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0165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0.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七章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七章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七章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七章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

《第七章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文档格式.docx

(1)矫治性:

对牙颌面畸形进行主动的矫治,其作用力可为机械力或口周肌功能力。

(2)预防性:

目的在于预防可能发生的错,如缺隙保持器或预防性舌弓,以保持牙弓长度,可用固定或活动装置。

(3)保持性:

专供积极治疗后保持被移动牙齿固定在新的位置上而尽可能减少复发。

2.根据矫治力的来源分类

(1)机械性:

此类矫治力来源于各种金属丝变形后的回弹力或弹性材料(如橡皮圈)拉长后的回缩力。

该人工施加的机械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牙颌器官,以达到调整颌间关系和移动错位牙的目的。

(2)磁力性:

利用永磁材料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作用力矫治错畸形。

因为近年来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出现了超小型的高磁能永磁体,如钕铁硼(NdFeB),可用粘接剂直接粘在牙面上,或附加于矫治器上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3)功能性:

矫治原理是利用咀嚼肌或口周肌的功能作用力,通过戴用的矫治器传递至被矫治的部位,改变错位的牙颌器官,诱导其生长发育向正常方向进行。

3.按固位方式分类

(1)固定矫治器:

用粘固剂或粘接剂粘固于牙齿上,患者自己不能取下,只有医师用器械才能取下。

(2)活动矫治器:

附于牙齿或黏膜上,患者自己都可随意摘下或戴上,经医师调整加力后重新戴入口内。

通常将以上各类型的矫治器分为固定矫治器和活动矫治器两个大类,而上述的预防性矫治器、作用性矫治器、保持性矫治器、磁力矫治器、机械性矫治器、功能性矫治器等则可根据患者能否自行取戴,分别归类于活动矫治器或固定矫治器范围内。

(四)各类矫治器的优缺点

1.活动矫治器

(1)优点:

①患者能自行摘戴,便于洗刷,能保持矫治器清洁和口腔卫生;

②避免损伤牙体牙周组织,施力过大疼痛时,患者可自行卸下,矫治力也可因矫治器离位而消除;

③不影响美观,如有外交、演出等场合需要,晚间戴即可;

④能矫治一般常见的错畸形。

(2)缺点:

①支抗不足;

②作用力单一,控制牙移动能力不如固定矫治器,牙齿移动方式多为倾斜移动,整体移动难;

③影响发音,因为基托的关系,所以舌活动度受限,说话不清楚;

④有异物感、取戴麻烦,患者往往不能坚持戴,活动矫治器需要患者积极合作,否则疗效不佳;

⑤剩余间隙处理难。

2.固定矫治器

①固位良好,支抗充足;

②能使多数牙移动;

整体移动、转矩和扭转等移动容易;

③能控制矫治牙的移动方向;

④能矫治较复杂的错畸形;

⑤体积小,较舒适;

⑥不影响发音和口语训练;

⑦临床复诊加力间隔时间长;

⑧疗程较短,患者不能自行将矫治器摘下不戴,所以矫治力得以持续发挥。

①戴用固定矫治器需特别重视口腔卫生保健,如不能特别注意,易引起龋齿、牙龈炎;

②固定矫治技术相对复杂,临床上椅旁操作时间较长,因此只能由有经验的医师来使用;

③如力量过大,患者不能自行取戴,容易引起牙体、牙周组织的损害,产生不良后果。

(五)支抗

1.支抗在正畸治疗中的意义正畸矫治过程中,任何施于矫治牙使其移动的力必然同时产生一个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力,能抵抗矫治力反作用力的结构称为“支抗”。

这些结构可以是牙、牙弓、口唇肌肉或颅面骨骼。

正畸治疗中常用牙作为支抗,作为支抗的牙将抵抗矫治力产生的反作用力对其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不希望支抗牙移动,因此,必须对支抗做有效的控制。

矫治牙能否按设计要求的方向及程度移动,与支抗部分的设计有着重要关系。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希望矫治牙按需要的方向及距离移动,而作为支抗部分的支抗牙则常要求尽量不移位或仅少量移位,以保持良好的关系。

