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计法测颗粒级配指导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751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密度计法测颗粒级配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密度计法测颗粒级配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密度计法测颗粒级配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密度计法测颗粒级配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密度计法测颗粒级配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密度计法测颗粒级配指导书.docx

《密度计法测颗粒级配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密度计法测颗粒级配指导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密度计法测颗粒级配指导书.docx

密度计法测颗粒级配指导书

颗粒级配分析(密度计法)

一、目的和适用围

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土的组成、级配性质。

本试验方法使用于分析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粒土,具体方法步骤参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及材料(第2版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用书)。

二、试验原理

对应于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粒土,采用比重计法。

小球体在水中下沉时满足:

①小球体在水中沉降的速度是恒定的;②小球体沉降速率与球体直径d的平方成正比。

比重计是利用这一原理来进行颗粒分析的。

密度计是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

它的主体是个玻璃浮泡,浮泡下端有固定的重物,使密度计能直立地浮于液体中;浮泡上为细长的刻度杆,其上有刻度数和读数。

目前,使用的有甲种密度计和乙各密度计两种型号,本试验采用甲种密度计。

甲种密度计刻度杆上的刻度单位表示20℃时每1000cm3悬液所含土粒的质量。

由于受实验室多种因素的影响,若悬液温度不是20℃时悬液的密度(或土粒质量),必须将初读数经温度校正;此外,还需进行弯液面校正、刻度校正、分散剂校正。

本试验采用斯托可斯公式来求土粒在静水中沉降速度;密度计法是通过测定土粒直沉降速度后求相应的土粒直径,如下式所示:

各符号见操作步骤中说明。

已知密度的均匀悬液在静置过程中,由于不同粒径土粒的下沉速度不同,粗、细颗粒发生分异现象。

随粗颗粒不断沉至容器底部,悬液密度逐渐减小。

密度计在悬液中之沉浮决定于悬液之密度变化。

密度大时浮得高,读数大;密度小时浮得低,读数小。

若悬液静置一定时间t后,将密度计放入盛有悬液的量筒中,可根据密度计刻度杆与液面指示的读数测得某深度Ht(称有效深度)处的密度,并可按上述公式求出下沉至Ht处的最大粒径d;同时,通过计算即可求出Ht处单位体积悬液中直径小于d的土粒含量,以及这种土粒在全部土样中所占的百分含量。

由于悬液在静置过程中密度逐渐减小,相隔一段时间测定一次读数,就可以求出不同粒径在土中之相对含量。

三、仪器设备与试剂

1仪器设备:

1)密度计:

甲种密度计,刻度-5~50,最小分度值为0.5℃,本试验室所用密度计规格如下:

密度计

(一):

浮泡体积(Vb):

62cm3

浮泡中心至最低刻度的距离L0:

10cm

标尺总长:

14cm

密度计

(二):

浮泡体积(Vb):

66cm3

浮泡中心至最低刻度的距离L0:

10.6cm

标尺总长:

15.2cm

2)量筒:

径约60mm,容积1000mL,高约420mm,刻度0~1000mL,准确至10mL。

3)洗筛:

孔径0.075mm。

4)洗筛漏斗:

上口直径大于洗筛直径,下口直径略小于量筒径。

5)天平:

称量10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6)搅拌器:

轮径50mm,孔径3mm,杆长约450mm,带螺旋叶。

7)煮沸设备:

附冷凝管装置。

8)温度计:

刻度0~50℃,最小分度值0.5℃。

9)其他:

秒表,锥形瓶(容积500mL)、研钵、木杵、电导率仪等。

2试剂:

1)4%六偏磷酸钠溶液:

溶解4g六偏磷酸钠于100mL水中。

2)5%酸性硝酸银溶液:

溶解5g硝酸银于100mL的10%硝酸溶液中。

3)5%酸性氯化钡溶液:

溶解5g氯化钡于100mL的10%盐酸溶液中。

2试验步骤

1试验的试样,宜采用风干试样。

当试样中易溶盐含量大于0.5%时,应洗盐。

具体方法步骤详见《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称取具有代表性风干试样200—300g,过2mm筛,求出筛上试样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

取筛下土测定试样风干含水率。

3将土样拌和均匀,称取30g的风干土样作为试样,当采用天然含水量为土样作为试样时,按下式计算所需湿土质量:

为30g的风干试样质量按下式计算:

当易溶盐含量小于1%时,

m0=30(1+0.01)

当易溶盐含量大于、等于1%时,

m0=[30(1+0.01)]/(1-)

4将风干试样或洗盐后在滤纸上的试样,倒入500mL锥形瓶,注入纯水200mL,浸泡过夜,然后置于煮沸设备上煮沸,煮沸时间宜为40min。

5试验冷却后,搅拌,静置1min,通过洗筛漏斗将上部悬液过0.075mm筛转移到颗分试验用的量筒中,再加适量水搅拌,静置1min,再将上部悬液过0.075mm筛,如此重复清洗(每次清洗,最后所得悬液不得超过1000mL)直至锥形瓶中上部悬液清澈。

向量筒中加入4%六偏磷酸钠10mL,再注入纯水至1000mL。

6将搅拌器放入量筒中,沿悬液深度上下搅拌1min,取出搅拌器,立即开动秒表,将密度计放入悬液中,测记0.5、1、2、5、15、30、60、120和1440min时的密度计读数。

