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股出路大探讨Word格式.docx
《B股出路大探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股出路大探讨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腾讯股票独家约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孙子兵法云:
近期,有一个事件引起我们的关注。
这件事还是要从万科说起,2012年12月27日,万科停牌事件,停牌的原因就是“B转H”猜想。
开盘伊始,“A+B”概念股领涨沪深两市,其中外高桥、陆家嘴、开开实业、浦东金桥、九龙山等均以涨
但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B股市场也发生了很多波澜:
从长安B、南玻B、鲁泰B等回购B股;
到闽灿坤B“躺着中枪”因股价低于面值差点被退市,最终通过合股躲过一劫;
再到中集集团B股成功转H股,万科B上周也提出转板,丽珠B或也会效仿。
一时间新闻不断,B股也从“死水一潭”成为吸引投资者眼球和实现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
事实上,2001年B股对境内自然人投资者开放至今已有十余年,当时很多投资者都预期AB股将会很快并轨,但望穿秋水依然遥遥无期。
B股市场究竟是继续发展,抑或是彻底取消,管理层面没有明确的表态,让这个市场的定位非常尴尬。
去年以来的这些创新和“被创新”,让投资者看到了一些希望。
虽然中集B转H方案完成颇为顺利,并开创国内资本市场先河,但从B股公司自身的业务实力、大股东的资金实力等方面考虑,该案例并不具备广泛的示范效应。
B股企业的出路,应该是多元化的。
去年7月初新版退市制度发布后,由闽灿坤B引发了B股市场退市大讨论,也同时掀起了B股公司寻找出路的一轮高潮。
目前,沪深两市还有107家B股公司,业务基本都在国内、股东构成多为国内投资者,此类公司目前占到全部B股公司的七成以上,这类企业采取“增发A股,回购B股”或者直接B股转A股的途径也许更合适。
我们认为,当前国内市场股价较低,解决B股历史问题已出现最佳时机。
而最近“B转H”的方案又引起了市场强烈的反应,“B转H”方案到底可不可行,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是值得去探讨的一条新途径。
客观的来说,B股市场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最终必将得到解决,不管是什么途径,从目前情况看,早解决比晚解决好,以合并方式解决比其他方式“横生枝节”好。
近期市场的反应至少发出了很明确的信号,B股问题已经到了解决的关键时期。
二、“B转H”新途径:
“破茧而出”还需历经坎坷
防微杜渐,在B股转向这个大问题上还是要综合考虑。
虽然B股问题到了该解决的时候,B转H是一个可以去探讨的出路,但是我们也应该仔细去研判,其中的利弊。
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
首先,港股条件限制,“B转H”难度不小
从经营正常的闽灿坤B突然面临退市危机开始,B股问题就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缩股、重组等方案陆续出炉之后,中集集团提出“B转H”的创新方案,立刻受到了不少专业人士的推崇,但很多B股投资者却表现得比较冷淡。
可是面对中集H股上市首日的惊艳表现,不少B股投资者在网上发帖呼吁股投资者纷纷呼吁,希望相关公司效仿中集B转赴H股上市。
表面规则看,很多B股公司都符合转到H股上市的条件,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有不小的难度。
根据港交所的规定,中集B转H所采用的“介绍上市”要求并不算苛刻,比如要求新申请人须具备不少于3个财政年度的营业记录,过去三个财政年度盈利至少5000万港元,市值最低达到2亿港元,以及必须是香港联交所认为适合上市的发行人及业务等等。
按照这个要求,除了达到最基本要求外,中集选择B转H是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
比如公司B股股本过大,通过回购方式解决几乎不可能,再比如公司业务比较国际化,更容易受到H股投资者认可等等。
由此可见,受到种种因素限制,B股公司大范围转H股的可能性并不大。
其次,“B转H”存在汇率问题,兑换标准难以统一
B股107家公司中一些上沪B公司其实早已考虑过B股问题,但到最后都不了了之。
客观的来说,B转A其实并不存在很大的障碍,汇率问题只是技术问题,B转H或者转A均是解决B股历史遗留问题的备选项。
B股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107家B股在上海上市的共54家,还有53家在深圳上市。
从深沪B转H股的案例来看,只有深B中集集团一家成功转至港交所,其余传出消息的万科、丽珠也都均在深B公司。
不难看出,沪B公司一直在找出路,有自身的业务实力、大股东的资金实力、有国际业务背景以及外汇收入的沪B公司实际上是有望转至H股的,但由于沪B是以美元进行结算,而H股是以港币进行结算,所以在汇率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沪B担心的最大问题。
从这角度去分析:
B股转H股比较适合有国际业务背景、有外汇收入,并且股东多为境外投资者的B股企业。
三、“B转H”市场影响:
蓝筹持有者或搭“港股直通车”
B转H风起云涌,市场是最直接的反应。
拿中集集团来说,2012年11月30日中集B停牌之后,上证指数上涨近10%,恒生指数上涨逾2.6%,中集集团A股涨幅更逼近18%,这些因素都为中集H股“首秀”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果然,2013年1月21日,12.6港元的开盘价引来了一片惊叹。
出人意料的价格,自然引来了蜂拥而至的卖盘。
仅仅5分钟左右,中集集团H股的价格已经跌至11.5港元,跌幅逼近9%,并在略微调整后继续下挫。
截至收盘时报收于11.22港元,下跌10.95%。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集B此前停牌之时股价为9.70港元,若按照昨日开盘价12.6港元来计算,涨幅已经逼近30%,即使投资者在收盘前没有卖出,11.22港元的收盘价较停牌前涨幅也在15%以上。
之所以如此从本质上看,近期的市场的剧烈反应和B转H本身并未多大关系,这是中国股市的特点:
题材炒作。
客观的来说,绝大多数持有中集H股的资金已经深套其中,真正受益的还是停牌前突击买入的资金。
但是,对普通股民而言,与B股困局的直接关系是股市收益。
中集集团首次试水和万科紧随其后给相关个股树立了良好榜样,后来者可能存在重大投资机会。
据估计,这类B股可能占到一百多家B股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一。
