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领域补短板中央储备项目储备指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5288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农领域补短板中央储备项目储备指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农领域补短板中央储备项目储备指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农领域补短板中央储备项目储备指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农领域补短板中央储备项目储备指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农领域补短板中央储备项目储备指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农领域补短板中央储备项目储备指南Word格式.docx

《三农领域补短板中央储备项目储备指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农领域补短板中央储备项目储备指南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农领域补短板中央储备项目储备指南Word格式.docx

2020年2月13日

附件1

项目储备重点领域(共8项)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据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年第4号)开展项目(含油料、糖料蔗及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储备。

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主要范围,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应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八个方面,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因地制宜开展建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与耕地质量。

联系人:

农建处

陈光贵61883231

 

二、奶业提质增效建设工程

一、建设思路

立足奶业振兴总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率、延链条为着力点,突出加强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软硬件设施装备改造升级,提高奶牛单产、乳品质量和养殖效益,培育适度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夯实奶业振兴的养殖基础。

二、建设内容

以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率、延链条为着力点,一是养殖设施改造。

支持养殖设施设备升级,提升标准化水平的圈舍、挤奶、防疫、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设备水平,解决养殖成本高效益差的问题。

二是饲草料生产供应。

支持奶牛饲草料种植、收获、加工、贮存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就地就近供应饲草料,解决种养脱节循环不畅的问题。

三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支持种养一体化、有机肥生产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推进奶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解决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四是乳制品生产加工。

支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生产工艺升级、检验检测设备配备以及冷链运输流通体系建设,加工巴氏杀菌乳、发酵乳、奶酪等乳制品,推动奶牛养殖向乳品加工和流通拓展,解决养殖加工联结松散的问题。

五是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支持奶牛场养殖软件系统改造升级,建立全国奶业生产大数据平台,及时监测奶牛生产数据变化,追溯生鲜乳质量安全,解决奶业数据信息孤岛的问题。

项目承担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上述内容上各有侧重。

三、建设布局和任务

项目布局突出内蒙古、黑龙江、河北三个重点省,统筹其他7个奶业主产省,兼顾奶业潜力发展区域,特别是中小牧场集中的云南、广西等省份,择优建设。

2020—2022年,计划用3年时间,集中实施奶业提质增效建设工程,每年支持建设1500个奶牛养殖场、100个奶农办乳制品加工厂。

建设任务见表1、表2。

四、实施主体

项目实施主体为存栏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优先支持中小奶牛养殖场和奶农合作社。

五、投资标准

1.奶牛养殖场改造升级。

以一个存栏200头的奶牛养殖场为标准进行测算,填平补齐、达标建设共需200万元资金,中央原则上按照每头奶牛0.5万元的标准给予支持,单个牧场平均支持标准为100万元,剩余资金由地方或者养殖场配套。

2.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

以一个日处理能力10吨生鲜乳能力的中小型乳制品加工厂进行测算,完成厂房建设、设施装备购置、形成达产需要1000万元的资金。

中央原则上对单个加工厂平均支持标准为500万元,剩余资金由地方或者养殖场配套。

表1

2020—2022年奶牛养殖场升级改造任务分配表

省份

建设数量

四川

50

表2

2020—2022年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项目分配表

5

联系人:

养殖业处

蒋伯川61883566

三、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紧紧围绕保供给、减损耗、降成本、强品牌、兴产业、惠民生,聚焦生鲜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问题,以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突出乡镇和中心村,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加强主产区和优势区镇村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损耗和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和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2、建设内容

(一)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结合“菜篮子”工程建设,综合考虑生鲜农产品消费需求、产地集散等因素,在重点大中城市选择一批农产品产地市场、集散市场,开展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连接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形成农产品进城冷链物流中心。

重点建设冷藏保鲜库、中央厨房及净菜加工生产设施,购置冷藏运输车等,对现有仓储保鲜保活设施设备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支持有需要的市场建设冷藏保鲜气调冷库,配置封闭式站台的低温库和具有恒定温湿度的冷库,支持冷链设备、保鲜工艺、智能信息和供应链集成标准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冷产、冷储、冷运、冷销数据保障的安全和温控双追溯监控体系。

(二)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生鲜农产品主产区,择优选择一批生鲜农产品生产大县,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融通形成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

重点加强各种冷藏、速冻设备,自动化分拣、清洗和加工包装设备等冷链物流装备建设,推进传统产地批发市场冷链装备与设施的升级改造,支持电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点建设。

