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十二五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6343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十二五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业十二五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业十二五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业十二五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业十二五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十二五Word格式.docx

《农业十二五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十二五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十二五Word格式.docx

  我国正面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机遇期,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韩俊分析,这些年中央提出“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也意味着今后“三农”将继续成为中央财政投入重点,反哺力度还将加大,农民的实惠还将增加,惠农强农政策不断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另外,要积极开拓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民工尽快变市民

  未来5年内,城镇化率将首次超过50%。

李国祥说,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

我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将成为“十二五”城镇化进程的重头戏,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

  尽管过去十几年来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后,大量城市常住人口并未纳入城市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

  和“十一五”相比,“十二五”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条件更加成熟。

韩俊分析,首先是国家财力更充裕,更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农民工结构发生了变化。

未来几年内,第二代农民工将成为农民工主体,他们对土地的依恋情结弱,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日趋城市化,正在发生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

  韩俊说,农民工市民化首先是就业问题,必须以增加就业为前提,如果盲目地增加城镇人口,会导致过度的城镇化,造成进城农民的贫困化。

第二,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各项劳动权益,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城镇用工单位基本都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和合理增长。

三是要改革现行城乡二元的福利体制,鼓励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

四是要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能把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

我国的城镇化绝不走让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进城沦为贫民、城市出现大量贫民窟的道路。

在农民进城还没有扎下根之前,决不能轻易拔掉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个根。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是整个“三农”政策的核心,也是城镇化成败的关键。

城镇化应该先乐业再安居被城镇化农民勉强生活

如果冲着几个数字搞城镇化,城镇化率上去了,GDP上去了,但长远看,却给经济社会发展埋下了“病灶”,妨碍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折腾来折腾去,这些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城镇化,不管主题多么重大,道理多么深奥,在农民看来很简单:

生活得幸福而有尊严。

  多少年来,多少人,梦想着“拔出泥土”、加入城市,甚至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儿辈、孙辈。

然而,当一股大潮迎面而来,突然要把他们裹挟进城的时候,许多人却挣扎着要退出。

  江苏太仓,稻田里的楼房正在消失。

  农民要么搬进县城,转成市民,要么按规划异地建农房。

腾出来的地统一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政府开的条件比较优厚:

迁户进城,按农村住房面积,在城区1∶1补偿住房。

让出土地,举家进城,能给子女攒几套房子。

而且,由政府补缴的养老保险,60岁以后就有退休金。

  真是一步登天。

不过,仍然有些农民坚持留在农村。

他们的能耐就是搞种养,幸福的根基在稻田、大棚和池塘里。

当然,大多数人早已经在城里上班、发财,则催促着全家“机不可失”,赶快进城。

  看来,城镇化过程中的“安居乐业”要倒过来讲,“乐业”才能“安居”。

否则,连个职业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没有,就是给你套房子,一家老小能住安稳吗?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江贝村农民李为民,就遇到了进城的尴尬。

当地是典型的农区,几年前成片的柑桔果园、水稻、菜田随处可见。

近年来搞城镇建设,果树被砍了,他虽然用征地补偿款建了一幢二层小楼,但整天发愁,自己只会种地侍弄柑桔,现在能干什么呢?

最后搞摩托载客,勉强维持生计。

  当下,“城镇化”无疑是个热词。

李为民这样的新市民人数,大有急剧增加之势。

各地的战略规划中,推进城镇化往往都有明确的指标任务。

于是,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造城运动”的倾向。

要在多少年内,让多少万农民变市民;

要加快推动土地换社保;

要大刀阔斧推动农村变社区。

  城镇化既能扩大居民消费,又能拉动投资需求。

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而且,我国城镇化严重滞后工业化,必须尽快补齐短板。

  然而,城镇化的前提是工业化长足发展,有大量而稳定的就业岗位。

否则,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城干什么?

