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范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6835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范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范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范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范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范文Word格式.docx

《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范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范文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范文Word格式.docx

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代表了社会进步的心声,预含了丰富的现代好处。

卢梭的思想既是他那个时代要求的产物,又具有着现代教育思想的萌芽。

实际上,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最基本问题;

儿童观的更新是人类教育的发展由古代中世纪教育转向近代教育的关键之一。

没有新的儿童观,也就没有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

在卢梭之前,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子如拉伯雷,就曾激烈地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个性解放;

然而正如卢梭所言:

很早以来就有人在大声反对这种旧有的教育方法了,可从来没有人准备提出一套更好的来。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

因此,卢梭的确是在研究儿童、更新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在建立资产阶级教育理论方面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教育思想家。

从卢梭开始,才真正系统地在教育理论上实现了由尊重人权向尊重童权的过渡,开启了儿童研究的大门,吹响了儿童天性解放的历史号角,掀起了近代教育的巨澜。

难怪康德要把卢梭的性善论与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相提并论,认为牛顿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卢梭则揭示了人性的发展规律而大加赞赏了。

卢梭崭新的儿童观不仅仅是前无古人的,而且也是后启来者的,为西方现代教育思潮之先河。

及至20世纪,杜威在其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更是多次引证卢梭尊重儿童天性的理论,他要求给儿童主动活动的自由、让儿童在做中学习,以及主张儿童适应他所在的社会等。

在这些思想中,都有卢梭的儿童观、教育观投下的影子。

皮亚杰也称赞卢梭看出了儿童的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它自己的动力,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观察、思维和情感的方法。

皮亚杰的研究实质上也是以这一点为前提的。

我相信卢梭的儿童观对我们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有很大的帮忙。

首先我们要明白儿童观的含义。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潜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好处、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众所周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务必有正确的儿童观。

其次我们要了解儿童的特点。

儿童有两个特点:

第一,发育的不成熟。

他告诫成人:

对儿童的种种不成熟的表现,不必大惊小怪,而应当对儿童的孱弱予以保护和帮忙,并及其留心儿童随时闪现出来的智慧的火花。

第二,天性的纯洁善良。

儿童的天性出自造物主之手,是纯洁善良的,并且他来到世间不久,尚未受到成年人那样多的不良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把儿童和成人区别对待,要把儿童当作儿童,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持续儿童天生的自然状态,让儿童过的幸福和快乐。

卢梭还认为,儿童的身心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儿童的发展变化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并且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把儿童看成发展变化中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

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在简单活动中学习,在生活汲取知识。

卢梭对儿童幸福的诠释是:

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活一样简单的;

幸福就是免于痛苦,也就是说,它是由健康、自由和生活的必需条件组成的。

因此,他的爱弥尔自小不需要经受襁褓的束缚。

能够在没有危险的地方随意活动,尽情呼吸乡村的好空气。

卢梭让爱弥尔不用学单车、小推车和引步带。

当他明白怎样把一只脚移到另一只脚前边时,只要在有石子的地方有人轻扶一下。

每一天把他带到草地上,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一天跌一百次。

或许身上常常都有点儿伤,然而他永远是快乐的。

卢梭认为,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运用,就会既使儿童此刻感到快乐和幸福,也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卢梭的儿童观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尊重儿童、解放儿童。

解放儿童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让儿童主动探索学习,让儿童创造性地学习,把儿童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儿童从家庭、教师和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

篇二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值得来回揣摸的书。

卢梭构思奇巧,用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孩子先后进行的各种教育,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卢梭的教育主张是"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

,这种主张反复强调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学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一样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固有规律。

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本来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里就全坏了。

是的,卢梭的观点切中时弊,英国18世纪初期的教育现状不与现代教育有着同样的弊病吗?

现代教育固然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带给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维护某种已有秩序和现存状态上的确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类自身的充分发展。

那是因为,现代教育没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如此看来,卢梭的"

自然人要学会平等、自由、博爱,要体格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做事干练,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持续人的地位,适应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

的教育主张对现时的教育有着多么重要的借鉴好处啊!

阅读了《爱弥儿》,你会发现,我们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为!

包在襁褓里

不知从何起,一个错误的论点构成了我们的惯有行为:

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地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

因此,孩子一出生,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得笔直,两臂放在身体两旁,用布带绕了一圈又一圈,只头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称"

三角包"

卢梭说,能够肯定地说,这一点事毫无根据的。

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养起来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应对危险的自主意识很强。

是啊,把婴儿包在襁褓里,最终使新生儿在挣扎中耗尽了体力,延迟了发育。

这样残酷的束缚,使孩子出生后获得的第一感觉就是痛苦,第一种待遇就是惩罚,第一件生日礼物就是枷锁,比戴着手铐脚镣的犯人还要痛苦难当,就连小猫、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声!