采用保鲜加工和冷链运输技术、长短途安全保活运输技术和单元化载具等,应用新型蓄冷材料和先进的节能蓄能设备,不断提高冷链物流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生鲜农产品主产区,选择一批重点乡镇建设田头市场,配备农产品预冷、清选分级、分拣包装、保鲜、初加工、冷藏冷冻及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

因地制宜建设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绿色高效的仓储保鲜设施,推进商品化包装与物流保鲜包装一体化,采用移动式快速预冷设备。

建设与“电子商务”“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等新兴业态相适应的基础设施设备。

(四)村级仓储保鲜设施

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生鲜农产品主产区,选择一批重点村,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建设村级仓储保鲜保活设施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中心村。

支持配备农产品分拣分级、预冷包装、烘干脱水等商品化设施设备,建设仓储保鲜设施,从源头解决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问题。

以北京市、天津市等4个直辖市,大连、青岛等5个计划单列市,石家庄、长春等27个省会城市以及浙江舟山水产品产地市场、四川彭州蔬菜产地市场等国家级专业产地市场所在城市,河北廊坊、山东寿光、海南三亚等重要“菜篮子”产品集散城市,建设100个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见表3)。

在我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大县(市区)(见表4)中选择300个生鲜大县进行建设。

蔬菜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分别在东北区的12个县(市、区)、华北区60个县(市、区),华东区23个县(市区),华中区15个县(市、区),西北区12个县(市、区),西南区12个县(市、区),华南区6个县(市、区),共140个县(市、区)进行建设。

水果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分别在东北区的10个县(市区)、华北区54个县(市、区),华东区22个县(市、区),华中区12个县(市、区),西北区29个县(市、区),西南区25个县(市、区),华南区37个县(市、区),共189个县(市、区)进行建设。

肉类仓储保鲜设施主要建设在区域性产地市场。

东北区的37个县(市、区)、华北区20个县(市、区),华东区19个县(市、区),华中区16个县(市、区),西北区7个县(市、区),西南区15个县(市、区),华南区12个县(市、区),共126个县(市、区)进行建设。

水产品仓储保鲜设施主要在我国沿海地区99个县(市区),内陆地区23个县(市、区),共122个县(市、区)进行建设。

在我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大县(市区)优先选择产业基础好、市场条件优、建设积极性高的2000个乡镇,重点在遴选出的300个生产大县实施。

在我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大县(市区),以遴选的2000个乡镇为重点,选择10万个村开展村级仓储保鲜设施建设,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供销社等主体实施,辐射带动周边中心村。

依托大中城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园区和大中型冷链物流企业、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主体,开展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供销社等主体为依托,在生鲜农产品生产大县,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3)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发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供销社等主体的积极性,建设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4)村级仓储保鲜设施

发挥相关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等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以有基础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承担主体,建设村级仓储保鲜设施。

5、投资标准

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以企业主体及社会资本投资为主,中央投资补助比例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其中,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每个中央投资控制在3000万元以内;

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产地市场,每个中央投资控制在2000万元以内。

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与村级仓储保鲜设施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政府投资为主,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给予适当补助及贴息支持。

表3

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

序号

所在城市

1

成都市、南充市、达州市

表4

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建设市、县(市、区)表

区域范围

攀枝花市、眉山市、宜宾市、通江县、合江县、苍溪县、资中县、广安区、安岳县、彭州市、仁寿县、盐源县、会理县、罗江县

市场处

王涛61883589

四、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1、陆生动物保护

(一)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

1.建设思路。

为及时准确掌握非洲猪瘟等优先防治病种流行态势和病原分布状况,在全国依托地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全面提升病原学监测能力,重点承担国家下达的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等优先防治病种的病原学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直报任务,实现动物疫病早发现、早预警功能。

2.建设内容。

升级改造兽医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的水平,配备PCR仪、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等病原学监测诊断设施设备,使其具备非洲猪瘟等优先防治病种和常见病种高通量病原学检测和分析能力,以及血清学检测分析能力。

3.建设布局。

在全国未投资建设过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的地市(含新疆兵团师级)建设。

4.实施主体。

承担单位为地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承担本省区监测任务的重点单位;

具备开展区域性优先防治病种病原学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实验室人员、技术和经费保障等基础条件;

