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栽培方法与技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1371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栽培方法与技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栽培方法与技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栽培方法与技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栽培方法与技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栽培方法与技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栽培方法与技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栽培方法与技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栽培方法与技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五章作物栽培方法与技术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作物布局既可指作物类型的布局,如粮食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布局、绿肥饲料作物布局等等;

也可指具体作物、品种甚至秧田布局。

在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作物布局实际上还包括了连接下季的熟制布局。

2.作物布局的决定因素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具有很高的遗传力。

在一个生产单位或区域,自然条件是相对一致的,但不同作物的生长、繁殖能力以及生产力是不同的。

生长繁殖最好,生产力最高的作物,就是对该生态环境条件适应最好的作物。

所以一定要因地种植。

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因素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自给性的需求;

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方面因素。

3.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全国,考虑国际,适应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需求;

是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

要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林地、草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实行可持续发展。

这些原则也适于作物布局。

在确定作物布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稳定粮食生产;

发挥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

提高经济效益。

4.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客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查明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

确定作物配置。

进行可行性鉴定。

保证生产资料供应。

(二)品种选择及布局

了解

1.品种选择的意义。

品种是作物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优良品种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有效地解决倒伏、病虫及其他特殊问题,是保证增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优良品种首先应具备高产、稳产及优质的特点;

其次,应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必须配合良好的栽培条件,才能实观高产优质高效。

2.品种选择的原则

根据当地栽培制度。

在作物和品种间应注意茬口与季节衔接。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

3.品种合理布局和搭配品种合理布局和搭配是按照一定区域范围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栽培制度、栽培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推广品种,同时选择一定数目的各具特点的品种搭配种植,避免品种单一化。

合理布局品种要根据本区的主要生态因素、栽培制度以及栽培水平的实际,首先确定主推品种,再根据需要确定搭配品种。

主推品种一经确定要相对稳定。

搭配品种的选择考虑3个因素;

第一,在自然条件相对同一地区,搭配品种的数目和种植面积可少一些。

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可多选择一些,面积也宜大一点;

第二,应考虑播种期和成熟期早晚有一定差异,便于调剂栽播和收获的人力、畜力和机具紧张的矛盾;

第三,搭配品种对土、肥、水等栽培条件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以求得对当地自然条件的充分利用,又使得良种的优良特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轮作与连作

(一)轮作和连作的概念

1.什么叫轮作?

在同—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或轮换不同形式的种植方式,称为轮作。

在一年多熟地区,轮作由不同复种方式组成,称为复种轮作。

2.什么叫连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重复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前者称为连作(重茬),后者称为复种连作。

夏种连作与一年一熟制的单一作物连作有所不同,因其在一年之内,有不同季节的作物或不同类型的作物更替,对地力的更新有一定作用,但同一作物在同一季节连续出现在同一块田地上,减少了轮作防治病虫的作用。

因此,复种连作基本上属于连作性质。

(二)轮作的作用和类型

1.轮作的作用

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

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和不同层次的水分具有不同的要求和吸收能力,如果把几种不同特性的作物适当搭配,轮换种植,就能使土壤的养分、水分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

例如,小麦、玉米需氮较多,而马铃薯、甜菜需磷钾较多,两类作物轮作,就能使土壤中的氮、磷、钾养分合理使用。

棉花、玉米等作物的根系较深,而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根系较浅,在土壤中摄取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范围也不一致,因此,根据作物的特性确定轮作顺序,就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用养结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养和提高地力。

各种作物收获后、遗留不同数量的残株断根在地里,而豆科作物更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使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容易腐烂。

因此,在轮作中加入豆科作物或多年生牧草,可以丰富土壤有机质,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

改变农田生态条件,减少田间杂草。

不同作物的伴生杂草不同,如稻田的稗草、谷田里的谷莠子、麦田里的野燕麦、大豆田的菟丝子等。

这些杂草的生长季节、生长发育习性和要求的生态条件,往往与伴生作物或寄生作物相似,连作很难根除,通过轮作,能有效地消灭或抑制伴生杂草的繁殖。

水、旱田作物的伴生杂草、通过水旱轮作,改变环境条件,可大大减少杂草危害。

减轻病虫危害,消除土壤有毒物质。

有些病虫害通过土壤感染,如棉花枯、黄萎病,甘薯的黑斑病,大豆线虫病,谷子的白发病等。

大多数病菌和害虫各有一定的寄主和寿命,实行定期轮作,由于病菌和害虫得不到适合自己生长繁殖的条件,因而就可避免和减轻病虫的危害。

轮作还可利用前作根系分泌物抑制后作的某些病害,如甜菜、胡萝卜、洋葱、大蒜等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此外,合理轮作还能够调节土壤微生物的发育,有利作物的生长。

