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十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3611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6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华十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江省金华十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金华十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Word文档格式.docx

《浙江省金华十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华十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金华十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Word文档格式.docx

2NH3

【答案】D

【解析】A、各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故A错误;

B、各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故B错误;

C、各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故C错误;

D、N元素由0价变为-3价,H元素由0价变为+1价,为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根据元素化合价变化来分析解答即可,知道常见元素化合价及常见反应类型,题目难度不大。

5.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苏打水溶液B.苯酚浊液C.碘化银胶体D.氯化钡溶液

【解析】A、苏打水溶液是溶液,不是胶体,故不产生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

B、苯酚浊液为浊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错误;

C、碘化银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

D、氯化钡溶液是溶液,不是胶体,故不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错误;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灰石—石膏法可用于燃煤的脱硫

B.钠和钾的合金在常温下是液体,可用于快中子反应堆作热交换剂

C.焦炭在炼铁高炉中用于提供热能和产生还原性气体CO

D.氢氧化铁胶体可用于杀菌消毒

【解析】A、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的原理第一步是SO2+Ca(OH)2═CaSO3+H2O,然后再将产物氧化制成石膏,2CaSO3+O2=2CaSO4,故A正确;

B、钠、钾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知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故B正确;

C、焦炭在炼铁高炉中先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再被焦炭还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铁矿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C正确;

D、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用于净水,但是氢氧化铁胶体不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于杀菌消毒,故D错误;

7.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醋酸的结构式:

CH3COOHB.乙炔分子的最简式:

CH

C.CCl4的球棍模型:

D.H2O的电子式:

【解析】A、醋酸的结构式:

,故A错误;

B、乙炔分子的最简式:

CH,故B正确;

C、

为CCl4的比例模型,CCl4的球棍模型为

,故C错误;

D、水中存在两个氧氢键,氧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水的电子式为:

,故D错误;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故不能用铁制容器贮存浓硫酸

B.二氧化硫和氯气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C.漂白粉暴露在空气中久置会变质

D.加热条件下,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

【解析】A、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常温下能够使铁钝化,形成致密氧化膜,阻止反应进行,所以能用铁制容器贮存浓硫酸,故A错误;

B、二氧化硫与品红化合生成无色物质,而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品红褪色,故B正确;

C.次氯酸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次氯酸,易变质,故C正确;

D.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故D正确;

故选A。

9.对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后出现的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碳酸钠:

溶于水,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B.生石灰:

与水反应,显著放热

C.苯:

不与水反应,也难溶于水,液体分层,苯在下层

D.乙醇:

溶于水不分层

【解析】A、碳酸钠:

溶于水,CO32―水解产生OH―,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故A正确;

B、生石灰:

与水反应,是化合反应,显著放热,故B正确;

C、苯是非极性分子,水是极性分子,由相似相溶规律,苯不与水反应,也难溶于水,液体分层,但苯密度比水小,苯在上层,故C错误;

D、乙醇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溶于水不分层,故D正确;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药匙取用少量二氧化锰粉末

B.蒸馏实验中忘记加沸石,应先停止加热,待溶液冷却后加入沸石,继续蒸馏

C.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84消毒液(主成分NaClO),点滴到干的pH试纸上测pH

D.油脂制肥皂实验中加乙醇的目的是增大油脂的溶解度,从而增大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接触面积,加快油脂皂化反应速率

【解析】A、少量固体粉末可以用药匙,故A正确;

B、液体加热要加沸石或碎瓷片,引入汽化中心,可防止溶液暴沸,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碎瓷片,应该采取停止加热,待溶液冷却后重新添加碎瓷片,故B正确;

C、将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棒蘸取待测液涂于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是测非强氧化性溶液的PH,NaClO具有强氧化性,pH试纸上无法显色,所以无法测定,故C错误;

D、油脂难溶于水,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油脂制肥皂实验中加一定量的乙醇是为了增加油脂的溶解,增大与碱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D正确;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4C与14N不是同位素,但它们是两种核素

B.氧气在放电或紫外线照射下能转化为臭氧(O3),臭氧和氧气是同分异构体

C.CH3—CH2—NO2和H2N—CH2—COOH是同系物

D.碘晶体、碘蒸气是同素异形体

【解析】A、14C与14N质子数不同,不是同位素,但它们是两种核素,故A正确;

B、氧气在放电或紫外线照射下能转化为臭氧(O3),臭氧和氧气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CH3—CH2—NO2和H2N—CH2—COOH是同分异构,故C错误;

