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文学与王蒙Word下载.docx
《非主流文学与王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主流文学与王蒙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特点
A.短篇小说。
时间短,一年多。
B.青年作家。
a.理想社会的现实承诺:
在革命历史中获取的政治信仰和生活理想,关于理想社会的现实承诺;
b.继承了现代文学的现实责任感;
c.苏联文学“写真实”、“干预生活”的理念。
2)两个趋向
A.以文学创作干预生活,强调文学的批判性。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B.回到文学自身,追求文学的艺术性。
宗璞《红豆》
3)代表性作家作品
A.干预生活的作品:
内容主要是批判官僚主义。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宾雁(1925-2005),长春人,前中共党员,著名作家、记者。
1955年以报告文学《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揭露批判官僚主义引起广泛注意。
1957年被定为右派,下放劳动。
1978年调至《人民日报》。
1979年发表报告文学《人妖之间》、《第二种忠诚》等关心百姓疾苦、揭露社会矛盾的文学作品,引起更多关注,被誉为“中国的良心”。
1984-1987年任中国作协副主席。
1987年因“在各种场合公开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被开除党籍。
1988年应邀到哈佛大学进修讲学,从此流亡海外,直至去世。
很多中国人为我的不幸感到悲哀和惋惜。
我本人呢,却觉得是一件幸事。
……我从生活中得到的东西,远远超出我所付出或我所失去的东西。
那些被认为比我幸运得多的人,他们的墓志铭上是不能刻上这一行字的:
长眠于此的这个中国人,曾做了他应该做的事,说了他应该说的话。
——刘宾雁
B.描写爱情的作品:
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3.历史小说(1960年代初)
此时的历史小说是一种象征性叙述。
1)出现原因:
文艺政策调整:
文学环境相对宽松。
2)作家作品:
陈翔鹤《陶渊明写<
挽歌>
》、《广陵散》、黄秋耘《杜子美还家》、田汉《谢瑶环》、吴晗《海瑞罢官》
3)特点
A.以老作家为主;
B.以古讽今;
C.创作目的多为慨叹自身处境。
三、王蒙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王蒙简介
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958-1962年在北京郊区劳动,1963-1978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故国三千里,一去三十年。
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但不知什么原因被作者长期遗忘,2013年在整理房间时发现,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今年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提问:
同时获奖的还有哪些作品?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
第二个问题: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你能说出哪些作品?
写得比较好的有: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刘心武《钟鼓楼》、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麦家《暗算》、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毕飞宇《推拿》、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
第三个问题:
在所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河南的作家作品有哪些?
魏巍:
《东方》、姚雪垠:
《李自成》、李准:
《黄河东流去》、宗璞《东藏记》(野葫芦引:
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柳建伟《北方城郭》、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周大新《湖光山色》、李佩甫《生命册》。
1978年调回北京,1979年平反,创作进入高峰期。
创作了《春之声》等意识流小说,被视为中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1986-1989年由邓小平提名任文化部部长。
代表性作品有: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失态的季节》(季节系列)、《青狐》、《这边风景》等。
中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春之声》、《布礼》、《蝴蝶》、《相见时难》、《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坚硬的稀粥》等。
2.王蒙的整体评价
文学成就
1)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
2)语言:
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流风格,喜欢排比、铺张,形成江河汹涌、汪洋恣肆的风格。
3)小说创作中充满政治智慧。
与人生阅历有关。
4)很多小说具有多重主题。
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不足
1)自叙传的特点使其创作带有雷同现象。
小说中常有一种“少共”情结,很少超出革命、青春、爱情、艺术的主题。
2)质胜于文,缺少足够的想象与虚构。
3)过于理性,理念大于形象。
茅盾
3.《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细读
1)小说主要内容是什么?
