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0034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管理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班级管理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班级管理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班级管理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班级管理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

《班级管理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管理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

找到了缘由,解除了误会。

接着,我又启发他分析了在课堂上违反纪律的性质和后果,向他进行了善意的批评教育。

谈话进行得很顺利。

问题解决到这个程度,似乎可以说结束了。

但,作为一个班主任,责任心提示我:

问题远没彻底解决。

一封“告状信”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反复深入到这个学生的家里了解情况。

他父亲是位知识分子,“望子成龙”心切,管教孩子的方法不甚得当。

再加上这个学生脾气倔犟,不服气,免不了经常遭到父母的打骂。

久而久之,这个学生感到家庭不温暖,对父母产生了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

“告状信”的误会源于此。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的联系。

互相配合,能推动学生不断向上;

否则,可能互相抵消。

为此,我决定做好吴×

的家庭工作,多次深入到吴家,说服家长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为了使更多的家庭都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我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请一些教育子女得法的家长介绍自己的经验,互相交流心得。

我还把有关这方面的经验或教训等印成材料送发给家长们。

不久,吴平的家庭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改变了教育方法,孩子转变了对父母的感情。

还专门找到我,检查了他那天向我发射“子弹”的错误,一场小风波,真正平息了。

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使我加深了一点认识:

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一旦犯了错误,也要慎重对待。

认为好学生偶犯错误,“不足为奇”,可以草草了事,是不对的。

认为好学生犯错误“更不应该”,必须严批、严处理,这也不是全面的。

我觉得,不论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对于他们所犯错误的缘由,都必须弄明白,这是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所必须掌握的原则。

对于好学生的偶发性错误,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就象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找到病因,才好对症施治。

③要教育优秀生严于解剖自己

班主任要教育优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使优秀生明白,成绩能鼓励人,同时也会使人骄傲,不注意自己的修养就会落后,后进生经过努力也可以变成优生;

教育优生学会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④对优秀生要因材、因人、因变施教

对虚荣心较强、对挫折承受能力较差的优生,要求班主任既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又要帮助他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对他们的错误、缺点要及时批评,耐心教育;

对他们的表扬要恰如其分,决不因偏爱而讲过头话。

在表扬的同时,可分析其不足之处,指出应继续努力的方向,正视自己潜在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前进。

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自律和自治。

由于优生身上具备大量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因素,有一定的评价和判断能力,故而具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条件。

如果能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自律、自治教育,养成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习惯,其教育工作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关注“灰色儿童”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把班级里的中等生称之为“灰色学生”。

其实,中等生也只是教育者给部分学生的一种称谓,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特长。

目前,教育中忽视中等生的做法,实质上是教育的一种疏忽,教师们常常津津乐道的的经验是“抓两头带中间”,这“带中间”就使中等生被许多老师“一带而过”。

还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发展的机会,让中等生多表现自己,帮助他们获得各种成功的体验,这是促使中等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

“中等生”也需要注视的目光

王茜是新转来的学生。

温柔文静,学习成绩中等,头总也抬不起,上课静静地听课,按时完成作业,从不惹事,是那种不引人注目的学生。

这就是她留给大家的印象,而且她很快就不再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但我总觉得她有些异样。

课堂上,我精心设计的情境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他们积极发言,热烈讨论,课堂上经常高潮迭起,我和同学们一起享受学习,一起体验快乐。

但我发现王茜依然安静,依然低着头,我看不到她激动的眼光。

我试图通过提问来调动她的积极性,她倒也认真回答,但还是不主动。

两个月过去了,王茜依然默默无闻。

罢了吧,她既不是学习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后进生;

也不是学有余力,需要特别“加餐”的优等生。

很快,我也不再留意她了。

和许多老师一样,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需要帮助的后进生和学有余力的优等生身上,以保证合格率和优秀率。

期中考试后,王茜的妈妈第一次来到学校。

她说,她躲在窗外听了我好几次课了。

是吗?