2.轮作的类型。

一年一熟轮作。

我省北部地区一些丘陵山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多采取一年一熟轮作方式。

一般种几年粮食作物,种一茬豆科作物或休闲,以恢复地力。

种植豆科作物或休闲之后,轮种粮食作物或其它作物如:

春小麦→玉米→大豆大豆→高粱→谷子。

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的轮作。

这种轮作在生长期较长,劳畜力充裕,水肥条件较好地区运用。

生长期不足的地区,采用套作复种,并有间、套绿肥恢复地力等办法;

种植工业原料作物的地区,以工业原料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

春杂粮(玉米、高粱等)→小麦一夏杂粮(玉米、高粱、谷子、甘薯等)。

冬小麦一夏作物(玉米、高粱、谷子等)→冬小麦—夏作物

水旱轮作。

分布在水利较好的水稻产区,一般水稻连作3~5年,换种几年旱作,有的是年内一旱一水的一年两熟制。

绿肥作物轮作一般采用短期绿肥与农作物轮作。

(三)连作的危害及连作技术

1.连作的危害。

连作与轮作相反,是弊多于利,有些作物连作常常会引起减产,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连作导致某些土壤感染的病虫害严重发生。

②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滋生。

③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施肥效果降低。

④片面消耗土壤内某些易缺营养元素,限制产量提高。

⑤在土壤内累积因连作而产生的有毒物质等。

2.不同耐连作作物类型。

在作物生产上,不同作物,甚至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对连作反应也不尽相同,按照作物对连作的不同反应,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耐长期连作的作物。

这类作物若施用较多的有机肥和化肥,精细管理,多年连作的产量也较稳定,如水稻、麦类、玉米、棉花、苕子、紫云英等。

耐短期连作的作物。

这类作物一般可耐2~3年(有的3~5年)连作而受害较小,若多年连作,会因某些土壤感染病虫害而减产,如豆科绿肥、薯类作物等。

不耐连作的作物。

这类作物对连作反应十分敏感,连作后生长发育不正常,病虫害迅速蔓延,严重减产,如大豆、豌豆、蚕豆、花生、烟草、甜菜、亚麻、向日葵、大麻、黄麻等。

3.连作的技术。

连作减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作物连作也是可能的。

但连作需要更多的投资,以防治病虫杂草和维持土壤肥力。

在作物生产过程中,依据一些主要作物的耐连作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实行连作种植,对稳定作物布局、持续稳产、高产还是有利的。

选择耐连作的作物品种。

采用先进栽培技术。

三、复种

(一)复种的概念和条件

1.什么叫复种?

复种是指一年之内在同一土地上种收两季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一块土地一年种收一次,叫做一熟;

一年种收二次,叫做二熟,如小麦收后复种玉米或大豆等作物;

此外,还有二年三熟或三年五熟等。

2.复种指数:

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在不同田块上一年内可能有不同作物复种次数。

衡量大面积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表示。

复种指数是以全年播种面积除以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数。

掌握间作与混作的区别;

掌握间作与套作的区别。

复种指数(%)=

×

100%

3.复种的条件

热量条件:

是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一般情况下≥10℃积温小于3600℃为一年一熟;

≥10℃积温3600—5000℃时,为一年两熟;

≥10℃积温为5000℃以上可实行一年三熟。

水分条件。

在热量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水分是决定能否复种的另一因子,水分不足则无法复种。

年降雨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为主要农区,北方年降雨量400~500mm的半干旱地区,如陕西、山西北部,一年一熟。

年降雨量600mm左右地区,可一年两熟;

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800mm,以稻麦两熟为主;

大于1000mm,则可满足双季稻和三熟要求。

降雨的季节性分布也有影响,降雨过分集中,旱季时间过长,不利干复种。

同时在热量资源丰富的地区,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发展水利灌溉,是扩大复种的重要保证。

