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格律浅说和新声韵Word格式.docx
《古体诗格律浅说和新声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体诗格律浅说和新声韵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
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说:
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
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
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
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也有七言长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杜甫诗集把多数绝句都归入近体诗。
元稹所编的《白氐长庆集》索性就把这种绝句归入律诗。
2.律诗的韵: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解了近体诗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体诗。
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约束,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什么是古体诗。
第二,自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才能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的影响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
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诗韵共有106个韵:
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韵17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
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
至于乐冬这两下韵(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
我们只须知道:
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
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
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
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着:
“菱姑娘,你闲闲吧。
”香菱怔怔答道:
“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错了。
”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
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
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
送魏大将军(一东)[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唐]李益
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
△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筹笔驿(六鱼)[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 △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终南山(七虞)[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钱塘湖春行(八齐)[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去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月夜忆舍弟(八庚)[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唐]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城柳条青。
△ △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
咏煤炭(十二侵)[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
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
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
这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
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
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园小梅[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喋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的“纷”字,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的“妍”字。
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里是少见的。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
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
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3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㈠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
春 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㈡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
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书 愤[宋]陆游
昌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
·
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③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 云毛泽东
雪压冬去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 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登庐山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㈢粘 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
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
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
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
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
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
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
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
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
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例如: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
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
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㈣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
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
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
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
(五)律诗的对仗。
㈠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上的术语罢了。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九类:
⒈名词 ⒉形容词 ⒊数词(数目词) ⒋颜色词⒌方位词 ⒍动词 ⒎副词 ⒏虚词 ⒐代词
同类的词相对为对仗。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
⒈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
⒉颜色自成一类。
⒊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⒋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锦字只能跟连锦字相对。
连锦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锦词(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锦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锦字(踌躇、踊跃等)。
不同词性的连锦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
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⒈天文 ⒉时令 ⒊地理 ⒋宫室 ⒌服饰 ⒍器用⒎植物 ⒏动物 ⒐人伦 ⒑人事 ⒒形体
⒋绝 句:
上文说过,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㈠律 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听 筝[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为女民兵题照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
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唐]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
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
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
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郿 坞(第二首)[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
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
脐脂自照不须灯!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
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
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
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
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
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
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
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