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6206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精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推荐精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推荐精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推荐精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推荐精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精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推荐精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精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精品保险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4)创新渠道:

孵化期+获客工具21

(5)渠道组合分化23

2、健康险和养老险新模式:

账户+服务24

(1)“账户+服务”雏形:

大病医保25

(2)信息交互升级26

(3)健康险和养老险快速增长27

(4)健康险战略:

试探“医疗健康账户+健康管理”模式28

①健康险持续快速增长30

②健康险增长路径转型30

③大病医保是交互切入口31

(5)税延养老:

政策为先,模式试点32

①税延企业年金收效甚微32

②个人税延:

路径设想33

3、分红险和传统险竞争:

渠道+产品34

(1)分红险:

返现叠加万能账户34

(2)传统寿险:

保障叠加高现价35

4、产品战略:

齐步向价值靠拢35

三、大类资产或重配,收益率无近虑有远忧36

1、投资方式求变37

2、权益投资弹性增强37

(1)提升股票仓位37

(2)股权投资热度提升38

(2)回归高弹性品种39

3、固收结构继续求变39

(1)浮亏基本转浮盈40

(2)持续提升非标配置40

(3)非标转为标准化,关注ABS扩容41

(4)持续提升高收益债43

(5)债券弹性趋稳43

4、投资收益率创新高44

(1)投资收益率稳定在53%以上45

(2)长期看净收益率下行压力增加46

四、重点公司简况46

1、中国平安:

账户争夺的优胜者46

2、中国人寿:

重投入重个险重价值战略推进48

3、中国太保:

产险边际向好,寿险稳定增长49

4、新华保险:

均衡规模和价值,渠道转型深入50

以数字来衡量2014年行业最大的变化:

险资净投资收益率已经触碰到53%,传统险保费收入占新单比重达到了70%,整个行业估值从历史的不足1倍EV到了15倍EV。

基础好,持续性高

深刻回顾14年的变化,我们能够看到15年保费和投资变化的延续性。

对于14年的变化,我们总结为:

保费方面,寿险量质齐升,产险控量保质;

投资方面,非标一枝独秀;

政策方面,保险国十条高调定位商业保险。

控规模调结构

从11年-14年,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经历了-86%、45%、84%和196%(10月数据)的增长,增速稳中偏低。

稳中偏低并且增速环比向下的核心原因在于此前具有爆发性的银保渠道开始被大公司所摒弃或者谨慎对待,倚重个险渠道成为公司渠道选择,而个险渠道的增长依赖于代理人只能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速度。

人身险的增长也明显呈现出结构分化特征。

人身险分为寿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截止10月份同比增速分别为168%、453%和176%,健康险的增速约为其他险种的3倍。

目前这三类险种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的结构占比约为839%、12%和41%,如果我们假设这种3倍增速能够延续,这意味着5年后健康险占人身险收入的比重就会达到30%,而新单保费收入中超过50%都是健康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可能性,同时开始关注如果保费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产险相对而言似乎并没有太多惊喜,从11年到14年产险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85%、154%、165%和157%(10月份),产险的增速稳中有降。

产险包括车险和非车险业务,车险直接和汽车保有量相关,非车险业务近两年增长较快的主要是农险和信用责任保险。

财险尤其是非车险业务和经济周期相关度较高,近两年除农险外,传统非车险业务增长非常缓慢。

在车险竞争明显加剧,非车险增长缓慢的背景下,产险近年看点不多。

对比产寿险业务,无疑是寿险业务从增速和结构方面都在积极向好,而产险业务相对而言亮点较少。

寿险向上,产险向下趋势的判断也就非常清晰。

非标推高收益率

投资明显呈现出存款和债券输血非标的格局。

投资方面截止10月份,保险行业总资产规模965万亿,可投资资产88万亿,比重占到91%,投资资产中银行存款246万亿,占比28%;

债券投资357万亿,占比406%;

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8921亿元,占比1014%;

其他投资(主要是非标)187万亿,占比213%。

这一投资规模和结构在13年底的分布为存款226万亿(2945%)、债券334万亿(4342%)、股票和基金7864亿元(1023%)和其他投资13万亿(169%)。

银行存款和债券从规模到占比都快速下滑,基本上成为输血非标的重要源泉。

非标资产包括了各类金融产品和不动产类资产投资。

从监管约束来看,其他金融资产投资上限为季末总资产的25%,不动产为季末总资产的30%。

如果此处的其他投资全部为金融产品,则非标的上限已经不宽松了。

在存款和债券输血非标的直接结果就是险资净投资收益率的提升,13年行业投资收益率504%,预期行业净投资收益率与此相近。

从提升幅度来看,基本上行业净投资收益率提升幅度在02%-05%之间,非标的增长幅度在5%-10%之间,如果非标相对于传统投资收益率提升在25%左右,则收益率提升幅度在0125%-025%之间,目前的变化基本上符合这一幅度的变化。

