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理论体制和工作创新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5477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理论体制和工作创新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理论体制和工作创新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理论体制和工作创新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理论体制和工作创新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理论体制和工作创新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理论体制和工作创新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理论体制和工作创新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理论体制和工作创新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理论体制和工作创新成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工会深刻认识当前工会所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新时代特征和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对工会提出新任务,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对职工队伍带来新变化新特点,对劳动关系带来新课题新矛盾,深入探索新历史条件下工会工作特点和规律,发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以生动丰富工运实践,以巨大理论创新勇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探索并确立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指导思想,鲜明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工会、怎样建设工会”和“工会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重大问题,充分表明了对中国工会历史方位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为中国工运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

指导思想确立,既是工会工作实践创新,更是工运事业理论创新,它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于工会理论重要体现,反映了对中国工运规律新认识,对工运理论新发展,是推动中国工运事业发展伟大创举。

这一指导思想是各级工会组织、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时代产物和智慧结晶。

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工会发展方向问题,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工会本质特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工作在实践上、理论上,从“总体思路”、“五突破一加强”、“三个最大限度”到“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直至升华到全国总工会十四届十四次主席团会议上鲜明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全面开展工会工作重要遵循,既保证了工会工作正确方向,又推动了中国工会理论创新、工作创新,使各项工作生动活泼、卓有成效。

诸如:

“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组织农民工、教育农民工、引导农民工、维护农民工”等等无一不是指导思想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二)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会工作创新,紧紧抓住了工会工作主动权,推动了工运事业蓬勃发展

理论创新是工作创新前提和基础。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工运事业不断蓬勃发展根本保证。

中国工会历史上不同时期重大发展和突破,新局面形成和拓展,都是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实践告诉我们: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实践,才能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王兆国同志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党中央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新思想、新论断作为加强工会理论研究、做好工会工作科学指南。

不仅大力倡导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而且深入调研、深入实践,身体力行开展工会理论研究和探索创新。

全国总工会开展了以“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为重点大调研,兆国同志在全国工会领导干部高级研讨班上提出当前应着力研究五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了全国工会大兴理论探索和调查研究之风,涌现了一大批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鲜明提出了“农民工是工人阶级新成员”;

形成了把维护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全过程思路;

确立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

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

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劳动关系根本区别,提出了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确立了“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企业工会工作原则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重要论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会工作开创划时代新局面。

如把“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作为工会工作方针以及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理性认识,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工会组建、工会会员发展,维护了工人阶级团结统一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

又如: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创新理论,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推动了工作,重庆各级工会自觉用创新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在国有企业中开展了评选“好厂长(经理)、好书记、好工会主席”活动,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了“双爱双评”活动,在工业园区开展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园区”活动。

全国总工会与全国工商联连续4年联合召开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关爱员工、实现双赢”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共对342名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333名热爱企业优秀员工和400家“双爱双评”先进企业进行了表彰。

这些活动找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既促进企业发展,又维护职工权益有效途径,推动了企业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社会基础。

(三)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要求,鲜明提出、大力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凝聚力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催生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工会工作对象从过去主要以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为主逐步扩大到既包括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又包括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农民工和新兴产业职工,由过去主要以产业工人为主,进一步拓宽为包括产业工人、其他工人、知识分子、管理干部在内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不可分割统一整体。

同时,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关系契约化、社会化不断发展,对工会组织发展和职工权益保障提出了新课题。

中国工会是党领导群众组织,确保工会组织和工人阶级队伍团结统一是党对工会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工会最大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只有不断推进工会组织建设,才能使工会组织与不断变化企业状况相适应,与不断壮大职工队伍相统一。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天职,只有切实有效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工会作用和价值,夯实了存在条件和基础。

自“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鲜明提出、大力贯彻以来,全国总工会带领各级工会组织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工会组织领导体制、工作运行机制和活动开展方式,突出工会组织建设这个重点,积极适应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这一趋势,适应企业改制后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要求,适应企业新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会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不断推动工会自身改革和发展。

一是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工作突飞猛进。

以非公有制企业、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建会和农民工入会为重点,特别是在沃尔玛、肯德基、麦当劳等外资企业建会上实现了突破,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

截至2007年底,全国工会基层组织数达到150.8万个,覆盖单位达319.3万个,外企、私企建会率分别为73.6%、69.56%;

全国工会会员人数从2002年底1.3亿人增加到1.93亿人,成为世界上会员人数最多、组织规模最大工会组织。

二是组织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推动建立健全县级以下“小三级”工会组织建设,构建了工会组织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了“统一、完整、全覆盖”工会组织网络;

探索建立了以办公(经营)场所为单位工会组织,如楼宇工会、项目工会、市场工会等组织形式;

探索建立了以劳务派遣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等为依托劳务公司工会、劳动力市场工会、人才市场工会以及村级工会等组织形式,目前,全国已有2010多家乡镇(街道)建立了总工会,有乡镇(街道)工会干部21000人,有41040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工会组织达40150个,占97.8%。

三是企业工会活力不断增强。

全总以出台、贯彻落实《企业工会工作条例》为契机,全面加强了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

