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4988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Word下载.docx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Word下载.docx

官渡之战消灭了世族军阀袁绍,又陆续消平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给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公元208年任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曾发布抑制兼并令,惩治豪强;

组织军民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实行盐铁官营,使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

《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

他精通古代兵法,《三国志》中记载:

初平三年春,曹操屯军顿丘,黑山军于毒等攻东武阳,曹操“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

毒闻之,弃武阳还。

”曹操看人,入木三分,《三国志》载,曹操对袁绍的评价说: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①这番话在当时极大的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军心。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求贤若渴,而且不计前嫌,在当时投靠的人才最多。

陈寿在《三国志》中客观地评价了曹操,写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建树,也写了他“唯才是举”,识才、爱才,不拘一格地录用人才;

也记下了他残暴不仁,嗜杀无度,为报父仇,征陶谦“所过多所残戮”等行径。

在战争中,他常族诛对手,如曾“夷(张)邈三族”。

对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曹操),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还写他虚情假义,收买人心,如对他的死敌袁绍,在其破灭后却又“临祀绍墓,哭之流涕”。

最后主要地根据他的政治主张、实践及他在历史上造成的影响来评价曹操,以其本质和主流为主: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川,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第二章曹操形象的演变及《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一、曹操形象的演变

曹操形象经历了由历史形象向文学形象的转变,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过程,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晋代著名的史家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了三国鼎立时期六十多年的历史,是《三国志演义》中人物形象的渊源所在。

《三国志》中记载的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精通兵法的军事奇才、能识大局且看人稳准、关注百姓生存的政治领袖,此外,陈寿也记载了曹操对战败者和于己不利的人才的杀害,但并未正面写其残忍面;

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世说新语》中关于曹操的形象则着力刻画了他作为英雄的气概,肯定了他足智多谋的方面,但是也渲染了曹操残忍奸诈的层面;

至宋代的《三国志平话》,在《三国志平话》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已经进入了艺术化形象的领域,有时甚至被纯粹地艺术化塑造,在细节的描写刻画上更逼真,越来越接近《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形象,而且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在文中已经表现的很明显,甚至刻画了曹操好色的一面;

至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操仍是东汉末年统一北方的政治家、军事家,“奸”、“雄”并列,乐观、包容,行事赏罚分明,对待政敌严酷残忍,其中突出地描写了他蔑视皇权的特点。

二、《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前辈各有见解。

顾学颉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作者把这些统治阶级的罪恶,形象地、概括地集中在曹操这个人物身上,把他塑造为一个统治阶级的化身,以便更鲜明、更有力地揭露和鞭笞他们,人民在曹操这个典型人物的身上,认识了统治阶级的重要方面。

”④

鲁迅说: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人物复杂多变性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对其人物所处历史背景进行系统整体的分析,才能得出真实形象。

”⑤

《三国演义》曹操是作为镇压黄巾军的将领出现的:

“身长七尺,细眼长眉;

官拜骑都尉;

沛国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

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

有权谋,多机变。

”最早对曹操评论的两个人,一个是汉末梁国唯阳人桥玄,一个是善评人的汝南名士许韵。

桥玄:

“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

”操常感其知己。

桥玄称他为命世之才,能安天下。

许劫有知人之名。

曹操去见他,问:

“我何如人?

”韵不答。

又问,许肋说: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操闻言大喜。

由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上便以奸雄作为曹操的代称。

1、奸诈残忍的曹操

曹操一出场便显示出奸诈的特征,曹操的叔父见曹操游荡无度,就几次让曹操的父亲进行管教,曹操“患之”。

有一天曹操和叔父在路上相逢,立刻假装中风倒地。

叔父赶快跑去告诉曹嵩,曹嵩跑来一看,曹操好好的,询问究竟,曹操说:

“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而。

”从此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不是,曹嵩都不信了,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手段,狡诈端倪初现。

《三国演义》中,曹操梦中杀人更体现了其奸诈,“操恐人暗谋奋己身.常分付左右:

“吾梦中好杀人;

凡吾睡,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搜盖。

操跃起拔刻斩之,复上床睡;

半响而起,佯惊曰:

“何人杀吾近侍?