3、政策和估值

市场明显低估了保险政策的效果,从12年的险资新政到13年的传统险费率市场化,险资政策执行的效果在明显超预期,超预期的核心原因在于保险行业不论在资金还是在定价方面受到的监管和约束超过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理解,一旦政策有松动,后期的活性将极大爆发。

因为监管多,所以放松监管的活性就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下监管政策是否松动就显得更加谨慎,政策是否要调整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撑:

1、顶层制度设计对于保险行业的态度和定位;

2、行业风险监管体系是否完善。

只有有了这两个方面的支撑,行业层面的监管政策才敢真正的动起来。

而站在14年和15年来看,这两个方面的支持都将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分别体现为保险国十条和偿二代。

我们认为14年保险国十条基本上奠定了行业未来5-10年的发展空间,如果说00-10年是分红险+渠道驱动的行业发展,那么15-20年肯定是政策和制度安排驱动下的行业发展。

后期偿二代也愈加明确,14年底,或者最晚15年上半年政策会确定性落地。

当然在回顾14年行业变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一些认识,其中与保险行业息息相关的无疑就是利率水平和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结构,这两个变化一方面会影响承保,因为产品和保险产品或多或少的存在竞争关系;

另一方面会影响投资。

从14年的情况来看,高利率水平的时代或许在逐步远离我们,低利率预期在逐步增强;

从金融产品来看,非标资产转为标准化资产是大势所趋。

14年和15年交接之际,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环境中两个重要的变量需要重点关注:

一个是政策,另一个就是宏观的利率和金融产品结构,这两个变量基本上是15年保险承保和投资生产函数的重要因变量。

延续+创新

对于15年的判断,很多都是基于14年的市场情况。

保费、投资收益、内含价值以及一年期新业务价值我们给予规模和增速的判断,这些变量更多的依然是对于14年的延续。

而对于我们特别聚焦的15年保险政策和保险承保业务模式的创新我们给予重点阐述。

二、政策驱动新成长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保险行业在00-10年的发展主要是受益于分红产品+渠道驱动,其背后的实质原因在于分红险和险资运用的组合突破了传统存款利率非市场化的约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放开以及理财产品的盛行,这一渠道已经开始丧失了传统的效力;

在11-13年行业基本上进入了发展较为缓慢的阶段,虽然行业投资具有改善,但是明显竞争优势不足;

但是从13年以来,行业在承保和投资方面也具有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认为行业政策是未来10年行业快速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

保险行业内屡次谈论的养老税延、健康险税收政策将会实质落地,这也算是陈年佳酿,酒香道长了。

在这里我们对于15年顶层制度设计和行业层面的政策进行一些预判,对于发展的方向和释放的市场容量进行一些猜测,这其中有很多观点和测算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中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分析。

我们认为15年对于行业有较为重大影响的政策有4个:

健康险税收优惠、养老险税延、偿二代和分红险费率/车险费率市场化。

从发生的顺序来看,我们初步判断:

健康险税收优惠最先,此后是偿二代,随后是分红险/车险费率市场化,最后是养老税延。

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健康险和养老税延政策基本上是顶层制度设计层次的政策,从政策的难易程度、涉及的利益主体以及各部门协调的现状来看,健康险有大病医保、基础医保账户整合以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基础,税收政策推动起来见效快阻力小基础好;

偿二代和费率市场化的关系更加明晰,偿二代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利率市场化,同时目前偿二代的各项参数测试进行已经接近收尾。

1、健康险税收优惠

保险国十条推动的健康险税收政策的主要方向为:

1)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

2)研究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保险保障基金政策;

3)落实和完善企业为职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

4)坚持市场配置资源,鼓励健康服务产业资本、外资健康保险公司等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支持各种类型的专业健康保险机构发展。

我们分析认为其中兑现较快的应该是:

1)大病保险业务保障基金政策;

2)职工补充医疗保险费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健康险营业税征收程序简化;