每次读数均应在预定时间前10~20s,将密度计放入悬液中。

且接近读数的深度,保持密度计浮泡处在量筒中心,不得贴近量筒壁。

7密度计读数均以弯液面上缘为准,甲种密度计应准确至0.5,乙种密度计应准确至0.0002。

每次读数后,应取出密度计放入盛有纯水的量筒中(0.5、1min时除外),并应测定相应的悬液温度计准确至5℃,放入或取出密度计时,应小心轻放,不得扰动悬液。

8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应按下式计算:

(甲种密度计)。

式中X——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百分比(%);

md——试样干质量(g);

CG——土粒比重校正值(查附录A表1);

mT——悬液温度校正值(查附录A表2);

n——弯月面校正值(查附录A表3,具体步骤详见“附录B.0.3”);

CD——分散剂校正值(具体步骤详见“附录B.0.4”;);

R——甲种密度计读数。

10试样颗粒粒径按下式计算:

式中,d——试样颗粒粒径(mm);

(查附录A表4);

η——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Pa·s×10);

GwT——T℃时水的比重;

ρwT——4℃时纯水的密度(g/cm);

L——某一时间的土粒沉降距离(cm);

t——沉降时间(s);

g——重力加速度(cm/s2)。

11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应按筛析法中规定的步骤绘制,当密度计法和筛析法联合分析时,应将试样总质量折算后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并应将两段曲线连成一条平滑的曲线。

附录A密度计校正表

表1土粒比重校正表

土粒比重

校正值

土粒比重

校正值

土粒比重

校正值

土粒比重

校正值

2.50

1.038

2.60

1.012

2.70

0.989

2.80

0.969

2.52

1.032

2.62

1.007

2.72

0.985

2.82

0.965

2.54

1.027

2.64

1.002

2.74

0.981

2.84

0.961

2.56

1.022

2.66

0.998

2.76

0.977

2.86

0.958

2.58

1.017

2.68

0.993

2.78

0.973

2.88

0.954

表2悬液温度校正表

温度(℃)

校正值

温度(℃)

校正值

温度(℃)

校正值

温度(℃)

校正值

10.0

-2.0

15.0

-1.2

19.5

-0.1

25.0

+1.7

10.5

-1.9

15.5

-1.1

20.0

0.0

25.5

+1.9

11.0

-1.9

16.0

-1.0

21.0

+0.3

26.0

+2.1

11.5

-1.8

16.5

-0.9

21.5

+0.5

26.5

+2.2

12.0

-1.8

17.0

-0.8

22.0

+0.6

27.0

+2.5

12.5

-1.7

17.5

-0.7

22.5

+0.8

27.5

+2.6

13.0

-1.6

18.0

-0.5

23.0

+0.9

28.0

+2.9

13.5

-1.5

18.0

-0.5

23.5

+1.1

28.5

+3.1

14.0

-1.4

18.5

-0.4

24.0

+1.3

29.0

+3.3

14.5

-1.3

19.0

-0.3

24.5

+1.5

29.5

+3.5

30.0

+3.7

 

表3弯月面校正值

20℃时

密度计

刻度

20℃时标准溶液浓度

每升标准

溶液中所

需的

试验时温度

由实测溶液密度所计算的密度计准确读数

校正时由密度计测定的平均读数

刻度及弯液

面校正值

甲1

乙1

NaC1

H2SO4

甲1

乙1

甲1

乙1

甲1

乙1

(g/L)

1

(g/ml)

(g)

(ml)

(℃)

(g/L)

1

(g/L)

1

(g/L)

1

(1)

(2)

(3)

(4)

(5)

(6)

(7)

0

1.000

0.998232

0

0

20

6

1.0000

-1.8

0.9996

1.8

0.0004

5

1.0031

1.001349

4.56

2.5

20

5.1

1.0034

3.0

1.0030

2.1

0.0004

10

1.0062

1.004465

8.94

4.9

20

9.7

1.0064

8.6

1.0059

1.1

0.0005

15

1.0094

1.007582

13.30

7.4

20

15.1

1.0096

12.9

1.0088

2.2

0.0008

20

1.0125

1.010698

17.79

9.8

20

20.0

1.0128

19.0

1.0120

1.0

0.0008

25

1.0256

1.013815

22.30

12.6

20

25.1

1.0158

23.2

1.0152

1.9

0.0006

30

1.0187

1.016931

26.73

15.5

20

30.1

1.0188

28.3

1.0180

1.8

0.0008

35

1.0219

1.020048

31.11

18.3

20

34.6

1.0220

33.5

1.0210

1.1

0.0010

40

1.023165

35.61

20.8

20

40.0

38.0

2.0

45

1.025282

40.32

23.4

20

45.1

42.6

2.5

50

1.029398

44.88

26.0

20

49.9

47.1

2.8

 

表4粒径计算系数值表

温度

密度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45

0.1385

0.1365

0.1344

0.1324

0.1305

0.1288

0.1270

0.1253

0.1235

0.1221

0.1205

0.1189

0.1173

2.50

0.1360

0.1342

0.1321

0.1302

0.1283

0.1267

0.1249

0.1232

0.1214

0.1200

0.1184

0.1169

0.1154

2.55

0.1339

0.1320

0.1300

0.1281

0.1262

0.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