取得省级和地市级兽医主管部门授权承担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的文件。

5.中央投资规模。

每个病原学监测实验室中央投资控制在250万元以内,西部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大连市)、中部地区(包括东部省份的革命老区)、东部地区中央投资比例分别不超过90%、80%、60%。

(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

为加强边境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根据外来病风险防范需要,在外来病传入高风险区的内陆边境县和团场建设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承担国家下达的边境地区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等优先防治病种以及重点防范外来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巡查监视和信息直报任务。

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改造实验室,配备动物疫病监测诊断设施设备,使其具备非洲猪瘟等优先防治病种和常见病种病原学快速检测能力,以及血清学检测分析能力。

在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9个边境省份和新疆兵团的边境县(团场)建设。

陆地边境县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每个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中央投资控制在60万元以内,西部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大连市)、中部地区(包括东部省份的革命老区)、东部地区中央投资比例分别不超过90%、80%、60%。

(三)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补齐基层服务短板,建设和完善全国畜牧养殖大县及计划建设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所在县县级动物防疫站,使其具备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等优先防治病种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等一般诊断能力。

扩建和改建县级动物疫病临床诊断实验室、病原学检测仪器设备、血清学检测仪器设备、生物制品的保藏、运输设施、动物疫情信息采集处理及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在畜牧养殖大县、畜禽养殖重点发展县以及计划建设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所在县建设。

畜牧养殖大县、畜禽养殖重点发展县及计划建设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所在县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每个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央投资控制在150万元以内,西部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大连市)、中部地区(包括东部省份的革命老区)、东部地区中央投资比例分别不超过90%、80%、60%。

(四)乡镇畜牧兽医站

为补齐基层服务短板,建设和完善全国畜牧养殖大县及计划建设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所在县乡镇兽医站,提高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等优先防治病种预防控制能力。

扩建和改建乡镇兽医站办公场所、生物制品储备设施、动物疫情信息采集处理设备,配置冷冻库、冰柜、冰箱、冷藏箱等冷链设备。

在畜牧养殖大县、畜禽养殖重点发展县及计划建设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所在县的乡镇建设乡镇畜牧兽医站。

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中央投资控制在70万元以内,西部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大连市)、中部地区(包括东部省份的革命老区)、东部地区中央投资比例分别不超过90%、80%、60%。

(五)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更新改造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设施设备,提升动物及动物产品查验能力,堵截染疫和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控制流通环节动物疫病传播扩散风险和动物产品卫生安全风险。

重点改造办公场地,完善检疫消毒、隔离观察、工作条件保障等设施,购置检疫、取证、执法和通讯设备等,更新数码相机等调查取证设备,购置电脑、打印机等信息化设施设备。

在全国各省份之间建设200个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各省份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所。

每个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中央投资控制在50万元以内,西部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大连市)、中部地区(包括东部省份的革命老区)、东部地区中央投资比例分别不超过90%、80%、60%。

(六)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

支持跨县域新建和改扩建无害化处理场,合理配套建设收集站点,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网络体系,覆盖范围有效扩大,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建设购置病死动物提升装载、冷藏、处理设施设备,转运车辆、环境冲洗消毒设施设备、废弃废水收集处理等环保设施。

3.建设布局(任务)。

在全国新建62个、改扩建200个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

4.实施主体: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单位。

每个新建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中央投资控制在2000万元以内,每个改扩建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场中央投资控制在200万元以内,西部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大连市)、中部地区(包括东部省份的革命老区)、东部地区中央投资比例分别不超过90%、80%、60%。

(七)清洗消毒中心

在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运输车辆清洗、消毒中心,辐射覆盖所在县的生猪运输车辆,提供清洗、消毒服务。

清/污车辆停车场、化验室楼等基建工程。

变压器、水井、液化气站、全自动底盘清洗+人工清洗、全自动消毒、全自动烘干等设施设备。

在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中,选择其中条件较好、具备建设意愿的建设,全国共支持建设2000个。

有关生猪规模养殖场。

每个清洗消毒中心中央投资控制在250万元以内,西部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大连市)、中部地区(包括东部省份的革命老区)、东部地区中央投资比例分别不超过90%、80%、60%。

二、植物保护

(一)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

根据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工作流程,按照“聚点成网”“互联网+”的总体要求,加强田间自动化、智能化监测站点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网络体系,提升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能力。

新建或改建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主要配备自动虫情测报灯、性诱监测诱捕器、气候监测仪、重大病害智能监测仪、田间可移动实时监测设备(可移动监测单兵设备)和数据传输、汇总、分析等软硬件设施设备,以及简易交通工具。

