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4114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Word格式.docx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境引题

1、教师拿出两个易拉罐,一个还未开封,是满的,另一个则已经空了。

教师拿着两个易拉罐让大家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大家,你们看,这两个易拉罐的重量一样吗?

那么如果现在老师把它们同时仍下楼去,哪个先着地?

(生议论)其实今天的课文就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老师试验的对象的是易拉罐,而课文中说的是铁球。

二、先学后教

先学一:

出示自学提示: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思考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

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交流:

1、出示生字,边读边解释。

其间融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萨斜塔的介绍。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教师补充介绍)

2、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导读音、组词。

先学二:

初步感知人物

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读文,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再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三、展示反馈

1、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大家,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

(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请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生交流反馈: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大家称为“辩论家”;

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

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小组讨论:

请大家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大家讨论,也可以结合数学知识。

(算式法10+1<

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

10+1>

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

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注意到这些关联词了吗?

你能不能不看课本,说一说伽利略思考的过程?

出示“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让学生用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说,能够令他们感受到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师:

伽利略做了多少次试验?

(无数次)他的实验成功了吗?

(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明伽利略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的确说错了。

)为什么要作公开试验?

读课文第5自然段。

生:

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师引导理解“信奉”,信奉的反义词是怀疑。

师总结: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

结果怎样?

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那么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

再次朗读朗读第五自然段。

生得出结论:

之所以要公开试验,就是要向权威挑战。

3、所以伽利略又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默读课文思考:

当时人们是怎样崇拜亚里士多德的?

人们又是怎样议论伽利略的行为的?

课文2、5段,对比人们的不同态度。

学生汇报:

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

范读第六自然段。

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反馈: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1、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2、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全神贯注

课文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客人到家中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本文是略读课文,应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感受罗丹的忘我工作精神。

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

可参考以下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读为主线,按照预读准备(默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自读探究(了解主要内容,画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交流研讨(交流对画出句子的感受,讨论读了最后一段的体会)、回读整合(有感情课文,小结学习收获,拓展阅读)四个环节组织学习。

二是以人物全神贯注的精神为主线,先弄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重点抓住罗丹工作时的语言、神态、动作,通过讨论感受和反复读文来感受人物的品质,然后联系实际谈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体会

1、认识本篇课文6个生字,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

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名人名言投影片。

一、创境引题:

1、出示罗丹的艺术作品。

这些伟大的艺术品都出自著名艺术家,罗丹之手。

罗丹为什么能够成为举世瞩目的雕塑家呢?

他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么精彩的作品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罗丹的故事。

板书:

2、反复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3、简要地介绍一下罗丹。

先学:

自学提示:

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结合前面的“学习提示”和课后的“资料袋”。

请大家轻声地自由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眉批。

把你圈画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理解。

(1)第一自然段,通过罗丹语言中的“偏了点儿,等一等”等诩,说明在朋友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瑕疵,并“立刻”修改,表明他精益求精、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读时应能领会到这一点。

(2)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先让学生说一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罗丹的全神贯注?

(从动作、神态、语言表现全神贯注)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这是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这是罗丹想到了个比较满意的修改女像的方案.并进行反复推敲时的神情。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这反映出罗丹工作时的紧张、精神专注。

4)“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这把罗丹工作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情描绘得非常具体。

5)“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

师小结:

对女像“左肩偏了点儿”的小毛病,罗丹却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在紧张的状态下进行修改,这些描述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指导朗读:

通过多名学生比赛读、范读、看插图想象情境读等形式,指导学生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变化,读出工作的时间长和如痴如醉的状态,读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情景。

(3)第三自然段:

“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这说明什么?

这一方面说明罗丹还没有从刚才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说明罗丹确实把挚友茨威格忘掉了,恰恰表明罗丹的确是全神贯注地工作的。

罗丹是故意把茨威格忘掉的吗?

你是从哪里看出,他不是故意的?

“才猛然想起”、“很抱歉”、“对不起”、“请不要见怪”可以看出罗丹对朋友的一片真情,刚才发生的把人家关在门里的事完全是无意的。

分角色读这一段,读出茨威格的莫名其妙,读出罗丹的恍然大悟。

(4)出示最后一段话。

齐读。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

结合名言,称赞罗丹

出示名人名言:

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

罗兰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孙中山

鱼游到了纸上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

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中,在品味语言的同时,要引导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

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和两者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出示课题:

鱼到了纸上。

学生质疑:

应该是鱼游到了纸上。

大家观察地很仔细,课文的题目确实是《鱼游到了纸上》,但是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相信大家最初看到这样的课题时,心中一定都会有一个这样的问号。

那么除了这个疑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还会蹦出什么问号吗?

