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5169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中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通历史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P45

2.与体育竞技活动一样,希腊的戏剧也起源于宗教庆典。

希腊的“悲剧”(tragedy)一词即“山羊歌”,而山羊则是狄奥尼索斯的象征和奉献给他的最常见的祭品。

⏹  与体育竞技活动一样,希腊的戏剧也起源于宗教庆典。

⏹  希腊悲剧与近代悲剧的一个根本性区别就在于:

在希腊悲剧中淡化善与恶的对立,每个悲剧人物的行为都很难用通常的善恶标准来加以评判。

在剧中激烈冲突的也不是善与恶这两种对立的自由意志,而是自由意志与潜藏在它背后的决定论。

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

 希腊悲剧基本上取材于神话与传说,以古代的英雄故事作为主要内容,以命运作为永恒的主题。

希腊悲剧表现了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冲突,它揭示了潜藏在个体(英雄或神)意志背后的某种不可抗拒的必然性。

悲剧中的这种神秘的东西(命运),后来在希腊哲学中发展为支配世界万物的“逻各斯”或规律。

悲剧通过激起人们内心的怜悯和恐惧而导致情绪的净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在雅典民主制的鼎盛时期,悲剧由于具有励志作用而受到城邦政府的大力推崇

3.簡述羅馬“前三頭同盟”與“後三頭同盟”的基本內涵。

P88

苏拉:

代表贵族势力的罗马军事独裁.(约公元前138-前78)

⏹ 苏拉独裁后出现了“前三头同盟”(克拉苏、庞培、恺撒),意味着平民和贵族之外的第三支政治力量——骑士阶层的崛起。

“前三头同盟”公开地表露了骑士阶层对元老院权力的蔑视。

⏹前三头同盟是指罗马共和国晚期克拉苏、庞培、恺撒三人缔结的政治同盟。

它的出现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已经走向没落,骑士阶层公开地与元老院相抗衡,并且逐渐控制了罗马共和国的命运。

恺撒死后,屋大维成为恺撒的政治继承人,他与恺撒部将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反对元老院的“后三头同盟”,消灭了刺杀恺撒的共和派贵族力量。

为帝制形成进一步奠定基础。

4.分析希臘文化、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繫與本質差異。

罗马文化中对希腊文化有一个继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

一个是关于希腊古典哲学的继承,同时,由于在古希腊自然科学的那一部分东西都包含在古希腊哲学之中,因此,罗马文化也把自然科学这一部分也继承下来了。

另一个方面就是全盘继承了古希腊的宗教,古希腊的宗教是多神教,因此,在基督教出现以前,罗马也是一种多神教的宗教。

而希腊的政治制度古罗马没有继承下来。

希腊实行的是一种民主制度,而罗马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是希腊和罗马的一个本质区别。

基督教文化和罗马文化也有一个继承关系。

这里面,基督教文化主要继承了罗马文化中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并以此对耶稣创立的基督教进行了改造,使基督教由一个民族宗教上升为世界宗教。

在基督教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研究认为,完成这项工作的是保罗。

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一个是宗教内容上的变化,罗马文化原来是多神教,后来吸收了基督教后,变成了基督教的一神教。

这是一个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变。

有的西方社会学家据此认为,由于一神教是宗教的最高阶段,因此罗马帝国由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具有本质上的意义。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同意这个观点。

另一个是在政治制度上,在罗马文化中,基督教的教会领导人是由罗马帝国的皇帝确定的,罗马帝国的皇帝对教会有无上权威。

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国王即位是要由教会同意的,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国王的选择也是有教会决定。

而本质区别上,希腊文化,确实是文化为主,罗马文化主要贡献的是政治体制,基督和圣经则带来了人的信仰。

三者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5.從基督教起源角度看基督教與希伯來文化、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之間的關係。

A.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的关系:

犹太教为基督教提供了圣教历史,基本法律,一神教信仰好罪孽意思等东西,但是基督教也超越犹太教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和律法主义限制,突出了唯灵主义,信仰主义,彼岸主义等特点。

B.基督教与希腊文化的关系:

