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历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9202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拉玛依历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克拉玛依历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克拉玛依历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克拉玛依历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克拉玛依历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克拉玛依历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克拉玛依历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拉玛依历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克拉玛依历史文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行政区划:

克拉玛依市辖4个市辖区。

克拉玛依区独山子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区

7、旅游景点:

克拉玛依有40多处旅游景区景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魔鬼城,它和喀纳斯、天山天池并列为环北疆准噶尔盆地三大核心景区。

此外还有白杨河大峡谷、独山子泥火山等自然风景,黑油山、一号井、展览馆、地质陈列馆、百里油区等石油工业景观。

最佳旅游时间7-9月。

8、历史文化:

克拉玛依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为“黑油”,得名于市区东北部的天然沥青丘——黑油山。

1956年克拉玛依油田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后,随着石油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使一个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初具规模。

1957年1月24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第14次会议决定设立克拉玛依市。

1958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克拉玛依设立县级市。

1982年2月1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克拉玛依市升格为地级市。

1984年8月17日,又降为县级市。

1990年1月8日恢复为地级市。

克拉玛依市以石油发祥,以石油建市,地下地上、自然人文无不与石油紧密相关,散发着浓郁的石油文化气息。

9、美食:

1、克拉玛依市移民城市,汉族较多。

饮食上面以汉族饮食为多,风味上以清真风味为多,川菜、鲁菜也不少见。

克拉玛依市内维吾尔族风味美食也很多。

克拉玛依市内天山路的博达市场、塔河路的夜市、克拉玛依河大桥下的美食一条街都是品尝民族风味小吃的好去处。

2、比吃菜:

烤羊肉串把羊肉和羊油切成薄片,肥瘦搭配地穿在细铁钎上,放在长形的烤羊肉串炉上烤,然后撒些辣面、精盐和孜然粉,数分钟即熟。

帕尔木丁帕尔木丁是维吾尔族人民传统的风味食品。

它色泽黄亮,形象美观,皮酥脆,肉鲜嫩,咸中带甜,颇受人们欢迎。

帕尔木丁是用面粉、肥羊肉、炼羊油(少许)、洋葱(皮牙子)、鸡蛋、精盐、孜然粉、胡椒粉等原副料,在馕坑烤制而成。

馕新疆同胞日常主要食品,它是一种烤制而成的面饼,近似烧饼,或脆或软,味香适口。

馕多以麦面为原料,也有用玉米面,辅之以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盐、糖等佐料烤制而成,还有一种在面粉中加入鲜羊肉辅之以配料制成的肉馕。

大多呈圆形,种类颇多,形态、大小风味不一。

10、交通:

1、航空克拉玛依机场有飞往乌鲁木齐、北京等地航班。

克拉玛依机场属于新疆支线机场。

目前,从克拉玛依可抵达北京、成都、乌鲁木齐等12个国内城市。

克拉玛依-乌鲁木齐航班,每天往返一班,飞行时间约40分钟。

此外,机场对需要到疆内外其它城市的乘客,提供“一票到底”服务,乘客可在克拉玛依当地购买所要到达目的的机票,乘机抵达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后,无需办理签转、二次登机等手续,直接换乘其它当日启程的航班。

克拉玛依市区有到机场的多趟大巴,市内各售票点均代售克拉玛依和其他各城市的机票。

2、公路克拉玛依市公路网由2条国道公路、3条省道公路、3条县乡道公路和100多条(段)油田专用公路组成。

克拉玛依客运中心有开往乌鲁木齐、奎屯、塔城、石河子、伊犁等新疆各地的长途班车,也有开往克拉玛依和周边景点的班车,出行非常方便。

3、公交克拉玛依市内有10几条公交线路,出行十分方便。

11、地理:

1、克拉玛依市地形呈斜条状,南北长,东西窄,西北高,东南低,绝大部分地区为戈壁滩。

全市平均海拔400米左右,最低点在艾里克湖,海拔250米左右;

最高点是独山子山海拔1283米。

2、克拉玛依市主要河流有白杨河、克拉苏河、达尔布图河、玛纳斯河,独山子有奎屯河,均为内流河。

湖泊有艾里克湖。

克拉玛依市全境大部分地区为戈壁荒漠,从南到北,土壤分布依次为棕钙土、荒漠灰钙土和灰棕色荒漠土。

3、克拉玛依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1℃,无霜期225天,平均日照时数2705.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8.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达3008.9毫米。