因此,卢梭认为,从婴儿开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里,不要给他戴帽子,不要给他系带子,不给他围围巾,必须要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

等有一天,你必须会惊奇地发现,他已经拥有超越同龄孩子的健康体质。

让哭成为命令

我们常常会有这些的做法:

对于婴儿期的孩子,当他为伸手却拿不到一样东西而又哭又闹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东西拿给他;

对于童年期的孩子,当他头碰肿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伤了而嚎啕大哭时,我们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

类似前者的状况,虽是小小举动,却会让孩子养成奴役他人的思想。

养成了这个"

帮忙"

的习惯,孩子就把周围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们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构成依靠心理,就会感觉到奴役他人的幸福与舒适。

一旦这种感觉扎下根,即使长大之后也不会消亡。

懂得教育之法的人就应在孩子不声不响伸手时把他慢慢抱到那东西前面,而他开始又哭又闹时要假装没有听见,不理会他的哭声,不要使他养成命令人的习惯。

类似后者的状况,不忙着抱他或是安慰,要让孩子跟着自己镇静下来,学会忍受伤痛,先忍受轻微的痛苦,逐渐学会忍受更大的痛苦。

想尽办法保护孩子,防止他受到伤害,这会导致他长大以后没有勇气和经验去应对伤痛。

如果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假如爱无缘无故地哭,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只要他一向哭,就不要去理他。

相反,他不哭时,我立刻就到他的身边。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很少哭。

用说理教育

相对于知识的传授与潜力的培养,我们的道德教育显得有些艰涩,很多家长与老师常常这样怨恨孩子:

这些道理,我反复说过无数遍了,可他还是不听!

英国绅士教育的倡导者洛克强调理性及自我克制教育,他的观点固然值得现今通识教育者的参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并不适合童年期的孩子。

洛克的错误是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我们有时候很钦羡幼儿园的老师,拿个铃铛,轻轻一敲,孩子们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弹奏一首曲子孩子们明白该做什么了作文网/。

显然,幼儿园的老师遵循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寓教于游戏中。

两岁到十二岁是儿童期,某些老师误把小学阶段的孩子当作成人来教育,却不知犯下了操之过急的错误,在错误的时间想去完成正确的事,结果非但无效,反而是孩子从小对"

道理"

产生厌恶情绪。

"

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语言教训,让他们从经验中得到教训"

如果他因为你不答应他的条件而生气,不要批评他,要在他玩得开心的时候也提一个不合理的要求,让他也学会拒绝。

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欢搞破坏,千万不要生气。

先把容易弄坏的东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

如果他打坏了家具,别忙着为他添置,要让他感觉到不方便;

他打破窗子,你就让他整晚受风吹,宁可让他着凉,也要改掉他的坏毛病;

如果他还继续打破窗子,就把他关进没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认错误。

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行动都要多于语言。

孩子们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刻的是亲身实践。

无视劳动教育

北京科技大学一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次新生开学,别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铺盖,一名女生却在那里哭,老师问她怎样了,她说自己不会挂蚊帐……近年来,这样的新闻不断出现,原先被家长看作"

小事一桩"

的家庭劳动意识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

而与农事有关的亲近自然地劳动教育更是成为城市孩子教育的空白。

卢梭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能够运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去从事劳动、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如果不去劳动,同强盗没有什么分别。

劳动是不可推卸的职责,而所有的谋生职业中农业是人类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是最有益于人类的职业,也是最高尚的职业。

因此,卢梭让爱弥儿从小就懂得干农活,让他学会使用各种农具。

卢梭觉得"

教育最大的秘诀是:

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有机地融合。

他把爱弥儿培养成既像农民那样劳动,又像哲学家那样思考。

在劳动中成为一个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

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

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劳动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当然,对于卢梭很多观点我还是持怀疑态度。

如,卢梭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开的方法并非科学。

我也不同意他不主张教给学生百科全书的知识,更反对用书本知识来束缚头脑的观点,这是不贴合当今知识的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与卢梭的"

启发学生思考"

、"

获得经验"

的观点相悖的。

因为,知识既能促进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又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他重视获取知识的潜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固然正确,但这些因素都与知识紧密相契,无法单立独存。

《爱弥儿》为我们培养子女带给了很多宝贵的指导和启发,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教育孩子的一张良方!

篇三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此刻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

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能够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

如文中的:

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远虑!

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爱弥儿读后感。

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此刻,简直是发了疯!

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这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剩余的东西。

因此,我们此刻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

我们个体只但是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必须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

孩子在12岁之前,能够不去学习,这样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潜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好处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

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就应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齐来看一看"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

兴趣、方法、习惯"

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

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因此,兴趣是前提。

我认为就应持续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就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职责,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

我只是期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职责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职责,但是并不代表我们能够承担起全部的职责!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齐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完美的园地!