D、碘晶体、碘蒸气是同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故D错误;

12.已知:

X(g)+2Y(g)

3Z(g) ∆H=﹣akJ·

molˉ1(a>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1molX和0.2molY充分反应生成Z,放出能量一定小于0.1akJ

B.Y的起始浓度不能为零,平衡浓度也不能为零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反应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平衡会发生移动

D.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一定存在3v(Y)正=2v(Z)逆

1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Zn与稀H2SO4反应:

2Zn+2H+=2Zn2++H2↑

B.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Na2SiO3+2H+=H2SiO3↓+2Na+

C.碳酸氢铵溶液与足量澄清石灰水反应:

HCO3ˉ+Ca2++OHˉ=CaCO3↓+H2O

D.固体碳酸钙中滴加足量盐酸:

CaCO3+2H+=Ca2++CO2↑+H2O

【解析】A.Zn与稀H2SO4反应:

Zn+2H+=Zn2++H2↑,原方程电荷不守恒,故A错误;

SiO32-+2H+=H2SiO3↓,Na2SiO3是强电解质,故B错误;

NH4++HCO3ˉ+Ca2++2OHˉ=CaCO3↓+2H2O+NH3,故C错误;

CaCO3+2H+=Ca2++CO2↑+H2O,D正确;

14.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3。

W

X

Y

Z

T

 

A.原子半径Y>

Z,非金属性W<

B.X2能从T的气态氢化物中置换出T单质

C.W、Y、Z三种元素都能与X元素形成化合物WX2、YX2、ZX2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W>

Y>

【解析】解:

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由位置关系可知,W、X处于第二周期,Y、Z处于第三周期,设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W、Y、Z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a-21、a、a+1,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3,则:

a-2+a+1+a+a=23,解得a=6,则W为C元素,故X为O元素、Y为S元素、W为C元素.

A、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原子半径S>

Cl,非金属性W<

X,故A正确;

B、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故O2能与H2Se反应,生成Se单质,故B正确;

C、O能形成CO2、SO2、ClO2,故C正确;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2CO3<

H2SO4<

HClO4,故D错误;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同物质的量的乙醇与乙烯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相同

B.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

C.生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值较高的可燃气体,该过程属于热化学转化

D.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解析】A、乙醇与乙烯的化学式变形C2H4·

H2O、C2H4,等物质的量燃烧耗氧部分均为C2H4,消耗氧气的质量相同,故A正确;

B、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均为取代反应,故B正确;

C、生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值较高的可燃气体,该过程属于热化学转化,故C正确;

D、乙烯含碳碳双键其中1根键断裂,相互加成生成聚乙烯,聚乙烯中不存在双键,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由于长链断裂等原因,故D错误;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粮食酿酒经过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

B.油脂、糖类、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水发生反应

C.动物脂肪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工业上用于生产肥皂

D.含蛋白酶的洗衣粉可以洗涤丝绸、全羊毛等纤维织物,且水温高于50℃洗涤效果好

【解析】A、利用粮食酿酒经过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每步均有新物质产生,故A正确;

B、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B错误;

C、常温下,油脂呈液态的是油,呈固态的是脂肪,植物油、动物脂肪统称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动物脂肪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工业上用于生产肥皂,故C错误;

D、含蛋白酶的洗衣粉不可以洗涤丝绸、全羊毛等纤维织物,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且水温不能太高,高于50℃蛋白质变性,洗涤效果不好,故D错误;

17.电子表所用的纽扣电池,两极材料为锌和氧化银,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电池反应为Ag2O+Zn+H2O═2Ag+Zn(OH)2,示意图如右。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锌为负极,被还原

B.纽扣电池工作时,OHˉ移向Ag2O

C.每6.5g锌发生反应时,转移电子0.1NA

D.纽扣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碱性增强

【解析】A、根据化合价变化可知Zn被氧化,应为原电池的负极,则正极为Ag2O,故A错误;

B、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中的阴离子移向负极,即向锌电极移动,故B错误;

C、每6.5g锌发生反应时,转移电子0.2NA,故C错误;

D、原电池工作时,正发生反应Ag2O+H2O+2e-=2Ag+2OH-,该极区溶液pH值增大。

故D正确;

18.常温下,关于pH相同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NH3·

H2O)>c(NaOH)

B.c(NH4+)=c(Na+)=c(OHˉ)