4、克拉玛依市森林覆盖率为3.5%,主要是胡杨次生林、梭梭、红柳等荒漠灌木林。

全市植被较好的地区是白杨河流域。

河流两岸的河滩地带生长着大片胡杨林和红柳。

在小拐、大拐、乌尔禾等地区,因地势低,土质细,经常积水,生长着大片芦苇、芨芨草、狗尾草等。

5、克拉玛依市境内主要野生动物有鹅喉羚(黄羊)、野兔、野猪、盘羊、狐狸、蜥蜴、野鸡、野鸭、天鹅、麻雀、布谷鸟以及狼、鼠、蛇、蟾蜍、黄鹂、喜鹊、百灵、鹰、乌鸦、斑鸠、蚜虫、蚧壳虫、红蜘蛛、天牛、步甲、蝗虫、瓢虫、芽茧蜂、蜜蜂等;

家畜有绵羊、山羊、骆驼、牛、马、猪、鸡等鱼类资源有鲫鱼、鲤鱼、草鱼等。

野生植物主要有胡杨、榆树、沙拐枣、沙枣、梭梭、铃铛刺、枸杞、芦苇、香蒲、红柳、白刺、芨芨草、羊茅、赖草、苍耳、针茅、白茅、蒲公英、羊栖菜、珍珠猪毛菜、假木贼、粉色苣、黄芪、郁金香、贝母、党参、乌头、柴胡、大黄、甘草、肉苁蓉、锁阳、地肤、大蓟、小蓟、苦豆子、牛蒡等。

6、克拉玛依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大、油层浅、质地优良,是克拉玛依的主要矿产资源。

油气田分布横向连片、纵向叠合,由多种油气层系和油气藏类型组成,便于开采、加工、运输和使用。

此外,克拉玛依市还有天然沥青、煤、石膏、石灰石、芒硝、盐、石棉、水晶、耐火材料以及烧制砖瓦和超轻陶粒的黄土、砂石等建筑材料。

12、节日风俗:

克拉玛依水节 节庆时间:

每年8月上旬节庆内容:

首届克拉玛依水节于2000年举办。

每年8月,克拉玛依市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文化活动,拉开水节帷幕。

节日期间,除了一系列的物资交流、商贸洽谈活动外,还举行美食节、摄影展、水上竞技等活动,以吸引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

13、娱乐:

1、克拉玛依城市建设较为完善,极具现代气息,城区不大,但街道宽阔整洁,绿树成荫,时常可见蓝天白云,空气质量较好,既有边疆小城的宁静,又有现代都市的激情与活力。

市内夜总会、酒吧、茶座、KTV、斯诺克、保龄球馆等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比比皆是;

体育馆、田径场、射击场、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场地和体育运动设施,也相当完备。

2、克拉玛依的夜景是非常迷人的,市区的人民广场、九龙潭、水上公园、克拉玛依河大桥等等,都是放松心神,娱乐休闲的绝佳去处。

14、购物:

市中心人民广场附近的准噶尔大街,是克拉玛依最繁华的地段。

这里商家云集,店铺林立,各种高、中、低档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既有来自沿海和内地的时髦商品,又有新疆当地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商品如艾德莱斯绸、新疆小花帽等,而商业街区附近各种文化娱乐场所配套齐全,并有大片的广场绿地,融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是旅游度假、休闲放松的绝佳之地。

15、特产:

1、花帽,维语称之为“朵巴”,系维吾尔男女老幼都喜爱佩戴的帽子,这小花帽呈四楞圆顶状,不但实用,而且是一种具有装饰美感的工艺品。

花帽上,一般用黑白两色或彩色的丝线绣出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

花帽既是维吾尔人日常生活必需,又是馈赠亲朋好友及贵客嘉宾的珍贵礼品。

如今,小花帽不仅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工艺品,而且畅销国内外市场,成为重要旅游产品。

2、艾德莱斯绸维吾尔族妇女十分喜爱的丝绸料,以色彩绚丽、鲜艳著称。

用色反差大,对比强烈。

它常用翠绿、宝蓝、黄、青、桃红、紫红、桔、金黄、艳绿、黑、白等色;

图案结构细腻、紧凑、严谨,色彩强烈、透明、逼真,再现了大自然中光和色的美感。

艾德莱丝绸质地柔软,富于弹性,轻薄柔韧,美观华丽,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民族文化特色,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青睐。

现在人们不仅把艾德莱斯绸视为衣料,还有不少人把它作为工艺品买回去制作成室内装饰品。

克拉玛依市概况及50年发展成就

一、基本情况

  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勘探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石油工业城市。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意思,因城区东北角的黑油山天然冒油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

克拉玛依1958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建市,1982年2月16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设区的地级市。

下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区,乌尔禾、小拐两个乡,12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6、137两个团场,总面积9500平方公里。

克拉玛依市居住着汉、维、哈萨克等38个民族,总人口34万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76.5%,少数民族占23.5%。

克拉玛依区是克拉玛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克拉玛依有石油、天然气、天然沥青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世界上较为稀缺的环烷基原油。

境内有世界魔鬼城、白杨河大峡谷等45处高品位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世界魔鬼城已成为新疆旅游北线上三大热点景区(天池、世界魔鬼城、喀纳斯湖)之一。