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设计充分的支抗,尽量使反作用力分散在多个支抗牙上,不至于使支抗牙移位或仅发生极少量的移位(如按设计同时需要某支抗牙移位时,则需按特殊设计处理)。

相反,如在矫治设计中,支抗不充分,即会出现在矫治牙的移动过程中,支抗牙亦发生移位而致关系紊乱,或因支抗牙移位而占用牙列间隙造成矫治困难。

甚至在一些错误的支抗设计或矫治加力时,出现矫治牙移动不多而支抗牙却有大量移动的情况(如倾斜、扭转或过度前移),牙齿咬关系紊乱而导致矫治失败。

2.支抗的种类

(1)颌内支抗:

支抗牙与矫治牙在同一牙弓内,利用支抗牙作为支抗而使矫治牙移动。

这种支抗一般可来自牙周膜面积较大的后牙,如上中切牙唇向错位,设计的矫治器在

上有卡环,

间有邻间钩,这就是充分利用颌内支抗来矫治上中切牙的错位。

在颌内支抗中有时需要两个牙或两组牙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于是施加在矫治牙上的矫治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正好用于移动支抗牙,这类支抗称为颌内交互支抗(图7-1)。

图7-1颌内支抗

A.颌内交互支抗;

B.颌内简单支抗,以一个支抗较大的牙为抗基,矫治一个支抗较小的牙;

C.利用颌内支抗的活动矫治器,用

为抗基矫治扭转牙

(2)颌间支抗:

颌间支抗是以上颌(上牙弓)或下颌(下牙弓)作为支抗来矫治对颌牙,或是以上下颌间的交互支抗来调整颌位关系,如上下颌间的Ⅱ类或Ⅲ类牵引。

颌间支抗也是一种交互支抗,有较充分的支抗作用(图7-2)。

(3)颌外支抗:

颌外支抗是指支抗部位在口外,如以枕部、颈部、头顶部等作为支抗部位,这样可以抵抗较大矫治力的反作用力。

口外唇弓、颏兜等矫治器均利用口外支抗(图7-3)。

图7-2颌间支抗

A.颌间个别牙交互支抗,互相矫治;

B.Ⅲ类颌间牵引矫治近中错

图7-3颌外支抗

3.加强支抗的方法

(1)增加支抗牙齿的数目:

如在活动矫治器上可增加矫治器的固位装置,如增加卡环、邻间钩等固位装置。

在固定矫治器上可以在第二磨牙上粘接带环,将第一、第二磨牙一起作为支抗牙。

(2)可将支抗牙连成一整体而增强支抗作用。

一般在使用固定矫治器时,可通过带环或牙面上的托槽将几个牙结扎固定而连成一整体。

(3)增大活动矫治器的基托面积,保持与组织面的密贴。

(4)在应用颌内或颌间支抗的同时,加用口外唇弓等颌外支抗来增强支抗,以防止支抗牙的移位。

(5)

间加横腭杆(图7-4)。

(6)

间加Nance弓(图7-5)。

图7-4

间横腭杆增强支抗图7-5

间Nance弓增强支抗

(7)

间加舌弓(图7-6)。

(8)随着口腔种植学的发展,颌骨内种植体己成为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一种支抗手段。

种植体支抗的最大特点是可避免以牙齿或牙弓作为支抗结构时可能出现的移位,保证了矫治过程中对牙列间隙的完全利用(图7-7)(详见第十一章)。

图7-6

间舌弓增强支抗图7-7种植体支抗

(9)差动力增强支抗:

差动力是Begg矫治技术中介绍的一个概念。

当在单根牙和多根后牙之间使用交互持续轻力牵引时,前牙相对快速地倾斜移动,而后牙几乎不动。

(傅民魁)

二、活动矫治器和矫治技术

活动矫治器(removableappliances)是一种矫治错畸形的装置,可由患者或医师自由摘戴,依靠卡环的固位和黏膜的吸附作用进行固位,可根据需要在矫治器上增加弹簧等附件以产生矫治力,达到矫治错畸形的目的。

(一)活动矫治器的结构与作用

活动矫治器由固位、加力和连接三部分组成。

1.固位部分固位是指矫治器能稳固地戴在口内,不会因其本身的重力、矫治力和肌功能作用等因素而发生脱位。

良好的固位是矫治器发挥作用的关键,由矫治器的各种固位装置构成,是活动矫治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部件有:

(1)卡环:

是活动矫治器的主要固位装置。

常见的有箭头卡环、连续卡环和单臂卡环等。

1)箭头卡环:

是由美国Adams医师于1957年设计的(又称Adams卡环)(图7-8),主要用于第一恒磨牙。

它有两个类似箭头的突起卡在牙冠颊面的近远中倒凹处,并用横臂梁(卡环体部)连接以达到固位目的。

该卡环也可设计在前磨牙和前牙上。

牙冠高度大、倒凹明显的牙,卡环固位效果好。

如果基牙无倒凹者,可将箭头卡嵌入两邻牙楔状隙内,抵住其两邻接点下的牙体组织以增加固位。

箭头卡环有各种变异形式,如基牙无邻牙者可做“卡抱式”箭头卡环。

还可在箭头卡的横臂梁上焊牵引钩、颊管等(图7-9)。

箭头卡环常用直径为0.8~0.9mm的不锈钢丝弯制。

图7-8箭头卡环

图7-9各种变异的箭头卡环

2)后牙连续卡环:

后牙连续卡环是沿前磨牙、磨牙牙冠颊面顺着龈缘处连续弯曲、绕过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面至腭侧弯成向近中方向的连接体。

卡环前端于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处钩住唇弓,用焊锡焊牢,也可直接跨过上述两牙的外展隙至腭侧楔状隙而进入基托(图7-10)。

该卡环不影响咬合,也不会分离相邻两牙的邻接点,其支抗较强,常用于内收前牙时的后牙支抗设计,使用直径为0.8mm的不锈钢丝弯制。

3)单臂卡环:

沿牙冠唇颊侧牙颈部弯成弧形为卡环臂,越合后连接体埋入基托内。

单臂卡可用于磨牙、前磨牙、切牙与尖牙等。

常用直径为0.8~0.9mm的不锈钢丝弯制。

(2)邻间钩:

常用于第一、第二前磨牙间或前磨牙与磨牙之间的固位装置,又称颊钩(图7-11)。

用直径为0.8mm的不锈钢丝于末端弯成直角状的钩,长约0.6~0.8mm插入牙齿邻接点近龈端,在两邻牙的楔状隙处钩住邻接点,增强矫治器的固位力。

钩的末端磨圆钝或加焊银呈球状。

图7-10连续卡环图7-11邻间钩(颊钩)

2.加力部分是矫治器对错位牙施加矫治力的部分。

有弹簧(又称副簧或指簧)、弓簧、螺旋器、弹力橡皮圈和永磁体等。

(1)弹簧:

由弹性不锈钢丝弯制而成。

常用直径为0.4~0.5mm的弹性不锈钢丝弯制。

临床可根据牙齿移动方向设计出各种形式的弹簧。

1)U形簧:

簧的形状呈U形,加力后可推牙齿向近中或远中移动。

簧的游离端紧靠牙冠一侧牙颈部加力,另一端焊在唇弓上,也可埋于基托内(图7-12,图7-13)。

图7-12唇弓上焊U形簧图7-13基托内U形簧

2)环圈簧:

又称别针簧,可焊在唇弓上或矫治器其他钢丝部件上,也可附着在基托内(图7-14)。

环圈簧的作用灵活,可使错位牙向近远中、唇颊侧、舌侧、伸长与压低等移动。

图7-14矫治器部件上焊环圈簧

A.唇弓上焊环圈簧;

B.箭头卡环上焊环圈簧

3)双(或三)曲簧:

此簧附着在基托组织面盒状凹内,可推腭(舌)侧错位牙向唇颊侧移动。

簧游离端位于牙齿舌侧牙颈部,长度与牙冠宽度相等(图7-15)。

图7-15双(或三)曲簧

A.咬面观;

B.侧面观

(2)弓簧

1)唇弓:

主要用于内收前牙关闭前牙散在间隙,或减小前牙覆盖。

唇弓中段位于前牙唇面中部,两端向龈方弯制对称的倒U形,其顶端距两侧尖牙龈缘约4~5mm,末端越过咬面埋入腭侧基托(图7-16)。

用直径为0.8mm不锈钢丝弯制。

2)扩弓簧:

又称分裂扩弓簧,此簧置于基托的部位不同,可用于推磨牙远移(钢丝直径0.8mm)或扩大牙弓(钢丝直径0.9~1.0mm),前者分裂簧附于后牙拥挤处的基托内,后者将扩弓簧放在腭中缝相当于第一、第二前磨牙处,同时于第一、第二磨牙处腭中缝处也放置一后扩弓簧,形状如M形,扩弓簧加力后可扩大(或缩小)上颌牙弓(图7-17)。

图7-16双曲唇弓

图7-17各类扩弓簧

A.分裂簧推磨牙远移;

B.扩弓簧扩大上颌牙弓

(3)弹性橡皮圈:

用于颌内、颌间或口外牵引的矫治力,可在矫治器卡环、唇弓、基托等部件上使用。

禁止直接套于牙冠上用于关闭牙间隙,这样橡皮圈极易滑入牙龈与牙周膜内,造成牙齿严重损伤,甚至脱落。

(4)螺旋扩大器:

由螺丝、螺母块、导栓和钥匙组成,加力时将钥匙插入螺丝的孔内,每次旋转1/4圈,每日加力2次,每旋转一圈可以扩大0.8~1.0mm,常用于快速扩大腭中缝,达到有效扩大牙弓的目的。

(5)平面导板与斜面导板:

基托于前牙的腭侧加厚形成平面时为平面导板,下前牙切缘与平面导板接触,使上下后牙脱离咬接触,可压低下前牙并伸长后牙,常用于深覆矫治。

前牙基托成斜面时为斜面导板,可以导下颌向前矫治下颌后缩(图7-18)。

平面导板与斜面导板都是通过升颌肌的收缩力发挥作用的。

图7-18平面导板与斜面导板

3.连接部分把矫治器加力部分和固位部分连成一整体,发挥矫治力的作用,有基托、唇(舌)弓等形式。

(1)基托:

由自凝或热凝塑料制成,外形与活动义齿基托相似,厚度约2~2.5mm,下颌前牙舌侧的基托要稍厚一些以防折断,基托下缘和后缘周边要圆滑,基托组织面与牙齿和黏膜组织紧密贴合。

临床可选择不同颜色的基托材料制作。

(2)唇弓与舌弓:

在唇(舌)弓上可焊接各种副簧,此时唇弓发挥了矫治器连接部分的作用。

(二)常用的活动矫治器及其应用

1.垫式活动矫治器常用于纠正前牙反及解除咬合锁结。

由卡环、邻间钩、前牙舌簧、基托和两侧后牙垫所组成。

垫咬面与对颌牙不应有锁结交错的尖突,不影响下颌位置调整,其厚度以解除上下前牙反覆为度。

垫的咬面可雕刻沟槽和类似牙齿的外形,便于咀嚼时食物流通。

矫治器舌侧可设计副簧,加力推上前牙唇向移动,当反解除并建立正常覆与覆盖以后,可分次磨低垫,每次磨去0.5mm厚度,直至全部磨除。

需要上颌前牵引时,可在矫治器位于尖牙近中处伸出两个拉钩,与前方牵引面具配合使用,牵引上颌向前。

2.带翼扩弓活动矫治器该矫治器是我国著名口腔正畸专家陈华教授等于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它由眉式唇弓、箭头卡环、前后扩弓簧、基托和翼板所组成(图7-19)。

翼板的作用是可同时扩大上下颌牙弓。

该矫治器适用于伴有上下颌牙弓狭窄,需要上下颌扩弓的病例。

图7-19带翼扩弓活动矫治器

3.螺旋器分裂基托矫治器根据正畸螺旋器各自所在的部位而有不同的作用,放置于腭中缝相当于前磨牙处连接两基托,打开螺旋器即可扩大牙弓。

放置在前牙舌侧时,可推前牙向唇侧。

安放在后牙舌侧时,可将后牙向颊侧或远中移动(图7-20)。

图7-20正畸螺旋器埋入活动矫治器基托内发挥各种作用

A.螺旋器推后牙向颊侧;

B.螺旋器推后牙向远中;

