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县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
《福建省永县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县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海水上涌
B.地下水出露
C.大气降水
D.冰雪融水
5.关于该沙漠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东南信风背风,降水少
B.东风将海沙吹向陆地造成
C.沿岸寒蹲经过,降温减湿
D.海浪上海沙向陆地推进
下图为里海植被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
6.影响里海沿岸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地形②风向③纬度④河流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④
7.冬季里海北部冰冻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A.北部因河水注入盐度低
B.北部纬度高
C.北部风力强劲
D.北部水深呈半环状递减
下图为世界部分国家谷物生产状况及归类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图示类型与大洲匹配相符的是()
A.甲—亚洲B.乙—欧洲
C.丙—非洲D.丁—北美洲
9.对不同国家间
谷物生产特征差异叙述
正确的是()
A.②国较①国气候条件更加优越
B.③国较④国生产经验更加丰富
C.③国较①国机械化水平更高
D.④国较②国生产规模更大
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d曲线内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是()
A.湖泊、海陆位置
B.地形、大气环流
C.河流、纬度位置
D.洋流、人类活动
11.下列关于图中盛行风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Q船向南行逆风逆水B.该区域常年盛行西南风
C.该风驱动海水而形成暖流
D.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
国家地理频道“探寻欧洲河流”摄制组到欧洲采访,历时一年,绘制出欧洲四条河流年相对流量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河流流量变化受气温影响明显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3.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依次位于()
A.欧洲北部、欧洲东部、欧洲南部、欧洲西部
B.欧洲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欧洲南部、欧洲东部
C.欧洲东部、欧洲北部、欧洲西部、阿尔卑斯山区
D.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欧洲东部、欧洲西部
下图示意某区域1月份0℃气温等温线分布,读图完成14-15题。
14.导致图中0℃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降水
C.沿岸洋流D.曲折海岸
15.图示地区()
A.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B.南北温差大,降水量东多西少
C.峭耸悬崖多分布在陆地东南岸
D.荒漠草原广布,森林面积较小
读“某区域图”,回答16-17题。
16.关于该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乳畜业发达
B.河流乙从P到Q河段水量不断增加
C.图中大型水库丙,北半球冬季水位高
D.丁海域可能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17.该区域发展工业,应侧重发展()
A.原料导向型工业
B.市场导向型工业
C.技术导向型工业
D.资金导向型工业
阅读大西洋沿岸两个海湾地区略图。
完成18-20题。
18.甲图中M河与乙图中N河比较()
A.含沙量:
M小于N
B.水位季节变化:
M大于N
C.补给方式:
M为雨水,N为积雪融水为主
D.结冰期:
M短于N
19.关于P河流的地理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河网密布,向心状的水系
B.促进了高低纬热量的交换
C.径流量大,促进冰川移动
D.促进该流域内陆水的更新
20.关于两海湾附近气候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海域受暖流影响,乙海域受寒流影响
B.常年多雾是两海湾的共同特征
C.甲海湾附近风力弱,乙海湾风力强
D.两海域都受西南风影响,降水多
图乙
175°
等高线(m)
200
500
1000
薄饼岩
40°
下图甲为“薄饼岩”地质景观,该地位于图乙岛屿的西部沿海。
它是由数以百计的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因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
据此完成21-22题。
图甲
21.图1景观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A.固结成岩—内力抬升—风化侵蚀B.岩浆侵入—内力抬升—海浪侵蚀
C.固结成岩—海浪侵蚀—内力抬升D.岩浆侵入—风化侵蚀—内力抬升
22.图2岛屿的板块边界类型及其两侧板块的移动方向分别是()
A.消亡边界西北、东南B.消亡边界东北、西南
C.生长边界西北、东南D.生长边界东北、西南
二.非选择题
23.(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乌尤尼盐湖水水深随季节而变化,雨季水深约2-20米。
因为它的湖面上几乎全部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盐壳,中部达6米厚,所以在地理称谓上人们把它称为“盐沼”。
