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复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7621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生理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生理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生理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生理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复习题.docx

《生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复习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复习题.docx

生理复习题

第1章绪论

1、你所学的临床医学专业与生理学有何关系?

在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

它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同时又是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各课程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名词解释:

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

一门学科。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

态。

稳态的扩展:

在生物学中,目前有关稳态的概念已被大大扩展,不再局限于内环境的理化性

质,而是扩大到泛指体内从细胞到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

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

在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时,或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体内一些器官、

组织的功能活动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最后使机体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

的变化,这种过程称为生理功能的调节。

反馈:

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

正反馈: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

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前馈: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以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

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反馈。

3.举例说明:

为什么生理学中非常看重稳态这一概念?

当各种因素使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发生改变或生命活动发生改变时,机体是怎样维持稳态的?

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酶促生化反应,因此,细胞外液中需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O2和水分,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

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重要保证。

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高热、低氧、水与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都将导致细胞功能的严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水平衡的调节:

水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当人体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于是人们去喝水。

饮水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后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4.名词解释

被动转运:

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不需要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

单纯扩散:

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易化扩散:

在膜蛋白的帮助(或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和

(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

梯度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转运的

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

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

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

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继发性主动转运。

细胞的信号转导:

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换和传递,并产生生物效

应的过程。

阈刺激:

强度刚好能使细胞的静息电位发出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静息电位:

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局部电位:

兴奋区与邻旁未兴奋区之间的电流

阈电位:

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刚好能触发膜去极化与电导之间形成正反

馈的膜电位水平)

动作电位:

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

波动。

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将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

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前负荷:

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后负荷:

肌肉在收缩后所承受的负荷

肌肉收缩能力:

与前负荷和后负荷均无关的能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

5.简述通道的特点

离子通道的特点:

离子选择性;门控特性

6.简述离子泵的特点

受外能驱动的可逆性酶

7.简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的基本过程

1个动作电位传至运动神经末梢;电压门控2+通道开放,2+入运动神经末梢;约125个囊泡(量子)几乎同步以量子释放;激活终板膜上N2型受体阳离子通道;内流>>外流;终板膜去极化达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可以点紧张的方式向周围传播,刺激邻旁普通肌膜中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内流,普通肌膜去极化至阈电位,即爆发可动作电位,并传遍整个肌细胞膜。

8.简述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管膜的动作电位传导,激活T管膜和肌膜中的L型钙通道(肌质网)的内2+释放。

在骨骼肌,肌膜去极化可引起L型钙通道的电压敏感肽段构象改变,产生拔塞样作用,使膜中的钙释放通道开放,2+顺浓度释放。

在心肌,肌膜去极化可引起L型钙通道激活,2+内流,与膜中的钙结合位点结合,引起钙触发钙释放。

2+触发肌肉收缩。

胞质内钙浓度升高促使2+与结合而触发肌肉收缩。

回收2+。

胞质内2+浓度升高也将激活膜中的钙泵,回收钙入中,胞质中2+浓度降低则引起肌肉舒张。

9.简答刺激与可兴奋细胞正常跨膜电位之间的关系。

阈上刺激,可兴奋细胞去极化到阈电位从而引起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去极化无法到达阈电位,不引起动作电位。

10、简答可兴奋细胞每次兴奋时的兴奋性发生变化规律和意义。

变化规律:

可兴奋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

在兴奋发生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值,这一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相对不应期后,有的细胞可出现兴奋性轻度增高的时期,此期常称为超常期。

只需阈下刺激就能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而再次兴奋。

(4)低常期:

超常期后,有的细胞会出现兴奋性轻度降低的时期,此期称为低常期。

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意义:

绝对不应期的长短正好相应于锋电位发生的时期,所以锋电位不会发生融合。

 

第三章血液

名词解释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血浆渗透压:

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

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于溶解在起重工的晶

体物质。

等渗溶液: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等张溶液:

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

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

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

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

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血量:

全身血液的总量。

12、简述血液、体液、内环境三者的关系。

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血液是一种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液体组织,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构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分为血浆和组织液。

13、简述红细胞生理、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数量: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为4.5×1012~5.5×1012/L,女性为3.5×1012~5.0×1012/L。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数量为120~160,成年女性为110~150。

形态:

成熟红细胞无核,双凹圆碟形。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生理特征:

①可塑变形性:

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时,必须经过变形才能通过口径比自身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

是红细胞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的特征。

②悬浮稳定性:

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其评价指标是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即抗凝条件下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率。

正常成年男性第1小时末为0~15,女性为0~20。

沉降率愈快,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如果红细胞的叠连加速,则血沉加快。

决定红细胞叠连快慢的因素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

③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越大,其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小,越容易发生破裂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的0.85%溶液中可保持其正常形态和大小。

当浓度降到0.42%时,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而发生溶血,当降至0.35%时,完全溶血。

这一现象表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且同一个体的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并不相同。

(2)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2,红细胞运输O2的功能是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此外,红细胞还参与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的缓冲及免疫复合物的清除。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1)中性粒白细胞:

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和吞噬作用,具有变形游走能力,当细菌入侵时,能在炎症区域产生的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自毛细血管渗出而被吸引到病变部位吞噬细菌。

中性粒细胞还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数目升高多见于临床急性感染或炎症早期。

(2)单核细胞:

具有强大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强大的吞噬作用。

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能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能有效地加工处理并呈递抗原,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数目升高多见于临床慢性感染、肿瘤、病毒或炎症后期

(3)嗜酸性粒细胞:

数量周期性波动大,吞噬作用弱。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数目升高多见于临床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

(4)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炎症充血水肿和过敏反应。

与肥大细胞相似,能产生和贮存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参与机体的变态反应。

数目升高多见于临床I型超敏反应过敏性疾病(荨麻疹、哮喘等)或寄生虫感染。

(5)淋巴细胞:

有变形运动能力。

作为核心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

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B细胞执行体液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固有免疫作用,数目升高多见于临床慢性感染或病毒感染或炎症后期。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黏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可黏附于内皮下组织。

(2)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3)聚集: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

通常分为两个时相。

第一聚集时相发生迅速,也能迅速解聚,为可逆性聚集。

第二聚集时相发生缓慢,但不能解聚,为不可逆性聚集。

(4)收缩:

具有收缩能力,可使血凝块回缩。

(5)吸附:

血小板表面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光滑、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血凝。

14、以生理性止血为例说明血管、血小板、血凝、抗凝与纤溶五方面的相关关系和生理意义。

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1)血管收缩:

生理性止血首先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管损伤后,由于内皮下胶原的暴露,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地聚集、黏着,形成血小板止血栓,从而将伤口堵塞,达到初步的止血作用。

(3)血液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