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卷检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版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卷检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卷检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g)
3.文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下列词语可以替换的是()
A.迂回
B.徜徉
C.彷徨
D.踌躇
4.文段中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达子香》,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达子香
朱明东
①初见达子香是随父母到大兴安岭落户后的第二年。
大兴安岭的春天比内地来得晚。
家在县城边。
不远处的山坡上除了斑斑点点尚未消融的雪,就是灰秃秃的林木。
见我在门前怅然,母亲走过来说:
“这里有山有水有树,还有花儿,咋还不高兴?
”我说:
“这里除了雪花,哪还有别的花儿呀?
”母亲笑了:
“会有的,这么多的山,哪能没有花儿?
”没过几天,山坡上果真开起了大片大片粉红色的花儿。
这些花儿就像大兴安岭新生的婴儿,努力睁开眼睛,新奇地打量这个世界。
②达子香是大兴安岭普通却耐看的花儿。
枝短叶小,花多为五瓣,粉红淡雅,花蕊细长。
在苍茫的群岭中,她就像位女神,静美端庄,朴素大方。
那几年,全家七口人,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度日,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母亲向来勤俭,每花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我理解母亲,她这不是小气,而是在帮家里减轻负担,哪怕这负担微乎其微。
在对孩子们的学业上,她却毫不吝惜花钱。
我刚上初中时,心里老想买本《现代汉语大词典》,可因定价相当于父亲一天的工资,就没敢说。
细心的母亲得知我的想法后,二话不说,领我走五里多路赶到县城的新华书店,硬是把词典买回来。
母亲说,只要是学习用的,家里就是再吃紧也要供你。
邻居张老太太粮食不够吃,母亲狠狠心,硬是把家里节余的半袋白面送过去。
母亲总是鼓励孩子们一心向善一心向上,要像达子香般朴素而纯美。
③春末夏初,群岭依然萧瑟,达子香却率先绽放。
遍及山岭盛开的达子香默默展现自己的美。
她不畏寒冷,也不张扬芬芳。
短暂的生命里她甘于寂寞,把生命全部献给山岭、树木。
母亲热爱大兴安岭,也热爱生长在这里的达子香。
她健在时常慨叹,在大兴安岭生活的人都是好样的,能冒着严寒为国家做那么多贡献的,都是非常之人。
每当达子香盛开时,母亲就经常向山岭眺望,视线里,一定有漫山遍野的达子香。
达子香名不见经传,她不似牡丹富贵,也不似玫瑰娇媚。
开发建设以来,达子香把所有朴素的美都回馈给大兴安岭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这种回馈,无疑是一种恩泽,她让大兴安岭不再寂寞。
④越是艰苦,达子香就越美越香。
开发建设者们正如达子香,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达子香。
多少年来,万千英雄儿女投入到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中,战胜各种困难,不仅站稳了脚跟,为共和国建设提供无数优质木材,还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为林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储备。
寒时,达子香不见美,一到春回大地,达子香就把美显现。
美了山,美了岭,美了所有人的心。
莫道达子香只惜春,其实早在严寒时节,她就踏上奉献的征程。
任风虐雪饕,她坚强地站立着,坚强地积蓄美的能量。
哪怕风一阵强似一阵,雪一次比一次狂,也囚不住她生命的灿烂。
一绽放,她就全身心去把生命点燃。
在点燃生命的过程中,她迎来无限的春色,还有群岭上丰沛的光。
而这,不正是大兴安岭建设者们生命的写照吗?
⑤寂寞的不再寂寞,荒凉的不再荒凉。
大兴安岭是宝地,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哪怕风料峭了山岭,达子香依然闪动着明亮的眼,把大兴安岭扮靓。
我热爱达子香,那大兴安岭特有的芳香。
这种热爱,是对大兴安岭精神最朴实的颂扬。
(《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0日)
5.阅读全文,概括达子香花的特点?
6.第②段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概括。
7.第③段写牡丹、玫瑰,什么作用?