我心里一惊。

她说,女儿经常眉飞色舞地向她描述,说老师的课上得好,她特别喜欢听。

几乎每天晚上,王茜写完作业后,总要在自己房间里给布娃娃们上课。

她发现女儿的神态、语气都极像老师。

毫不起眼的王茜居然能那样眉飞色舞,被我忽视的王茜居然把我当偶像一样模仿。

末了,王茜妈妈说出了孩子小小的心愿:

请老师多看看她。

我惊讶,我激动,进而我深感内疚:

我的漠视正在慢慢地熄灭她的热情,我居然轻易地忽视了这样用心的学生。

曾几何时,老师们在“考试”这根大棒的指挥下,目光一再地偏移,使尽一切办法提升学生考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所谓的“抓两头,丢中间”就因此而产生了。

是啊!

不是要看合格率吗?

老师就花时间辅导后进生;

不是要看优秀率吗?

老师就花力气给优等生更多的机会。

至于中等生,没必要也没时间、没精力去照顾了。

其实,中等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基础并不差,潜力很大。

更关键的是,他们容易转化,受积极因素推动就会变成优等生,受消极因素影响就会变成差生。

他们同样需要老师的目光注视,需要平等的机会,他们的热情还可以更充分地燃烧。

我感谢王茜妈妈给我上的这一课。

带着内疚,我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应有的关怀。

我相信,当我的目光不再偏移时,“王茜”们的眼里一定会发光,笑脸一定会更灿烂。

(3)问题生可能是大家谈论得最多的一块了。

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的时候,总要举个转化问题生的例子,以证明其工作的成功,平时班主任们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精力,则是非常可观的。

有的班主任对我说,他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来对付问题生了,问题生甚至把他备课的时间都挤掉了。

有些班主任干脆就把问题生称之为“头痛生”,分班的时候,要是自己班里有两个严重的问题生,那就“没好日子过了”。

因为问题生与班风是相互影响的、互动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可是班主任往往强调问题生对班风的负面影响,片面抱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忽视班风对问题生的正面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单向的。

但是光承认问题生与班风相互影响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在什么情况下,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大于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在什么情况下,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大于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谁强势谁就对别人影响大,谁弱势谁就容易受别人影响,这和文化传播的规律差不多。

所以,如果一个班班风稳定,班主任能够主导班风,问题生就会受班风较大影响,所谓“火大无湿柴”;

反之,如果一个班班风没有形成,或者不稳定,班主任不能主导班风,那么问题生对班风的反作用就会增强,有可能形成“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局面。

可见,如果真有一粒老鼠屎坏了你一锅汤,你光抱怨这粒老鼠屎是不行的,恐怕你这锅汤本身也有一些问题。

要避免夸大问题生的负面作用。

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

既然班风与问题生是相互作用的,我新接一个班,要稳定局面,是从抓班风入手呢,还是从抓问题生入手呢?

这个问题对初为人师的年轻班主任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都应该从抓班风、稳定基本群众入手,而不要跟在问题生后面,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这期间,如果问题生进行干扰,点他们一下,只要他们不过于放肆,就不要急于和他们“决战”,要适当做点妥协,不要死心眼。

抓住基本群众,手里有了“兵力”,以后的仗就好打了。

您会发现,当班里基本群众形成跟着班主任走的态势时,问题生一般也就不敢造次了,他们很会“观风声”的。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从问题生切入管理班级呢?

