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学年考试高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8603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州市学年考试高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荆州市学年考试高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荆州市学年考试高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荆州市学年考试高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荆州市学年考试高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荆州市学年考试高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荆州市学年考试高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州市学年考试高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荆州市学年考试高二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美国依照英国的模式走“自由放任”的路,可是在20世纪,它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实行大规模的国家干预。

其次,各国的制度是不同的,就拿人们最关心的政治制度来说:

英国的君主制相当特别,英国人对君主的热衷也同样特别;

英国的议会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这就使英、美之间的差异更加显眼。

至于选举的方法,英国人采用“领先者获胜”,美国人发明“选举人制度”,可是两者都背离“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这个原则据说是民主制度的出发点。

说到“三权分立”,真正在实践中遵循“三权分立”的只有美国一个国家。

经济和社会制度就更不同了,比如说,欧洲国家喜欢福利制度,北欧国家尤其如此;

美国却把福利看作是懒惰的温床,因此当奥巴马进行医保改革时,他被斥责为“社会主义者”。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也是因“国”而异的,由此我们发现:

凯恩斯是由心怀福利理想的英国制造的,弗里德曼则由个人主义当道的美国生产。

最后,西方国家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换道路与制度,比如:

英国从“自由放任”到福利社会,法国从革命道路转向改革;

美国改变种族歧视的政策,至少在法律上承认了种族平等。

这些都说明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也会有不同的社会形态,文明的多样性是一种常态。

文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同样是选举政治,印度把种姓制融入了现代政党;

日本则是自民党独大,门阀政治世代相传。

同样是市场经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令整个世界大惑不解;

而美国那种以美元霸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有几个国家可以复制呢?

所以我们说:

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特征。

(摘编自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是指发生在西方的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全方位的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航海运动等都属于“现代化”。

B.各国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

在工业革命中,英国走“自由放任”的路,德国则“另类”的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C.英、美两国现代化的道路曾经有相同之处;

但政治制度上的差异却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君主制、议会制、总统制等方面。

D.欧洲国家喜欢福利制度,北欧国家尤其如此。

英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换道路与制度,从“自由放任”变换为福利社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西方确立霸权地位、众多文明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以“现代化”为工具的“现代化”运动在全球开启了文明复兴的过程。

B.现代西方国家己经普遍完成了现代化,都是现代国家。

但文明的多样性在西方国家范围内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C.美国是实践中真正遵循“三权分立”的国家,但美国人的选举办法背离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所以美国并不是一个民主国家。

D.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印度和日本的选举政治、中国和美国的市场经济都各不相同,这种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利制度和医保改革是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当奥巴马进行医保改革时,他被斥责为“社会主义者”。

B.几个主要西方国家的制度(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各有不同,这种不同说明即使在“西方”国家范围内文明也具有多样性。

C.美国从“自由放任”到实行大规模的国家干预,从种族歧视到在法律上承认种族平等,说明在同一个国家内也会有不同的社会形态。

D.“西方”国家之间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的制度,国家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道路与制度的不断变换,都说明文明的多样性没有消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琰,字廷信,绛州人。

父铨,进士,陕西右参议。

琰举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十七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

弘治初,进员外郎。

历固原兵备副使。

练士卒,广刍粟。

历九年,部内晏如。

迁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

正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迁刑部右侍郎。

陕西游击徐谦讦御史李高。

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

琰往按,直高。

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瑾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准、扬诸府。

六年,转南京刑部侍郎。

明年,贼刘七等将犯江南,王浩八又入衢州。

进琰右都御史,巡视浙江。

至则七等已灭,浩八听抚。

会宁、绍濒海地飓风大作,居民漂没万数。

琰出帑金振救,而大筑萧山至会稽堤五万余丈。

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八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