有1000余万亩土地资源和10余万公顷的天然草地和林地,生长着鹅喉羚(黄羊)等40余种野生动物和胡杨等近40种野生植物。

  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克拉玛依市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在“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建成独山子石化、克拉玛依石化两大国家级的石油石化基地,并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石油新城。

在石油工业的强力推动下,克拉玛依市地方工业、大农业、第三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一环,被誉为中国西部“璀璨的宝石”、“戈壁明珠”和“沙漠美人”。

  二、发展成就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96.3亿元,比1978年增长5.7倍,比建市初期的1958年增长32倍,占自治区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6万元,在自治区名列前茅。

  石油工业是克拉玛依市的支柱产业,是克拉玛依发展的重要支撑。

克拉玛依石油开采起步于独山子油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者加快了石油地质勘探的步伐。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1号井喜获工业油流,宣布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

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生产正式列入国家计划,投入规模开发,当年生产原油33万吨。

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石油工人的艰苦努力,克拉玛依石油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相继开发建设了以克拉玛依油田为主的百口泉、夏子街、火烧山、彩南、石西、陆梁、盆五等25个油气田。

1960年,原油产量达到164万吨,占全国当年原油产量的39%,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

1980年达到391万吨,开始了24年的持续稳定增长;

1990年达到680万吨,连续14年稳居中国陆上油田第四位。

2002年生产原油1010万吨,天然气20.2亿立方米,建成了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

截止2004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69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736.62亿立方米(气层气),探明率分别仅为20.58%和3.5%;

累计生产原油2.14亿吨、天然气315.3亿立方米。

拥有原油生产能力1172.24万吨/年,天然气生产能力14.23亿立方米/年(气层气),为中国石油增产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炼油化工工业稳步发展,独山子和克拉玛依两座炼油化工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000多万吨。

今天的克拉玛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一体化石油石化工业体系,已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工业的重要基地、新疆最大的石油石化工业城市、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举足轻重的城市。

200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25亿元,与1958年和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72.6倍和12.5倍;

工业增加值达到251亿元,比1958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72倍和7.8倍。

主要工业产品大幅增长,2004年,原油产量达到1111万吨,与1958年和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30倍和2.1倍;

天然气产量25.5亿立方米,比1958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751倍和9.2倍;

原油加工量达到732.7万吨,比1958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1倍和4.2倍;

汽、煤、柴、润四大类产品产量达到489.3万吨,比1958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6.6倍和4.4倍;

生产乙烯25.4万吨,比建成初期的1996年增长1.1倍。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获得较大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四年名列全疆第一。

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比1978年增长19.6倍。

大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亿元,比1978年增长35倍。

旅游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石油工业游、魔鬼城自然风光游、农业观光采摘游、漂流探险游等大批城市特色旅游线路,全市旅游企业达到112家,2004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65亿元,旅游接待26.3万人次,跨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并成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招商引资工作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市长分工责任制和项目负责制,2004年,全市招商引资共落实已开工项目112个,比上年增长72.3%;

共落实到位资金11.06亿元,增长85.4%。

2004年,克拉玛依市被评为西部大开发新疆投资环境最佳城市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税收入增长较快,2004年完成税收65.1亿元,其中国税54.7亿元,占自治区七分之二多,地税10.42亿元,占自治区地税收入的11%。

地方财政收入21.3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30倍。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52.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81元,分别比1981年增长15.6倍和22.8倍,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由1981年的60%降至目前的34.7%,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二)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名优产品产销两旺

  改革开放以来,克拉玛依市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科技兴油”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市有4家石油、石化专业科研院所,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和4个分站,党政管理、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类人才达4.3万人,是建市初期的18倍。

有国家级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人,省部级专家28人,形成了以石油石化科技为主体,医疗卫生、园林、生态农业、林纸业、肉牛养殖业等地方科技快速发展的局面。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攻关的科研领域确定科研项目,重点发展油气勘探新技术、老油区挖潜增效新技术、炼油化工和精细化工技术及现代信息应用技术,提高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效率。

积极跟踪、研究、引进、消化世界先进的石油工程技术,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人员的科技水平,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争取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

到目前为止,全市有近50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0余种产品获省部优产品称号,有力促进了克拉玛依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新疆石油管理局坚持把发展特色技术和打造精良装备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全过程欠平衡钻井技术、深井测试技术等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系列产品和配套技术,并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

目前,新疆石油管理局在站稳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国内市场以塔里木盆地为重点,辐射吐哈、青海和长庆油田,并积极参与西气东输工程施工建设。

国外市场以实施海外工程承包、技术服务、劳务输出等项目为重点,先后有钻井、测井、施工建设、勘察设计、采油工艺、录井、井下作业等行业走出国门,在中亚、中东、南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十多个国家开展技术服务和施工建设。