一种情况是班主任经验丰富、能力很强,而问题生的势力又不太大,如此班主任可以上来就把问题生控住,一下子把班级稳定下来。

但这是比较冒险的,对教师能力要求甚高,一旦拿不下来,“初战失利”,下一步棋就比较难走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问题生过于嚣张,邪气太盛,教师妥协他得寸进尺,教师的友好他也不领情,不把他压住,正气起不来,基本群众也拢不过来,那没有办法,只好从问题生开刀。

这一般需要学校的支持,在全校点名批评或者给予纪律处分,俗话称这种办法为“杀鸡给猴看”。

用此法要注意,打击面一定要小。

这种办法火药味太浓,对和谐不利,是不得已而为之,小学很少需要这种办法,中学也尽量少用,只有对重度的问题生,而且是挑战学校纪律权威的特别猖狂的问题生,才可以采用如此策略。

现在班主任“杀鸡给猴看”的策略用得太滥了,多数是不必要的。

我国自从解放后建立班主任制度以来,从来没有减少过对问题生的关注,光名称就有“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学困生,个别生,问题生”等多种。

对策则通常是软硬两手——一手是管卡压,另一手就是哄(比如什么赏识、招安),所谓“恩威并施”。

但往往收效甚微。

那么要提高转化后进生的成效,前提就是要弄清他们后进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专家通常把后进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不良行为习惯型

有的小说小动,有的爱接老师下茬,马马虎虎,磨磨蹭蹭,站没站样,坐没坐样,没有礼貌,不懂规矩,迟到早退,招三惹四,五分钟热气,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他们一般对老师并没有敌意,只是管不住自己。

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大问题。

但是这种学生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麻烦,很让人头痛。

如果说人们对品德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坏”,对心理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怪”,那么对行为习惯性问题生的主要印象就是“赖”。

这种学生往往知错认错,但是屡教不改。

他们有的显得很幼稚,“纯天然”。

这种问题生的数量,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比较多,是问题生的主力。

凡属习惯问题,根子几乎都在家庭。

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他们的毛病主要是家长惯出来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已经形成坏习惯了,很难改正。

解决这类问题,除了一般性的班级管理和教育之外,最好能找到其家庭教育具体的“失误点”,让家长自觉调整,帮助孩子进步。

为此,教师必须掌握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技术。

只会给家长打电话告状是不行的,要学会诊断其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能给家长“出招”。

当然也要给学生“出招”,因为这种学生都并非愿意如此,他们只是太习惯做错事了,意志薄弱。

他们往往一副很无助,很无奈的样子。

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特别需要耐心,因为这种事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慢慢来。

(2)厌学型

这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学习,不听讲不写作业,一上课就蔫,一下课就来精神,对有关学习的话题过敏,老师同学提起来就烦,家长提起来就急。

其精力都用在非学习方面,有的搞体育活动,有的追星,有的追时髦发型服装,有的迷恋网络,他们的成绩,自然都是很差的,但也有的个别学科成绩不错,但总分很低,属于严重偏科。

这种学生除了不听讲不写作业之外,其他方面纪律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亦无大问题,其中不少人甚至可以说“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一般教师对他们的看法只是一个字——“懒”,认为他们是有潜力的,挺聪明的脑袋瓜,就是不用。

其实事情远不是这样简单。

其中有些人是过去知识漏洞太多了,基础太差了;

有些人是智力类型比较特殊,不适应一般的教学方法;

有些则是智商不够;

有的是因为早期学习受过严重挫折,灰心了;

还有的是从小家长催逼太紧,孩子以不学习来对抗家长;

其中只有一部分人确实是因为懒惰,而这懒惰肯定是多年形成的。

要对症下药,很需要一番诊断的功夫。

有的学生始终厌学,但始终没有变坏,对这种问题生,班主任一般是同情的,而且经验告诉我们,他们长大后,往往有说得过去的前途,不会成为社会不良分子。

(3)心理障碍型

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

如自闭,自恋,忧郁,退缩,躁动,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等。

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

学习成绩多数不好。

品德方面并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细分析不是。

心理型问题生给人的感觉是“怪”。

他们的行为违反常态,不符合一般学生的逻辑,令人费解。

心理型问题生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

这些问题往往与遗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有关。

心理型的问题生比品德型问题生比例相对要大一些,但是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不占问题学生的多数。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往往很轻率地判断学生为心理问题生,给学生造成伤害。