遂城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境内以靖。

复命总督漕运,七疏乞归。

世宗嗣位,起故官。

凡三督漕,军民习其政,不严而肃。

琰性清俭,饭惟一疏。

每到官及罢去,行李止三竹笥。

寻加户部尚书。

嘉靖元年,召拜工部尚书。

其冬,改南京兵部,加太子少保。

未浃岁,屡引年乞体。

加太子太保,乘传归,有司岁时存问。

又九年卒,年八十有四。

赠少保,谥恭介。

子滋,以进士授行人。

谏武宗南巡,杖阙下,谪国子学正。

嘉靖初,历兵部郎中。

率同官伏阙争“大礼”,再受杖,谪戍榆林。

兵部尚书王时中等言,琰老病呻吟,冀父子一相见,乞改调近卫。

不许。

十五年,赦还,卒。

赞曰当正嘉之际士大夫刓方为圆羔羊素丝之节浸以微矣陶琰清操峻特卓然可风。

(选自《明史·

陶琰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赞曰/当正嘉之际/士大夫刓方为圆/羔羊素丝之节浸以微矣/陶琰清操峻特/卓然可风。

B.赞曰/当正/嘉之际/士大夫刓方为圆/羔羊素丝之节浸以微矣/陶琰清操峻特/卓然可风。

C.赞曰/当正/嘉之际/士大夫刓方为圆羔羊/素丝之节浸以微矣/陶琰清操峻特/卓然可风。

D.赞曰/当正嘉之际/士大夫刓方为圆羔羊/素丝之节浸以微矣/陶琰清操峻特/卓然可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为省一级考试。

一般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中试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B.漕运,一般指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运输方式。

漕运保证了京城和军队所需粮食,历代皆为国之“要政”。

C.明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为“第二年”,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等。

D.丈,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

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部位或某动作来命名长度单位,如咫、尺、寸、扶、步、寻、钧、锱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琰在任刑部右侍郞时,刘瑾的党羽徐谦诋毁御史李高。

陶琰前往查勘,秉公而办,还李高清白,却触怒了刘瑾,被其借故革职。

B.正德七年,浙江沿海飓风肆虐,淹死的居民数以万计。

陶琰积极赈灾,修筑堤坝,加强城防,平息匪患,保障了浙江百姓的安宁生活。

C.陶琰曾三次总督漕运,位高权重,却生性清廉节俭。

每顿饭仅有一盘素菜,每上任和离职,身无长物,往来行李只有三个竹箱子。

D.陶琰所处的时代,官场日趋腐化败落,陶琰却出淤泥而不染,秉承操守,不畏权贵,曾因劝阻明武宗南巡,而受到杖刑。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练士卒,广刍粟。

(3分)

(2)加太子太保,乘传归,有司岁时存问。

(3)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范晔《张衡传》)(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旅宿淮阳亭口号①

张九龄

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

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

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

宿扬州

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寒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光连星汉,水郭帆樯迈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②。

【注】①口号:

与“口占”相似,表示随口吟成。

②迷楼:

隋炀帝在扬州的行宫,楼中千门万户,复道连绵;

有误入者,终日不得出,为扬州胜景。

8.张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分)

9.古人把银河称为天河、银汉、星河、星汉、云汉等,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银河”,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4)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5)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6),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

(25分)

陌生人来信

卡尔

在过去的几年里,梅女士每个月都会收到一张精致的明信片。

每收到一张,梅女士都会把它放到自己的纪念相册里。

但梅女士直到现在都不知道是谁在给她寄明信片,寄信人又是如何得知她的住址。

每想到此,梅女士不免有些困惑,因为她实在猜不透寄信人的目的何在。

不过困惑之外,梅女士又感到莫名的惊喜,她觉得这些事情是冥冥之中就注定的。

即便她不知道寄信人是谁,但梅女士越来越相信,她非常幸运地成了某个陌生人的情感寄托。

梅女士几年前就退休了,退休之后就在小镇经营着一家书店。

平常日子里,书店里只有她一个人。

有人来买书还好,她可以趁机跟别人聊一聊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可以和别人摆一摆文史哲、琴书画,以书为媒介,搭建起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这样,一来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二来可以打发无聊的时光。

但是,绝大部分时间,她的书店是很少有人光顾的,现在买书的人少,读书的人就更少。

再说大家都那么忙,谁有时间和一个老太太闲聊呢?

