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581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docx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docx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

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

现代竹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提名者:

四川省科技厅

提名意见:

同意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完成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花卉研究开发中心

西南林业大学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

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陈其兵、谢锦忠、高素萍、史军义、董文渊

费世民、江明艳、陈云华、易从、朱天辉

一、项目简介

我国竹林资源丰富,但是多年来竹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资源挖掘和开发力度不够,培育方向不明,定向培育配套技术体系不完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综合利用不足,农民增收不能突破等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竹林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本项目历时20余年,在国家和各省市多个项目的资助下,从资源培育、定向经营、产品开发与综合利用4条途径创新并完善竹产业链,对竹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创新点有:

1.全面整理和研究我国竹资源,发表新物种44个,出版竹子分类专著6部;组建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构建竹类植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推动和丰富了世界竹种多样性研究。

编制中国竹资源耐寒区划图,建立丛生竹耐寒性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23种耐寒能力强的丛生竹;探索珍稀优质丛生竹功能基因的鉴定和验证,构建特异丛生竹遗传多样性的理论依据;创制了丛生竹良种选育综合评价体系,选育出2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和10个省级林木良种。

2.克服了成年竹组培的技术瓶颈,建立固体-液体培养基交替培养的组培新模式,可使组培苗年繁殖系数提高66.7%,组培苗生产线生产能力可达6-10万株/年;解决了传统育苗的技术难题,形成了高效的扦插育苗技术体系,大田育苗年合格竹苗可达3.0~4.5万株/hm2,比传统育苗提高15%,小母竹带篼埋秆造竹新技术成活率达97%,比传统造林提高50%。

3.首次形成完善的优良浆用、笋用丛生竹林定向集约经营技术体系,可使浆用、笋用竹林增产率达180~200%;应对爆发性病虫害和特大自然害灾,研发出竹林专用生物制剂和灾后恢复重建关键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竹资源重大灾害应对技术的空白。

4.基于良种特性进行竹产品开发创新,首次研制出无漂白全竹浆食品级包装原纸,率先研发出多种立体竹编工艺品的制备工艺和观赏专用容器,可使竹浆、竹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5~10倍;创新开展了不同类型竹林的生态定位观测,率先系统研究风景竹林的康养功能及其保健机制,促进了竹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

(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行业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2)获国家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16件,外观专利10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8个;(3)获国家级林木良种认定2个,省级林木良种认定10个,国际新品种登录4个;(4)制定林业行业标准1项和省级标准8项;(5)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177篇;(6)培养硕博研究生50人。

二、客观评价

2018年12月16日,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对四川农业大学主持完成的“现代竹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进行了会议评价,以尹伟伦院士为主任、蒋剑春院士和曹福亮院士为副主任的成果第三方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

该成果针对竹产业面临着全产业链技术的创新需求,从良种选育、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生态多功能利用、环境友好加工产业技术研发开展了适合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研究,对提升我国竹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从优质种质资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抵抗重大灾害应对技术等方面对竹资源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色竹浆生产工艺,开发出绿色环保的食品级包装原纸;研发无毒、无异味、环保健康、除色效果好的鲜竹除色材料,开发出多种立体竹编工艺;通过生态定位站监测竹林的生态功能,有效的服务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和竹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

该成果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合理,研究手段先进,数据翔实,资料齐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对提升现代竹产业的创新发展、竹林可持续经营、生态多功能利用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整体技术处理国际先进水平。

三、应用情况

该项目成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福建等我国南方主要竹产区多个地市区推广应用,2007年至今推广应用面积达到37.73万hm2,其中新增竹林应用面积25.20万hm2,改造老竹林应用面积12.53万hm2。

在项目的示范推广作用下,川、滇、黔、渝四省市交界地区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丛生竹产业基地以及最大的竹浆生产区;通过为全国竹产区贫困户和种竹大户举办竹编培训班,推广了特色技术与产品,拓展了竹产业链,并辐射影响到“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通过观赏竹景观营造与竹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竹林风景建设,既带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

陈其兵

排名:

第一

行政职务:

院长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完成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对本项目贡献:

主要从事竹资源遗传多样性、引种及筛选技术、定向培育集约经营技术研究,以及竹林生态、保健功能量化研究,同时进行成果推广运用。

主要成果为主持国家级林木良种2个,省级林木良种10个,国际竹类新品种登录证书4个;获国家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主编专著6部;发表相关期刊论文40篇,硕博士论文34篇。

姓名:

谢锦忠

排名:

第二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研究员

工作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完成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对本项目贡献:

主要负责丛生竹耐寒性评价、耐寒丛生竹资源收集和耐寒丛生竹组培育苗技术研究,建立了耐寒丛生竹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和生产能力达到6-10万株/年的组培苗生产线;同时通过长期定位观测,全面得出麻竹林水文生态效益,对客观评价丛生竹水土保持效益和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成果为发表相关期刊论文18篇,硕士论文4篇。