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为基督教奠定了重要的神学基础,使基督教摆脱了犹太教的直观性而成为一种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根基的神学体系,但是基督教却用神秘主义冲淡了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成分,一神学取而代之。

C.基督教与罗马文化的关系: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苦难史,它以唯灵主义和理想主义来对抗罗马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虽然基督教在313年以后获得了合法性,但是它与罗马文化之间处于格格不入的抵牾状态,这种矛盾甚至一直持续到中世纪和近代。

D.综合而言,基督教汇集了多种文化的因素,它把希伯来文化,希臘文化以及羅馬文化复杂地融为一体,并且表现出一种超越性的特点。

因此,基督教本身就是各种文化相交融的一个历史结果。

6.分析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經過、原因、歷史意義及主要派別的基本內容。

P254-p280

(三) 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

• 基督教文化呈现为一种无法克服的痛苦的自我分裂。

美与丑、善与恶、真挚与虚伪、崇高理想与卑劣欲念,在基督教文化中以一种令人震惊的野蛮方式融为一体,其结果就导致了普遍的伪善

• 由神性与人性之间的这种尖锐矛盾所导致的巨大痛苦,必然会把人引向最无耻的虚伪和最无情的残忍

•由于基督教会是凌驾于一切分散软弱的世俗权力之上的唯一的统一性社会组织,基督教会自身固有的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及其所导致的普遍虚伪,必定会对整个西欧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衍生出种种骇人听闻的罪恶和伪善,最终酿成深重的文化危机

宗教改革之前的天主教

⏹罗马天主教会

教会的绝对权威:

绝对无误,赦罪权

“昂贵”的特权阶级:

敲诈掠夺

知识的垄断

⏹罪恶观—神圣的理想-强烈的罪感

⏹救赎观—神人合作说-得救的焦虑

赎罪券

⏹中世纪对死亡的恐惧

⏹赎罪券,台彻尔

⏹个人危机:

深重的罪感

⏹教牧危机教义与实践的矛盾

⏹宗教改革的标志:

1517《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Theses

危机的出口——因信称义

⏹善功称义因信称义

(马丁·

路德的改革活动)

⏹1520《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反对罗马教廷的三道护墙:

神权至上

教皇和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只有教皇才有权召开宗教会议

⏹《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

⏹《论基督徒的自由》

马丁·

路德的意义

⏹罪恶罪感——坦然接受自己的全然败坏

⏹救赎焦虑——信靠,因信称义,放下重担

⏹神学上的个人主义和多元主义

新教与天主教的不同

⏹教义礼仪圣经教堂

新教三大主流教派

⏹马丁路德——信义宗——神学

以“因信称义”的宗教思想与罗马教会相对抗,开创了注重内在精神自由的路德教(信义宗)。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格局,通过因信称义倡导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把信仰变成个人的事情。

⏹英国——圣公会——教会与政权

为王权的壮大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安立甘宗或圣公会)。

把国王的权力提升到罗马教会之上,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和立宪政治的发展,并且通过教产还俗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发展。

⏹加尔文——归正宗——神学与神权

强调勤奋节俭的美德,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合理性根据(归正宗)。

英国的宗教改革。

通过天职观念使得日常工作获得了一种宗教意义,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合理注意根据。

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上述改革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改变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状态,客观上导致了西方社会的彻底更新好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生。

⏹历史背景

⏹中间路线(viamedia)

⏹新教的神学教义+天主教的宗教实践

宗教宽容

⏹罗马教会的改革运动

⏹特兰托公会议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p280

宗教意义:

克服了罗马天主教的内在矛盾和虚假信仰,把宗教理想与现实生活统一起来,并且通过宗教分裂的事实而促进了宗教宽容。

世俗意义:

打破了罗马教会一统天下的专制格局,在客观上推动了自由精神的生长、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7.論述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這兩場思想運動的背景、內容及其對西方近代文化的不同影響。

P242--P284P281—P283

具体的不同:

1.文艺复兴:

古罗马的辉煌与基督教罗马时期的黑暗

2.文艺复兴:

古典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

3.文艺复兴: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

4.文艺复兴:

语言文学、艺术、史学

相同之处

⏹宗教性

⏹古典的神话和象征融合基督教传统

文艺复兴的特点

⏹人性的苏醒

⏹以感性的人性代替抽象的神性

⏹以现世生活反对枯燥的天国理想

⏹以人的感官享乐代替禁欲主义

中世纪的圣母与圣徒

⏹1.回到古希腊罗马,推崇拉丁文

⏹2.发现和赞美具体可感的自然

⏹3.发现和肯定人和世俗生活的价值

基督教简介

⏹基督教的两次大分裂

11世纪:

东西分裂16世纪:

南北分裂

8.簡述地理大發現的動因、基本路線和歷史過程,並請分析其對世界文明的影響。

P286

1、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首先是经济上的动因: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地图);

对黄金的追求。

其次,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

第三,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地理大发现的经过路线(书)

1、欧洲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发现

1486年葡萄牙人B.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风暴角(即“好望角”);

1498年瓦斯科·

达·

伽马开辟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路;

2、哥伦布航抵新大陆1492年8月3日到10月12日,发现西印度群岛,1493、1498、1502年又3次率领舰队到达美洲

3、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19年-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4、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等的探险活动

(四)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1、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Globalization

2、欧洲商业重心的转移:

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价格革命”及其欧洲封建制度的影响

4、殖民征服与殖民地化的开始

5、文化全球化的开始

9.請介紹荷蘭、英國及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你如何看待啟蒙運動的影響。

法蘭西斯·

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哲学家和科学家。

⏹父親是伊麗莎白女皇的掌璽大臣,12歲進入劍橋大學。

⏹重要著作:

《新工具論》(1620年)、《学术的进展》(1605年)。

⏹提出“知識就是力量”

⏹思想理論:

✓尖銳批判經院哲學脫離實際、玩弄概念、崇尚空談,強調世界的物質性、規律性與可知性,具有唯物主義傾向;

✓承認上帝是萬有之源,承認有不死的理性靈魂,承認有自然的真理,也有啓示的真理;

✓認爲知識起源於經驗,將經驗上升爲一種科學原則,一種考察方法;

✓強調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結合,強調既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螞蟻,也不要做只從自身吐絲結網的蜘蛛,而要做既採集又加工的蜜蜂;

✓建立了新邏輯,即他所說的真正的歸納法,培根是近代歸納邏輯的主要創立者。

霍布斯(1588-1679)

✓著有《論人》(1658)、《論公民》、《利維坦》(利維坦是“聖經”上說的力量巨大無比的海獸)(1651)等書。

✓系統地闡述了人性論,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法等思想。

✓提出國家起源說:

反對王權神授論,却擁護專制王權,認爲主權者的權力是絕對的、不可分割的,臣民對主權者必須絕對服從,但又強調國家的作用在於保護個人的安全。

✓“霍布斯主义”(Hobbesian):

形容一种无限制的、自私、而野蛮的竞争情况。

其实是错误的:

首先,《利维坦》里描绘出了这种情况、但仅仅是为了批判之;

第二,霍布斯本人其实是相当胆小而书呆子气的。

洛克(1632-1704)

✓主要著作有《政府論》等。

✓認爲知識來源於感覺,經驗是知識的源泉;

✓反對王權神授;

主张权力来自人民;

政府应保障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如果缺乏被统治者的同意,人民有权推翻政府。

✓主張立法、行政、外交三權分立,擁護代議制政府;

✓提倡自由和寬容。

大衛·

休謨(1711-1776)

✓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人類理智研究》(1748):

極端懷疑論,分析一般概念、因果性、外界存在、同一性的自我等概念,怀疑任何人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任何事;

相對主義倫理學,無絕對的道德法則。

✓评价:

其极端经验论的怀疑论构成了对同样是极端唯理论的经验论自身的否定,从而成为近代哲学转型的催化剂和中介环节。

他所提倡的自然主义原则对非理性主义思潮也产生一定影响。

✓非愤世嫉俗者,加入伏尔泰“清除丑行为”。

荷蘭 

A.自然法學說的創立者格勞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14歲便入大學,16歲隨荷蘭大使赴法蘭西,20歲任官修《荷西戰史》總編輯,25歲擔任荷蘭等省檢察長。

《論戰爭與和平法》(1625年)、《捕獲法》和《論海上自由》。

否認上帝的存在,提倡自然法,確立了國際法的標準(公海自由的經典理論)。

B.斯賓諾莎(BaruchSpinoza,1632~1677)所著《神學政治學論》(1663)、《知識改進論》(1660)、《倫理學》(1675)等,認爲自然界不是神創造的,自然界本身就是神。

法國

背景:

專制主義、等級制度盛行;

同英、荷學者切磋交流

笛卡兒(ReněDescartes,1596~1650):

✓強調理性,

✓將理性視作認識的根源,

✓卻忽略感性認識;

✓強調物質世界與心靈世界的並存,

✓具有二元傾向。

提出“我思故我在”,強調認識中的主觀能動性,直接啓發了康得,成爲從康得到,推動了辯證法的發展。

(自我意识的哲学)

笛卡兒認為,我可以懷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是無可懷疑的,即“我懷疑”。

“我懷疑”就是“我思想”,既然我思想,那就一定有一個在思想的我,即“思想者”。

•1、啓蒙思想家們爲真理和正義而鬥爭的精神(身陷囹圄、逃亡異國)

•2、其著述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啓發並培養了一代革命者。

爲後來革命做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3、爲19世紀和20世紀留下大量文化思想遺産。

•4、標誌著教會影響的下降和現代世俗主義(modernsecularism)的崛起。

5、爲整個19世紀西方世界政治經濟自由主義運動和人道主義改革樹立了楷模。

6、“啓蒙運動後期的法國領袖們實際上由衷地相信人類進步的無限可能性……人類的生存條件將會不斷地被改善”(MarvinPerry,1989),這塑造人類的進步觀,爭取社會進步。

7、“啓蒙思想家憧憬著一個更爲自由、更人道、更理智的社會,但卻懼怕人民及其潛在的革命行動。

作爲替代革命的一種選擇,多數啓蒙思想家都把科學作爲改善人類狀況的萬能良方。

”(MarvinPerry,1989)

10.請介紹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的宗教觀。

近現代西方宗教信仰與科學理性的協調是如何形成的?

P339

A.伏爾泰

曾到英國考察,十分讚賞英國自由的社會政治制度。

他在《哲學書簡》(1734)、《牛頓哲學原理》、《形而上學》等著作中,介紹牛頓和洛克的哲學,猛烈抨擊天主教和基督教,提倡“君主和哲學家的聯盟”,擁護開明專制制度,主張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的王國,反映了上層資產階級的利益。

但伏爾泰並不是無神論者,他把變革現實的希望寄託在開明君主身上。

B.孟德斯鳩(CharlesdeMontesquieu)

《波斯人信劄》(1721年),猛烈抨擊專制制度,認爲專制主義統治下的法國是極不合理、極不公平的社會;

《羅馬盛衰原因論》(1734),指出羅馬共和國的盛衰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取決於統治者的賢明或腐朽,矛頭直指路易十五統治下的法國。

《論法的精神》(1748),被伏爾泰譽爲“理性和自由的法典”。

他提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學說,認爲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C.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P.621-622

法國啓蒙運動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代表人物。

A.政治理論

《論人間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5),書中指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

但他並不主張廢除私有制,只想建立一個沒有貧富之分的社會。

《民約論》("

TheSocialContract"

1762)的基本思想是天賦人權、主權在民、自由平等,認爲人民有起義反抗壓迫者的權利。

在政治上他擁護共和國,其政治思想對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有重大影響。

(自由、平等與博愛的矛盾。

B.教育方面:

《愛彌兒》(1762)“從實踐中增長才幹”兒童自然發展

11.請比較巴羅克建築和洛可哥建築的特徵。

◎特點:

採用波浪形曲線和曲面,

以斷簷、山花、柱子的疏密排列來突出立面與空間的凹凸起伏和運動感,

利用透視的幻覺,光影變化,

不穩定的形體組合造成虛幻與動蕩的氣氛。

巴洛克建築和洛可可建築比較

[洛可可建筑使用金、白、浅绿、粉红等刺眼的色彩;

利用镜子或烛台等使室内空间变得更为丰富;

喜欢用舶来品(如中国瓷器、日本漆器、东方丝绸与挂毯、非洲珠宝、义大利水晶灯等)装饰室内]

巴洛克建筑

洛可可建筑

都注重动态

总体风格

○充满力量和激情

○讲究线条的韵律感、量感、空间感和丰富而有变化的立体感,并带有绘画般的效果。

○体现精美和幽默

○更讲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复多变的曲线和装饰性的绘画布满壁面。

内部特点

比较阴暗

相当明亮、轻巧。

洛可可特點:

曲線、趣味、非對稱法則、色澤柔和豔麗、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諧謔性和飄逸性等。

12.簡介巴羅克音樂和新古典主義音樂的特徵。

風格特徵 

①中世紀的教會調式體系已經完全解體,被大小調體系所取代。

②在音樂結構原則上,二部結構具有普遍性。

兩個部分常常採用相似的音樂材料,二者間沒有後來的那種截然劃分的界限,通過演進的手法,使兩部之間在運動、織體上渾然一體,以體現某種比較單一的情感色彩。

③旋律常常具有不停息的連續擴展、不斷展開的性質,富於流動性;

持續不停的節奏運動,常常貫穿樂曲的始終;

在力度上雖然還缺乏後來在古典主義時期所常用的起伏性的變化,但在大段落之間已經形成強弱、剛柔的對比關係。

④新體裁與新形式。

在音樂體裁方面,歐洲近代音樂的許多重要體裁,如歌劇、組曲、奏鳴曲、協奏曲等初步形成,爲其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有些體裁如清唱劇等已具備了經典形式。

(1)作品中確立了主調和聲風格的主導地位,同時又創造性地運用複調對位手法;

(2)創作強調理智支配感情,兩者的關係趨於統一和平衡;

(3)音樂既思路開闊,浮想聯翩,又邏輯嚴密,形式嚴謹;

(4)作品內容充實,往往悲劇性和喜劇性交織,嚴肅與詼諧配合;

(5)在創作技巧上精益求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又錘煉了平易通俗的音樂語言。

13.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派有哪些代表人物?

請評價該派的思想主張。

19世紀自由主義

“經濟學之父”的亞當·

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

斯密的繼承者大衛·

李嘉圖、托馬斯·

馬爾薩斯等

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的主張:

(1)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決定價值的學說;

區分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2)經濟個人主義、契約自由:

使用個人合法獲取或繼承的財産謀取最大利益;

自由談判,不受立法和工會力量幹預;

(3)自由放任:

減少政府幹預,政府功能最小化;

(4)服從自然法,“看不見的手”,市場規律;

(5)自由競爭與自由貿易。

斯密主要批判當時的重商主義思想和政策,要求廢除干預對外貿易的法規,取消行會制度和特權公司。

李嘉圖則反對當時的農業保護主義,提出工資法則:

僅夠維持生存所需。

14.簡述18-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藝的主要特徵、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

“浪漫主義”(romanticism)一詞來源於中世紀用各國由拉丁文演變的方言(roman)所寫的“浪漫傳奇”(romance),即中古歐洲盛行的英雄史詩和騎士傳奇、抒情詩(《羅蘭之歌》)。

後來浪漫主義運動開始奉這些富於幻想、傳奇色彩的文學題材和風格形式爲典範。

启蒙主义

浪漫主義

●理性至上

●强烈的激情与想象

●知识源自外部世界

●知识是固有感受与外在感知双重产物,讚美天才

●整体上的人及共性,人对环境的相同反应

●人的个性化,宣揚個人體驗至上

●人类的理性王国

●民族主义,將個人同所屬群體聯繫起來

◎創作特點:

(1)在創作原則上,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