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056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北师大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894年7月---1895年4月;

(2)主要战役:

丰岛战役-----战争爆发的标志;

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4)《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B、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影响:

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法、美、俄、德、日、意、奥攻占北京):

(1)背景:

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2000多人队伍向北京进犯。

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1900年6月---1901年9月;

(3)《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表达清政府是洋人的走狗);

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一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9、民族英雄(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的精神:

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10、近代三大屈辱条约的比较:

三大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有关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主要内容

赔款

2100万元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赔偿白银4.5亿两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开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通商口岸

丧主权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破坏中国的内政主权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迭遭破坏,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1、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他们被称为“洋务运动”。

(2)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

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5)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

(6)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如: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如:

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和上海

机器织布局,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

③为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陆海军;

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开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到外国深造等。

(7)评价(影响):

①性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②影响: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

第一批近代企业。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12、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的签定;

(2)代表人物: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3)揭开序幕: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公车

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5)目的:

救亡图存。

(6)开始的标志: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7)内容:

经济上:

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上:

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上: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上:

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8)失败的原因: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力量强大,而维新派的力量太过弱小。

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9)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后,维新派多人被捕牺牲,谭嗣同在就义之前,留下一首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为变法流血牺牲。

(10)影响(作用):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3、辛亥革命:

A、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①时间、地点:

1905年,日本东京。

②性质:

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创立同盟会③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革命目标:

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⑤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

(4)1912年元旦建立中国民国,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推翻了满清的统治。

(5)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1924年创办了黄埔军校;

(7)1924—1927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

①概况: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

B、武昌起义②结果:

首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取得胜利;

③武昌起义胜利之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C、中国民国的成立:

(1)时间:

1912年1月1号,孙中山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

(2)意义(辛亥革命的作用或影响):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中国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成功)。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失败)。

14、新文化运动:

(1)开始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2)宣传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3)两面大旗(口号、主张、主要思想):

民主和科学;

(4)代表人物:

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胡适: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用犀利的文字猛烈抨击封建礼教,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李大钊:

发表《庶民的胜利》,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5)性质:

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6)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7)历史意义(作用):

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地位),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15、归纳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五次战争名称、时间及结果:

1840—1842年,中国战败;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中国战败;

(3)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中国战败;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中国战败;

(5)20世纪30—4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

1931—1945年,中国战胜;

16、归纳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五个事例:

(1)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

(3)太平军痛打洋枪队(1860—1862年);

(4)邓世昌抗击日本侵略(1894年);

(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1900年);

17、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四次探索简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代表人物

、李鸿章、

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

康有为、光绪、梁启超、谭嗣同

孙中山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

主张、思想、

口号、目的

自强、求富

救亡图存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代表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要求政权形式

封建专制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代表派别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1)他们探索的主题:

独立和富强;

(2)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征: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由学习西方器物(技术—洋务运动)层面到学习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再上升到思想层面(新文化运动);

(3)上述四次探索的共同作用: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中国民众的觉醒,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4)中国近代化探索艰难曲折,从中得到的认识(结论、感想、启示、感悟):

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

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④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8、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

(2)爆发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

(3)前后两个时期中心与主力的变化:

运动的中心

运动的主力

斗争方式

前期(6月5号之前)

北京

学生

罢课、集会、游行

后期(6月5号之后)

上海

工人(无产阶级)

罢工,罢市

(4)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5)结果: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6月10日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7)五四精神: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8)五四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

1921年7月23日;

(2)地点:

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2)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3)内容:

名称

奋斗目标

当前任务

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

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中央局;

陈独秀为书记

(4)意义:

中共一大的召开,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20、黄埔军校(全称: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创建时间:

1924年5月,孙中山(创建人)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

广州黄埔岛;

(3)领导机构:

总理:

孙中山;

校长:

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

(4)性质:

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6)特点(与旧军校不同):

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

(7)作用(贡献):

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1、北伐战争:

1926年7月;

(2)革命目标:

打倒列强,除军阀(反帝反封建);

(3)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战场:

湖南、湖北;

(5)先锋: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赢得“铁军”荣誉称号),(6)北伐军总司令:

(6)战果:

将国民政府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22、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时候,蒋介石的军事实力急速

膨胀,他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4、12)。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3)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4)结果:

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23、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2)领导: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南昌起义是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4、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长沙失败,

毛泽东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于1927年10月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

井冈山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朱毛会师)。

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25、红军的长征: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3)根本原因:

党的左倾错误;

(4)长征路线:

瑞金出发---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5)胜利结束的标志:

1936年10月三大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

(6)胜利的意义: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7)长征精神: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紧密团结、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6、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27、九一八事变:

(1)爆发: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附近柳条湖的一段

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

城。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蒋介石的政策及结果:

采取不抵抗的方针,命令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把军队撤到山海关内,结果不到半年的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3)地位:

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也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

28、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

(2)发动者:

张学良、杨虎城;

(3)概况:

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4)目的:

逼蒋抗日。

(5)中共代表及主张:

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6)和平解决的意义:

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7)张、杨的精神:

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29、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

北平西南卢沟桥;

(3)过程: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进攻,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4)影响:

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由此爆发,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30、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日军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极为残忍的手段,在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万人以上。

31、共赴国难:

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共两党正式实现第二次合作;

中国共产党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国民党军队开赴正面战场抗击日军,共产党军队开赴敌后战场打击日军。

32、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

1938年春;

(2)过程:

日军进攻战略要地徐州,在李宗仁指挥下,组织徐州会战(最终失败),在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与日军奋力厮杀,取得战役胜利(徐州会战的局部取胜)。

大败日军,消灭日军1万多人。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地位),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33、百团大战(共产党敌后战场):

1940年8月;

(2)指挥:

彭德怀;

(3)主要目标:

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4)特点:

破袭战;

(5)意义:

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地位),

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34、中共七大:

1945年4月;

延安;

(3)召开背景:

抗战胜利前夕;

(4)主要内容:

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②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

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③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达到

了空前的团结。

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会议,它以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

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35、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签字时间—1945年9月2日);

(2)原因:

①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是正义之战(根本原因);

②国际援助和支持或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美国投原子弹--广岛、

长崎,苏联红军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爱国华侨的资助);

3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抗战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③抗战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7、重庆谈判:

1945年8月;

重庆;

(3)中共谈判代表:

毛泽东、周恩来等;

(国民党)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

(共产党)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6)未解决的内容:

解放区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38、全面内战的爆发:

(1)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

(2)中共作战原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中共作战战术:

运动战;

(4)内战初期结果:

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被迫转为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39、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2)中共方针:

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4个战役:

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盘龙镇战役、沙家店战役)。

40、孟良崮战役: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2)结果:

陈毅指挥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

(2)作战部队: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42、三大战役简表(大决战):

战役名称

参战部队

战术

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东北解放军

关门打狗,各个击破

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中原、华东解放军

中间突破、肢解敌人

55万余人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平津战役

东北、华北解放军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52万余人

基本解放

华北全境;

43、渡江战役:

(1)开始: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