企业工会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活动,特别是在动员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工资集体协商、提升职工素质、互助互济、引导疏导职工维护企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企业工会焕发了新活力。

四是工会干部素质提升、职业化建设迈开新步伐。

按照王兆国同志“三家”和“五种能力”要求,不断加强工会干部培训力度,制定了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岗位培训和适应性培训,使广大工会干部完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能力和本领。

注重地方工会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协助各级党委选好配强工会领导班子,全国县以上工会领导机关已基本实现同级副职配备。

积极推动改进基层工会干部管理体制,推行工会主席职业化。

目前,非公企业工会主席正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开,在党领导下,基层工会直选工会主席工作已开始试点。

为保障基层工会主席权益,发挥基层工会主席作用,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总工会专门下发文件或设立了基层工会干部权益保障金,有88个地市级总工会、97个县级工会设立了保障金,全国保障金总额达3650.8万元。

(四)树立和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有力地推动了工会维权工作发展,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成效显著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基本职责,是工会安身立命根基所在。

王兆国同志在全总十四届十一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工会基本原理,总结国内和国外、历史与现实工会维权工作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国情出发,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高度,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明确了工会维权主体是“以职工为本”;

强调了“主动”维权是工会组织职责所系,党领导下各级工会组织,毫无例外地都要把代表和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摆到重要位置,以积极主动态度,统筹做好宏伟维护与微观维护、事前维护与事后维护、整体维护与具体维护;

提出了“依法”是工会一切维权行动都必须严格依法按章办事,按照宪法、法律规定以及党和政府各项政策规定履行工会维护职责;

“科学”关注是维权机制建立;

维权政策制定,维权方式探索和创新。

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强调要坚持两个维护相统一维权原则,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维权宗旨,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维权理念,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维权方法,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维权格局,从而明确了工会维权工作重要原则、根本宗旨、核心理念、途径方式和基本格局,是工会维权工作本质、目、内涵和要求总体看法与系统观点集中反映,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中国工会“维护什么、怎样维护”重大问题,是工会维权理论重大创新,是工会维权指导思想最新发展,也全面体现了党对工会维权工作总体要求。

工会维权观提出对中国工会维权工作实践产生了根本性、全局性影响,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工会维权工作指明了方向。

同时,明确提出了必须适合社会管理体制新变化,大力加强维权机制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维护机制、矛盾调处机制,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发挥好工会参与协调社会关系作用,努力推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大力协助各级党政妥善处理职工群体性事件,化解矛盾,增进和谐。

在维护职工劳动就业权益方面,到2007年9底,全国共签订集体合同97.5万份,覆盖企业170.3万家,覆盖职工1.29亿人,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覆盖企业95.5万家,覆盖职工4566.6万人,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34.4万份,覆盖企业62.2万个,覆盖职工3968.6万人;

在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权益方面,到2007年9底,全国参加“安康杯”劳动竞赛企业达到20万家,覆盖职工7000万人;

在维护职工民主政治权利方面,到2007年9底,全国已建工会企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单位所涵盖企业数达到108.6万家,实行厂务公开制度企事业单位已达94.5万家,已建工会公司制企业建立职工监事制度有85012家,建立职工董事制度非公企业8.2万个,占建立董事会非公企业68.25%;

建立职工监事制度非公企业7.9万个,占建立监事会非公企业79.11%,通过这些举措,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了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稳定。

(五)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工运主题,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团结组织广大职工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工人阶级前途命运始终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也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经济转轨、企业转制、社会转型特殊时期,中国工会引导广大职工自觉站在改革前列,识大体、顾大局,以工人阶级博大胸怀、甘于奉献精神,支持、参与改革,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稳定,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中国工会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工人运动主题,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积极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贯彻落实,坚持做到依靠主力军、建设主力军、发展主力军,团结动员广大职工自觉站在改革前列,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经济技术活动。

认真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以及“创新示范岗”、“工人先锋号”等活动,充分激发广大职工参与共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活力。

据统计,五年来,参加劳动竞赛职工21232.5万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议3408.1万件,实施1455.7万件,开展技术攻关、推广新技术263.7万项。

同时,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和多种形式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大提升了广大职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成功选树了许振超、孔详瑞等模范人物,在社会上营造了尊重劳模、学习劳模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了劳模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

十分重视、大力关心劳模学习、工作和生活。

2003年来,中央财政每年拨出专款向全国劳模发放低收入补助金、特殊困难帮扶金和春节慰问金达3.2亿元,年均帮扶全国劳模8700余人。

(六)深入分析、科学判断农民工是职工队伍新成员、工人阶级新鲜血液,农民工组织服务维权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产生、发展一支庞大新力量,社会上对他们角色定位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中国工会敏锐地意识到,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务工将是一个长期社会现象。

中国工会十四大在详细调查、深入分析、科学判断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民工是工人阶级新成员”这一理论论断,有力地指导了工会做好农民工工作实践。

近年来,工会在对农民工组织、教育、服务和维护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领导工作机构,召开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提高了工会农民工维权工作水平。

从农民工流动性强特点出发,在工作机制、组织体系、组建方式和会员管理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为农民工群体做了十件实事,叫响和做实了“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