尽可能详细。
2)阅读感受。
2015年10月9日给2014级汉语言班上课时,提问了五个学生,一个说读的时候没有想过自己的感受的问题;
一个说不喜欢这篇小说,觉得没意思,自己比较喜欢写爱情的小说,喜欢描写优美环境的小说;
一个说觉得挺有意思的,但是他关注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想看看小说中的事件到底是如何处理的?
有两个同学开始觉得没有意思或者看题目觉得没有意思(政治性的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后来进入小说以后,发现小说是通过一些细节性的情节来表现政治性的东西的,觉得还比较有意思。
评论:
第一个:
读书,尤其是我们课堂上要详细分析的文本,不能囫囵吞枣,应该学会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感受:
哪些地方刺激了自己?
哪些地方感兴趣?
哪些地方觉得没意思?
为什么?
这样的阅读,才有可能一方面分析作品本身,一方面分析自己。
第二个:
作为专业阅读者,不能仅凭自己的阅读偏好读书。
第三个:
专业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不能只关注故事情节。
第四、五个:
自己是如何进入小说的?
细节性的东西为什么能吸引人?
小说里有生活。
3)小说的环境描写
三月,天空中粉洒着以雨似雪的东西。
三轮车在区委会门口停住,一个年青人跳下来。
车夫看了看门口挂着的大牌子,客气地对乘客说:
“您到这儿来,我不收钱。
”
四月,东风悄悄地刮起,不再被人喜爱的火炉蜷缩在险暗的贮藏室,只有各房间熏黑了的屋顶还存留着严冬的痕迹。
赵慧文的容貌:
苍白而美丽的脸、眼皮上疲倦的青色
赵慧文的房间:
这间卧室好像是布置得很仓促,墙壁因为空无一物而显得过分洁白,盆架孤单地缩在一角,窗台上的花瓶傻气地张着口;
只有床头小桌上的收音机,好像还能扰乱这卧室的安静。
刘世吾办公室玻璃上的霜花溶解成的一条条的污道子
4)林震与赵慧文的关系
情感上的爱意萌动、事业上的同心同德
赵慧文对林震:
她一边抄,一边时时抬头看林震,林震问:
“干吗老看我?
”赵慧文咬了一下复写笔,调皮地笑了笑。
一只柔软的手落在肩上。
林震站在门外,赵慧文站在门里,她的眼睛在黑暗中闪光,她说:
“下次来的时侯,墙上就有画了。
林震眼中的赵慧文以及赵慧文的表现:
在赵慧文家两人交谈时,小说对赵慧文动作的描写:
她沉默着,一个一个地捏着自己那白白的好看的手指。
赵慧文沉思地用手指弹着自己的腿,好像在弹一架铜琴。
赵慧文露出润湿的牙齿笑了。
赵慧文回来了,端着一个长柄的小锅,她跳着进来,像一个梳着三只瓣子的小姑娘。
他摇了一下她的手。
林震用力地呼吸着春夜的清香之气,一股温暖的泉水在心头涌了上来。
他们在赵慧文家谈论的工作和社会现象。
5)有关林震的心理描写
一年以后,他更经常焦灼地鞭策自己。
是因为社会主义高潮的推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会议的召开,还是因为年龄的增长?
他已经二十二岁了,记得在初中一年级时作过一篇文,题目是“当我xx岁的时候”,他写成“当我二十二岁的时候,我要……”现在二十二岁,他的生命史上好像还是白纸,没有功勋,没有创造,没有冒险,也没有爱情——连给某个姑娘写一封信的事都没有做过。
他努力工作,但是他作的少、慢,和青年积极分子们比较,和生活的飞奔比较,难道能安慰自己吗?
他订规划,学这学那,作这作那,他要一日千里!
6)刘世吾和韩常新一样吗?
你对他们如何评价?
