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0158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育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理教育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理教育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理教育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理教育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教育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

《地理教育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育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教育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

(3)模仿起源论:

教育的发生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思的模仿”。

儿童习得知识的过程几乎全部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然后模仿、实践并逐步掌握。

美国学者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手段,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没有充分看到教育者的作用

(4)劳动起源论:

教育就是从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前苏联教育学者据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

克服了生物起源论和模仿起源论在社会性上的缺陷,认识到了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5)生活起源论:

劳动是为了生活,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以杜威的理论为基础提出

看到了教育跟生活的联系,要求教育和生活融合进行,强调教育的情境性、经验性、赋予教育于生活的活力

没有解释清楚教育到底是起源于生活还是来自于生产

(6)社会交往起源论:

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只能从另外一种活动中演化而来,这种活动很显然分生产劳动相关,但教育并不是生产劳动本身,因为最初的生产劳动是人与物的关系,是直接指向物质产品的。

5、杜威:

《民主主义和教育》(1916年)

实用主义教育学——强调了“以儿童教育为中心”思考教育问题,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主要观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

6、洛克:

《教育漫话》(1693年)

从体育、德育、智育等方面阐述了绅士教育的原则和方式,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

△“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时由于教育之故,主张绅士教育,

7、斯巴达教育:

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断的保卫国家的战士;

教师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

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

教育是国家事业。

婴儿出生经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

7岁以后送国家教育场所接受系统教育直到30岁;

30岁成为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担任官职,战时则战斗,60岁解除兵役。

雅典教育:

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

教育体制是:

婴儿出生以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养育。

7岁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十分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

7岁以后的男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7-12岁的男孩子进的学校有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13岁以后可以到角力学校进行体育训练,16岁以后可以到体育馆接受更为系统的体育训练。

18岁接受军事训练,但是国家不统一要求,由青年自己决定。

在军事训练中,可以学到一定的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正式公民。

第二章

1、人的身心发展主要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其一,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

其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相同。

从个体的身心状态的总体层次上看,人的生理或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中并非齐头并进的。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每个系统各方面的成熟程度并非同步。

(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外铄轮:

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其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环境影响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华生和斯金纳。

3、环境:

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的形式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52

(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从人的心理素质角度概括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是在更广开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三,培养个体创新思维品质的需要

试题: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c热爱学生;

d集体协作的精神;

e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5、皮亚杰、维果次基的主要理论观点p42(参考课本)

皮亚杰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认知、智力、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归纳为两个重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且通过同化和顺应。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ZPD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它决定“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三章

1、蔡元培的主要教学观点p61

1922年3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教育一是要独立于政党,二是要独立于宗教,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来办,保有独立得到地位。

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成效。

反映了资料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

2、人力资本理论:

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指人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并且认为人们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资本的结果。

3、教育的社会功能概念及其基本内容p69

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所具有得到功用和效能,一方面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强有力的制约;

另一方面,教育有对社会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多大,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就有多大的范围。

随着教育培养的人进入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的作用也就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4、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p96

个人本位论:

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

主要内容: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

社会本位论:

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德国的那托尔普、凯兴斯泰纳

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涂尔干:

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

孔德:

“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那托尔普:

“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5、教育的文化功能p24

(1)传递:

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这种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是传递和保存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

(2)传播:

丰富文化的功能

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文化的传播是单向的,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交流而已创造一种“教育环境”,教育是教育人们学会更好的进行交流

(3)选择:

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的自觉的能动活动,它能反作用于文化。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必须摒弃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精华。

(4)创造:

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结构中一个能动的因素,在文化进步中发挥能动作用。

教育通过传递已有文化,使个体社会化和文化化,并培养和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使文化得到发展和更新。

(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

它是教育一个重要的恒常的社会文化功能。

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文化这一双向互动的结构模式决定的。

第四章

1、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功能p90/93

概念:

广义: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

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的总的规定,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功能:

(1)导向功能:

任何一种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进行目标导向,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人。