即使有能够聊上几句的,也是话不投机,难以聊到一块。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梅女士时常被突如其来的孤独感所包围。

丈夫去世多年,儿女们经常不回家。

每当夜幕降临,梅女士都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绝望感,甚至觉得生之无趣。

突然有一天,一张明信片不知从哪里寄到了她的书店,上面只写了一句话:

“孤独的世界里,有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你抱团取暖?

”落款写着:

“你好,陌生人。

”梅女士仿佛听到某种声音在呼唤着她,她告诉自己要好好地活下去。

往后的每个月,梅女士都会收到一张来自陌生人的明信片,明信片上记录着陌生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日常琐屑,到该帮的还得帮、该做的还得做等生活感悟;

从什么地方又挖出一只巨贪大老虎的欢呼,到哪里又出现了一种叫塞卡的新病毒的担忧……明信片上这些繁杂零乱而又精彩纷呈的琐事,就像一出演不完的电视连续剧,给梅女士的生活带来了期盼,也带来了生机。

梅女士猜测陌生人应该也跟自己一样孤独无助、惶恐不安,急切地想找个人倾诉内心的想法。

陌生人会把自己遇到的很多有趣的事情告诉梅女士,梅女士也从这些趣事中发现了不一样的人生。

渐渐地,梅女士感觉她和陌生人似乎已然成了各自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分割了。

如果梅女士很长时间没有收到陌生人的明信片,她就会担心起来,害怕陌生人出了什么事。

而一旦明信片到来,梅女士就觉得自己重新活了一次。

有一次,梅女士的家人无意间发现了这些明信片,以为梅女士在谈黄昏恋。

梅女士连忙否认,但家人并不相信。

梅女士没有再说什么,因为她不愿意把她和陌生人之间的秘密告诉别人,生怕会破坏了那份温暖而又神秘的美好。

梅女士非常想跟陌生人见上一面,但她又不知道陌生人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连个联系方式都无从知晓。

梅女士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也许陌生人一开始就没打算见面,又或者陌生人有什么别的难言之隐吧。

1月末将至,陌生人的明信片还未到来。

梅女士有些忧虑,害怕真的出了什么事。

整天茶饭不思,精神萎靡。

正担心着,明信片悄然而至。

明信片上写着:

“这大概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寄明信片了,感谢你这么些年不厌其烦地接收我的明信片,分享我的生活点滴。

不过这次医生说我没有多少日子了,能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跟你倾诉我的故事,我已无憾。

孤独的世界里,总有一个人与你抱团取暖。

谢谢你!

”落款是:

“再见,陌生人。

”梅女士看完,眼前一黑,瞬间觉得自己将要失去很多东西,很想大哭一场,但她忍住了。

她想,如果陌生人在场,大概不愿意看到她伤心的样子。

不久,梅女士将自己书店的名字改成了“陌生人来信”。

她依然日复一日地守护着书店,也在等待着什么。

也许某个陌生人的明信片很快就会到来,又或者从此杳无音信,但终究会有个结果。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1期,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自始至终设置悬念:

陌生人为什么要给梅女士寄明信片?

为什么不留下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

陌生人寄完最后一张明信片怎样了?

以后还会有人给梅女士寄明信片吗?

