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葵文化的兴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691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会葵文化的兴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会葵文化的兴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会葵文化的兴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会葵文化的兴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会葵文化的兴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会葵文化的兴衰.docx

《新会葵文化的兴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会葵文化的兴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会葵文化的兴衰.docx

新会葵文化的兴衰

江门市新会葵城中学

初二(16)班探究性学习小组

指导老师:

李荣俊

主题:

葵乡血脉----“新会葵文化的兴衰”

课题背景:

今年六月底,北京奥运会曾派员到新会,要求批量订制具有独特工艺,以火笔烙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图案的高档葵扇,作为北京奥运会专用纪念品,但最后因原料供应紧、制作难度大和工艺人员少等原因,新会竞无力承担这个任务,放弃了这份对国家、对地区经济都有重大价值的“蛋糕”。

我们不禁要问:

新会葵艺是否已濒危?

而作为葵乡子弟,葵城中学的学子,一个“葵”字就囊括了我们的生活,那对于似已衰败的新会葵文化,我们是否也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于是,我们全组人员怀着挽救与继承新会传统文化的决心,开始了对新会葵文化的调查。

 

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我们在研究开始时先向父母、亲戚等知情人问过有关情况。

得知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新会差不多家家户户在从事葵艺工作,连我的父亲他们也曾有编葵的经验,但是制作的手艺现在大多却已经失传了,葵文化似乎也全无了往日的辉煌,难再找到一柄葵扇。

这和我们初步搜集的资料——在葵艺的发展巅峰期,平均每6个中国人就有一柄葵扇,是多么大相径庭!

作为真真正正的新会人,对于葵乡这份独特的地域文化正在衰落的现况感到十分焦虑,我们有责任搞清葵文化的历史发展道路,为葵文化出自己一份力。

我们下决心要开展这次调查活动。

2、组织同学去参观葵博园,并准备对负责人进行采访,写好采访稿。

3、分工安排:

黄胜华、欧阳健培采访有关人士。

何家华实物拍照、考察。

林婉怡、袁梦婵采访与葵艺制作的影像处理。

邹志立、陈俊豪文字处理与撰写。

周炫柳、林雪莹对其他文字、数据资料搜查。

 

(二)活动阶段

1、走进葵博园,了解葵文化。

在200年12月的一个中午,我们组织黄胜华等几名同学进行采访,带齐了拍摄的DV、准备好的采访稿等物,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乘公共汽车出发,到达目的地走进了葵博园,我们便开始工作。

可惜的是,负责人并不在场,我们采访计划落空了,但我们仍然在葵博园内工作了一个下午,黄华胜、欧阳健培根据情况改变了采访对象,先向葵艺工作者进行采访,他们虽然工作忙,但还是很配合,忙中偷闲,不时回过头来回答问题。

他们对我们的采访调查活动很关心,也尽力帮忙。

据他们所讲,新会近代的葵文化变化确实很大,从五六十年代的无限风光到现在的衰落颓唐,让他们和许多热爱新会独特文化的人感到可惜。

由于现代家电的冲击,葵艺现确实面临史上最严俊的挑战,此外,他们还表示,年龄老化,青年人不肯学这门手艺也是葵文化衰败的原因之一。

对于他们的高超制作葵艺手工品的技艺,让我们看得连连喝彩。

而负责摄影的同学立即将他们的葵艺制作过程拍摄下来。

只见师傅们坐在椅子上,神情专注细致地用手中的烙笔在不平坦的葵扇面上画着一些精妙绝伦的图案,大约用半个小时,一对对鸳鸯、一幅幅山水立马显现在我们眼前,工艺之娴熟迅速,技术之精湛细致,使我们拍案叫绝!

我们一定不能让这样精妙绝伦的文化就此衰落!

