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4567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小题狂做专练十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7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19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如图所示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2.(2018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3.(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

“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4.(2015江苏卷)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2019江苏省南京市)民国初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

“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

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

”这说明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6.(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

B.妇女地位提高

C.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7.(2018湖南省张家界市)《申报》自1873年6月中旬开始通过各地信局招徕通商码头之外的零散订户,声明“不拘多少,数张或十余张均可”。

至1875年3月,《申报》更雄心勃勃、大张旗鼓地进京销售报纸,同年3月9日《申报》头版刊发了进京销售报纸的广告。

这说明《申报》

A.采用饥饿营销策略

B.具有现代市场意识

C.推动了广告业发展

D.在全国设立代销处

8.(2018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1900年之前,戏曲抄本是清代南北传统市集庙会上销售的一种主要商品,抄本经营盛极一时,但进入20世纪后,一大批京剧、戏曲、鼓词等民间需求旺盛的抄本日益减少。

材料所述现象

A.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体现了文学改良运动的诉求

C.折射出民众崇尚西学的心理

D.推动了出版行业的技术革新

9.(2018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第一中学月考)下图是1907年1月14日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由此反映出

A.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

B.新文化运动鼓吹妇女走向社会

C.报刊宣传有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D.秋瑾是宣扬男女平权的第一人

10.(2018陕西省渭南市高三质量检测)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11.(2018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读下表:

清末“新政”时期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

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出版自由

B.百姓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C.出版业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相关

D.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

12.(2018高考仿真题)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

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

”这表明当时

A.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B.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C.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

D.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

13.(2018浙江中学联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

1892年,温州豪士宋恕力倡改良,指出是否是变法者“必自易西服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法图强成为全体国民共同要求

B.服饰能够彰显人们的政治态度

C.甲午战败激发国人寻求救亡方案

D.西装传入对君主专制构成挑战

14.(2018邢台中学模考)下面是近现代中国某时期择偶标准(部分要素)差异统计表(单位:

%)下列选项表述正确是

项目

年份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48~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改革开放后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

B.20世纪80年代后婚姻更加自由

C.文革时期婚姻是政治利益的牺牲品

D.近代社会国人的素质普遍较低

15.(2017年高考全国卷I)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

“津唐铁路”修建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B.有助于解决开平煤矿煤的运输问题

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D.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16.(2018临汾中学模考)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借款次数

总额

经济建设借款额及占总额百分比

铁路借款额及占经济建设借款额百分比

晚淸政府

208

13.1亿两(白银)

3.7亿两;28.2%

2.8亿两;76%

北京政府

646

15.7亿元(银元)

4.5亿元;28.6%

3.2亿元;71%

南京政府

108

45.0亿元(银元)

6.0亿元;13.3%

2.2亿元;37%

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17.(2018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1904年,由几位华商发起,成立北京首家服务于一般市民的发电企业“筹办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此后,北京内外城一些主要街道和部分商户开始安装电灯,供电服务逐渐从宫廷、使馆、军政机关、商户转向民用。

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城市化进程推动

B.初步实现工业化

C.国际市场的扩大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8.(2018江苏省扬州市高三考前调研测试)传统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还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映衬出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

据民国初年报载,“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这一变化反映

A.西装已代替传统服饰

B.服装款式多样缺乏审美

C.儒家礼教思想的崩溃

D.服饰的礼制限制被淡化

19.(2018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模拟考)1879年5月,曾两次担任美国总统的格兰特访问上海。

由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在介绍格兰特时写道:

“民间爱戴情深,立之为皇。

……践祚之后,……恩周朝野,民间不忍拘禅位之例,仍复尊之为皇矣。

”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上崇洋之风盛行

B.新式报刊迎合民众心理

C.社会與论受教会控制

D.开始介绍西方政治生活

20.(2018如皋中学调研)下表是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

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8

47

39

85.9%

A.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办报刊热情

B.报刊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C.中国人自办报刊逐渐成为报刊主体

D.报刊成为革命思想传播的载体

21.(2018江苏如皋中学调研)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当时中国第一张交通告示:

“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小车必于路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及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A.政府鼓励人们选择新的出行方式

B.社会上出现普遍的崇洋媚外现象

C.交通规则制定顺应了近代化的趋势

D.汽车在上海已经出现并广泛使用

22.(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模拟考)下表中各项数据的变化最能说明京津地区1921-1928年京、津离婚案主动方性别统计表

地域

年份

男方提起

女方提起

双方提起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北京

192-1922

25

34.2%

46

63%

2

2.8%

1923-1924

39

38.2%

55

53.9%

8

7.9%

1925-1926

41

36%

72

d3.2%

1

0.8%

1927-1928

42

33.3%

84

66.7%

天津

1926

7

29.2%

7

29.2%

10

41.6%

1927

2

6.25%

20

62.5%

10

31.3%

192S

16

13.9%

22

62.8%

10

23.3%

A.男女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西方婚俗冲击传统婚姻

C.女性平等意识领先全国

D.社会动荡影响婚姻稳定

23.(吉林省延边州2018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0倍,下图呈现了当时铁路投资的构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充足

B.此时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

C.近代商人投资于铁路建设

D.清政府完全掌握铁路修筑权

24.(2018临沂中学模考)上海人对西式服装经历了从“看不惯”到“习以为常”再到“参与”的过程。

起初只有个别留过洋的人穿西装,慢慢地西装衬衫、长衫马褂一起晃动在上海滩。

20世纪30年代,西式服装已占据上海服装界主流。

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上海

A.是接受西式服装最早的地区

B.民众接受新生事物较快

C.社会受西方的影响不断加深

D.西装比传统服装更优越

25.(2018河南八市联考)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

这表明《申报》

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

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

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

 

 

1.【解析】一位老先生剪了一半辫子,说崇尚西学也要保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A项错误;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故B项错误;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固步自封,故C项正确;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故D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答案】D

3.【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报刊相继刊载婚姻自由等新风尚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故A选项错误;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与婚姻自由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除旧布新的主张,不能反映中西合壁土洋结合,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直堪递”说明婚嫁旧俗受到冲击,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的图片可知它为国货,因此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因为是仿制西式,所以这说明了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而③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

综上,本题选B。

【答案】B

5.【解析】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

【答案】C

6.【解析】古代社会的早婚习俗,从统治者来看是为增殖人口,多征赋算;从民间来看是增添家庭劳力,保证财产后继有人,说明这种习俗的根源是自然经济,因此材料反映的大都市和农村早婚习俗逐步得到抑制的时间上的不同,实际上反映出城乡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

故答案为A项。

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项不能说明城乡时间上的不同,排除。

【答案】A

7.【解析】“大张旗效地进京销售报纸,同年3月9日《申报》头版刊发了进京”说明《申报》头版刊发具有拓宽市场的意识,属于现代商业市场信息,B正确;A中饥饿营销策略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推动广告说法错误;D中全国说法范围广。

【答案】B

8.【解析】戏曲抄本是民间传播儒家思想途径之一,20世纪后由于民主思想传播导致“一大批京剧、戏曲、鼓词等民间需求旺盛的抄本日益减少”,这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故A项正确;文学改良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出现,故B项错误;民众思想变化不是推崇西学导致的,故C项错误;抄本的减少显然与出版行业的技术革新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9.【解析】图片中“解放妇女,走向世界,反对包办婚姻”等说明报刊宣传思想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C正确;辛亥革命是1911年,A错误;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B错误;D中第一人错误。

【答案】C

10.【解析】材料中“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减弱”“多元化”等基本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发生变化,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式交通工具,故排除C项;西方科技文化在材料中体现得不明显,材料也没有讲到“西方科技文化”和“民众观念西化”的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当时处于清朝专制统治下,不可能实现出版自由,故A项错误;报刊业的出现反映了百姓生活出现变化,不是根本性变化,故B项错误;报刊业出现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故D项错误。