比如学生上课爱小说小动,教师就随便说他有“多动症”,而且让家长带他上医院,这是很莽撞的。

想当初教师没听说过心理治疗这个词的时候,把一切问题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四人帮”的流毒,一旦学会了几个心理学名词,就满眼都是心理疾病,看谁都像“多动症”。

这太缺乏分析了,实际上也还是乱贴标签。

教育心理问题生的时候,教师的角色类似心理医生,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找到他的“情结”,才能解决问题。

但不是每个教师都有这种能力的。

如果解决不了,应该请教学校心理教师或者去看医生。

(4)品德型

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

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劫钱,小偷小摸,抽烟喝酒,与异性有不正当交往,离家出走,不孝顺父母。

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不好。

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

他们给教师的突出印象是“坏”。

这类学生往往有小群体,而且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有联系。

他们对教师一般有敌意,或者虚与委蛇。

学生则害怕他们。

这种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往往与社会不良人等相通,他们已经有了反社会的价值观,或者有了这种倾向,只是因为羽毛未丰,所以尚在学校里兴风作浪,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辍学走上社会,进入不良分子甚至犯罪分子的行列。

这种学生一般来源于破碎家庭、道德不良家庭、家庭教育严重失误家庭。

他们破坏性很大,教育起来很困难。

必要时需要给予纪律处分。

教育这种学生的时候,教师既是医生,又是战士。

如果这种学生总是挑战学校纪律和教师权威,你就首先要把他打败,然后才谈得到教育。

他们往往软硬不吃,对付他们有时需要一点兵法,需要一点谋略,需要某些特殊手段。

教育这种学生,最考验教师的社会经验是否丰富,因为这是一些提前畸形社会化的人,教师书生气十足,只能败在他们手下,是会被他们看不起的。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动不动就把出毛病的学生看成品德问题,扩大打击面,而对真正的品德型问题生又束手无策,结果只能助长歪风。

此类学生一般不适合“招安”,不能轻易安排他们做小干部,否则可能毁坏班风,甚至架空班主任。

几乎每个问题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可以说问题生正是问题家庭的合逻辑的产品,所以解决问题生的问题,躲不开家庭教育指导,这也就是新时期班主任角色必须增加一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原因。

你不指导家庭教育,问题家庭(这种家庭呈增加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没看到这种趋势在减缓)就要给你制造问题学生,你诊疗问题生的时候,如果没有家长配合,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都要对问题家庭有所认识。

问题家庭形形色色,其“问题”不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我们的指导重点也就不同。

班主任必须学会因“家”施教。

1、溺爱型家庭

问题学生的家庭多数是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度关爱,过度保护,有求必应,无微不至。

从表面上看,溺爱孩子的家长好像是孩子的奴隶,其实细分析起来,他们首先是自己感情的奴隶。

孩子有点事,家长先受不了。

孩子还没冷,家长先冷了;

孩子还没累,家长先累了;

孩子还没哭,家长先落泪了。

家长的感情失去控制,先淹没了自己的理智,再去“淹没”孩子。

他们中有的人可能以为,我这样爱孩子,将来孩子就会报答我,其实可能正相反,苏霍姆林斯基说:

“铁石心肠的人大都生长在那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

”被溺爱的孩子长大一般都不孝顺,所以这种家长往往以溺爱开始,以寒心和愤怒告终。

产生溺爱的具体原因很多。

孩子从小体弱,家长觉得他可怜,因而溺爱。

孩子在兄弟姐妹中受欺负,也会使家长溺爱他。

长期不孕好容易得个孩子的家长容易溺爱。

重男轻女的家长得个儿子容易溺爱。

本来不受溺爱的孩子忽然得了一场病,病中家长对他照顾备至,病好以后可能把病中的习惯延续下去,形成溺爱。

夫妻感情不知,妻子可能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注到孩子身上,形成溺爱。

家长生活贫乏,精神世界不充实,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又没有什么娱乐,于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世界,也会形成溺爱,这种家长特别离不开孩子。