雨后,盐沼倒映着整个天空,湖天一色,蔚蓝空灵,美得妙不可言,这就是传说中的“天空之镜”。
图甲示意乌尤尼盐湖的位置。
图乙示意乌尤尼盐湖附近的年内各月降水量。
(1)简述乌尤尼盐沼的形成过程。
(5分)
(2)分析乌尤尼盐沼被称为“天空之镜”的原因。
(3)某摄影师欲拍摄完美的镜面效果,联系当地地理环境特点,说明选择拍摄时机的地理条件。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材料一:
图1是加拿大略图,该国素有“枫叶王国”的美誉。
图2是温哥华、温尼伯的气候资料图。
温哥华地区夏季常吹西北风,冬季多刮西南风。
第24题图2
(mm)
降水
气温
(℃)
温哥华降水
温尼伯降水
温哥华气温
温尼伯气温
第24题图1
材料二:
2007年7月14日,加拿大总督与京东联合举办加拿大生鲜盛典,双方还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为消费者打造从餐饮到游乐的一站式“加拿大体验”。
在物流方面,通过京东平台,物美价廉的加拿大鲜活大龙虾最快48小时就可以从原产地直达中国消费者的餐桌。
材料三:
库特亚克图克小镇(69.5°
N,133°
W)位于极北之地,这里是看熊出没、赏极光和观测天文的好去处。
(1)对比温尼伯,指出温哥华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7分)
(2)从图中南部城市中指出最适合观赏天然枫叶景观的三个城市,并说明理由。
(4分)
25.(15分)图甲为某国等高线地形图,图乙是图甲中A、B两地的气候资料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图乙
(1)说出图甲中甲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该国地形的主要成因。
(3分)
(2)比较A、B两处气候特征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12分)
26.(15分)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细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富,自古以盛产苜蓿、棉花、瓜果、金属矿产而著称。
盆地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只有一条公路连接,冬季还有数月大雪封山,这使费尔干纳盆地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宝盆”之称。
塔什干
费尔干纳盆地
帕米尔高原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豆科牧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
耐干旱,耐冷热,产量高而质优,又能改良土壤,因而为人所知。
广泛栽培,主要用制干草、青贮饲料或用作牧草。
(1)说出费尔干纳盆地农业种植用水的来源。
(2)指出流经费尔干纳盆地河段水位季节变化的特征,并说明原因。
(6分)
(3)分析费尔干纳盆地适宜大量种植苜蓿的原因(3分)
(4)说明费尔干纳盆地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宝盆”之称的原因。
永春一中2018届高三地理(文)10月月考参考答案(2017.10)
一、选择题
1-5BCBCB6-10CDBAB11-15ABDCA16-20DABDC21-22AA
二、非选择题
23.(15分)
(1)(5分)
地处内陆高原山间盆地(1分),年降水量少(低于200mm)(1分);
纬度低,海拔高,空气稀薄(1分),晴天多,(天空无云)光照强烈(1分),湖水蒸发(1分),形成内陆盐沼;
(2)(5分)
高原地区地势平坦,地表起伏小(1分);
年内有积水季节,湖泊面积大(1分),湖水浅(1分),湖面光滑(1分);
湖水含盐量高,(会自然结晶成为一片白色的湖面),反射率高(1分);
海拔高,空气洁净,天空蔚蓝(1分)。
(3)(5分)
应该选择在雨季(12月至次年2月)来临,雨水注满湖泊时(1分);
天气晴朗,能见度高(2分);
没有大风,湖面平静的时候(2分),才能让这面平静的大镜子得以反射出最纯净的天色。
24.(11分)
(1)特征:
温哥华降水冬多夏少(集中于冬季)(1分)
成因:
温哥华冬季盛行西南风,从低纬向高纬,水汽更容易凝结(2分);
且冬季南北温差大,西风强劲,带来水汽更多(2分);
夏季盛行西北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不易凝结.(2分)
(2)温哥华、多伦多、渥太华适合(2分),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景观(1分);
而温尼伯不适合,因为它是温带草原景观(1分)。
25.(15分)
(1)盆地(1分)位于板块消亡边界,由于板块挤压(碰撞);
(1分)导致地形隆起形成高原(或高原山地)(1分)
(2)相同点:
夏季高温干旱,冬季温和多雨(2分)原因: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旱(2分);
冬季西风带南移,受西风影响带来雨水(2分)。
差异点:
A点各月气温比B点稍低(1分),是因为A点的纬度比B点高(1分);
A点的冬季降水量大于B点(2分),是由于A点处于西风的迎风坡多降水(1分),B点地处内陆,水汽到达量少。
(1分)
26.(15分)
(1)大气降水(1分);
冰雪融水(1分);
河流水、地下水(1分)。
(2)特征:
水位季节变化较大(1分),汛期主要在夏季(1分)。
原因:
河流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为主(1分),大陆性气候特征强,气温季节变化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大(1分),夏季气温较高,冰雪融水量大(1分),河流水位较高,形成汛期(1分)。
(3)该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足(1分);
种植苜蓿可以改良土壤;
(1分)该地区人口稠密,农产品消耗量大,且适应发展畜牧业,紫花苜蓿为优质牧草。
(4)费尔干纳盆地棉花、瓜果、金属矿产等物产丰富;
(1分)人口稠密,农产品消费量大,商品率低;
(1分)现代交通运输线路数量少,交通不便,且易受大雪等灾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