肥料条件。

复种指数提高后,为了保证土壤养分输出与输入平衡,多种一季作物就要多施一季肥料,才能多种高产多收。

因此,提高复种指数,除安排必要的养地作物外,还必须扩大肥源,增施肥料。

劳畜力、机械化条件。

发展多熟复种,有无充足的劳畜力和机械化条件,也是复种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热量、水利和肥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力负担和机械化条件则是决定复种的重要依据。

技术条件。

除上述自然、经济条件外,还必须有一套相应的耕作栽培技术,以克服劳力和季节的矛盾。

主要栽培措施有:

1)合理的作物组合;

2)合理的品种搭配;

3)采用育苗移栽;

4)及时收获、抢时早播、硬茬直播等;

5)地膜覆盖、化学控制等。

(二)复种的主要形式

1.一年两熟制。

通常由一季夏收作物和一季秋收作物组成,这是我省最为普遍的复种方式。

如冬小麦一夏玉米两熟,在热量充足的山西南部地区,多为麦收后复种玉米或大豆。

在热量不很充足的中南部地区,则以套作复种形式为主,即麦田内套种玉米等作物。

2.二年三熟制。

一些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实行二年三熟的复种方式,如春玉米—冬小麦一大豆(夏玉米、甘薯)一冬闲、春作物;

小麦一夏玉米(谷子、豆子)——冬小麦一夏闲——冬小麦。

3.一年三熟制。

主要有稻田三熟制和旱田三熟制。

四、间、混、套作

(一)单作与间、混、套作的概念

1.单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一个完整的作物生育期间只种植一种作物,称为单作,也称净作或清种。

我省小麦、玉米、谷子、高粱、马铃薯、莜麦、棉花、油菜、甜菜等作物以单作居多。

2.间作。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节成行间隔种植,称为间作。

若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多行一组形成带状间隔种植,称为带状间作。

带状间作有利于田间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便于发挥不同作物各自的增产效能和分带轮作,如玉米与马铃薯带状间作。

3.混作。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在同一块田地上,称为混作。

混作的作用与间作相似,只是配置形式不同,它们都是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光能和土地利用率。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还把间作和混作结合起来,如玉米和大豆间作,在玉米株间又混种小豆,这就叫做间混作。

4

2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1学时)

理论联系实际

.套作。

是在前茬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其它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与间作不同,间作中的两种作物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而套作其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

它是选用两种生育季节不同的作物,一前一后结合在一起,使田间在全部生长季节内,始终保持一定的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作物生育前期和后期的光能,既充分利用空间,又充分利用时间,是复种争取季节,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种有效种植方式。

5.立体种植。

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上、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实际上就是间、混、套作的总称。

它也包括山地、丘陵、河谷地带不同作物沿垂直高度形成的梯度分层带状组合。

(二)间套作的效益原理间套作人工复合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和竞争,主要表现为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间互补等。

(三)间套作的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

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在间套作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它们之间仍然有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

为了使间套作达到高产高效,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

①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

②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

③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④及时综合防治病虫;

⑤早熟早收

(四))间、套作的主要类型

(1)间作分布地区较广,全国各地可见;

根据作物类别可概括为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禾本科作物与薯类作物间作、经济作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农林间作、果农间作等类型。

(2)套作类型繁多,增产幅度也较大。

主要有以棉花为主作的套作、以玉米为主作的套作、以水稻为主作的套作和以花生为主作的套作等等。

此外,还有间套作结合的形式,如丘陵山区的粮豆薯间套作:

蚕豆套玉米间甘薯(大豆、花生),棉区的粮、棉、豆、肥间套作:

小麦间绿肥套棉花间甘薯。

值得指出的是,间作、套作虽然确有一定的优点,有的组合也有相当大的增产作用,但是采用这类种植方式不便于机械化作业,种、管、收费工,劳动强度较大,是其缺点。

一、土壤培肥技术

所谓土壤肥力(地力)就是指土壤水、肥、气、热4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为了保持地力常新,久用不衰,就要不断地给土壤增加物质和能量,培肥地力。

培肥土壤的措施很多,概括起来包括合理轮作、施肥养地、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几项。

