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8721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永词两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柳永词两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柳永词两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柳永词两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柳永词两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永词两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柳永词两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永词两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柳永词两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多写闺情,调脂弄粉,词境狭窄。

西蜀词人韦庄独树一帜,于闺情中糅入离愁,词风清丽。

南唐后主李煜以亡国之恨入词,造就了词旨的突破。

宋初词坛承袭晚唐五代风气,晏殊、欧阳修的词作渐渐脱离脂粉气息,清新婉约。

失意文人柳永是宋代创作慢词长调的第一大家,混迹于歌楼舞榭,以市井风光、切身感受入词,丰富了词的容量和表现力。

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苏轼词风格多样,清新俊逸者有之,刚健豪放者更著。

苏轼打破诗与词的界限,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以词言事、说理、抒怀(怀古、感旧、记游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促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词境得以开拓。

南宋国运式微,词坛慷慨悲壮、低迷感伤情绪交织。

李清照是经历南渡悲苦的爱国女词人。

词篇多抒发个人不幸遭遇,蕴涵着家国兴亡的感慨。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把词引向更宏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以文句填词,以史论入词,古往今来,不拘一格,爱国情怀最著。

与苏词相比别开风气:

豪放里又添了屈原“美人香草”式的韵味。

南宋后期词坛,一变而为西风残蝉的悲凉气息。

姜夔是杰出代表。

姜词历来以清妙秀远见称,意境幽清,情怀落寞,生发出一种令人感喟不已的艺术魅力。

另有蒋捷、周密等人,为遗民词人,亡国之痛,身世之感,往往以比兴手法寄托于笔端,词作包蕴深沉而意绪衰飒,撼人心魄。

二、导入:

北宋词人柳永,有人说他是浪迹江湖的游客,有人说他是出没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有人人他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也有人说他是创作发展宋词的巨匠,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作者了解

柳永大约在公元1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

“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

“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

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他们家三兄弟(三复、三接、三变)都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

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女子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两百多首。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诵读《望海潮》

(1)师强调诵读基本要求:

吐字清晰、读音正确、普通话标准、有节奏停顿、有一定情感基调等。

(2)学生齐读、师范读。

五、课文研读

(1)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罢这首《望海潮》,十分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入侵南宋之志。

请同学一齐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样个问题:

(2)词中的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直指杭州的野心?

(学生齐读《望海潮》)

示例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

“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烟稠密,财货聚集,故曰:

“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所以“自古繁华”。

这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

(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

示例2: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市列……豪奢。

”——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满柜,竞,竞相,“列、盈、竞”说明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

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

(如果没有人继续回答,老师引导:

除了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示例3: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

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

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烟,水雾,细雨迷蒙之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柳丝细嫩,稠密,飘渺,如梦如幻,例如: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代诗人高鼎,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参差十万人家,参差,房屋楼阁高低不齐,城市人气旺,人们都乐意在此安家,说明百姓安居乐业。

(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

如果没有就启发:

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

示例4;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

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

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

“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

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

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

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示例5: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

(如果学生将示例4和示例5一起说出,教师可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这两个不同景点的特点,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

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

老师也可以适当点评:

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

示例6: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写的是地方官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

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

(根据写作背景,注解2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可能会有学生说这一句,如果他先在前面说,教师就接着问:

是的,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

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作者)。

那么,地方官的活动是以什么为背景?

或者说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

——因为他把杭州治理得很好,政绩卓著。

老师:

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他治理有方呢?

就引导学生对其他句子的关注。

示例7: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弄,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泛,歌声荡漾,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回响。

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互文见义,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富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

)(如果学生将示例6和示例7一起说。

老师就点评说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

)(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说这两句,教师就借机问:

地方官为什么这么悠闲自在志得意满?

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

——应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优雅。

那么,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裕到底在哪里体现出来呢?