(生反馈:

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呢?

怎么才算是鱼游到了纸上?

是什么让鱼游到了纸上?

)带着这些问号,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行自学。

反馈:

1、出示生字生词,指正读音。

2、指明分读课文,有意安排读1-2,3-4,5-8,9-14几个自然段读,其实课文就是分这几个部分来写的(1-2西湖观鱼的人很多;

3-4写有位青年观鱼非常专注;

5-8写这位青年作画认真、细致;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出示自学提示

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1)课文中一共提到了几次“鱼游到了纸上”它们分别出现在哪里?

(2)“鱼游到纸上”是指什么?

1、分别出现在哪里?

1)“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2)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

“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2、“鱼游到纸上”是指什么?

引导学生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出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流动。

1)什么叫“工笔细描”?

请读有关句子。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出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

(一点不随便,一点不马虎。

2)什么叫“挥笔速写”?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总结:

所以“鱼游到纸上”是指他画的鱼活灵活现,十分逼真,绘画技巧非常之高。

3、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

为什么这位青年能够把鱼画得这么生动?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段落里看出来的?

生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的看着金鱼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由于青年长时间观察、专注、投入地观察,所以鱼游到了纸上。

现在请大家闭起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假如你是那位看鱼的青年,正十分专注、十分入神地看,简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感受到青年的专注了吗?

那么怎么读才能读出这感觉来呢?

指名朗读。

用上述的方式讲解以下几处:

1)傍晚“我”路过后院时,他还在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

2)他告诉“我”每星期天都来看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由于青年对待事情的耐心、认真的态度,所以所以鱼游到了纸上)

4、再次朗读课文,体会青年的耐心、认真

1、引导学生读一读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

2、小组合作学习:

想一想:

“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心”是指什么?

为什么鱼先游到了青年的心里?

“游”说明鱼的特征在青年脑海中形成什么样的印象?

“先”是指什么先?

先字点明了这两句话的关系是什么?

鱼游到那位青年的心里,是讲他认真观察鱼的习性,对鱼的特点把握得准,理解得深,鱼的神韵已经铭刻在他的心中,然后他再把对鱼的认识用心描画在纸上,这样他画的就很有灵性,像真的一样

“先游到了心里”是“游到了纸上”的基础和原因,“游到了纸上”是结果。

这位聋哑青年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他勤于观察、专注观察、刻苦练习的结果。

作者赞扬了他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你从青年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

(点拨:

可从思想收获方面谈,也可从观察方法方面谈)

思想收获方面:

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奋观察、刻苦练习,才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和那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观察方法方面:

观察事物要细心、耐心。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父亲的菜园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

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文为略读课文,应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

1、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2、读熟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大家说说看,蔬菜都长在哪里?

(泥土)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要知道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非常艰难。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艰难的开荒故事——《父亲的菜园》

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词:

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指导学生读一读课文中的冷僻字,如:

箢箕、狰狞、气馁……简单地说一说意思

2、读了课文,谁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概括,老师及时纠正,及时点拨)

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自由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

2、菜园原本是什么样子的,在父亲的努力下,菜园有了什么变化?

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读一读。

3、父亲是怎样垦菜园的,找出父亲言行的词句反复读,体会父亲是怎样的人,讨论小组内部可以进行交流。

4、小组交流

1、父亲言行的句子有

(1)“父亲坚毅地说:

‘我们去开荒!

’(这是父亲决定开荒时说的话。

表现了父亲的勤劳)

开垦荒地。

“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

(2)一担柴草回家来。

”(父亲开垦荒地时的行动,表现父亲的勤劳、以及肯吃苦的韧性。

(3))垒上石块。

“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面对被暴雨冲刷的荒地,父亲表现出了坚忍不拔的精神)

(4)种上豌豆。

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

‘当然能!

’”(表达了父亲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

“父亲说:

‘……肥土吧。

’”(说明父亲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

“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

”(表现了父亲的节俭以及他对土地的热爱)

2、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父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他们身上那种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3、父亲的精神令我们感动,下面就请大家任选一段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这种精神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总结,最后全班连起来齐读课文。

拓展阅读《两根指头的声音》

1、自由读

2、谈谈读后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