国际市场收入由重组初期的0.5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52亿元,增长7.8倍。

外部市场收入占全局总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6.3%提高到2004年的13%。

  新疆油田公司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一批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立起了公司信息管理和标准体系,完成了数据库建设,研制投产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空间数字平台和业务桌面化平台,数字油田已具雏形。

  独山子石化公司本着“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的原则,独立研制开发了船用系列油、全封闭冷冻机油等名牌主导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成为我国船舶专用油独家供应商和高档润滑油、清洁燃料、聚烯烃专用料生产基地。

产品畅销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中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天山牌”产品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改善人民生活最具影响力著名品牌”。

  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研制开发的±

500KV以上的高压直流输电换流变压器绝缘油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是中国超高压变压器油和150BS高粘度基础油的唯一生产商或供货商,目前已占据国内50%的市场份额。

改性沥青工艺属国内首创,产品投入市场反映良好。

水工沥青、脱钙剂等产品已应用于三峡工程、苏丹炼油厂等国内外多项重点工程。

润滑油产销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名的水平。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克拉玛依市城市建设从1958年建市到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单一的石油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既是矿区型城市,又是城市型矿区,城市规模小,建设速度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不健全。

由于没有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的随意性大,布局不合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88年和199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两次批准克拉玛依市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2000年,建成每年向克拉玛依供水4亿立方米的国家大Ⅱ型引水工程,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照“一年一变样、五年变大样、十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同步进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50条,总长度419.5公里。

完成国道217线克拉玛依至独山子段改造,正在实施省道呼克公路改造。

机场迁建工程今年将全部完工,奎—阿铁路奎屯至克拉玛依段已进入预可研阶段。

住宅建设发展迅速,1958年,全市住宅面积只有32.5万平方米,且大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截至2004年底,全市住宅建筑面积557.94万平方米,人均18.59平方米。

电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固定电话17.35万户,移动电话20万户(含4万小灵通用户),宽带用户达1万户以上。

  克拉玛依市以开展植被保护和治理“三废”为重点,全面展开环境保护工作。

先后实施了荒漠植被保护、天然林封育和湿地保护工程,建立了6万公顷荒漠原生植被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封育面积达到2000公顷,天然草场改良4667公顷。

随着引水工程的竣工通水,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和生态防护大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同时,加强企业污染治理,加大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日处理10万方的污水处理厂和550吨的垃圾处理场、3吨的医疗垃圾处理设施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行。

截至2004年底,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6.31%;

建成区绿化面积1498.86公顷,绿地率33.95%,公共绿地面积222.7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8.82平方米;

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9.0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

在自治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克拉玛依市连续14年名列前两名。

2003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目前克拉玛依市正在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四)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教育事业取得突出成就。

建市之初,全市仅有2所小学,且学校校舍简陋,办学条件很差。

到2004年,全市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培训学院(技校)、电视大学、党校(行政学院)及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有各类中小学54所、幼儿园26所,教职工近万人,在校学生总数近6万人、在园幼儿7300多人,初步形成了幼儿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及职前职后培训等相互衔接的完整的教育及职工培训体系。

“九五”期间,克拉玛依市顺利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合格市”验收,并在普及普通初中升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2004年,全市小学生入学率和合格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率达99.4%,高中毕业率达89%,普通初中升高中率达80%,普通高考民汉综合上线率达88.6%。

目前,全市总人口中,拥有中专及以上学历者达65000多人。

1958年建市前,克拉玛依市没有专业文艺团体,没有艺术教学和研究机构。

 

2004年,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学艺术家协会10个,各类文化场所139个。

闭路电视主干线都改造为光缆,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广播电视部门开播了汉、维等语言的广播电视节目,各族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2004年,全市公开出版的报纸有7种,公开出版的期刊有3种,内部出版物8种。

全市有体育活动场所970处,包括大型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球场等。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市、防治结合的医疗、卫生、防疫三级网络。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0个,床位数1640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83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18名,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数2.05张。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4年创造了5300个岗位,实际上安排就业人员41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1.7%,在全国都是非常低的。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做好了“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做到了应保尽保。

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努力构建扶贫帮困网络,解决困难群体“三就一保一住”,做到“扶贫、助学、帮残、助孤、助医、解困”。

其中,在助学方面,考入大中专院校贫困生和高中、初中、小学贫困生全部获得救助,达到“四个100%,这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体基本的生活、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14645”体系,即坚持一个根本,立足四块阵地,瞄准六大目标,打造四个品牌,做到五个到位。

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核心工程、形象工程、繁荣工程、育才工程、温暖工程、平安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以抓工程建设的方法抓精神文明建设,突出重点,推动了全面工作。

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时解决了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通过对1219青年钻井队、“三八”女子钻井队以及王光荣、王继谔、王延明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