重点监测点在上述建设内容基础上,主要增配田间实时监测物联网设施设备。

健全县级病虫疫情信息化处理系统,完善省级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平台。

在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源头区、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粮食作物主产区和特色作物优势产区,以承担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农药使用监测调查任务的县区为重点,兼顾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选择县级农业植保植检机构技术力量较强的县,按丘陵区每5万亩、平原区每10万亩建设1个监测站点的标准,新建或改建一批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

其中,每县可结合前期已建成的病虫观测场,建设1个重点监测点;

每县建设监测点数量原则上不少于4个、不超过10个。

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植保植检机构打捆申报和组织实施,承担国家病虫疫情监测任务的县区植保机构参与建设。

5.投资标准。

每个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建设项目县中央投资控制在200万元以内。

地方配套东部省区为20%,中西部省区为10%。

项目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植保植检机构统一打包申请立项,分年度下达投资建设。

每个田间监测点投资控制数,改建监测点25万元,新建监测点35万元,重点监测点每个再增加30万元,每个县区信息处理平台20万元。

(二)重大病虫疫情区域应急防控设施及物资储备库

以蝗虫、草地螟、草地贪夜蛾、稻飞虱、条锈病、赤霉病等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重大病虫,以及柑橘黄龙病、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和新发突发重大疫情为重点,加强应急防控设施设备和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提升区域联防联控、应急防控快速反应能力。

重点建设物资储备库2000平方米,配备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航空植保机械等大中型防治装备,配套转运运输、远程指挥调度和维修设备,建设药械、农药运输工具等物资储备库。

以粮食主产区、重大病虫发生源头区、迁飞流行区、疫情阻截带等为重点,突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以及环首都周边等特殊地区。

按照耕地面积1500—2000万亩建设一个的标准,原则上大省不超过4—5个,小省2—3个进行投资建设。

重大病虫疫情区域应急防控设施及物资储备库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植保植检机构打捆申报和组织实施,项目所在县区植保机构参与建设。

重大病虫疫情区域应急防控设施及物资储备库采取PPP模式投资建设,每个项目中央投资控制在2000万元以内。

(三)天敌微生物等绿色防控产品生产繁育基地

适应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展天敌、授粉昆虫和微生物扩繁基地建设,提升绿色防控保障能力,促进农药减施增效。

重点建设生防天敌扩繁、储运、运输、释放及质量检测等设施设备,理化诱控诱集装置的生产和组装设施设备等。

天敌及授粉昆虫扩繁基地,主要配备繁殖天敌所需设施和田间释放专用设备,冷链储运设备和质量检测设备,改扩建扩繁车间、专用储备库。

微生物(生物农药)扩繁基地,主要配备菌株活性提纯、质量检测、产品分装、环境自控等设施设备,以及生产线扩容和冷链储运设备。

理化诱控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改扩建实验室、实验场圃和中试生产线,配备灯诱、性诱、色诱、食诱等生产、组装、调试等设施设备。

重点在大宗水果、城市蔬菜、茶叶主产区以及粮食作物主产区,选择有基础、有优势的企业、科研、教学单位进行投资建设。

天敌及授粉昆虫扩繁基地,每个年产能覆盖面积10万亩以上;

微生物(生物农药)扩繁基地,每个年产能覆盖面积100万亩以上;

理化诱控产品生产基地,每个年产能覆盖面积200万亩以上。

天敌微生物等绿色防控产品生产繁育基地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植保植检机构把关审核和组织申报,有基础、有优势的企业、科研、教学单位具体实施。

天敌微生物等绿色防控产品生产繁育基地采取PPP模式投资建设,每个项目中央投资控制在600万元以内。

(四)迁飞性害虫雷达监测站

根据迁飞性害虫迁飞规律,在边境地区、迁飞通道布设雷达站点,实现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提高草地贪夜蛾、稻飞虱、粘虫、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空中实时监测预警能力。

主要配备厘米或毫米波迁飞性害虫雷达、车载式移动雷达,以及配套观测用房、高空测报灯、气象信息采集等设施设备。

重点在华南、西南、东北、华北等边境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迁飞通道省份投资建设。

北方以厘米波雷达为主,南方以毫米波雷达为主。

迁飞性害虫雷达监测站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把关审核和组织申报,由省级植保机构会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