一位在葵博园工作的啊姨告诉我们,葵产品现在已从传统实用性向旅游、艺术性转变,力求在现代获得生存。

我们希望,新会的葵文化真正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2、电话采访,对葵文化进行更深入调查研究。

在葵博园中,我们获得了不少的成果,可这还不足够。

我们打算以电话方式联络和采访葵博园的负责人,在我们三番四次的恳求下,终于感动了其负责人,他表示只要我们拿到证明就可采访。

于是我们的黄、欧阳同学立刻向老师求助,他出具了证明,又借了电话给我们访问,负责人在访问中又请来了导游,回答了我们关于葵文化发展历程的许多事,从东晋的起源、后来的初步发展,品种的发明创造,清末民初的第一次鼎盛,日军侵华的毁灭性打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巅峰时期,还有九十年代开始的“十年断层”到今天的这般境地。

这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读来也使人感叹不已。

对于这些珍贵的新会独特文化,从其在历史上的艰难发展,兴衰风雨,到现今唯一的葵艺中心葵博园和仅存的十余个葵文化工作者,我们充公感受到葵文化所带给我们的影响,新会人就应该挽救新会之魂。

1、撰写此次研究活动的调查报告。

2、把对葵艺制作过程的拍摄存入硬盘上交。

 

(三)活动成果。

1、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增广了我们的社会见闻,增强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2、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与兴趣,并下决心继承它。

3、被家乡的这一独特文化所吸引,还要更深入去了解这项文化,并想更多办法保护它。

4、搞清了活动的研究课题,可以向身边人大力宣传葵文化的兴衰,感染更多人加入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中。

5、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促进团结友爱。

 

 

 

 

新会葵文化的风雨兴衰

新会向有葵乡之美誉,但为何今天的葵乡再难找出一柄葵扇?

身为新会人,我们带着保护和继承这种传统文化的决心,展开了调查。

经过一番的寻根究底,回溯历史,我们对坎坷多舛的葵文化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调查活动中,我们的采访组专程到了新会现今最大的葵艺中心“葵博园”。

其负责人与导游告诉我们,新会的葵文化已有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就在新会还未划定行政区域的东晋时期,已有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生产。

所以,新会地区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柄薄葵养活百代新会人”。

新会葵文化的悠久历史,确是我们所始料未及的。

其次,在我们拍摄其加工过程时,葵文化制作过程的精巧、工序的复杂使我们大开眼界。

从采葵到制成工艺品,要历经晒、剪、、削火煱、漂浮等20多道工序,组成一整套严谨技术和工艺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一件工艺品的成败。

而葵艺师傅们精的火画烙印,只是制作葵作葵产品的一环罢了。

葵扇从晋朝到宋元时期中,发展出了许多款式,如葵扇、烙画葵扇、双面绣花织扇等。

除葵扇外,传统葵手工品还有篮、帽、席、垫等10大类10多个花式品种。

这些都是在葵艺文化漫长的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实用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的独特特征。

到了明代,葵扇还被列为“贡品”呢。

可惜到了顺浒间,清兵入侵中原时,新会葵林整到了严重破坏。

但是,已根深蒂固的葵文化岂是如此不堪一击?

它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在道光年间,还达到了一个鼎盛期。

据导游的介绍,这时的新会葵艺在上海、汉口、重庆等大城市设立了“冈州会馆”,这份新会的千年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清末光绪年间,葵扇远销英、美、俄等24个国家和地区,迅速提升到国际的名古,年销量达1.2亿柄。

民国初,新会人又创造出名贵的竹箨画扇,并于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然而这种制扇的独特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的日军侵华战争中失传了,并且葵文化也因此受到了有史以来第二次的毁灭性破坏,幸有赵氏家族死守火画葵扇的秘制绝技。

新中国成立后,新会蒲葵的种植大面积恢复,而新会葵文化以其生生不息的蓬勃生命力;又再次崛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会葵文化达到了发展的巅峰洤县专业和家庭加工葵业的人员仍超过10万人;年产葵扇最高量为1亿4千万柄;创造出了“一步三元”的经济奇迹,最高年产值达3500万元,平均每6个中国人就有一把新会葵扇。

在这期间,国家领导周恩来、董必武,著名学者文人郭沫若先后参观新会葵艺厂,郭沫若还挥毫留墨“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

