①段加点词“尘埃”在文中的意思是。
21、阅读第②——③段,“我”为什么把小女生的“老师,我会想你——”说成是“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的声音?
22、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23、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