C.螺旋器推前牙向唇侧

4.平面导板矫治器适用于矫治后牙高度不足的低角型深覆病例。

当下前牙咬在导板上时,使上下颌后牙离开2.0~3.0mm,具有压低下前牙和升高后牙的作用。

待后牙接触后,用自凝塑料逐次加高平面导板,直至深覆矫治为止。

5.斜面导板矫治器适用于上颌正常,下颌后缩的远中错。

矫治器在上前牙腭侧基托前缘形成60°

斜向后下的斜面导板,当下前牙咬在斜面导板的前斜面时,上下颌后牙分离,通过斜面导板的作用,引导下颌向前移动,以纠正下颌后缩畸形。

(三)活动矫治器初戴和复诊

用活动矫治器矫治错畸形时,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方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治疗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调动患者和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初戴活动矫治器的注意事项①检查矫治器质量,包括矫治器的固位、加力弹簧与唇弓的位置与加力大小、基托是否与黏膜密贴,有无翘动等;

②一般要求吃饭时取下活动矫治器,饭后再戴入口腔。

但用垫式活动矫治器矫治反情况例外,要求进食时也配戴矫治器,饭后必须取下洗刷干净后再重新戴入口腔;

③矫治器塑料基托不能用沸开水烫洗或乙醇浸泡擦拭,可用牙膏刷洗,不用时放入冷水中。

2.活动矫治器加力①加力大小要合适;

②加力间隔时间:

活动矫治器一般每隔2周加力一次,扩弓矫治器每隔2~3周为宜,平面与斜面导板矫治器可以每隔4~6周复诊。

(丁寅)

三、功能性矫治器和矫治技术

(一)功能性矫治器的起源

口颌系统是一个由牙、牙周组织、颌骨、颞下颌关节、口腔颌面部神经、肌肉以及其他相关组织组成的,相互协调同时又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该系统在人的~生中不断发生多种形式的适应与改建,这种变化在人的生长发育高峰期又尤为明显。

而唇、舌、颌面肌肉等组织的功能不良也是许多错畸形的病因及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现象启发了正畸医师去思考:

我们能否利用口颌系统的这种特点,不仅消除影响颌面发育的不利因素,而且主动地为颌面发育创造一个有利的生长环境,从而获得较理想的牙颌面功能与形态。

挪威的ViggoAndresen医师在20世纪初开始尝试验证这个假设,并开始在正畸临床中使用Activator矫治器,这被看做是功能性矫治器(functionalappliance)的正式起源。

随后,Bionator、Frankel、Twin-Block、Herbst等矫治器陆续被正畸医师所发明及应用。

(二)功能性矫治器的作用机制

功能性矫治器的作用机制涉及口颌系统的方方面面,对颌骨、牙槽骨和肌肉都有不同的作用。

1.颌骨的生长改良功能性矫治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矫治器的作用对颌骨的生长方向和生长量产生影响,从而达到协调上下颌骨关系的目的。

动物实验证明,利用功能性矫治器改变下颌位置很可能会导致髁突生长量、生长方向及生长时间的变化,以及颞下颌关节窝的改建、上颌骨缝的改建等多方面明显的骨骼改变。

也有临床研究提示,功能性矫治器的使用能获得1~2mm的骨性生长,但目前对此存在较大争议,即这些生长量究竟是暂时性的生长加速,还是具有长期稳定性真正意义上的额外骨性生长。

有人认为,功能性矫治器所创造的口颌系统发育环境足以导致其生长方向和生长量的改变;

相反观点则认为,面部骨性发育由基因控制,外因对此作用不大,因此,功能性矫治器仅能使牙齿在牙槽骨中移动。

然而,无论持哪种观点,目前比较倾向的观点是,尽管机制仍待商榷,功能性矫治器对错畸形确有疗效,尤其是对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患者疗效更佳。

2.牙-牙槽骨的变化虽然目前对功能性矫治具体作用机制的认识尚存较大争议,但在牙槽的作用上达成了共识。

尽管不同的功能性矫治器的作用途径和作用机制千差万别,但功能性矫治的最终结果都会带来牙一牙槽骨的变化,尽管这种牙一牙槽效应常常被认为会削弱功能性矫治器的骨性效应,而被认为是功能性矫治器的牙性代偿。