8.赏析下列语句。
(1)不远处的山坡上除了斑斑点点尚未消融的雪,就是灰秃秃的林木。
(从景物描写角度)
(2)任风虐雪饕,她坚强地站立着,坚强地积蓄美的能量。
(从修辞角度)
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
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
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
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
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
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
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1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的论点。
C.本文先用一个故事引出论点,再从三个方面论证静心功夫从何而来,最后引用古人的话得出结论——“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D.第⑤段列举了几个读书养性的例子,形成排比,告诉我们“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的道理。
11.下列与第②段中的“静心功夫”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A.董仲舒严于自律,三年不窥园,潜心向学,学业精进,终成大儒。
B.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临危不乱,镇定地指挥,从容应对,以少胜多,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定和平。
C.现代作家路遥克服饮食的匮乏,生活用品的不足,在艰苦的环境中耕耘着精神家园,创作出《平凡的世界》。
D.陶渊明好读书,心有静气,在纷繁世事中能认清自己内心的需要,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自己的“旧林”。
12.阅读全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
(3)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____
(4)而此地适与余近____
14.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湖中人/鸟声俱绝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6.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四、句子默写
17.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虽听不自阿。
(《吕氏春秋·
不苟》)
(2)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之涣《凉州词》)
(3)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4)___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
(5)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 。
(柳永《凤栖梧》)
(6)______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7)《浣溪沙》中对偶工整奇巧,表现词人伤春惜春、感叹年华易逝的心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诗人深情目送友人离去,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8.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简要分析。
19.请从用典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的情感。
六、名著阅读
(题文)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鲍西娅你这场官司打得倒也奇怪.可是按照威尼斯的法律.你的控诉是可以成立的.你的生死现在操在他的手里.是不是?
安东尼奥他是这样说的.
鲍西娅你承认这借约吗?
安东尼奥我承认.
鲍西娅那么犹太人应该慈悲一点.
夏洛克为什么我应该慈悲一点?
把您的理由告诉我.
鲍西娅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
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上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性.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所以.犹太人.虽然你所要求的是公道.可是请你想一想.要是真的按照公道执行起赏罚来.谁也没有死后得救的希望,我们既然祈祷着上帝的慈悲.就应该按照祈祷的指点.自己做一些慈悲的事.我说了这一番话.为的是希望你能够从你的法律的立场上作几分让步,可是如果你坚持着原来的要求.那么威尼斯的法庭是执法无私的.只好把那商人宣判定罪了.
夏洛克我自己做的事.我自己当!
我只要求法律允许我照约执行处罚.
(节选自莎士比亚)
20.(小题1)请结合全句回答:
法庭审理这场戏的剧情是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而逐渐展开的?
在众多贵族面对夏洛克的要求束手无策时,鲍西亚抓住了哪两个苛刻的条件使问题迎刃而解?
21.(小题2)理解画线部分的台词,鲍西亚说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一句的潜台词是什么?
22.(小题3)请结合各自表现,简要说说选段反映了夏洛克和鲍西亚各自怎样的个性特点?
七、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热爱体育”为主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将重点发展校园足球
(2014年8月1日《新京报》)
(材料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
(2014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力克韩国,中国女足连胜收官
(2010年1月27日《天津日报》)
(材料四)足球进校园有了第一课,一周一节足球课成现实
(2015年3月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五)中小学足球课本将试点,足球进校园将有本可依
(2015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材料六)校学生会调查全校同学课余运动情况,下面是相关调查数据的统计表。
课余活动情况
每天课余运动时间
以娱乐为主的人数40%
20分钟以内45%
以阅读为主的人数30%
20-40分钟以内25%
以运动为主的人数20%
40分钟以上10%
其他10%
不运动20%
23.材料一~材料五,分别是五则新闻的标题,其中不符合“校园足球工作”这一主题的是________。
24.请结合材料内的表格,用简洁条理的语音说明统计结果。
八、作文
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
2015年12月28日上午,实验中学初三某班举行了一次以“欢乐读书会”为主题的阅读推介活动。
活动主要由班内同学推荐读过的名篇佳作,要求阐述推荐理由,同时分享自己的读后心得。
活动十分成功。
作为这个班的通讯员,请你为校报写一则消息,报道你们班这次活动的情况。
(消息包括标题和正文两部分,正文部分一般包含“六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
要求:
(1)自拟标题并写在答题纸上。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题目二: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曲圣”关汉卿骑着侧倾疾驰的摩托,欧阳修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上网,大词人辛弃疾举着双手摆出“V”字造型……这一幅幅涂鸦就出现在中学生的课本上。
其实,课本涂鸦并非是新鲜事物,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或许都做过类似的事情。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中学生,他们一致的观点是“好玩”,“有时上课觉得无聊,又不能随便说话,就在书上涂涂画画打发时间。
”但教师们大都不赞成学生在课本上涂鸦,认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必须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应该用适当的方式表现。
请你就“课本涂鸦”现象发表简要评论。
(1)态度鲜明,言之成理,条理清楚。
(2)字数在120—150之间。
参考答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