具体表现在:

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导向功能,二是对人培养的导向功能,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集中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学校对课程的教育内容其衡量和取舍的根本依据是教育目的。

(3)控制功能: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过程具有控制功能。

一切教育活动过程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教育目的控制着教师的一切活动,也控制着学校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控制着教育对象的发展,把学生纳入到预定的发展方向中去。

(4)激励功能:

需要是激发人的各种活动的直接原因,是形成各种目的的主管基础。

他作为心理活动,是多层次的、多类型的,且不同的人对他的认识和反应也不同。

由于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和评价功能,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具有比较性,且比较本身就具有激励性。

(5)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是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质量的尺度。

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2、德育:

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

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3、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p103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我国教育的精神实质p109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第五章

1、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时间p129

19世纪欧洲,他以国家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我国教育制度是在清末明初通过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引进西方学制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2、学制的三大类型:

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3、教育制度: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4、学校教育制度p129(参考课本)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具有不同性质和任务的学校为主体而形成的体系,这个体系通过教育行政机构来制定学历与学位相关规范与标准,并且统筹、规划、监督、落实统一的教育政策,使得求学者能够在统一的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中,整体达到国家要求的一定水平,从而在各级学校之间升学和转换。

5、壬寅学制

6、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

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7、我国现代学制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p154

(1)现代学制的建立和发展不仅要考虑社会生产关系性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2)学制改革要走自己的道路,不能成为国外学制改革的应声虫,或者像陶行知先生解放前所批判的那样,在学制改革问题上拉洋车。

(3)学制改革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涉及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质量,所以一定要科学化,理性化,因地制宜。

反对学制改革中的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第六章

1、教师:

教师与教育者同义,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都表达了广义上教师的概念。

狭义:

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学生的本质属性p178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独立性、能动性特征

3、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由于师生关系的相互性,教师和学生都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最终都是通过教师或学生因素而对师生关系发生影响。

(1)教师因素: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此外,教师的知识、能力、人格等也会影响师生关系,其中,人格因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2)学生因素:

从法学的角度看,学生对自己的义务的了解和履行情况影响师生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虽然都对师生关系有影响,但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源

4、《教师法》的颁布时间:

1993年10月31日颁布

5、我国最早的职业教师产生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6、教师职业的特点:

艰巨性、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

(1)艰巨性:

教师职业的艰巨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劳动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以及教育效果的长期性。

(2)复杂性:

教师职业的复杂性这一特点是由教师职业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

教师职业的核心交往对象是处在生长发育中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教师职业对象是人的成长,是人的身心发展,是学生知识的获取,智慧的增长,品德的养成。

教师职业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需要教师具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转识成智的灵活机敏、独特的人格魅力等。

(3)创造性:

教师职业的创造性是指教师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引导人的发展。

(4)示范性:

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指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

7、学生的权力p179

安全保障权(包括生存权、身体权、健康权等)、受教育权、受尊重权

8、传统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p27

传统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夸美纽斯《大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

斯宾塞《教育论》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重视实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9、新时期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基本要求。

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出现的。

(2)尊师爱生:

就是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

(3)心理相容:

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得彼此协调一致和相互理解,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中,心理和行为的彼此,心理和行为的彼此协调一致,相互接纳、彼此宽容、和谐默契。

(4)教学相长:

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中,在沟通中双方相互促进、彼此触动,共同提高。

第八章

1、教学过程的特点p228

(1)双边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

(2)间接性:

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经过精心选择、编辑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发展性:

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育方法选择的依据p239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的类型p236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主要传递形式的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物教具进行直观演示,或带领学生进行教学性的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特征,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技能转为技巧。

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4)以探索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法。

4、上课的重要性

上课是教学实施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再好的教学设计方案都需要通过上课这个环节加以检验,上课是教师面向全班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要渠道。

5、班级授课制:

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6、教学组织:

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一定目标从事教与学的活动,掌握课程教材的形式和结构。

包括:

班级授课组织、分组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