4)部分试点企业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险。

而最有看点的应该是第4点,我们认为政策会开始尝试在这一方向上发力,但是初期对于购买的金额和险种类型会有较多的约束,比较多的应该会集中在补充医疗险方面。

而对于健康险未来的发展空间,我们非常积极。

从商业健康险发展的逻辑来看,主要是为了提升社会支出占卫生支出的比重,同时降低个人支出占卫生支出的比重。

目前卫生支出结构中政府支出占比30%,社会支出356%,个人支出343%,健康险赔付纳入在社会支出口径之中,占社会支出比重3%,占整个卫生支出比重1%。

从结构变化来看,政府和社会在卫生支出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个人支出比重在不断下降。

从未来结构趋势来看,个人支出还将持续下降,而政府支出将会稳定,社会支出占比会提升,其中由商业健康险承担的部分会有较大幅度提升。

我们对于2014-2020年的健康险市场进行假设,核心的假设主要是对于未来卫生费用支出规模、结构占比以及健康险赔付率情况,中性假设下在2020年健康险市场保费收入在12万亿左右,年均增速将保持在40%左右。

对于市场比较关心的用个人账户结余购买商业健康险,我们也做过一个测算,个人账户医保结余规模在2800亿元左右,客户数量在27亿人左右,如果引导合适,客户和资金转化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关注取决于政策如何制定,商业保险公司和医保部门如何管理账户等。

这部分市场空间将通过两条路径达到,一方面是保险公司自身通过原有方式推动和销售健康险业务;

另一路径就是保险公司通过积极参与基础医保的合作来进一步拓展和挖掘这一部分市场。

而后者无疑是一个增长更快的路径。

2、养老险税延优惠

对于养老险税延的研究我们在12年写过深度报告,近期我们对于养老产业包括养老REITS的关注度超过了对于养老险税延的关注度,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养老险税延的政策会在明年下半年成为市场探讨重点。

政策框架非常不明朗,包括产品模式、试点区域以及税收规模,目前探讨基本上意义不大。

当然我们对于税延未来的空间也是有自己的判断的分析的,我们的逻辑主要是认为我国养老问题的核心在于增加养老储备,理论上养老储备主要是(基本养老金+社会保障基金+银行存款+保险金),银行存款、房地产等资产并不能承担养老和保障的功能和意义,未来政策会引导提升保险金的方式来增加养老储备。

我们在这个逻辑之下测算未来养老金的增长空间。

当前我国养老储备占GDP的比重仅在146%左右,政府养老储备占总储备比重约为485%,未来3-5年的趋势是养老储备资产占GDP的比重会上升,同时政府养老储备占比会得到控制,我们假设到2020年我国养老储备占GDP的比重提升到18%,同时政府养老储备在总养老储备资产中占比下降到45%,GDP复合增速5%,测算社会养老储备的增长空间。

在此中性假设下,未来商业养老金养老金的规模将达到76万亿,预期养老险储备年均增长规模在1200亿元左右,占到年保费收入的比重在10%-15%左右。

3、偿二代政策

对于偿二代我们认为政策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率变动的意义远远小于它对于定价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全面认识和合理评估。

资本溢额提升不代表偿付能力充足率能够提升。

14年中期,4大上市公司实际资本6271亿元,最低资本2985亿元,资本溢额约为3287亿元,假设4大上市公司资本规模占到整个行业的比重在80%,简单测算行业资本溢额约为4100亿元。

从目前市场反馈的测试结果来看,预计未来资本溢额规模在5000亿元,资本溢额或有增加。

但是溢额增加并不能够对县委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

最低资本认可方法的丰富成为大看点。

对于偿一代的诟病之一在于分母最低资本的认可方法过于简单,偿二代就在最低资本的认可系数上进行了大量的丰富和完善。

对于高风险资产给予了较高的资本金要求系数,我们简单的以权益类资产的认可系数为例,可以看看不同类型资产对应的不同资本要求的差异。

偿二代之后产品定价和投资的市场化程度会进一步提升。

目前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和投资方面的约束仍然较多,比如传统险定价超过35%依然需要报批,债券计划投资也需要相应的批准,其核心原因在于偿付能力监管的滞后性。

一旦偿付能力监管能够完善有效的评估风险,保险公司在定价和投资方面的活性将会明显的提升。

在灵活性提升的过程中,兼顾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资源会得到更好的定价,而这些资源明显是集中在中大型保险公司手中。

4、费率市场化

费率市场化包括分红险/万能险费率市场化和车险费率市场化两个部分。

我们认为费率市场化会在偿二代敲定前后落地。

对于分红险和万能险费率市场化我们给予积极的评价。

就趋势来看,费率市场化是趋势,任何通过监管对于费率市场化的阻挡都会被产品的创新所逾越,所以分红险和万能险费率市场化我们认为是趋势性事件;

