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普通生物名词解释2358.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6338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普通生物名词解释235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选普通生物名词解释235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选普通生物名词解释235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选普通生物名词解释235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选普通生物名词解释235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普通生物名词解释2358.docx

《精选普通生物名词解释235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普通生物名词解释2358.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普通生物名词解释2358.docx

精选普通生物名词解释2358

普通生物——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有生物和他所居住的环境共同构成;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稳态(homeostasis):

生物通过许多调节机制,保持内部条件相对恒定的状况。

也称内稳态。

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是反馈。

3.应激性(irritability):

生物感受外界刺激并作出有利于保持其内稳态,维持生命活动的应答反应。

应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

4.适应:

包含两方面涵义:

生物的结构都适合于一定的功能;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

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5.生物多层次结构:

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6.五界系统:

惠特克R.H.Whittaker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

7.双名法(binomialnomendature):

林奈Linnaeus创立的为物种命名的方法,由拉丁化的属名和种名联合构成。

第二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1.同位素示踪: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技术。

2.必需元素(essentialelement):

在生物的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3.生物大分子(macromolecule):

在生命现象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都是极其巨大的,可分为蛋白质、核酸、多糖、脂质四大类。

4.多聚体(polymer):

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

组成多聚体的小分子成为单体。

蛋白质、核酸、多糖都是多聚体。

5.糖类:

含有多羟基和醛类或酮类化合物,及其产生的缩聚物或衍生物。

6.必需氨基酸:

动物细胞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就是必需氨基酸。

成人的必需氨基酸有:

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苯丙氨酸(Phe)、苏氨酸(Thr)、色氨酸(Trp)、缬氨酸(Val)8种。

(背诵方法:

尽量带一本淡色书来)

7.氨基酸(aminoacid):

含氨基和羧基的化合物,是蛋白质的单体。

8.肽键(peptidebond):

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另一氨基酸分子中的羧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共价酰胺键(-NH-CO-)

9.肽(peptide)和多肽(polypeptide):

不同数目的氨基酸以肽键顺序相连,形成链状分子,即是肽或多肽,通常分子量在1500以下的为肽,1500以上为多肽。

10.蛋白质一级结构:

多肽链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1.蛋白质二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向单一方向卷曲而形成的有周期性重复的主体结构或现象。

这种周期性的结构是以肽链内或各肽链间的氢键来维持的。

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

12.蛋白质三级结构:

在二级结构基础上的肽链再折叠形成的构象是三级结构,如球蛋白、纤维蛋白。

13.蛋白质四级结构:

有两条或多条肽链折叠,以弱键互相连接形成的构象。

1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

在化学、物理因素等作用下,蛋白质天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和破坏,从而失去生物学活性的现象。

变性过程中不发生肽键断裂和二硫键破坏,因而不发生一级结构的破坏,而主要发生氢键、疏水键的破坏,使肽链的有序的卷曲折叠状态变为松散无序。

原来包含在分子内部的疏水侧脸集团暴露到分子外部,因而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失去结晶能力,并形成沉淀。

15.核苷酸:

DNA和RNA的结构单体。

每一核苷酸分子含有一个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分子、一个磷酸分子和一个含氮的有机碱。

16.DNA双螺旋(doublehelix):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是2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以碱基配对相连而成的多聚物。

17.ATP:

三磷酸腺苷,简写为ATP。

在一磷酸腺苷(AMP)的磷酸一侧,以高能磷酸键(用~表示)再顺序连接上两个磷酸,就成了ATP。

ATP水解时,高能磷酸键释放大量自由能,这些能可被转移到其他分子,也可用来完成各种耗能活动,如运动、物质的吸收、物质的主动运输和合成等。

ATP水解时,通常只有最后一个高能键水解放能,而成二磷酸腺苷,即ADP。

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

第三章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1.细胞学说: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指出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新细胞只能由原来的细胞经分裂而产生。

2.细胞质(cytoplasm):

除了细胞核以外的所有部分,质膜是细胞质的最外层。

3.生物膜(biomembrane):

细胞膜及细胞的内膜系统,统称为生物膜。

厚7~8nm,具有选择透过性。

4.核膜(nuclearenvelope):

包在核的外面,由两层膜组成,两膜之间有核周腔。

在多种细胞中,外膜延伸与细胞质中糙面内质网相连,核膜内面有纤维状蛋白组成核纤层。

核膜上有小孔,称核孔(nuclearpores),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

5.核纤层(nuclearlamina):

核被膜内面由纤维状蛋白构成的一层网络结构,对核被膜起支撑作用。

组成核纤层的纤维状蛋白是核纤层蛋白。

6.染色质(chromatin):

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7.常染色质(euchromatin):

在有丝分裂完成之后,能够转变成间期松散状态的染色质部分。

常染色质在分裂期染色深,但在间期染色浅,呈细丝状。

一般而言,常染色质是具有转录活性区,是基因区。

8.异染色质(heterchromatin):