(一)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之所以能起到“养地”的作用,是因为不同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以及遗留在土壤中的养分种类、数量不同,通过不同作物轮换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剂土壤养分的平衡。

严格地说,除绿肥作物因将养分全部返回土壤外,所有作物包括以收获籽粒为目的的豆类作物都是耗费土壤养分的。

(二)增肥养地

科学增施肥料是提高地力的主要途径。

1.合理施用化肥,以无机促有机。

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已经成为用地养地的一项基本手段。

采用有机与无机肥配合培肥土壤,以无机促有机,氮、磷、钾配合施用,增施优质有机肥料可起到作物持续增产和土壤快速培肥的双重作用。

2.深耕增施有机肥,积极培肥地力。

有机肥主要是家畜粪肥为主的厩肥和堆肥,含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养分齐全,肥效持久,可起到全面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作用。

有机肥的改土培肥作用不仅在于供应作物所需养分,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状况,创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有机肥一般作基肥,完全腐熟后也可作追肥。

(三)秸秆还田

推广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旋耕翻埋还田、覆盖栽培还田、堆沤腐解还田等多种秸秆还田方式,结合施用氮肥和磷肥,可增加土壤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和水肥的利用率,有利于作物持续增产。

此外,通过畜牧业使秸秆过腹还田,也可培肥地力。

(四)种植豆科绿肥

绿肥可直接翻压施用,以产量最高、积累氮多、木质化程度低的时期为好,一般以初花期或初荚期为翻压时期。

翻压期要使供肥期与作物需肥期相适应,并翻入10—16.5cm土层,以不露出土表为度。

如能配合施用磷、钾肥,更可提高绿肥效果。

绿肥可先作饲料,再利用家畜粪尿,是最经济的利用形式。

肥饲兼用、肥粮兼用可进一步提高绿肥的经济效益。

二、整地技术

(一)整地的概念和目的:

整地是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是作物栽培的最基础的环节。

整地的目的在于利用犁、耙、耢、盖、磙等农具,通过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达到“平、净、松、碎”,使水、肥、气、热状况互相协调,提高土壤有效肥力,为作物播种和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二)基本耕作措施

基本耕作,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翻耕翻耕的主要工具有铧犁,有时也用圆盘犁。

这项措施不适于缺水地区。

耕翻方法。

因犁壁的形状不同主要有3种耕翻方法,全翻垡、半翻垡和分层翻垡。

耕翻时期。

全田耕翻要在前作收获后才能进行,随各地熟制而有不同。

北方:

一年一熟地区,每年种一茬春播作物,由于冬春干旱,所以强调秋耕,接纳雨水;

种植冬小麦地区,则是夏闲伏耕、播前秋耕。

二年三熟制地区,春播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耙耱、而后回茬播种冬小麦,翌年冬麦收获后,为夏播作物抢时间,来不及进行耕翻,采用随灭茬随播种,夏播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

一年二熟制耕翻时间与二年三熟制相似,主要是夏播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整地。

对于水田、低洼地、秋收腾地过晚或因水分过多无法及时秋耕的,才进行春耕。

就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及生产条件而论,伏耕优于秋耕,早秋耕优于晚秋耕,秋耕优于春耕。

南方:

耕翻多在秋、冬季进行,利于干耕晒垡,冬季冻凛,以加速土壤的熟化过程,又不致影响春播适时整地。

播种前的耕作宜浅,以利整地播种。

南方旱田作物整地,按作物播种时期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一是春播作物(棉花、春玉米等)整地,在头年秋作物收后,及时早耕翻,次年春播前松土整平;

二是夏播作物(夏玉米、大豆、甘薯)整地,其前作是冬小麦、油菜等,夏收夏种时间紧迫,宜抓紧耕地或免耕直播,以后再进行深中耕;

三是秋播作物(冬小麦、油菜等),其前作为春、夏播作物,秋收后争取及时全田耕翻,或套作行轮耕,秋播前耙平整细。

耕翻深度耕翻深度因作物根系分布范围和土壤性质而不同。

根据深耕所需动力消耗和增产效益,一般认为目前大田生产耕翻深度,旱地以20~25cm,水田

3播种与育苗技术(1学时)