同时功能性矫治器还能选择性地控制牙齿的垂直高度。

通过促进或抑制前、后牙的垂直萌出及其生长量,不仅矫治深覆或开,也能改善矢状向及水平向上下颌骨关系。

3.口周软组织的变化除了骨性和牙性效应之外,功能性矫治器还能对唇、舌、升降颌肌群等口周软组织产生作用。

例如,由于矫治器在口内固位不严,吞咽时必须依靠舌体固位,舌肌因此得到反复锻炼,舌体位置得以恢复正常;

戴用功能性矫治器吞咽时可引起提下颌肌收缩,有助于建立正常的牙齿接触的吞咽方式;

此外,功能性矫治器治疗中还强调唇的封闭,能改善唇的位置及其功能。

这些作用来源于戴用功能性矫治器所产生的肌肉静止张力或激起肌活动所产生的力,从而改变口面肌对牙和颌骨所施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时间,使得口颌系统的神经-肌肉环境更有利于发育和颅面生长。

(三)功能性矫治适应证

1.病因学适应证功能性矫治主要适用于口面肌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功能性错畸形,也能矫治部分早期的骨性错,其主要机制是通过促进口颌系统功能状态为牙及颅面的发育提供有利的环境。

2.矫治时机适应证就功能性矫治器对骨性生长改良的矫治效果而言,其最佳矫治时期应在青春生长迸发期前l~2年,以利用患者自身的生长发育环境,达到有效而稳定的矫治目标。

但值得注意的两点是:

①目前有研究表明,某些功能性矫治器(如Herbst矫治器),对于年轻成人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由于经过功能性矫治器矫治后的患者仍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后期的固定矫治,基于矫治时间和矫治费用的考虑,有些学者倾向于在青春生长迸发期的减速阶段或恒牙列初期开始功能性矫治。

3.错类型适应证不同的功能性矫治通过不同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对牙颌颅面产生三维方向上的影响,从而矫治三维方向上的牙性及骨性不调。

目前大多数正畸医师主张在确定功能性矫治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的颅面生长方向和生长型,以采用最为适宜的功能性矫治器和矫治方案。

(四)功能性矫治的治疗程序

1.诊断同常规诊断程序。

通过临床口内外检查、功能分析、X线头影测量分析、模型分析、手腕骨X线分析等,确定患者错畸形的类型、所涉及的部位、严重程度及其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正确制订矫治计划和选择最适矫治器奠定基础。

2.设计选择矫治器类型,确定咬合重建标准,评估治疗预后,预估后期治疗方案。

3.咬合重建根据设计方案,从矢状、垂直和横向三维设计下颌的新位置,并用合蜡完成位记录,然后将牙模通过合蜡转移至架,在这一新的位置关系上制作矫治器,功能性矫治过程中希望下颌在该位置上建立新的关系(图7-21)。

图7-21取合蜡建立咬合

A.马鞍形软蜡与下牙弓一致;

B.合蜡放入口内下牙弓上,拇指引导下颌导至所希望的矢状向及垂直向位置;

C.去除多余蜡,使合蜡冷却;

D.将合蜡再次放入下牙弓,检查合蜡与上下牙弓的接触

4.技工室制作参见相关章节。

5.临床应用

(1)临床试戴:

患者先行试戴一段时间,对不适之处稍加修改或对矫治器的固位部分加力以加强固位。

(2)戴用矫治:

对于活动功能性矫治器患者,要求尽量延长矫治器戴用时间(每天不少于14小时),以最大限度发挥功能性矫治作用。

(3)保持:

对于严重颌间关系不调的患者,可考虑在达到矫治目标后,继续戴用原功能性矫治器3~6个月,以最大限度保持功能矫形的效果。

6.后期治疗在功能性矫治完成后通常需要使用固定矫治,解决患者的牙性问题,完成对全口牙的精细调整,良好的咬关系也有利于功能性矫治疗效的保持。

(五)常用功能性矫治器

1.肌激动器(activator)肌激动器由Andresen于1908年设计,所以也称为Andresen矫治器,随后,在长期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又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完善,主要用于矫治青春发育高峰期安氏Ⅱ类错。

矫治器在前移下颌的同时控制牙萌出,从而调节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并通过矫治器其他附件产生垂直向及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