在有丝分裂完成之后,约有10%的染色质在整个间期仍然保持压缩状态,将这种染色质称为异染色质。

异染色质在分裂期和间期的着色力相同。

当用[3H]标记的尿嘧啶作为细胞合成RNA的前提,然后进行细胞固定、切片和放射自显影分析。

发现异染色质不能被标记,表明它们可能没有转录活性。

不过,有证据表明某些基因位于异染色质区。

另外也并非所有无活性的基因和不转录的DNA都是异染色质区。

9.染色体(chromosome):

细胞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光学显微镜下可看见的棒状结构。

染色体和染色质在化学本质上没有差异,是遗传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

10.组蛋白(histone):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质,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能够同DNA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

有五种类型:

H1、H2A、H2B、H3、H4,它们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11.核仁组织者(nucleolusorganizer):

编码核糖体RNA的rRNA区。

12.高尔基复合体(Golgicomplex):

又称高尔基体(Golgiapparatus),意大利科学家CamilloGolgi在1898年发现,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由一系列扁平囊和小泡组成,与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关,是蛋白质加工、贮存、分拣和转运的中心,还具有合成多糖的功能。

13.质体(plastid):

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包裹的一类细胞器的总称,由前质体分化发育而来,分白色体和有色体两类。

最主要的有色体是叶绿体,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含有DNA、RNA、核糖体等,进行光合作用。

14.液泡:

在细胞质中由单层膜包被的充满稀溶液的囊泡,存在与植物、动物和原生生物的细胞中,各有其特有功能。

15.细胞链接(celljunctions):

细胞膜在相邻细胞之间分化而成特定的连接,即细胞连接。

16.细胞通讯:

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化学信号转导途径包括3个阶段:

信号接收、信号转导和细胞对信号的响应。

第四章细胞代谢

1.代谢(metabolism):

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2.活化能(activationenergy):

断裂化学键起始反应所需的最低能量。

3.酶(enzyme):

一种生物催化剂,化学本质多是蛋白质。

有的酶蛋白只有一条肽链,有的酶蛋白有多个亚基组成,称为多亚基的酶。

有些酶在催化反应时不需要其他的辅助因子。

作为酶活性辅因子(cofactor)的有机小分子称为辅酶(coenzyme)。

4.核酶(ribozyme):

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目前发现的至少有两类:

一类催化分子内部的反应,另一类催化分子间的反应。

5.活性部位(activesite):

酶表面具有一些凹沟结构,是酶分子与底物分子契合形成复合物的位点称为活性部位。

6.竞争性抑制剂(competitiveinhibition)与酶的作用底物相似,能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位点,这种化学试剂称为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7.非竞争性抑制剂(noncompetitiveinhibition)指与酶的活性位点以外的部位结合,使酶分子形状发生了变化,活性位点不适合于接受底物分子的化学试剂。

8.渗透(osmosis)水分子从相对高浓度一侧穿过膜而进入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9.质壁分离(plasmolysis)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水由细胞中渗透出去,原生质体缩水而与细胞壁脱离的现象。

10.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不需要膜中蛋白质等分子的协助,也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的扩散。

11.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又称协助扩散,物质顺浓度梯度,与质膜上称为载体的蛋白结合而不需要能量的扩散。

12.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物质顺浓度梯度穿过膜扩散的作用,是物质出入细胞中常见的现象。

13.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物质逆浓度梯度的移动。

主动运输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需要载体,这一点和易化扩散相似,第二需要消耗能量。

14.胞吐(exocytosis)细胞通过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分泌小泡,沿细胞骨架移动到质膜,并与质膜融合排除小泡内物质的现象。

15.胞吞(endocytosis)细胞吸收大分子和大颗粒的方式,由质膜形成内向的小泡完成。

包括三种类型:

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

16.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细胞吞噬固体颗粒的作用称为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除固体颗粒外,多种细胞还能吞入液体和直径小于0.2um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为胞饮作用(pinocytosis)。

17.受体介导的胞吞:

通过膜中的受体蛋白专一性的与胞外配体结合,并吞入细胞的现象。

18.细胞呼吸(cellularrespiration)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中取得能量的过程。

19.电子传递链:

又称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是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组酶的复合体。

其功能是进行电子传递、H+的传递及氧的利用,产生H2O和ATP。

20.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通过酶促磷酸化作用,将呼吸链上释放的能量与腺苷二磷酸ADP以及无机磷酸偶联形成腺苷三磷酸ATP的过程。

是需氧生物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21.化学渗透假说(chemismoticcouplinghypothesis)英国生物化学家Mitchell于1961年提出,解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

该学说认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里层向外层转移,形成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这种势能驱动了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了动力),合成ATP。

这一学说具有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到公认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渗透学说可以很好地说明线粒体内膜中电子传递,质子动势的建立,ADP磷酸化的关系。

22.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CO2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从广义上讲,光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