对于定价利率放开后保险公司是否面临产品的利差益收窄的问题,我们认为短期不会发生,核心原因在于低利率环境之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调节定价利率和分红率以及产品结构来消除定价利率提升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不排除分红险和万能险的销售增长会收到激励有极大的保费扩张。

从中长期来看,保险公司在分红险定价利率提升的态度上更加谨慎,利差损益或有下滑但是费差和死差损益会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保证产品整体的利润率不会有明显下滑。

而对于车险费率市场化我们给予短期谨慎中长期看好的评价。

车险费率市场化相对于寿险而言,并不能算是定价相关因子的变动,更多的是增加市场选择的多样化同时增加公司的差异性。

三、承保求变,聚焦新模式

对于15年的承保,我们定位为深入和创新,深入我们重点指渠道模式的持续,创新我们指业务模式的开拓。

1、渠道战略分化

我们认为在14年已经明显呈现出渠道战略和产品战略的交错,但是产品战略的清晰程度较弱,渠道战略显然更加明晰。

所谓渠道战略是指公司在销售渠道上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引导性,太保和人寿明显是重个险控制银保,新华是银保和个险并重,平安在有意识的引导银保渠道发展。

从行业来看,销售渠道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最直接体现为银保渠道收入占比下滑。

10年高峰时期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比超过50%,新单收入中银保渠道占比一度超过70%;

到13年这一比重下滑至37%,14年以来持续下滑。

而渠道紧密的捆绑了产品,渠道战略的差异也将会带来产品的分化。

个险渠道主要销售传统险、保障类产品以及组合类产品;

银保渠道主要销售理财类万能险、投连险和高现价产品;

团险渠道主要销售团体医疗、意外和团体年金类产品;

创新渠道主要以碎片化的保障类产品和短期险理财类保险产品为主。

随着渠道战略已经稳定,产品的分化将会更加明显,产品战略差异将清晰的体现出来,这将会在15年明显的呈现出来。

重投入重个险重价值

从14年初我们开始讨论“重投入重个险重价值”的业务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在14年底被国寿深刻阐释,而这个发展模式其实也是平安和太保一直践行的战略。

从趋势来看,回归个险的路径还将延续,延续的核心原因在于:

银保保费的增量空间逐渐减小;

银保渠道的价值已经全部丧失。

银保从某种程度上成为策略性博弈渠道和获客渠道,随着市场对于价值认可度的提升,保险公司开始加大对于个险渠道的投入力度,14年的典范就是中国人寿,国寿通过专项10亿元资金投入打造个险渠道,之所以发展个险渠道核心在于银保渠道价值贡献偏低保费增长不稳定。

同时我们从14年三季报也能明显看出来佣金及手续费的增长在明显超越前期。

前三季度4家上市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679亿元,同比增长207%,而同期保费仅增长98%,新单增速我们预期也就在10-15%左右,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明显快于保费增长速度。

从趋势来看,太保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增速一直比较快,从速度来看,进入3季度新华和国寿明显增加了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比重。

佣金高增长,一方面是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基本法之下的代理人培训等支出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销售高价值类产品也会提升佣金支付比重,这两者均持续推高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的增长。

从未来趋势来看,佣金及手续费和个险渠道的投入将持续增长。

“重投入重个险重价值”的路径模式将延续。

有机遇但无效益

目前银保渠道对于大公司来说更多是策略性渠道,主要是为了维持和银行的合作以及获客,对于公司来说银保渠道的价值贡献已经明显降低。

从14年中期的数据来看,银保渠道的NBV贡献占比低于15%,保费的利率润已经下滑至2%左右。

银保渠道从规模到利润率受到全面冲击的原因在于:

1、银保产品从收益率到流动个性受到理财产品的冲击,缺乏市场吸引力;

2、银行中收压力增加,渠道成本提升,预测当前银保渠道成本费用在3%-5%左右。

或极大受益于政策

相较于个险和银保渠道,团险渠道较为低调,从保费贡献占比和利润率来看,影响都较小。

以14年中期来看,人寿、平安和新华团险渠道占比分别为47%、5%和13%,NBV贡献在5%以内。

15年考虑到养老险和健康险政策,我们认为团险有可能成为健康险和养老险的突破领域。

13年出台年金税延政策为团体渠道带来了已经的激励作用,目前来看,养老险和健康险政策也有可能从团险渠道开始入手,如果一旦是这样团险未来有望成为极大受益于政策的渠道。