这些悬念的设置起到了吸引读者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B.梅女士第一次收到陌生人充满温馨的明信片,觉得仿佛听到某种声音在呼唤着她,她告诉自己要好好地活下去。

说明她得到了知己,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C.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的情感,梅女士看完陌生人寄给自己的最后一张明信片,倍感失望痛苦,就是用细腻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

D.梅女士和陌生人交流多了以后,就觉得双方似乎已然成了各自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分割了,可见同病相怜的他们,都从对方那里找到了情感的寄托,有了心灵和精神上的一份默契。

E.陌生人在寄给梅女士的最后一张明信片里说:

“孤独的世界里,总有一个人与你抱团取暖。

”是劝慰梅女士,自己虽然不能再给你寄送明信片了,但请相信,还会有人像“我”一样关心你,给你送去温暖和关怀的。

(2)梅女士从陌生人的来信中收获到了什么?

请根据原文内容,简要概括。

(3)小说结尾处说“也许某个陌生人的明信片很快就会到来,又或者从此杳无音信,但终究会有个结果”,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从陌生人给梅女士邮寄明信片一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曹靖华:

不涉官场的翻译大家

王幅明

曹靖华原名联亚,6岁随父到离家30里外的朱阳关义校读书,几年之后考上县城的高等小学。

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河南省立第二中学。

中学毕业后,因无钱续学,他便决心去上海谋生。

经举荐,他在泰东图书局谋得一名校对员的差事,这使他得以在工作之余,有机会接触阅读各种书稿。

后又经蒋光慈介绍,到安徽青阳县大通镇和悦洲女子小学任教。

12月末,辞去教职重返上海,考入新成立的渔阳里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同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五一”节后,学校突然通知一部分同学拍半身照,置装,准备去苏联学习。

这消息实在出乎意料,大家都很兴奋,向往已久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在东方大学虽只有一年,却是曹靖华终生难忘的一段岁月,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方向。

因水土不服,身体一直生病,1922年夏,曹靖华经申请批准回国。

12月,他接到韦素园自北京写给他的信件,重返北京,进入北京大学当俄语系的旁听生。

除旁听俄语外,曹靖华坚持在沙滩红楼的北大文学院听鲁迅先生讲中国小说史。

曹靖华与鲁迅的合作始于1925年春天。

为协助苏联汉学家王希礼(瓦西里耶夫)翻译《阿Q正传》,他开始与鲁迅通信。

当时,曹向王希礼推荐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王读后赞不绝口,立即着手将它译成俄文。

曹靖华把翻译中遇到的疑难列举出来,写信向鲁迅请教,鲁迅复信详细解答了问题。

11年中,他们之间的通信多达292封。

他把鲁迅给他的书信,看作“天地间仅有的一份珍宝”,总是随身携带,精心珍藏。

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曹靖华用汝珍、亚丹等化名与鲁迅保持通信联系,把鲁迅的大量作品推荐给苏联作家。

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把介绍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当作庄严的革命任务,把它比作“给起义了的奴隶偷运军火”。

曹靖华充当了“偷运军火”的马前卒。

他翻译的作品,鼓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读者投入革命的洪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抗战时期,从太行山区敌人包围中出来的革命青年把一本油印的苏联小说《第四十一》送给译者曹靖华,告诉他,战士们遇到生死关头,随身携带的一切都可以抛弃,惟独这本书和枪留在身边,或者冲出重围将它们带走,或者同归于尽。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曹靖华上完最后一课,便离开了北平。

深秋到达西安的西北联大任教。

夏天,西北联大因战事紧张,由西安迁到汉中。

一天,忽然得到电报,曹靖华连夜赶赴武汉见到周恩来。

周恩来说急需翻译人员,希望曹靖华到任。

曹靖华服从党的调遣,1939年春天,曹靖华离开西北联大,带着一家四口,越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最后到了重庆八路军办事处。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专门向曹靖华征求意见,问他同不同意到文化部工作。

他对总理说,只愿在学校做一名教授。

周总理尊重他的选择。

革命成功了,他要想谋个官位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为自己定下的底线是绝对不涉足官场。