引导学生找前面的写景句或者描绘都市繁华的句子)

(3)、总结概括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3)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上片)

总写分写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钱塘自古繁华——有长期繁盛的历史——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下阕)

西湖湖山之美百姓生活愉悦长官生活休闲祝愿官员

教师总结过渡:

作者仅用了寥寥数笔就将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荡,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确是从中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受,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文字运用的精炼。

在诗词鉴赏中,把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也是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

(4)、选择一两个词语,然后结合原词发挥想像,写一段文字来描绘杭州的胜景

示例:

胸怀锦绣气自华。

西湖已向所有的人敞开,西湖的人文气息使杭州繁华而不轻浮。

显然这里的人更有理由骄傲,他们和西湖一起迎接晨光,一起送走夕阳,他们可以滋润地生活在平凡的简单日子中,他们的日子又和西湖一同展示给外来的人。

这是世俗的天堂,现代和传统坚硬的碰撞并没能让它走样,它有深厚底韵含蓄的温柔力量,这诗意散淡的日子每每让外来的人羡慕和向往。

  不管什么季节,不管什么天气,西湖的诗情画意随处都是,你留神也会绊着你,千年的才情熬成的芬芳能呛得你不敢胡思乱想。

只要一不小心想起哪个古人或脑子里冒起一句诗词,你就会跌进湖中翻腾,就会在陈年的知识和稠腻的情感中犯懵。

这里美文佳句、名流痕迹繁密,无处能比。

如果你知道的不少又总想知道,还没到这儿你就疲劳了。

这就是西湖——挂在江南胸前的一块老玉,看惯了多少秋月春风,被多少人的故事滋养的这般温润。

《雨霖铃》

一、导入新课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

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

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

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

分别痛苦。

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三、解题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

让学生划出停顿(/),并强调朗读要点:

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

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

上阕: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

下阕:

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

五、诗词赏析:

(一)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补充:

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寒蝉、长亭、(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长亭:

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

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教师总结:

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

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互相交融,真可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长亭送别时的情景是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

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

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

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矛盾:

留恋←→催发 

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表达了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

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倾诉,只好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

在这里词人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4、上阕的结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二)赏析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题: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

伤离别。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

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凄凉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结合背景: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

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

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

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

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

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

词人为什么喝酒?

“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

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

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杨柳”的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

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

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晓风残月”的意象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

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

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

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从而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问:

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

为什么呢?

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

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4.下阕开头两句在全词的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重要作用?

从结构上看,上阕末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束,也是下阕写离别之理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孑然一身的离人怀着无比寂寥惆怅的心情,怎能不由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

这就很自然地有了下片首二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阕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用议论揭示出离别之理,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从内容上看,“伤离别”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

然后层层加码,极言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三字,映射开头三句,前后照应,“更那堪”三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

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六、归纳写法特点

1.情景交融

上面已经指出,“寒蝉凄切”应作一句读,因为这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

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

这正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2.虚实相生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

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

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读完下片再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原来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竟如此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3.铺叙点染

点染是画家作画的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

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如:

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

作用:

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七、比较鉴赏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拦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同样是都是写离愁的名作,两词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并分析两词艺术特点的同异。

这两首词虽然都是写愁,但是《踏莎行》属闺怨别情一类传统题材,通过写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抒发了浓重的离愁别恨,《雨霖铃》则是写作者离开京城,告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自己的遭遇和压抑的愤懑。

《踏莎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春色之美,然后通过“摇征辔”一转,由春色之美转出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情境之间失去平衡来震慑读者的心灵,而《雨霖铃》是先写别景别情,而后设想别后相思,词以当前景物起兴,铺叙了时间地点及分手时难舍难分的情景,下片写男主人公设想别后的情景,伤别而适遇清秋,于是更加伤感,乃以“今宵”两句设想将来,虚景实写,接着直接言情加重离别之意,二者都是寓情于景,但是前者注重以乐景衬哀情‘先扬后抑;

后者则注重以当前景物起兴,为抒发情感做铺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