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1 高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0624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1 高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1 高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1 高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1 高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1 高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1 高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1 高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1 高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岳麓版阶段性测试题11 高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各国提高关税额的结果(  )

A.有效保护本国经济和应对经济危机

B.推动各国对外贸易趋于平衡

C.促进世界贸易趋于稳定

D.加剧世界经济大危机

【解析】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实行货币贬值,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法不仅不能使危机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了经济大危机。

故选D。

4.(2014·

荆州质检)1936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提高了政府威权

B.工会法促进了劳工阶层选民的参政意识

C.新政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

D.新政促进了南部地区选民的政治转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依据时间“1936年”和“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

5.(2014·

临沂)1934年1月10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

导致20世纪30年代美元贬值的直接因素是(  )

A.经济危机

B.政府强制推行《工业复兴法》

C.政治危机

D.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问题中的限制条件“直接因素”,经济危机是从金融业开始,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整顿金融业,D项与题意相符。

而经济危机则不属于“直接因素”,故排除。

6.(2014·

江西红色六校联考)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解析】由本题题干可知是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的措施。

成立“资源保护队”的作用:

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提高了社会的购买力,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故选C项。

7.(2014·

潍坊一模)罗斯福提出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

为实现上述主张,新政采取的措施是(  )

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②推行以工代赈 ③发放紧急救济资金 ④整顿财政金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A项符合题意。

8.(2014·

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1945年7月,艾德礼政府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

从1945年到1951年,约占国民经济部门的20%实现国有化。

1974年3月,威尔逊工党政府在英国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到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5%,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8.1%。

然而,两次国有化导致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被世人称为“英国病”。

“英国病”的主要病因是(  )

A.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较少

B.二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C.英国实行国有化违背了历史潮流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作用减弱

【答案】D

【解析】二战后英国推行“经济计划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之一。

然而,两次国有化导致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表明国家干预政策的作用减弱。

故选D项。

9.(2014·

兰州一中)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

下面直接说明这一特征的是(  )

A.调节工业生产

B.整顿财政金融

C.规定工资工时

D.实行美元贬值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项是为了减少工业生产的盲目性,进行计划指导;

B项是为了恢复银行信用;

D项是为了刺激美国商品出口;

C项是直接有利于改善工人阶级的境遇,符合题干中“牧师面貌”,而实际上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故应选C项。

10.(2014·

南京、盐城一模)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

”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

A.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

B.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C.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D.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极权政治的危险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题干反映的是在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的过程中,国内有学者对新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认为新政是对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否定,而且认为会对美国的民主政治构成冲击,所以选C项。

11.(2014·

滕州一中调研)“战后的欧洲正需要这样的计划,并以此履行其维持和平的责任。

这一点写在法国宪法的前言中:

政府保证为人民提供适当的发展条件,并保证给予个人在健康、安全、休息、娱乐等方面加以保护。

”为此(  )

A.西欧普遍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

B.西欧各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

C.法德两国倡导建立欧洲共同体

D.各国间取消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保证给予个人在健康、安全、休息、娱乐等方面加以保护”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A项正确。

12.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评论:

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作用。

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

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B.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D.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论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特点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13.(2014·

滕州)1920年冬,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

这意味着当时列宁认识到了(  )

A.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落后性

B.国内外局势的严重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D.农业集体化的片面性

【解析】1920年冬苏俄正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遭到农民的反对,故选C项。

14.(2014·

潍坊)布哈林1928年写道: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  )

A.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工业化建设要遵循规律

C.经济建设应强化资本积累

D.商品供求关系已经失衡

【答案】B

【解析】苏联工业化建设起步于1928年,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符合史实。

C项仅仅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所以排除A、C、D三项。

选B项。

15.(2014·

南京、盐城一模)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 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 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与新经济政策相比,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16.(2014·

江西师大附中调研)“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观:

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

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D.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由此可知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A项工业国有化,不允许私人经营,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美国本身是资本主义,不适合题意;

D项和B项相比,时间不是最早。

故选B项。

17.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允许自由贸易

【解析】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并且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调解生产的作用。

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体现了B项所述。

18.(2014·

吉林实验中学检测)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

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材料中的“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苏联实行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开始实施;

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实施;

1956年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政治的改革,都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间上不吻合。