在实践中,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工入会。

截至2007年底,全国加入工会农民工达到了6000万人,巩固了党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群众基础。

二是全国各级工会为农民工办好事实事事例不胜枚举、层出不穷。

全总下发了《关于贯彻<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

意见》,积极为农民工办10件好事。

三是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出台了《关于推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十项工作机制建设意见》,实现由具体办实事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

从2003年开始,各级工会在元旦春节期间,与劳动、公安、建设等部门联合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活动,截至2007年7月底,全国累计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433.2亿元,大规模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四是大力加强帮扶中心建设。

全国365家地市级以上帮扶中心开设了专门农民工帮扶窗口,向农民工提供办理入会、职业介绍、技能培训、依法维权等一条龙服务。

将农民工纳入送温暖重点对象,仅2007年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农民工165.7万人,发放慰问款、物合计2.5亿元。

在2006、2007年“金秋助学”活动中,各级工会共计帮助25.9万名困难农民工子女解决了就学问题。

2007年春节前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共协助铁路、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农民工专列187辆,包专车65494辆,为农民工购买团体票722.7万张,运送3029.6万农民工平安返乡并争取经济补贴1.1亿元。

(七)始终坚持心系职工、关注民生,推动了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引发问题与体制转轨中机制不完善造成问题相互交织,历史遗留问题与新产生问题同时并存,特别是大量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矛盾比较突出,有些职工群众生活上遇到了暂时困难,农民工群体在生产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

因此,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把困难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来解决,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关怀、全社会关心和工会组织关爱,是工会履行维权职责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题中应有之义。

1992年,全国工会系统启动了送温暖活动,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在各级工会组织及广大工会干部努力下,送温暖活动相关制度制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立、社会化帮扶困难职工格局形成,使送温暖活动从“两节”期间走访慰问发展为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帮扶,帮扶内容从单纯生活救助向就业服务、医疗救助、子女就学、法律援助等方面延伸;

帮扶对象从生活困难职工向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拓展,叫响和做实了“职工有困难找工会”、“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在全社会帮扶济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送温暖”、“困难职工帮扶”和“金秋助学”等活动成为了工会为职工排忧解难知名品牌。

一是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从2003年开始,全总提出了工会促进再就业“三年三个150万”工作目标,截至2005年底,已经成功介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5.3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23.9万人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安置和扶持220.2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全国各级工会系统小额信贷余额达到4.2亿元,累计扶持14.2万名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从2006年开始,全总又启动了“5.1”促进就业行动,截至2006年底,工会共建立职业介绍机构2419个,成功介绍职工就业541.9万人次。

二是切实搞好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工作,各级工会建立培训机构2370个,累计培训816.3万人次,工会向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52571万元。

三是进一步做实送温暖活动活动,从2003年到2007年,全国各级工会组织通过自筹资金、政府拨款、职工和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筹集送温暖资金129.4亿元,走访慰问了53.2万家(次)困难企业和2610.6万户(次)困难职工家庭。

四是大力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工会共建立地市级以上帮扶中心368家,县级帮扶中心2300多家,100%地级城市和80%县级城镇已全部建立帮扶中心,并实现信息化管理,覆盖全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网络基本形成。

此外,各级工会还不断拓展帮扶平台,拓宽帮扶内容,延伸帮扶链条,提高帮扶水平。

截至2006年底,全国各级帮扶中心累计筹集帮扶资金28亿元,帮扶困难职工1560万人次。

五是金秋助学活动蓬勃开展,3年来,共筹集资金15.7亿元,帮助169.7万多名困难职工子女圆了上学梦。

(八)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既是社会和谐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具体体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出新特点,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也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关系,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建设者双方根本利益一致性,为劳动关系双方互利共赢奠定了基础,通过工会协商、协调完全可以妥善处理具体利益差异带来劳动关系矛盾。

近年来,各级工会牢固树立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原则,既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支持、参与企业改革,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群众性建功立业活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高核心竞争力献计出力,又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维护好职工群众合法权益。

同时,围绕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积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促进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各方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推动了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建设。

截至2007年7月,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各地以非公企业为重点,努力扩大创建活动覆盖面。

目前,创建活动全国平均覆盖率达到了60%左右。

各级工会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坚持在继承中创新,注重在目标上聚焦,在内容上拓展,在效果上深化,到2007年9月,全国建立各级三方协商机制10702个,推动了国家三方《关于实施集体合同通知》等10余个协调劳动关系文件出台,促进了和谐企业构建,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取得基本经验

纵观中国工会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在理论、体制和工作上取得创新成果整个实践过程,可以归纳为十条经验,即:

坚持“五个不动摇”,做到“五个保障”。

坚持“五个不动摇”是:

——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会工作行动指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动摇。

科学理论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光辉旗帜,也是做好工会工作根本指针。

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才能以工会理论创新推动工会工作创新,不断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坚持党对工会工作领导,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不动摇。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职工群众组织。

只有自觉地接受党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把广大职工紧密地团结在党周围,才能使工会组织自身地位、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坚持推动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贯彻落实,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不动摇。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性质与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