因此,各地描绘城镇化蓝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产业规划、劳动者收入和社会福利问题。

  农民才是城镇化的主体,他们的意愿是什么,他们的感受怎样,才是最重要的。

部分地区,城镇化的铲车隆隆开来的时候,无暇顾及所有人的感受,也无力集中解决好就业、社保、教育、住房等问题。

既没有稳定收入,还要为物业费、水电费犯愁,生活质量反而下降,“被城镇化”的农民不幸福。

  因此,推进城镇化,关键是就业。

经济发展了,产业扩张了,就业增加了,深化配套改革,拆除体制樊篱,农民变市民,水到渠成,喜气洋洋。

否则,本末倒置,冲着几个数字搞城镇化,短期看,城镇化率上去了,GDP上去了;

长远看,却给经济社会发展埋下了“病灶”,妨碍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那样的话,折腾来折腾去,这些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愚公移山,为的是方便出行。

假如搞那么大的工程,就是为了个土方量,统计出动用了多少人财物力,运了多少土,云云。

那可真是“愚公”了。

山西35%以上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用于三农

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2010年,我省利用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近30亿元用于强农惠农。

今年,我省将扩大“以煤补农”的投资,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安排“三农”项目占35%以上。

2007年,国家在我省启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

据此,山西开始向煤矿企业提取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煤矿转产发展基金,用于生态恢复、资源型城市转型、接续产业发展以及因采煤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等。

每年,山西仅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提取约160亿元,其中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不断增加。

十二五规划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

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

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

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11)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的问题,中央先后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3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共计56个,这其中包括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下发的5个“一号文件”。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连续下发4个“一号文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特别是2007年1月29日中央下发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号文件”,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份“一号文件”犹如春风春雨,进一步催发了农村大地的勃勃生机,将会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最近几年出台的四个中央一号文件

1.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3.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什么是现代农业?

一提到“农业”,也许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

其实,这只是传统农业的“标准相”。

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

而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

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

现代农业,靠的是高科技投入。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

像我国超级稻育种技术的新突破,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的跨越,引领了水稻生产的新革命。

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

现代农业,闯的是大市场之路。

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不同,现代农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之中,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像河南双汇集团、内蒙古伊利集团等,已经发展成为产供销相连接、贸工农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

现代农业,搞的是多功能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其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

比如,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明显增强;

通过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农业开始承担起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

什么是“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区,根据当地的特点,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生产具有当地资源优势特色的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

通过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开发,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在技术上不断完善,使之成为畅销全国乃至世界的品牌产品。

“一村一品”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对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

它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开发特色产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促进农业增值增效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看,现代农业一改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貌,具有了新的内涵、功能和定位。

可以说,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为什么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29年的发展,13亿多中国人民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但也要看到,目前在我国农村一些地方还没有摆脱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土里刨食”为标志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棋局”中,只有走好农业现代化这颗重要的“棋子”,才会出现满盘皆活的生动局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对建设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

这既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

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很好,但也面临严峻挑战。

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继续拉大等基本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

特别是要看到,在人增、地减、水减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挥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多年来,我国农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解决了世界上约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尽管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根本转变,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耕地逐年减少,保障粮食安全面临巨大压力。

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有助于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粮食增收的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

2006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53.1%,城镇化水平达到43%。

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式,支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则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如果农业现代化搞不上去,不仅会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势必会拖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

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抓住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又适应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开了广阔前景。

如何立足国情发展现代农业?

在江苏省沛县杨屯镇,由于推广绿色无公害稻米种植,仅2006年稻米销售收入就达10亿元。

农民兄弟喜笑颜开地说,现代化科学种田“种”出了“黄金”。

放眼全国,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大力发展这样的现代农业,取得了积极成效。

比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内蒙古和林格尔的乳品、云南的普洱茶,都已家喻户晓。

它们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生活需求,又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就全国的情况来看,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

比如,农业投入不足、资金分散、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不少地方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是“网破、线断、人散”,农业科技难以进村入户;

还有土地、金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跟不上,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

等等。

网友提问

网友:

发展现代农业好是好,但是既需要高科技,又需要高投入,我的老家是穷山沟,怎样发展现代农业?

答:

现代农业并不仅仅意味着高科技与高投入,创新的经营理念、灵敏的市场嗅觉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所以各地选择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和切入点可能都不同,也不能一刀切。

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更多地注重产业化、集约化、社会化;

而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转变观念,立足现有特色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庭院农业、生态农业等。

这样才能扬长避短,“穷山沟”也能成为“聚宝盆”。

因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持续不断地推进下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

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好政策还要抓好落实。

近年来,中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具体部署,现在的关键是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要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政策,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区、市)。

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

抓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着力落实好“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解决农村水利、能源、通信、交通、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欠账,解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短缺。

要制定相关政策,为社会力量、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农村创造良好环境。

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

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测算,对农业科技每1元钱的投入,回报是9.59元。

当前,加快完善基层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十分关键。

要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

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

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