讲授法、讨论法

15—20cm较为适宜。

在此范围内,黏壤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上下层土壤差异不大,可适当加深;

砂质土,上下层土壤差异大,宜稍浅。

2.深松耕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或间隔的深位松土。

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此法分层松耕,不乱土层。

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丘陵地区,以及耕层土壤为盐碱土、白浆土地区。

3.旋耕采用旋耕机进行。

旋耕机上安装犁刀,旋转过程中起切割、打碎、掺和土壤的作用。

一次旋耕既能松土,又能碎土,土块下多上少。

水田、旱田整地都可用旋耕机,一次作业就可以进行旱田播种或水田放水插秧,省工省时,降低成本。

旋耕机在实际运用中常只耕深10~12cm,应作为翻耕的补充作业。

从国内实践看,无论水田旱田,多年连续单纯旋耕,易导致耕层变浅与理化状况变劣,故旋耕应与翻耕轮换应用。

(三)表土耕作或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地,消灭杂草,为播种出苗和植株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表土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lOcm。

包括耙地、耢地、镇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作业。

(四)少耕和免耕法

1.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此方法有残茬覆盖,有蓄水保墒和防水蚀和风蚀作用,但杂草危害严重,应配合杂草防除措施。

2.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免耕的基本原理,一是用生物措施秸秆覆盖代替土壤耕作,二是以除草剂、杀虫剂等代替土壤耕作的除草作业和翻埋病菌和害虫。

一、播种期的确定

确定播种期的原则,一般应根据以下条件综合考虑:

1.气候条件根据各地气候变化规律,早春气温回升的早晚,灾害性天气出现时间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来确定适宜播期;

在气候条件中,温度是影响播期的主要因素。

一般各类作物种子萌发时对温度的要求分三种类型:

越冬作物的播种期。

依据冬前幼苗的长势要求,冬小麦播期以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为宜,冬油菜为旬平均气温20℃左右时播种。

耐寒作物的播种期。

我省早春作物的播期一般以3月上旬~4月上旬为宜。

春小麦、春油菜为3月下旬,马铃薯北部地区为4月上旬,中南部地区为3月上旬~4月上旬。

喜温作物的播种期。

我省多数作物在4月中下旬播种,少数作物在5月上旬播种,如高粱、谷子、花生等作物。

2.品种特性品种类型不同,生育特性有很大差异。

如冬小麦、冬油莱有冬性强弱之分,一般冬性强的品种适时早播能发挥品种的特性,有利于高产。

又如春播作物有早、中、晚熟品种,一般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播期较早。

因此,应依据不同作物的品种特性,适当调整播期。

3.栽培制度根据当地栽培制度,应考虑作物的换茬衔接,平衡周年生产。

特别是多熟制中,收获时间紧,季节性强,应以茬口衔接、适宜苗龄和移栽期为依据,全面安排,统筹兼顾。

如拟小麦收获后移栽棉花,棉花苗床的播种期,必须做到播期、苗龄、栽期三对口,才能获得麦、棉双丰收。

4.种植方式作物生产上有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一般育苗移栽的播期较早,直播栽培的播期较晚。

5.病虫害调节作物的播种期,错开病虫害发生季节,是农业措施综合防治病虫的重要环节。

如玉米适期早播,有利于苗期避开地下害虫(蛴螬)

4种植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1学时)

、后期避开玉米螟危害,以及减少丝黑穗病、大斑病的发生。

二、播种技术

(一)种子清选与处理

1.种子清选作为播种材料的种子,必须在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方面符合种子质量的要求。

一般种子纯度应在96%以上,净度不低于95%,发芽率不低于90%。

因此,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清选,清除空、瘪、病虫粒、杂草种子及稿秆碎片等夹杂物,以保证用纯净饱满、生活力强的种子播种。

常用种子的清选方法有以下几种:

筛选、风选、液体比重选和粒选。

2.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的目的。

作物种子的处理可促进种子萌动发芽,提高出苗率,达到早、全、齐苗。

同时可杀死种子内外的病原菌,预防病害,使种子带毒,预防害虫。

经过处理的种子便于播种。

种子处理的方法:

晒种、浸种、药剂拌种、浸种催芽和包衣。

(二)播种技术

1.播种量的确定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应考虑气候条件(如生长季节长,密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