此前,香港中央证券登记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已有深交所B股上市公司查询转H股上市的详情,约三十至四十家企业符合转板条件。
到目前为止,深基地B与中集集团同在招商局旗下,也都曾因“筹划重大事项”停牌。
招商局控股的B股公司还有招商局B、深赤湾B。
在深交所上市的丽珠集团曾多次回购B股,从本月7日起因“筹划重大事项”A、B股开始停牌,20日再次公告继续停牌。
传闻称此番筹划的重大事项很可能正是B转H股事宜。
在沪市上市B股尚未有转板尝试,上柴股份抛出的方案是回购约四分之一的B股。
总体来说,如果蓝筹B股实施B转H股,短期内投资者将收益颇丰。
首先,H股市场有更好的流动性,对优质公司能给出较高估值。
将A+B股公司的B股股价格折算成人民币以后,相对于A股平均有40%的折价。
蓝筹B股若以目前的价格在H股上市,或存在较大的升值空间。
假如古井贡B、张裕B和黄山B等在港股上市,还将填补香港股市白酒股及景区类上市公司的空白,因其稀缺性或能得到更高估值。
其次,蓝筹B股持有者可能成为“港股直通车”的首批受益者。
如果持有B转H公司的股份可以获得进军港股的特别通行证,那么可能B转H的蓝筹股就会成为抢手货,甚至会出现一波类似股改行情的制度性投资机会。
总体来看,由于B股企业的蓝筹效应,对市场的影响将是正面的,短期内对市场的刺激是明显的。
但笔者认为,“B转H”市场作用关键体现在中长期效应,如果这条路真的能实现,B股的出路将打通,对中国股市中长期的建设时至关重要的。
四、B股新出路:
四种途径难以“各善其身”
早在2007年,监管层对B股的改革就进行过系统研究。
在2012年4月,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广东考察时,明确提出将研究B股的改革。
近日,关于市场中引发热议的B股公司资源退市转上A股的话题,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表示,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吸收市场各方建议,对自愿退市的纯B股公司重新上市给予适当的政策安排。
由此可见,讨论多年的B股改革之路已初见曙光,已经边缘化的B股市场将成为监管层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但B股将如何改革?
B股的出路到底在哪?
一直以来,B股是中国证券市场中一个非常尴尬的市场,随着B股融资功能逐渐丧失,B股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目前,市场上关于B股改革存在多种途径,即回购注销、退市、B股直接转A股、B股转H股以及兼并收购等。
从这几种途径来看,B股转H股和兼并收购应是目前B股改革的首选。
理由如下:
上市公司回购注销B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B股改革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方式。
2012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B股的步伐也在加快。
但若采取回购注销的方式,由上市公司出资将流通的B股购回,这无疑对公司的资本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对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也会产生影响,采取这种方式的公司将比较少,也不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对于B股的退市,与上一种方式类似,也是一种最直接和最简答的方式。
但在当前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的背景下,若选择退市的方式,对投资者而言是重大损失,同时股票退市也会严重打击投资者的市场信心,因此,B股退市也不是一种完善的处理对策。
至于第三种模式,即B股直接转A股。
该模式存在如下几种缺陷:
第一,当前A股市场持续低迷,关于股票市场的投资或融资定位争论不断,这种处理方式也就意味着A股市场的持续扩容,这不利于A股市场的长远发展以及投资者信心的恢复;
第二,虽然对于“A+B”股公司而言,这种处理方式相对比较便利,但如果A股和B股的差价较大,这可能会引起A股市场和B股市场的套利行为,从而不仅会对市场构成压力,而且不利于股票市场资金流动的稳定性;
第三,对于纯B股公司而言,若该公司B股的股价偏低,或者估值过低,在B股转A股的过程中,不利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因此,综合来看,回购注销、退市和B股转A股均不是B股改革的有效出路。
而在现阶段,兼并收购和B股转H股将是B股改革有效的选择。
首先,兼并收购对B股改革而言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兼并收购过程能够吸引新的资金来源,也可以引入境内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
同时,兼并收购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公司进行资产重组,通过注入资金或优质资产,以改善基本面,并提升投资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兼并收购的方式对B股公司的影响是长远的,不仅可以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公司的基本面。
其次,B股转H股对B股改革而言也是一个有效的选择,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提升国内股票市场与港股市场的联动性,同时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也规定该方式毋须做任何销售安排,转换完成后可以直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
可见这种方式是相对容易,对市场影响也最小的模式。
但这种模式要求上市公司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比如证券预期市值至少为2亿港元等。
总之,从B股市场发展的20多年的历程看,前十年,就已经圆满的完成了历史任务。
迄今为止,B股市场一直停留在2000年的规模上。
其后,B股市场的“融资”功能渐渐失去,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较差,B股市场的处境越来越尴尬。
因此,必须加快对B股市场的改革。
鉴于以上几种改革模式,兼并收购与B股转H是有效的模式,但从长远看,兼并收购是最有利于B股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B股市场的影响也应是最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