他认为教书才是他的本色。

50年代初,院系调整,他由清华大学调入北京大学。

当时,北大尚无俄语系,俄语仅是设在西语系的一个组——俄语组。

1951年7月,才正式建立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曹靖华出任系主任。

也可以说,他是北大俄语系的创办人。

他在北大一干就是30多年,系主任职务直至1983年才卸任。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由冯雪峰和邹鲁风当介绍人,曹靖华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结束了党外布尔什维克的历史。

整个50年代,曹靖华多次出访苏联,承担了中苏友好文化使者的角色。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曹靖华首当其冲受到迫害。

先是被关押起来,接着是戴高帽子,挂牌子游街,不批斗时就到臭水坑劳动,打扫厕所。

曹靖华生性耿介,刚正不阿,对于那些诬陷和诽谤之词,他据理驳斥,坚持一字不写所谓揭发材料。

虽然年已古稀,身体衰弱,但在极端困境中还时时关心别人。

那时,他每月只有十几元的生活费,依然坚持按文革前的工资比例交纳党费。

坚持记日记,后来被诬为“变天”账抄走了。

(选自《名人传记》2015年第12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1987年5月15日,苏联国立列宁格勒大学学术委员会授予曹靖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苏联驻华大使特罗扬诺夫斯基在北京医院代表列宁格勒大学向曹靖华颁发了学位证书,宣读校长梅尔库里耶夫的信,并致祝词。

1987年8月8日,在北京医院举行授勋仪式。

曹靖华接受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的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苏联驻华大使特罗扬诺夫斯基宣读授勋令,北大副校长罗豪才、作协党组书记鲍昌参加仪式,齐赫文斯基院士等致电祝贺。

(选自《曹靖华生平年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曹靖华年轻时留学苏联,后翻译俄文作品,抗战时期担任翻译,解放后在北大创办俄语系,晚年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获各国人民友谊勋章,一生与苏联结下不解之缘。

B.曹靖华把鲁迅先生回复给他的书信,看作“天地间仅有的一份珍宝”,说明他对鲁迅的文学才华钦佩之至。

C.从敌占区突围的革命青年,身上都携带着一本曹靖华翻译的苏联文学作品《第四十一》,他们认为什么都可丢弃,惟独这本书和枪不能丢,表现出革命青年对曹靖华的信任与敬重。

D.新中国成立后,曹靖华有条件、有机会弃教从官,但他决意不涉足官场,他认为教书才是他的本色,这表现出曹靖华廉洁自律、洁身自守的性格特点。

E.曹靖华虽然入党较晚,但他始终忠诚中国共产党,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文革时期,即使遭受非人待遇,也依然保持共产党人刚直不阿的本性。

(2)为什么说曹靖华是“偷运军火的马前卒”?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革期间,曹靖华深受迫害,横遭诬陷,但他对党、对革命事业的信念却坚定不移,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4)〖ZK(〗作为一位翻译和研究俄罗斯文学的教授、学者,曹靖华为什么能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前合后偃完璧归赵迤逦哀声叹气B.羽扇纶巾舞榭歌台潺头残羹冷炙

C.冠冕堂皇载欣载奔国粹层峦耸翠D.云消雨霁茕茕孑立盘桓碎琼乱玉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3分)

A.公众人物备受关注,其言论对社会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所以更应该身先士卒,努力成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引导者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践行者。

B.这首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C.在她的记忆中,父母一直在南方打工,从小到大,只有奶奶在家里陪着她,多年来她与奶奶形影相吊,相依为命。

D.会议的第二天(5月24日)上午,以世卫观察员身份与会的台湾代表同中方代表在万国宫会场走廊里萍水相逢,两人谈话约3到5分钟。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为期五天的第十四届华中国际车展昨日在汉阳国博中心开幕,80多个汽车品牌携近40余款新车亮相,虽然有雨水扰兴,但是市民看车买车的热情不减。

C.今年10月起,全省水利系统暂停河道修建维护管理费和河道采砂管理费,行政事业型收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