一般说来,溺爱的家长以母亲为多。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不但母亲溺爱,爷爷奶奶姥姥爷溺爱,父亲也有溺爱的趋势。

中国的许多严父正在变成慈母,而慈母正在变成孩子的使唤丫头,这是很危险的。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任性,自私,怕苦,生存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厌学,贪玩。

严重溺爱通常会造就行为习惯型和厌学型问题生,如果加上其他因素,也可以造就心理障碍型问题生和品德型问题生。

溺爱孩子的家长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溺爱,教师要很具体地告诉他,你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要少做,什么话不能说。

有些家长是明知道自己溺爱的,他只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对此教师要耐心地引导,最好能给他设计一个有梯度的纠正方案,帮他逐渐转变。

2、放任型家庭

许多放任孩子的家长并不是不想管孩子,可惜他们已经失控了。

我所在学校附近有一个省八建的单位,男职工常常出差在外,家里只剩下母亲教育孩子。

这些母亲大部分都对孩子持放任态度,因为他们管不住,有的甚至不敢得罪孩子。

老师去家访,只能了解点情况,还不一定真实,很难指望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所以,放任,多是被迫的,不得已的。

持这种态度的家长,心情是痛苦的,憋急了,也可能迅速转化为采用强制的办法,试图压服孩子,不能奏效,只好继续放任。

作父亲的采取放任态度,一般是由于懒惰,以为孩子有当妈的管就行了,对孩子的事不闻不问。

也有些年轻的父亲,只顾自己挣钱或玩乐,缺乏做父亲的责任感。

还有些人认为树大自然直,现在不必抓那么紧。

高兴了,大抓一阵;

不高兴了,撒手不管。

缺乏认真的态度和毅力。

还有一种放任是家庭教育方法不一致造成的。

父亲要管,母亲不让;

母亲要管,爷爷不答应。

总因为孩子闹不愉快,天天不省心,没办法,只好由他去了。

其中也有的人偷着管孩子,效果当然好不了。

持续的放任可能使孩子任性,蛮横,没规矩,散漫,偏科,厌学。

这种孩子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没家教”。

他们首先容易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其次容易成为厌学型问题生,如果接触不良人员,就可能成为品德型问题生。

放任型的家长,如果他是不得已的,那要帮助他找回权威(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如果是懒惰,那就要提醒他此事的后果——怕眼前的小麻烦会招来以后的大麻烦,并具体指导他在何处“拉紧缰绳”。

3.纵容型家庭

纵容比放任还危险。

放任只是不管而已,纵容则是袒护孩子的错误。

为什么明知有错还要纵容呢?

由于家长私心太重。

凡属纵容的事,都是家长认为占便宜的事。

比如孩子丢了钱,放任的家长可能不闻不问,纵容型的家长则要发火;

但若孩子骗了别人的钱来,纵容的家长可就不管了。

孩子打架,不问是非。

只问我的孩子是否吃亏了。

只要是不吃亏的事,做坏事也不制止,这是纵容的主要特点。

纵容孩子的家长价值观有问题,他们为谋私利,不惜损害别人。

家长自己,由于阅历较多,虽谋私利,但还知道分寸,但孩子却不会掌握火候。

孩子接受了家长的价值观,为占便宜,不管不顾,常此下去,势必犯大错误甚至触犯刑律。

当出现这种危险时,家长也知道不妙,也加提醒,但他不是帮孩子转变思想,而是教孩子以后怎样更“巧妙”一点,不被别人抓住,这当然是错上加错。

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纵容孩子错误的家长往往得一个痛苦的结局。

一味纵容可能使孩子性格出现很大偏差,最容易造就不良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和品德型问题生。

班主任可以试试促使家长转变价值观,不过一般很难奏效,因为成人的价值观是比较稳定的,那就建议家长少用错误的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恃强凌弱)影响孩子。

对于家长袒护孩子错误的行为,要予以批评,并指出其后果。

孩子惹出事端,要让家长负该负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