”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杨修的被杀也体现了曹操的奸诈本色。

曹操曾经造了一所花园,在门上写了一“活”字后离去,杨修聪明过人,知道曹操是嫌门“阔”,于是下令修葺。

曹操嘴上夸赞杨修,心理却十分妒忌他。

不料杨修浑然不觉,恃才放狂,之后又发生了破解曹操所写“一合酥”之意,与众人分而食之,加重了曹操对他的厌恶之心;

曹操常担心睡梦中别人暗害,于是假装梦中杀人,杀害了无辜的侍卫。

曹操的用心再次被杨修看破,侍卫临葬时指者坟墓感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这件事成为杨修被杀的导火索,曹操明白杨修看透了自己的奸诈本色,恼羞成怒,于是杀了杨修。

狠毒残忍,是曹操性格特点之一,为实现霸业,他不仅对敌人残酷,同时对自己的下属乃至亲人都很冷酷,杀了不少无辜之人。

《三国演义》中收伏伏完时有此情节:

操喝左右,遍搜身上,并无夹带,放行。

忽然风吹落其帽。

操又唤回,取帽视之,遍观无物,还帽令戴。

穆顺双手倒戴其帽。

操心疑,令左右搜其头发中,搜出伏完书来。

操看时,书中言欲结连孙、刘为外应。

操大怒,执下穆顺于密室问之,顺不肯招。

操连夜点起甲兵三千,围住伏完私宅,老幼并皆拿下;

搜出伏后亲笔之书,随将伏氏三族尽皆下狱。

华歆拿伏后见操。

操骂曰:

“吾以诚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

吾不杀汝,汝必杀我!

”喝左右乱棒打死。

随即入宫,将伏后所生二子,皆鸩杀之。

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

朝野之人,无不惊骇。

《三国演义》第四回“谋董贼孟德献刀”,书中说曹操行刺董卓未遂,“逃出城外,飞奔谯郡。

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将士所获,擒见县令。

”时任中牟县令陈宫,仰慕曹操是反董卓的英雄,放了曹操且弃官跟随曹操一起逃走。

路经吕伯奢家,得到吕家的款待。

因曹操多疑,反杀了吕伯奢全家。

并且道: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而这种冷酷的信条在曹操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再次演绎:

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挖掘坟墓,滥杀无辜。

《三国演义》的第十七回中,曹操不惜借无辜的仓官王璧之头以压军心。

军中缺粮,曹操暗中让仓官散粮。

士兵因此而喧闹,曹操又声称仓官贪污军粮,杀仓官以平息众怒。

曹操为了安稳军心,毫不犹豫地斩杀本无错的仓官,令人扼腕。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追兵中自己的马被射伤,不能行走,这就意味着他将必死于乱箭之中无疑了,而在此时与他逃亡的只有长子曹昂,当曹昂将自己的马送给他的时候,他丝毫不考虑儿子的生命,二话不说骑着马逃走了,为了自己的生命和事业,毅然地割舍父子之情,真正毒辣残忍。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曹操的性格是双重而复杂的,他爱才的同时,对于己不利譬如杨修者,则处心积虑杀之,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体现了他的极端利己主义,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刻画这点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对曹操态度的倾向。

2、胸怀若谷,求贤若渴的曹操

《三国演义》刻画了一个“唯才是举”的曹操形象,他采用多种聚集人才的手段,对人才的选拔不拘一格,在对人才的使用上知人善任,任人唯才,多方招贤纳士,唯才是举。

如曹操自己所言:

“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降服张辽中可见曹操的爱才之心。

张辽被俘后,操曰:

“这人好生面善。

”辽曰:

“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

”操笑曰;

“你原来也记得!

“只是可惜!

”操曰:

“可惜甚的?

”辽曰:

“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

”操大怒曰:

“败将安敢辱我!

”拔剑在手,欲杀张辽。

玄德曰:

“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

”云长曰:

“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操掷剑曰:

“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乃亲释其缚。

解衣衣之,延之上座。

辽感其意,遂降。

曹操开始被张辽痛骂受辱,待意识到对方是个可为己用的人才后,不计前嫌,以宾客的礼遇招待他,最终将张辽纳为己用。

曹操在用人方面很有英雄气度和大帅胸襟,陈琳为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祖宗3代,被俘后仍被任命为司空军谋祭酒。

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博大胸襟。

李卓吾评“云长胆大,孟德量大,真都是英雄。

”关羽被迫“降汉不降曹”时,曹操曾企图收买其心,但云长不为所动,还是挂印封金、斩关而去。

当时程昱劝曹操“追而杀之,以绝后患”,但曹操深有感触地说:

“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不仅不杀云长,反而礼送出境。

而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发现许多“许下及军中人”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提出要查清之后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遂命“皆焚之”。

那些写信于袁绍的人果然之后便竭尽全力为其效劳。

曹操能够从长远打算,不计前嫌,确实是统帅之才。

因为作为统帅,必须兼收并蓄,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使用人才。

包容是必须的,曹操的这种气度和胸襟,使许多原本是对方阵营里的人才心悦诚服地投奔了曹操,曹操也以坦诚和谅解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尽管对曹操有“成见”,却也客观地描写了他将才的一面,使得曹操的形象逼真充满血肉。

3、有勇有谋的曹操

曹操由开始打拼天下至三国分据其一,再到蜀、吴灭而曹魏独存,从“何国舅谋诛宦竖”时曹操得出“乱天下者,必进也”的识见,到群雄亦起时“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正确决策,不论是焚书不问的明达还是借头平忿的奸险,无处不体现着曹操的审时度势和远见卓识。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曹操:

“知人善用,难眩以伪。

识拔奇才,不拘微贱;

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

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

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故能刈群雄,几平海内。

剪伯赞先生客观准确地概括了曹操一生所取得的政治军事成绩:

“他一贯地把统一中国当作自己的政治使命,虽然他没有完成统一的任务,但他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豪族混战局面,并且从中国的西北边疆排除了游牧民族的威胁,保卫了黄河平原的城市和农村,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替后来的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⑥

曹操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举孝廉为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说;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县(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

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⑦可以看出曹操急于干出番事业的心情。

果然,曹操把皇帝最为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杀了,立即轰动了京师。

在刺杀董卓时,曹操抽出宝刀拿在手中正要行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忙回身,曹操害怕,于是拿刀跪下,我有宝刀一口,想献给恩相。

这才得以脱身,并“借马”出相府。

机智乃非凡人所及。

赤壁之战后,刘备借东吴之力坐享其成,周瑜气愤不已。

曹操趁机请一道圣旨,将荆州等地从名义上划归东吴,以激化孙、刘之间的矛盾,使他们自相吞并,以隔岸观火。

结果,周瑜一定要讨回荆州,而刘备再三不给,三气周瑜。

曹操是个有远见的杰出政治家。

在“诛宦讨卓”中,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欲尽诛宦官,夺取政权。

曹操谏曰:

“宦官之势,起于冲、质之时,朝廷滋漫极广,安能尽诛?

倘事不密,必有灭族之祸。

请详察之。

”表现出曹操顾全大局、争取主动的远见卓识。

曹操在与诸侯争雄的过程中,总是把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结合起来。

避免“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局面,他采取了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孤立敌人,先弱后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攻击的是吕布,因为吕布离他最近,吕布“乃三姓家奴”,素无信誉,比较孤立,有勇无谋,比较好打。

他巧妙地挑起吕布、袁术、刘备三方之间的矛盾,令他们互相厮杀;

然后再共伐吕布,最终使得吕布“白门楼殒命”。

曹操有勇有谋的英雄本色在赤壁兵败道走华容中的三次大笑也有体现。

其第一次大笑是在刚刚摆脱东吴追兵,喘息稍定于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

曹操见此地树林丛生,山川险峻,就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将不知其故,曹操曰:

“我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我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

”但正当曹操大笑不止时,两旁鼓声大作,伏兵从火光中冲杀而出。

其第二次是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第三次是在华容天险道中。

(见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当形势危机,众将皆以为应当愁眉不展,胆寒心惊时,曹操却反而发出了胜利时也难得一见的大笑。

当形势危机,众将皆以为应当愁眉不展,胆寒心惊时,曹操却反而发出了胜利时也难得一见的大笑。

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中曹操远征汉中,去攻张鲁,派张辽、乐进、李典只带七千多人驻扎合肥,给护军蒋悌一道密致,在封皮上写“贼至乃发”。

八月,孙权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拆开密致一看,上面写道: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及与战。

”张辽马上领会了密教的旨意,遂选精兵八百人奋勇出击,直捣孙权指挥旗下。

孙权极为惊惧,围攻十多天就退走了。

张辽又乘胜追击,打败孙权。

在《三国演绎》第十七回,曹操出征张绣途中,为安抚民心,便谕村人父老及沿途官吏,曹军“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巧的是曹操正在骑马行军途中,忽田中惊起一鸠,曹操坐骑蹿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主簿十分为难,曹操却说:

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违反了,如果不处罚,怎能服众呢?

这时谋士郭嘉引用《春秋》为其开脱,此时曹操便顺水推舟,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以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

“割发权代首”。

说明曹操很会懂得管理、制度的变通执行。

他还善于抓住时机,巧于用奇,敢于冒险,表现出过人的胆略。

当获得袁军运粮的情报时,他立即命徐晃、史涣前去袭击,使袁军几千辆粮车化为灰烬。

夜袭乌巢,他亲率五千精兵前往;

袁军眭元进、赵睿所部从背后杀来,部下要求分兵拒之,他却大喝道:

“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

”大大振奋了士气,片刻之间,既焚毁了袁军粮屯,又击灭了眭元进、赵睿,使奇袭获得完全成功。

曹操在当时动乱黑暗的年代能够结束国家的分裂局面,于他的智谋和政治智慧是分不开的。

作者在塑造曹操形象时,从多个角度体现这点,也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刘备打了败仗常常垂头丧气,而曹操则胜不骄,败亦不馁,真正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军事领袖优秀的心理素质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4、文学家曹操

作为建安诗坛领袖的曹操,他开启现实主义创作的先风,成为汉魏诗文革新的一代鼻祖,作为一个平常人的一面,《短歌行》用早晨的露水来比喻人生的短暂;

