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0346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落的结构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群落的结构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群落的结构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群落的结构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群落的结构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群落的结构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群落的结构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落的结构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群落的结构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平均种数(种数/米2)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早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定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8.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B.物种的相对数量C.优势种D.生长型

 

9.如图表示从南极经过赤道到北极,在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向。

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小

B.该现象表明某个地区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主要取决于光照条件

C.随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变小

D.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很可能升高

10.下列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群落物种组成不同

B.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的物种组成相同

C.不同群落的树木物种没有差别

D.西伯利亚木本植物的丰富度比海南木本植物的丰富度高

11.胃幽门处的幽门螺旋杆菌是诱发胃溃疡的主要因素;

我国宁夏引入狐狸以防治鼠害;

为了提高蜂蜜质量和产量而引进的西方蜜蜂对中国本土蜜蜂造成严重排挤,使新疆和大兴安岭几种蜜蜂相继灭绝。

请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与人、狐狸与鼠、

西方蜜蜂与本土蜜蜂的生态学关系分别是(  )

A.寄生、捕食、竞争B.捕食、竞争、种内斗争

C.共生、竞争、种内斗争D.寄生、捕食、种内斗争

12.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

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13.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

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

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14.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表示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种群密度(个/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92

4

1

25

5

65

3

2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15.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

ABCD

16.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

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17.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18.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

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

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

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

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19.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0.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21.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

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

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22.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

A.光照强度B.土壤类型C.生物种群的特征D.温度高低

2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24.科研人员对某一地区甲、乙、丙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的动物

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异

D.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25.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2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

B.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C.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7.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

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

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

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

的酒精溶液中

28.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

右图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

表示)某生物群落中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以

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

A.

  B.

  C.

  D.

    

29.蝼蛄主要以农作物的根为食,对农作物危害很大。

科研人员连续三年调查了农田中蝼蛄数量的变化情况,统计如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的5~7月间,蝼蛄都呈“J”型增长

B.从总体来看,这三年每年年底蝼蛄的

数量都很少,因此不必进行防治

C.从三年的统计状况来看,每亩农田中

蝼蛄的最大容纳量约为10只

D.每年10~11月份引起蝼蛄种群数量

骤减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

30.下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

则(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

呈“S”型曲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________现象。

(2)此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子有

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________。

3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___,身体______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

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33.根据课本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________,而且________。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者是指在一定的样地中,直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群落。

(3)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_______中,也可放入________中。

(4)观察时最好用_____________。

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____________的物镜和__________的

目镜下观察。

(5)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样地土壤动物的抽样调查数据。

物种丰富度可表示为

D:

(S-1)/1nA,S表示物种数,A表示总个体数。

请根据下表调查的情况,统计该地的物种

丰富度。

项目

鼠妇

蚯蚓

马陆

跳虫

蜱螨

线虫

甲虫

捕获量

34

6

40

108

59

155

11

物种丰富度

34.如图所示为4组生物:

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B.大小两种草履虫;

C.狐与兔;

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D4组生物对应的曲线:

A.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

(2)造成图中②现象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种群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到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_______增长;

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环境条件有限,曲线呈现出________增长;

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_______。

(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

__________。

(3)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应如何捕捞使效益最高?

____________。

(4)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11年比2010年增长1%。

请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式即可)。

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

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

为此我们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策。

答案

1.【答案】D【解析】种群是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生物的总和,包括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需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内生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

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在一个池塘中有许多种生物,不仅有水藻、金鱼藻等植物,还有动物、微生物等。

所有的鱼构不成一个生物群落。

3.【答案】A【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D两项与上述概念不符。

C项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属于一个种群,但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能代表全部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4.【答案】C【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表示种群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的数量增长方式。

捕食一般指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成年鲈鱼吃幼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而丰富度是物种数量的多少。

5.【答案】B【解析】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生物的种类)数目的多少,B项正确,A、C两项错误。

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

6.【答案】A【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

7.【答案】D【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总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样方法获得该数据;

因种数、产量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总种数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流经草原的总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

旱生植物的丰富度为植物总种数×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是40、49、62种。

8.【答案】A【解析】群落中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在研究群落时,首先应当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9.【答案】C【解析】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物种丰富度变大;

由图示可知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条件;

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会降低。

10.【答案】A【解析】不同的群落其物种组成是不同的。

在温度较高、雨水充沛的热带地区物种组成较丰富,其丰富度较高。

11.【答案】A【解析】幽门螺旋杆菌寄生于人的体内;

狐狸以鼠为食;

本土蜜蜂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被排挤。

12.【答案】D【解析】由题目获取的信息有:

①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

②三种鱼数量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解答本题,需先读懂曲线所代表的意思,然后,再根据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共生的特点去判定。

由曲线图可知丙主要分布在浅水层,乙主要分布于中部,而甲主要分布于水底,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由食物分布可知,甲、乙、丙三种鱼的食性存在较多重叠,因此三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

由图的纵坐标可以发现,不同水深的生物分布不同,三种鱼类因食性不同,所以存在分层现象,可以说明不同鱼的捕食对象不同。

由图示看不出鱼类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13.【答案】B【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

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

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则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

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

14.【答案】C【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

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15.【答案】A【解析】捕食者受食物被捕食者的限制,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16.【答案】D【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关系。

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

“J”型增长的发生是以没有生存斗争为前提的,显然,M与N存在竞争关系,不可能满足“J”型增长的发生条件。

当d<

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

17.【答案】D【解析】蚂蚁以蚜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同时又保护蚜虫,把蚜虫的天敌赶走或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所以蚂蚁和蚜虫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同在一株油菜上觅食,但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构成种间竞争。

噬菌体与细菌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绿藻,因争夺阳光、养料而使一种数量增加,一种数量减少,则两种绿藻属于竞争关系。

18.【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栉毛虫与大草履虫是捕食关系,由甲图可知栉毛虫是捕食者。

形成乙图的原因是加入沉渣作为隐蔽场所,大草履虫躲避在里面避免被栉毛虫捕食,使栉毛虫捕食不到大草履虫而全部死亡。

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部分流入栉毛虫,还有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19.【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选项D错误。

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

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选项A、B、C正确。

20.【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动物垂直分层则与食物有关。

21.【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故A错误。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

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故B、C错误。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故D正确。

22.【答案】C【解析】光照强度、土壤类型、温度高低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等因素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但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特征不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23.【答案】D【解析】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的分布以及地形、水分、土壤状况等。

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阳生植物分布在上层,阴生植物分布在底层,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植物的分层及其栖息方式和食物来源有关。

24.【答案】B【解析】调查土壤中的动物类群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数量差异较大。

从表中数据不能判断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

25.【答案】B【解析】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要用记名计数法或目测估算法,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种群密度。

26.【答案】B【解析】不同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优势种是不同的,但都存在着种间关系。

27.【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28.【答案】C【解析】a,b较适宜变化前环境,c,d较适宜变化后环境,所以A-B过程a,b减少,c,d增加。

29.【答案】A【解析】每年的5~7月,温度适宜,农作物繁盛,蝼蛄的生存条件接近理想条件,因此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因在作物生长期蝼蛄数量较多,对作物危害很大,在年底蝼蛄数量少的时候应进行防治。

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不应仅以过冬期的数量为依据。

从总体来看,每年蝼蛄的种群数量都会随季节变化而剧烈波动,因此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食物来源。

30.【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

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说明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种群在c点之前呈现增长趋势,c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位于a点之前;

从曲线中不能得出种群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