姓名:

高素萍

排名:

第三

行政职务:

副所长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完成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对本项目贡献:

主要负责竹类植物良种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和雨雪冰冻灾后恢复技术研究,同时协助进行竹种质资源收集、良种选育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主要成果为主研获国家发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国家级林木良种1个;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3部,发表相关期刊论文14篇,硕士论文2篇。

姓名:

史军义

排名:

第四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研究员

工作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花卉研究开发中心

完成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花卉研究开发中心

对本项目贡献:

主要负责我国竹类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以及中国原产及引进竹资源的耐寒区划研究,发表竹新分类群44个,组织完成4个竹栽培新品种的国际登录,被国际园艺学会栽培植物登录特别委员会批准为“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权威专家”,并担任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果为《中国竹类图志》、《中国竹类图志(续)》、《中国观赏竹》和《中国竹亚科属种检索表》联合主编,主编《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报告2013-2014》和《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报告2015-2016》,发表相关期刊论文58篇。

姓名:

董文渊

排名:

第五

行政职务:

院长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亚太林学院

完成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亚太林学院

对本项目贡献:

主要负责开展对云南省水竹、灰金竹、斑竹、梁山慈竹、慈竹、粗穗龙竹等乡土经济竹种无性繁殖育苗关键技术的研究,首创散生竹两段式长鞭分株育苗技术和丛生竹埋秆微孔注射技术,构建了竹类无性繁殖育苗技术体系,并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进行了撑绿杂交竹引种栽培技术的研究,总结了撑绿杂交竹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在滇东北引种的适生范围、栽培关键技术,首次构建了适合昭通市北部地区的撑绿杂交竹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系统开展梁山慈竹、料慈竹生长发育规律与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并在昭通市营建示范竹林和料慈竹实生苗培育基地,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主要成果为公开发表相关期刊论文21篇,硕士论文2篇。

姓名:

费世民

排名:

第六

行政职务:

副院长

技术职称:

研究员

工作单位: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完成单位: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对本项目贡献:

主要负责竹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过程及其规律研究,揭示了竹林的水土保持功能与效应,并在长宁县建立了毛竹、苦竹、硬头黄竹等不同类型竹林的生态定位观测体系,并结合退耕还竹工程,系统开展了竹林生态功能和效益的定位观测研究投。

主要成果为主编专著1部,主持编制林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规程8项,发表相关期刊论文12篇。

姓名:

江明艳

排名:

第七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副教授

工作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完成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对本项目贡献:

主要负责竹资源收集与评价及良种选育研究,提出了雨雪冰冻灾后竹林恢复重建对策;开展了慈竹、白夹竹林地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主要成果为主研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7件,国家级林木良种2个,省级林木良种6个,国际竹类新品种登录证书4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8个;参编专著4部,发表相关期刊论文9篇,硕博士论文4篇。

姓名:

陈云华

排名:

第八

行政职务:

公司董事长

技术职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

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贡献:

主要参与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一体的现代竹产业链集成等技术创新、良种推广及竹编竹艺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

主要成果为获得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外观专利10件。

姓名:

易从

排名:

第九

行政职务:

公司董事长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

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贡献:

主要参与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一体的竹现代产业链集成等良种推广、竹浆生产工艺革新、无漂白全竹浆产品创新。

主要成果为获得发明专利3件,开发无漂白全竹浆生产的纸杯、纸碗、餐盒等新产品6个。

姓名:

朱天辉

排名:

第十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完成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对本项目贡献:

主要负责杂交竹重大病害的发现与发生机理及其无害治理技术研究。

从病害类型、分布特点、爆发期、危害情况及防治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提出了清除病原、垦复施肥、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出具有抗病促生功效的林用生物制剂,为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完善竹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成果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件,发表相关期刊论文19篇,硕博士论文5篇。

五、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四川农业大学竹子科研团队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花卉研究开发中心、西南林业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本项目主要参与人员长期保持着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

1、四川农业大学是本项目的主持单位,项目首席专家陈其兵教授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与协调,与竹子团队成员高素萍教授、朱天辉教授、江明艳副教授等长期合作开展竹类资源调查与评价、良种选育、定向培育、病虫害生物防治、灾后恢复重建、竹林综合利用等研究,并形成共同署名的论文、专著、专利和行业奖等成果。

2、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谢锦忠研究员主要负责收集耐寒竹类植物种质资源,进行竹类耐寒性研究和耐寒丛生竹组培育苗技术研究,在组培技术方面的研究促进了竹类林木良种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的完善及推广应用,与项目主持人陈其兵教授形成共同立项和行业获奖等成果。

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花卉研究开发中心史军义研究员主要负责我国竹类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