C.两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D.等体积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完全中和时,氨水所消耗的盐酸体积多

【解析】A、NH3·

H2O是弱电解质,pH相同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c(NH3·

H2O)>c(NaOH),故A正确;

B、氨水中存在一水合氨和水的电离平衡,故溶液中的离子有氢离子、氢氧根和铵根离子,根据电荷守恒可有:

c(OH-)=c(NH4+)+c(H+),同理,在NaOH溶液中:

c(OH-)=c(Na+)+c(H+),又两溶液PH相同,故c(NH4+)=c(Na+)<

c(OHˉ),故B错误;

C、pH相同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水电离的H+浓度相同,故C正确;

D、NH3·

H2O是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小,浓度大,等体积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完全中和时,氨水所消耗的盐酸体积多,故D正确;

19.H2与ICl的反应分①、②两步进行,其能量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②比①要容易发生是因为反应②活化能大

B.反应①和②均为放热反应

C.H2(g)+2ICl(g)=I2(g)+2HCl(g)∆H=-218kJ·

molˉ1

D.反应①和②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反应①比反应②的速率慢,说明反应①中正反应的活化能较小,反应②中正反应的活化能较大,故A错误;

B、根据图象可知,反应①和反应②中反应物总能量都大于生成物,则反应①、反应②均为放热反应,故B正确;

C、反应①、反应②总的能量变化为218kJ,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①、反应②的焓变之和为△H=-218kJ•mol-1,故C正确;

D、反应①中氢气参与反应,反应产物中都是化合物,则一定存在化合价变化,反应②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生成物中有碘单质生成,则也一定存在化合价变化,所以反应①②剩余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盖斯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方法,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Na投入到水中,有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

C.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需要吸热,说明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

D.N2和NCl3两种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

21.在相同的密闭容器中,用高纯度纳米级Cu2O分别进行催化分解水的实验:

2H2O(g)

2H2(g)+O2(g)∆H>

0,实验测得反应体系中水蒸气浓度(mol·

L-1)的变化结果如下:

序号

时间/min

10

20

30

40

60

温度T1/1号Cu2O

0.0500

0.0492

0.0486

0.0482

0.0480

温度T1/2号Cu2O

0.0490

0.0483

温度T2/2号Cu2O

0.0470

A.实验时的温度T2高于T1

B.2号Cu2O的催化效率比1号Cu2O的催化效率高

C.实验①前2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O2)=7×

10ˉ5mol·

Lˉ1·

minˉ1

D.等质量纳米级Cu2O比微米级Cu2O催化效率高,这与Cu2O的粒径大小有关

【解析】A、从表中③可以看出,实验时的温度T2高于T1,故A正确;

B、②中反应速度比①,2号Cu2O的催化效率比1号Cu2O的催化效率高,故B正确;

C、实验①前2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

,v(O2)=1/2v(H2O)=3.5×

minˉ1,故C错误;

D、①②化学平衡状态未改变,反应速率加快,则是加入了催化剂,催化剂的活性越高,速率越快,在相等时间内,②中水蒸气的浓度变化比①快,②中催化剂微粒更小,表面积更大,等质量纳米级Cu2O比微米级Cu2O催化效率高,这与Cu2O的粒径大小有关,故D正确;

22.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1mol钠单质与氧气反应分别生成Na2O和Na2O2,转移电子数均为NA

B.标准状况下,将1molCl2通入足量的水中,转移电子数小于NA

C.标准状况下,2.24L四氯化碳中含共价键数目为0.4NA

D.2L0.5mol·

Lˉ1醋酸钠溶液中含有Na+离子的数目为NA

【解析】A、Na在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将1mol钠单质与氧气反应分别生成Na2O和Na2O2,转移电子数均为NA,故A正确;

B、Cl2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标准状况下,将1molCl2通入足量的水中,转移电子数小于NA,故B正确;

C、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是液体,故C错误;

D、2L0.5mol·

Lˉ1醋酸钠溶液中含有Na+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2L×

0.5mol·

Lˉ1=1mol,Na+数目为NA,故D正确,故选C。

23.25℃条件下,向10mL0.1mol·

Lˉ1的HR溶液中逐滴滴入0.1mol·

Lˉ1的NH3·

H2O溶液,所得溶液pH及导电性变化如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b点导电能力增强,说明HR为弱酸

B.b点溶液pH=7说明NH4R没有发生水解

C.c点溶液存在c(NH4+)>

c(Rˉ)、c(OHˉ)>

c(H+)