孵化期+获客工具

对于互联网创新渠道我们此前的分析比较少,在产品跟踪报告中我们明确了互联网渠道保单“碎片化”趋势,但是对于这一趋势的成长性我们认为依然有待观察,在15年这一渠道依然是处于孵化期,同时是一个获客渠道。

截止14年9月份互联网渠道保费收入622亿元,占到总保费的39%。

与其他保险市场相仿,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也明显呈现出财险发展较大、寿险较弱的格局。

13年我国财险互联网保费收入237亿元,占财险总保费收入的38%;

寿险保费收入545亿元,占寿险总收入的049%。

互联网财险收入从规模和占比上均远远超过寿险。

在规模不大占比较低的同时,互联网保险还存在件均保费较低的问题。

根据报告披露数据处理之后的信息显示,目前我国互联网保险件均保费在536元,其中寿险件均(人均)约为128元,产险件均约为1989元。

件均保费明显偏低,寿险尤其较低。

互联网保险市场格局重塑,越小越激荡。

从13年统计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收入排序来看,与传统保费收入规模排序完全不同,人身险市场更加是颠覆性质的,国华、泰康、阳光、光大永明和弘康人寿跃居前5;

而财险市场中前三排序差异不大,而阳光和美亚财险居于第4-5。

而从收入占比贡献来看,基本上小公司更加超前,小公司在运用互联网渠道方面的态度更加积极和开放。

(5)渠道组合分化

从渠道战略来看,各个公司之间的分化已经初步显现出来,总结下来应该是:

太保坚守个险摒弃银保,人寿回归个险控制银保规模,新华坚持个险和银保并重,平安个险稳增长开始重视银保增长。

人寿在14年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开始重视和突破个险渠道建设,并且较好的阐释了他们的个险渠道战略,市场比较认可。

但是个险渠道的发展也并非朝发夕至的事情,我们认为15年算是公司战略兑现的一年。

银保方面规模控制在700亿元左右已经非常明确。

平安的发展战略是稳定个险同时开始发力银保渠道。

平安交叉销售提速,银保业务也将随之扩容,在低利率市场背景下银保产品不失其吸引力,对于15年及之后我们认为平安个险渠道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同时银保开始提速。

太保坚持“聚焦期缴聚焦个险”战略,核心在于做大做强个险,对待银保渠道的态度更加坚决,可以忍受银保渠道规模的快速下滑,预期14年全年太保个险渠道新单增速超过20%,而银保-20%以上,对于15年我们预测这一格局还将持续。

新华要持续平衡个险和银保,一方面是公司银保业务占比过高,另一方面是公司在战略选择上的设置。

我们认为未来公司个险渠道增速或稳中有升,但是压力不小;

银保渠道增速则从高位调整到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

销售渠道战略选择在14年基本上已经确定成型,15年更多的会是战略的一个延续;

在销售渠道已经调整的背景下,接下来我们会看到的将是产品战略的差异和分化。

渠道属性不同,带来产品结构的差异,在渠道分化的背景下,产品差异也会增大。

而产品的差异又会影响行业的业务模式。

账户+服务

我们认为“账户+服务”的模式将是未来健康险和养老险发展的方向,我们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在于未来我国商业健康险和养老险的发展将会与基础医保/养老紧密捆绑,而税收优惠政策大概率也会以医保/养老账户为基础推动,这意味着后期对于客户的争夺变成对医保账户的争夺。

目前来看,基础医保账户的部分权限开始通过大病医保的形式开始让渡,后期这个空间和权限或将增加。

目前我国基础医保和养老是同一个账户,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系统内部的介入端口将会逐步开放,保险公司将是最重要的接入主体。

大病医保

13-14年是大病医保大发展的年份,大病医保就是典型的“账户+服务”的模式。

14年前9个月,13家保险公司在27省373个地区开展大病医保,覆盖人数65亿人,假设人均保费30元,则保费规模在200亿元左右。

目前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基金收入为4000亿元左右,大病医保占比仅5%。

从政策导向来看未来大病医保将快速扩容,降低免赔额、提高商业保险参与力度是大方向,假设15年这一比重提升到10%,则规模在400-500亿元左右,接近目前健康险保费收入的1/3。

同时大病医保业务模式也更加丰富,典型的是平安养老与卫宁软件合作和人保健康与海虹股份合作。

相较于前者,后者的合作框架更加规划长远。

从模式来看,基本上是保险公司与医保控费平台的合作,医保控费平台将自身具有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能力与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结合起来,将能够实现双赢的格局,医保控费平台突破了此前单一的盈利模式,商业保险公司获得了客户和医院资源。

平安养老与卫宁软件合作的契机主要是大病医保。

2014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