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敏三2班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7117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8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艳敏三2班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王艳敏三2班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王艳敏三2班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王艳敏三2班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王艳敏三2班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艳敏三2班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王艳敏三2班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艳敏三2班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艳敏三2班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

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

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

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

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

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

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

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

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

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

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在解决旅游距离问题的情境中教学笔算减法,在解决运动场看台有多少个座位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连续进位的乘法。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

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

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第18页例2、第23页例1、第76页例2等)。

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

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现实的活动进行感受,获得体验。

例如,感受1千米的长度,不仅让学生在学校操场先量出100米观察,再推想出10个100米有多远,还要求教师带着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亲身体验1千米有多远。

又如,为了让学生体会1分钟有多长,先设计了教师带着学生看着钟表共读秒数的活动,接着,让学生自己实验1分钟内可以做些什么,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长度。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应用的感性经验。

例如,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第14页)、调查了解一些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第64页),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逐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毫米、分米的引出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基础上,四边形的特点与分类也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结果。

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

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例如,毫米、分米的认识中,先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和宽各大约有多长,再进行测量。

在相应的练习中也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

”的题目(第5页第3题)。

在“四边形”一章中则设计了“估计”一小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相互讨论中学习估测的方法,练习估测长度,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

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因此,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实验教材注意体现这一理念,不仅利用丰富多采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学习素材,同时注意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教材提供了“班级开联欢会布置会场需要摆花”这一现实题材,设计了没有余下花的摆法、余下花的摆法,以及进一步探索余数与除数关系的活动,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等一系列知识,理解层层推进,概念逐步形成。

同样,关于周长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学生也经历了了解什么叫周长、怎样测量周长以及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

再如,“可能性”这一单元,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

“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主题图),大量的生活实例(例2)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摸棋子试验活动(例1、例3、例4),使学生初步了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逐步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

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因此,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等。

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经历形成新的观念、理解新的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册实验教材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

(1)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本册实验教材仍然注意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增长与提高,实验教材注意逐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

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填一填、说一说”“掷一掷”。

与前几册教材相比,本册实验教材的实践活动更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可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例如,“掷一掷”(第118~119页)的设计,展示了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运用各种已学的数学知识、采取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即在探究活动中(列出组合数──判断事件的确定性和可能性──探索可能性的大小),将可能性、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结合在一起。

又如,“填一填、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自己制作“作息时间表”,而且启发学生自己试着通过各种方式查资料,找出小学生充足睡眠的时间数。

这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逐步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2)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本册实验教材注意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材。

例如,结合教学和习题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

第15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例题,利用图片和统计表,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又如,第13页第4题,让学生了解自家的用水量,与家长讨论节约用水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教材还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用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

例如,介绍了加号、减号的出现史、分数表示法的发展等。

还安排我国古代的光辉灿烂的数学文化史料──曹冲称象的故事、“七巧板”的由来、我国古代计时工具──刻漏等。

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充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而且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反映学生的生活内容,提高数学教科书的趣味性。

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学生喜欢的游戏,反映了该年龄段儿童的兴趣爱好。

例如,第40页用七巧板拼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图案;

第44页先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再算出这些图画的周长;

第57页第5题的“森林餐厅”;

第113页唐僧师徒三人拍风景照、第116页“该我演大灰狼了”等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拉近了教科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喜欢阅读教科书,从而也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

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9.2---9.8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2

9.9--9.15

吨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

3

9.16--9.22

万以内的减法、加法和减法的验算

4

9.23--9.29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复习、四边形

5

9.30--10.6

国庆放假

6

10.7--10.13

四边形

7

10.14--10.20

有余数的除法

8

10.21--10.27

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

9

10.28--11.3

时分秒、填一填说一说

10

11.4--11.10

期中复习

11

11.11--11.17

期中检测

12

11.18--11.24

口算乘法

13

11.25--12.1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

14

12.2--12.8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5

12.9--12.15

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整理复习

16

12.17--12.23

分数的初步认识

17

12.16--12.22

18

12.30-1.5

可能性

19

1.6--1.12

可能性、数学广角

20

1.13--1.19

总复习

总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教材的编者为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总计61课时

一、测量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

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毫米、分米的认识

测量千米的认识

吨的认识

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例题

内容

例1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例6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教材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

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

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无论是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还是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

”,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长度和质量观念是合理估测的前提。

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吨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

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1千米。

”以及安排“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等等。

这些内容的安排为解决诸如“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