1964年,新会葵艺厂还派出专家远赴非洲加纳向加纳人民传授编葵技术。

就这样,葵文化至此成为了一个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响亮名字。

可有谁可以想到,如此辉煌的过去,只是在十年内,新会的葵文化就迅速衰败!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1999年新会最后一家葵类加工厂——新会葵艺厂倒闭,这意味着新会葵文化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濒临灭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当我们采访葵博园的有关人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感叹了一番。

他们所说的和我们从有关资料搜查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科技的进步。

随着风扇、空调等自动化家电的横空出世,葵扇的应用性迅速下降。

这使葵扇的销售量大幅下降,这也是造成如今家中再难找出一柄葵扇的主要原因。

二、学习葵艺的人数少。

葵艺制作者们的年龄偏大,年龄老化,出现了大断层现象。

这使一位一身绝技的葵艺师傅也不断感慨:

“现在都是中老年人在苦苦支撑,哪有什么青年人呢?

三、葵林面积的迅速下降。

据导游所说:

“除南坦的葵林生态区之外,新会地区简直找不到一棵葵树了。

”由于工商业的迅猛发展,昨日成片的葵林现都成了一所所工厂、一座座高楼了。

新会的葵文化该如何保留继承,在一系列大山般的问题中,这份地域独有文化又该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呢?

为此,新会区政府已作了不少努力。

好像这一座葵博园,就是政府所花费350万元的巨款而建,南坦的葵林之所以能够得到保护和发展,也是因为政府的缘故。

但是,新会葵文化今天所面临的危机,是远不能这样就消除的。

身为葵乡子弟,我们决定以实际行动去保护和发扬这份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和寻找更多有兴趣加入葵艺工作者行列的人。

我们发誓我们一定要使尽自己最后的力气,坚守这个文化阵地。

 

陈俊豪:

葵艺是我乡、我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这次的研究活动,我认识了解了新会的葵文化。

我发觉葵文化史如此博大精深,我们应该珍惜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让它失传。

葵文化的发展曾有一段辉煌,把它延续到永远,是我们每个葵乡人的责任!

邹志立:

曲折坎坷的葵乡之路,来到了今天,更显得泥泞不堪,寸步难行。

面对这份精彩独特,却陷于绝境得精神文化,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

是想办法让葵文化脱离险境,还是任凭其自生自灭而全然不理?

相信每一个人新会人都会作出相同的选择: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而奋斗!

欧阳健培:

葵艺有1600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新会葵文化争艳之时。

但由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大部分人用上风扇、空调等电器,葵艺工品没有实用价值,因而被淘汰。

我认为我们要想保存这种传统工艺,应成立一些正式机构和相关的技术学校。

以解决葵艺目前的难题。

我衷心希望新会葵艺有美好光明前景。

何家华:

这次的活动使我明白葵艺工品从以前到今天,在性质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五六十年代,基本每个人都有葵扇等葵艺品。

而现在,葵艺品被科技所代替,沦为装饰品,这种实用性的丧失是使葵文化衰败的原因之一,我以此感到可惜!

林婉怡:

新会因葵艺而闻名,它是我们新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标志。

可是,这种手艺现在已经不被人们利用,渐渐被一些家用电器取代。

难道惜日光辉的葵艺就这样没落了吗?

不可以,身为葵乡儿女的我要加倍珍惜葵文化,承传它,发扬它!

袁梦婵:

新会葵文化源远流长,决不能就此成为过去。

我们应该保护它,并且发扬它,让葵叶长遍神州大地,让葵艺响应全世界。

周炫柳:

新会是我们的故乡。

这里有丰富得物产和常年积累而成得地区性独特文化。

葵文化就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但我在这次活动中却发现,这颗明珠上似乎蒙上很厚得灰尘,它的光芒消散大半。

让我们一起来保护这份文化,让它重现光彩!

林雪莹:

看着那大起大跌的发展曲线,高差悬殊的数字,我知道了,我们新会的葵艺文化在辉煌的巅峰迅速下降到如此地步,真叫人叹息不已。

新会的同胞们,我们是否应该为这份新会独有的文化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