19.(2014·

潍坊一模)“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人民资本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的含义是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以建立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这正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故选A项。

20.(2014·

荆州质检)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

“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

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再打开一半,打开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

21.(2014·

江西红色六校联考)1930年,斯大林说:

“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

”这表明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是(  )

A.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B.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全部价值

C.排斥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

D.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调控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

从材料“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

”可以看出斯大林主张废除新经济政策,反对私人资本,即主张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故选D项。

A、B、C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22.(2014·

潍坊一模)苏联人萨哈罗夫l970年“呼吁”:

“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除去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注定无效的。

”材料中的“障碍物”主要是指(  )

A.斯大林体制B.农业集体化

C.单一公有制D.指令性计划

依据“1970年”可知,当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弊端日益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桎梏。

C、D两项是斯大林体制的表现。

23.(2014·

郑州一模)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

“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本,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

”这种做法(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纠正了经济政策的弊端

C.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D.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本,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文字信息表明苏联经济建设将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走集体化的道路,这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斯大林体制”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举措。

A、B、C三项不符合斯大林体制的特征。

24.(2014·

乌鲁木齐一诊)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中国。

吴冷西在《忆毛主席》中这样写道:

“赫鲁晓夫这次揭了盖子,又捅了篓子……”对“揭了盖子”解析正确的是(  )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束缚

B.破除了对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

C.苏联放弃与美国的对抗

D.苏联走上了全面纠正错误的斯大林模式之路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改革以及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的叙述可知,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批判,但没有彻底摆脱斯大林模式,也没有放弃与美国的对抗。

25.(2014·

石家庄)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

“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有关材料中的“他的经济改革”不正确的是(  )

A.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C.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D.推行“新经济体制”,以工业改革为重点

【解析】材料所述的改革结合所学史实可判断为赫鲁晓夫的改革;

推行“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26题14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4分。

共50分。

26.(14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积极健康的农业政策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

……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之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1922年5月2日,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再次颁布法令,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在三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材料二 政府得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

在(美)《农业调整法》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

……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1909~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国会)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苏俄调整农业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美苏(俄)实施农业政策的不同特点。

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4分)

【答案】

(1)措施:

征收粮食税;

允许出租土地;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

(3分)

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分)

(2)措施:

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

鼓励农民减产并予以补贴。

作用:

调整了农产品结构;

防止了农产品过剩;

提高并稳定了农产品价格;

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3)特点:

苏俄: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减少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

(1分)

美国:

以计划手段调节生产(加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

启示:

农业政策要适时调整;

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2分,其他言之有理者,也可得分。

27.(11分)(2014·

昆明)亚当·

斯密一贯倡导:

人类的利己行为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达到人类整体的福利。

就是这个亚当·

斯密,在写作《国富论》的同时也写了一本《道德情操论》,赞美人类的同情心和道德,从而引出了所谓的“斯密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

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

工会的数目很少……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斗争。

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所谓的新政,那将是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将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胡佛的竞选总统演说

材料三 《社会保障法》(1935年8月)

第1节 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特批准拨拨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9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款项。

第301节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准许拨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00万美元,并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4900万美元……

第401节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贫苦的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此批准拨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24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款项。

第501节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妇幼保健设施,特准从截止于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起,拨予每一会计年度380万美元。

——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

1917~1939年的美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

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材料中“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的理论根源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三在市场经济制度问题上的不同及其后果。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斯密问题”的理解。

(6分)

(1)缺陷:

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生活困难(没有社会福利机制);

缺乏政治诉求的渠道。

(2分)不利影响:

经济上贫富差距拉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技术革新运动;

政治上社会矛盾尖锐、激化,工人运动兴起。

(2分)理论根源:

亚当·

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2)不同:

材料一反对对市场经济制度进行改革,认为对市场的干预会产生专制。

(1分)后果:

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

(1分)材料二运用立法的形式,确保国家提供资金,对老人、失业者和妇女儿童进行救助。

在没有根本改变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保护了民主制度,缓解了经济危机。

(1分)斯密其实是主张资本家在利用自由市场牟取暴利的同时,还应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市场利益与社会责任都离不开国家、社会机制的形成与干预。

(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

(1)问,从材料“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

工会的数目很少”等信息分析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

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