((龟虽寿》以“老骥伏柄,志在千里”来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娅露行}))“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士不同)),为曹操文人性质表现。

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南征北战,他把喜怒哀乐和自己的政治追求融于诗歌创作中,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诗歌中反映出他的一面。

他的诗喜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悲凉慷慨,乐府歌辞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情味深长地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青青”二句原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完整的章句是: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极为巧妙。

作者以历史原型曹操的诗作去表现艺术形象曹操的性格,巧妙地起到增强历史演义的逼真感的作用。

通过让曹操赋诗来使《短歌行》的创作具体、戏剧化,进一步表现了他复杂的性格,甚至在安排曹操创作诗歌的时间上也特意作了安排,比如《短歌行》有意将此诗的创作时间提前到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恰当表现了曹操求贤若渴、一统天下的之志。

第三章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成因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形成原因,前人各有见解。

或从曹操自身性格考察,或从作者的创作角度出发分析。

《超世豪杰,乱世奸雄———曹操人物性格两面性分析》分析曹操多疑性格的成因时认为,“从史料看,曹操从小就很怕他的父亲曹嵩,也不太受父辈的疼爱和信任。

他的叔父经常在背后跟他父亲讲他的坏话,曹操也经常耍小聪明欺骗家人。

在战乱时,曹嵩携带小儿子跑到琅琊去避难,对曹操的事情不管不顾。

面对冷漠的家族和势利的亲属,生活在其中的曹操又怎么会不变得实用和势利呢?

正是这一家境迫使曹操冲出家庭,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小的生活经历,注定了其性格中对社会他人的不信任、多疑和善变。

”⑨

李明认为,“文学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不完全是史书中记载的历史人物。

这是一个在一定历史真实基础上,在民间长期传说的感情色彩的熏染中,最后由作者罗贯中精心刻画而成的艺术形象。

在他身上,艺术的真实大大超过了历史的真实,他集历代奸臣之,’奸”于一身,是奸诈、暴虐、极端利己主义的小人.历史上的曹操不仅是一个有作为、有贡献、深谋远虑、“唯才是举”的政治家;

还是一个韬略过人、雄才大略的军事家;

而且又是建安时期有影响的一个诗人。

”他说,“在感情真实和一定的史实的基础上,作者对曹操这个人物又进行了大量的艺术虚构,书中的许多事件、情节、细节,乃至曹操的许多言行、品性的描写,都是虚构的。

笔者同意此观点。

历史小说要真实地再现无限丰富生动的历史生活,则要塑造各种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则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因此总是融合着作者的满腔激情和主观色彩。

历史小说的作者,总是借助于虚构和夸张,根据自己的思想倾向、审美理想、生活体验等,对于历史事实加以选择弃取。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元代生活了一个时期,元代的民族压迫相当残酷,除了把人分为四个等级,还对知识分子加以残酷的防范和管制,其时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可想而知,嬉笑怒骂皆不能随意,由此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可以二十岁便入仕途,可以审时度势,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自己的理想。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改变史料的地方,“正史(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育辞对曹魏多加褒奖。

(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承魏而来的西晋史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写《三国志》不能不以曹魏为正统,在记载时,不能不尽剐除“太祖”的劣迹;

在评议上,不能不多用衰奖的言辞。

所以罗氏在塑造,操时.综合各种史料,用批判的眼光去选取有关三国史料中本质的精华部分。

这正是作者能去伪存真.忠于历史。

⑩如《后汉书•陶谦传》中记载曹操屠城,“引兵击谦,攻打十余城”,“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鸡犬亦尽,墟里无复行人”;

《三国演义》则只用一句话带过,“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挖掘坟墓。

”而历史上曹操战胜马超的事,在《三国演义》中则恰恰相反,曹操被追赶的狼狈不堪,“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

‘穿红袍的是曹操!

’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

又听得大叫,”长鬃者是曹操!

’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鬃。

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鬃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鬃者是曹操!

’。

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关于曹操杀伯奢一家的事,《三国志》中并没如此记载,而引用了《魏书》、《世说》、《杂记》等中的材料。

《魏书》中载,“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说》则载,“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杂记》:

“太祖闻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三国演义》中作者则选择《世说》、《杂记》为材料,反应了作者人物塑造时的主观性

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三国志•武帝纪》描述简短,不足六百字;

《平话》则未有记载,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则将其扩写,充分展示了曹操纳用贤能、虚怀若谷,以少胜多的奇迹。

罗贯中“尊刘贬曹”的创作意识在当时比较普遍。

元杂剧作品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非常鲜明。

杂剧的作者也时常通过剧中的宾白来传达这种思想倾向。

例如:

《关大王单刀会》中,作者借鲁肃之口清楚地表示了在道德及审美感情上作出地选择:

“待玄德如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