韩常新:
一个浮在生活的表面的比较浅薄的人。
刘世吾:
很复杂
在工作上给人一种消极、应付、油滑而又高高在上的感觉(“就那么回事”)。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他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但是,并不愿意把它们付诸实践。
他的内心深处有原则、有主见、有理想、有追求而且很有能力,但是,这些都被他深深地掩盖在对一切都满不在乎的外表之下。
(有原则的并不仅是你一个人。
讽刺韩常新要当作家的无稽之谈。
爱读书而且读书很快。
很快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一边看文件一边听报告。
当我读一本好小说的时侯,我梦想一种单纯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
他笑了,从来没这样笑过,不是用机智,而是用心。
他把报撅拿拾刘世吾看,刘世吾仔细地看了几遍,然后抖一抖报抵,客观地说:
“好,开刀了!
”)
总体上看,我认为,刘世吾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主见、有能力,但是,又对现实比较悲观的一个知识分子官员形象。
7)据王蒙自己说,小说原题是《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但是,《人民文学》稿件登记簿上第一次登记的原稿题目是《组织部新来个青年人》,在《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发表时,执行主编秦兆阳把题目改成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因为作者对修改有不同意见,所以1957年中国作家协会将这篇小说收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选》时,王蒙十分坚决地将题目改成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我的问题是: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两个题目有何区别?
秦兆阳为何修改?
作者又为何坚持?
8)这篇小说主要在讲什么?
干预生活——干预什么生活?
林震,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党务工作者对党务工作中的问题的批判与反思。
如果这是小说的主题,为什么要写林震与赵慧文之间的微妙情感?
这对于干预生活这个主题意味着什么?
小说中多次写到赵慧文那美丽而苍白的面容,又说她与丈夫之间感情不和谐。
为什么写这些?
9)干预生活这种解读方式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
批判官僚主义,百花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疑问:
A.为什么写林震与赵慧文之间的微妙感情?
有何关联?
B.小说中多次对林震的内心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而这些心理活动又与干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
如第三节的前七段。
C.刘世吾这一形象难道是一个官僚主义者所能概括的吗?
10)是否可以将这篇小说视为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
写主人公在青少年时代的心理世界,而后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成长电影: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毕业生》、《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新发现——小说中的很多现象就比较容易理解
A.与赵慧文的关系。
可以与林震对党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批判一起理解为林震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两条线索:
事业功勋与爱情体验。
B.有关林震的心理描写。
可以理解为林震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焦虑。
C.刘世吾的形象。
他不仅仅是林震所要批判的官僚,也是林震成长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一种人生成长方式:
自己是否有可能在社会的“同化”下,逐渐成为像刘世吾这样的人?
四、陈翔鹤《陶渊明写<
》细读
1.陈翔鹤简介
2.1960年代写陶渊明,意味着什么?
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达观、超然、不合作、有个性。
在十七年文学规范中选择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个性鲜明、不与现政权合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人物作为自己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他怎么敢这样写?
后果如何?
(受批判,后因此丧命)
3.在这篇小说中,陶渊明诗歌什么样的形象?
与历史上的陶渊明是否一样?
我们如何理解这种一样或不一样?
1)超然:
第1段。
颜延之送他的两万钱的花法
2)真诚自然、不慕权贵:
对达官贵人派头的慧远和尚,对刘遗民等假隐士的看法
3)随和亲切、富有情趣:
与儿媳、儿子、孙子的田园生活,吃酒、喝茶、读诗、写诗
4)主动与政权保持距离:
对刺史拜访的态度
5)对人格、尊严、情感、情义等内心世界的重视:
对颜延之的理解、对阮籍诗的喜欢、对三首《挽歌》及《自祭文》的重视。
6)对历史、现实有着深沉的关怀和隐忧: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倒数第4段
4.通过这篇小说,作者想表达什么?
1)对现实的不满
“看来诗还是作不得的,诌了几句诗,就会引起一些无聊的人前来麻烦。
2)表达自己的人格立场
虽不满,又无可奈何,能做的只有洁身自好,保持人格的独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怀人生、关心人的内心世界。
5.这篇小说花了不少篇幅来写陶渊明与其儿媳之间的关系,这是干什么呢?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有些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