【答案】C

12.【解析】1900年由于列强入侵导致中国被迫开放,材料中不同阶层消费方式的变化表明与开放程度有关,C正确;A中开始变化说法不符材料时间;B中逐渐淡化错误;D中根本变化不符合事实。

【答案】C

13.【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全体国民共同要求”变法图强,A错误;“温州豪士宋恕力倡改良,指出是否是变法者‘必自易西服始!

’”表明宋恕认为改易服饰能够彰显人们的政治态度,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改变习俗(易西服)与改良的关系,无法体现“甲午战败激发国人寻求救亡方案”,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B

14.【解析】统计表反映出,择偶标准由注重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注重个人素质(学历),表明改革开放后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故A正确;材料与婚姻自由无关,排除B;C表述不正确,排除;D属于主观臆想,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A

15.【解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航运垄断局面,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故A项错误;“津唐铁路”的修建,有利于解决洋务企业运输困难的问题,尤其对于解决开平煤矿煤的运输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修筑铁路与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借款所占百分比是非常高的,特别是晚清政府和北京政府更高,这就可以说明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支付战争赔款而非经济建设,另外表格中的经建借款的比例也不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的经济不是独立发展的,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C

17.【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城市的配套设施正逐渐完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故A项正确。

1904年我国不可能实现工业化,故排除B项。

材料与国际市场无关,也没有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信息,故排除CD两项。

【答案】A

18.【解析】“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说明服饰变化逐渐走向平民化,等级观念逐渐淡化,D正确;A中取代说法错误;B中审美观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崩溃说法错误。

【答案】D

19.【解析】从材料“1879年5月”“由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美国总统的格兰特”“民间爱戴情深,立之为皇”中可以看出,《万国公报》作为新式报纸把美国总统描述成“皇帝”,这反映了当时新式报纸来迎合中国人心理,故B项正确;材料“民间爱戴情深,立之为皇”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教会控制社会舆论,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开始”。

【答案】B

20.【解析】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办报刊占比由1895年的42.9%到1898年的85.9%,所以C的说法符合题意;表格中的时间是19世纪末,而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数据只能说明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占比情况,并不能说明其内容,故B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BD。

【答案】C

21.【解析】题干中的交通告示既涉及到了马车及轿子,也涉及到了小车,所以不能据此得出AB的结论,故排除AB;材料体现的是关于交通规则的规定,所以这是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故C的说法符合题意;题干中的信息没法说明汽车在上海已经广泛使用,故排除D。

【答案】C

22.【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17年到1932年女性提出离婚的占比越来越多,说明民国以来妇女解放运动有所发展,是男女平等平权意识增强的体现,故A项正确。

离婚案件的增加是婚姻自由观念深化的体现,不能代表西方婚俗冲击传统婚姻,排除B。

不能单纯通过女性提出离婚的占比越来越多来推断出女性平等意识领先全国,是以偏概全的体现,排除C。

社会动荡与婚姻稳定与否无直接联系,排除D。

【答案】A

23.【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构成,但并不能说明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充足,故A错误;“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0倍”说明此时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故B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近代商人投资于铁路建设,故C错误;“清政府完全掌握铁路修筑权”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材料数据,故D错误。

【答案】B

24.【解析】“穿西装,慢慢地西装衬衫、长衫马褂一起晃动在上海滩”“西式服装已占据上海服装界主流”体现出服饰演变的加剧,说明上海受到西方影响的不断加深,C正确;A中最早无从体现;B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优越没有体现。

【答案】C

25.【解析】《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是《申报》适应市场需求的表现。

故答案为A项。

注重社会新闻报道,是适应读者了解社会新闻的需要,与政治斗争无关,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A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于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