篇四

最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感受颇深。

尤其卢梭在书中提出的观点"

要按照儿童的天性地然地发展"

,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爱弥儿》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着。

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

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

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

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

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

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

自然的存在"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

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

因此,卢梭极力主张:

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

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因此,卢梭的《爱弥儿》给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引导。

对于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让学生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

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

篇五

打开《爱弥儿》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卢梭这样的启蒙思想家会写一本育儿书,还是分年龄段来写的(0-2岁,2-12岁,12-15岁,15-20岁,以及20岁之后的爱情与婚姻),乍一看目录颇有点实用育儿手册的感觉。

书读下来才发现,卢梭写这样一部教育论著并不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脉相承。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就阐述了野蛮人在自然状态中生来自由平等,是人类踏入文明之后产生了种种欲望,才造成了人类之间的不平等的观点。

这是卢梭倡导自然教育的起源,是《爱弥儿》的理论基础。

卢梭认为,好的社会制度能使人改变自己的天性,让他由独立的个体(自然人)变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公民),从而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能够合而为一。

然而,他似乎对现实中好的社会制度并不抱希望,因此教育的目标之间存在冲突。

在第二章中他写道:

「因为我们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即到底是培养一个人还是培养一个公民?

由于这两个目的是相对的,所以与此相对应的两种教育形式也是相对的:

一种是公共教育,另一种是家庭教育。

」对于公共教育,卢梭推崇柏拉图的《理想国》。

在《理想国》中,家庭并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国家抚养和教育。

而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养一个人。

卢梭设想自己是一个想象中刚出生的孩子爱弥儿的家庭教师,负责教育爱弥儿一直到成人,藉此来陈述其教育原则。

贯穿全书的是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从孩子的天性,减少人为干预。

因为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于后天社会灌输种种不好的观念才让人变坏了。

举例来说,在0-2岁的那章,卢梭写道:

「伴随着啼哭声,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并且在啼哭中度过整个婴儿期。

为了让他们止住哭声,我们打他们、骂他们或者哄他们。

不是他们逗我们开心,就是我们逗他们开心;

不是他们顺从我们,就是我们顺从他们;

不是他们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们。

在我们和他们的关系中,丝毫没有折中的余地。

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的第一种观念就是支配和奴役。

他们还没有学会说话就开始命令人了;

他们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顺从人了;

他们还没有是非观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开始接受惩罚了。

」若是遵从自然法则,除非是真正的需要,婴儿的啼哭不一定要理会,「必须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

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

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卢梭认为12岁以下的儿童适用感官教育,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驳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

在他看来,不要跟孩子讲大道理,因为他不可能明白,也不要讲那些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的问题,比如说他们成年的幸福、别人的尊重,以及将来的利益等等。

另外,卢梭认为寓言不适合给孩子读,因为他们无法领会隐含的寓意,对孩子说话应该直截了当。

他也不主张让孩子去背诵那些或悲或喜的台词,或者去学习一些辩论的技巧,因为「他们不可能将那些都不懂的事情讲述得绘声绘色,更不可能将那些都没经历过的情感演绎得真挚动人。

12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理性了。

导师只需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颗种子会自己生长,而不是一个任我们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机会长成他自己。

另外,卢梭强调了两遍「让他们去实践」,读书笔记认为知识不应从书本中而来。

从地图和地球仪上学地理,不如带他到野外去实地勘测。

他给爱弥儿读的唯一一本书是《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也是自然教育法的最好注解。

爱弥儿15-20岁的时候,卢梭开始引入道德的教育。

要让他看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唤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并且通过学习历史来了解人性。

卢梭认为,自爱是人类唯一的天性。

首先是爱自己,然后是爱自己周围的人。

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推至对全人类的爱,是人类正义的本源。

卢梭开始让他走入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研究社会习俗。

这是在他已具备理性的前提下发生的,因为这时他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能够批判地看待社会上的一切。

最后一章涉及婚姻和对女孩的教育。

卢梭不认为男女平等,这一方面是受时代所限,另一方面也源于自然状态下男女的差异。

当爱弥儿陷入与苏菲的热恋中时,卢梭教导他控制自己的欲念,追求德行,并带他离开了苏菲,开始为期两年的游历。

在游历中,爱弥儿开始研究政府和社会制度。

卢梭相信,爱弥儿在对那么多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考察之后,是不会盲目地去信任它们的,它们根本就不值得拥有他的信任。

自由不依靠政府和法律,而是发自人的内心——一个自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

从这里也能看到卢梭对政治的悲观,他并不希望把爱弥儿培养成一个有志于改变社会现状的人,而是教给他如何在败坏的社会中遵从自然法则,不受别人的偏见左右,过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