D.b~c任意点溶液均有c(H+)·

c(OHˉ)=KW=1.0×

10ˉ14

【解析】A.a~b点导电能力增强,说明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也证明HR在溶液中部分电离,为弱酸,故A正确;

B、弱离子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水解反应,根据A知,HR是弱电解质,且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所以NH4R是弱酸弱碱盐,b点溶液呈中性,且此时二者的浓度、体积都相等,说明HR和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相等,所以该点溶液中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水解程度相等,故B错误;

C.c点溶液的pH>7,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c(OH-)>c(H+),再结合电荷守恒得c(NH4+)>c(R-),故C正确;

D.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离子积常数不变,所以b-c任意点溶液均有c(H+)•c(OH-)=Kw=1.0×

10-14 

mol2•L-2,故D正确;

本题考查酸碱混合溶液定性判断,为高频考点,明确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及曲线含义是解本题关键,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易错选项是D,注意:

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浓度及酸碱性无关,题目难度中等

24.以下转化关系中,元素X、Y是短周期同主族元素,元素Z是过渡元素。

已知:

①Z2X、Z2Y不溶于水

②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反应中常被还原成二氧化氮气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Z2X是Cu2S、Z2Y是Cu2O

B.步骤①发生的反应,其离子方程式可能为Cu2S+12H++10NO3ˉ=2Cu2++10NO2↑+SO42ˉ+6H2O

C.步骤②发生的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H++OHˉ=H2O、Cu2++2OHˉ=Cu(OH)2↓

D.步骤③发生的反应,说明葡萄糖具有氧化性

【解析】X、Y是短周期同主族元素,Z是过渡元素,反应①生成蓝色溶液,则含Cu2+,由蓝色浊液与葡萄糖的反应生成Z2Y,则Y为O,X为S,Z为Cu,Z2Y为Cu2O,

A、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S,Z2X是Cu2S,Z2Y为Cu2O,故A正确;

B、HNO3具有强氧化性,步骤①发生的反应,其离子方程式可能为Cu2S+12H++10NO3ˉ=2Cu2++10NO2↑+SO42ˉ+6H2O,故B正确;

C、过量的NaOH中和过量的酸,同时将Cu2+沉淀,步骤②发生的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H++OHˉ=H2O、Cu2++2OHˉ=Cu(OH)2↓故C正确;

D、Cu2+被还原成Cu+,步骤③发生的反应,说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25.检验某溶液X中是否含有Na+、K+、Fe3+、Mg2+、Iˉ、Cl-、CO32ˉ、SO42ˉ,限用的试剂有:

盐酸、硫酸、硝酸银溶液、硝酸钡溶液。

设计如下实验步骤,并记录相关现象。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溶液X中一定含有Iˉ、CO32ˉ、SO42ˉ

B.通过在黄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可以检验溶液X中是否存在Cl-

C.试剂①为硝酸钡溶液

D.通过焰色反应,可确认溶液X中阳离子的种类

【解析】由实验可知,加试剂①为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为碳酸钡和硫酸钡,则加试剂②为盐酸,沉淀减少,硫酸钡不溶于酸,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CO32-、SO42-,则不含Fe3+、Mg2+;

加试剂①过滤后的滤液中,再加试剂②为盐酸,氢离子,硝酸根离子、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溶液为黄色,溶液为电中性,则一定含阳离子为K+或Na+,

A.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溶液中一定有I-、CO32-、SO42-,故A正确;

B、黄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银可生成AgI沉淀,试剂②加盐酸引入氯离子,不能检验原溶液中是否存在Cl-,故B错误;

C、试剂①为硝酸钡溶液,故C正确;

D、通过焰色反应,可确认溶液X中阳离子的种类,Na+或K+,故D正确;

26.石油裂解可得烃D,其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已知D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g·

Lˉ1。

有机物B可利用植物秸秆来生产,E为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请回答:

(1)C中所含官能团名称是____。

(2)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

(3)C与D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F。

F的结构简式为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填编号)

A.有机物E与F互为同分异构体

B.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无法区分有机物B和C

C.有机物A、D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D.可用饱和NaOH溶液除去有机物E中混有的少量B、C

【答案】

(1).羧基

(2).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3).CH3CH2CH2COOH(4).AC

【解析】D是一种气态烃,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摩尔质量=1.25g/L×

22.4L/mol=28g/mol,其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