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2686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格式.docx

在古文字阶段,其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在隶楷阶段,其序列是隶书、楷书。

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

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书法艺术的两个阶段:

自发阶段-魏晋-自觉阶段

文字本来是用来记事的,魏晋以前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但发展到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所谓书法,从字面上看是书写的法则,写字的艺术,准确地来说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术,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2、书法的三种形体:

发展与特点

代表人物和作品

楷书

发展:

魏晋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

特点:

笔画详备,结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是实用功能很强的书体。

魏晋:

钟繇、王羲之

唐代:

欧阳询(欧体)

颜真卿(颜体)

柳公权(柳体)

草书

成熟于魏晋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

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

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

它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

北宋:

苏轼、元朝:

赵孟頫、

明朝:

文征明

小结:

我们不但要了解书法演变的历史而且要通过书法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特别是在电脑时代疏忽书写的情况下,提倡书法艺术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笔墨丹青中国画。

1、中国画概述

(1)特征: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

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绘画材料:

笔、墨和矿物颜料、纸、绢

(3)门类:

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2、中国画发展的过程

A远古时代的绘画艺术:

(1)特点:

质朴与浪漫

稚拙的线条;

简单的色彩和图案;

主要是人物、动物或者抽象的几何图案;

描绘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

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2)代表作:

《鹳鱼石斧图》(彩陶画)

这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鹳鱼石斧图》,绘在一只作为葬具的陶器表腹面。

其神态描绘得恰当生动。

画面色彩单纯、质朴,构图稳定。

但其描绘及造型的手法,已包含了远古时代的艺术特征,使它成为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代表当时中国绘画的最高成就.

B夏商周三代(战国)的绘画:

中国绘画艺术处在从萌芽走向成熟;

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2)代表作: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用笔、墨和矿物颜料,在纸、绢等材料上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C秦汉时代,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注重线条和色彩.

有汉代马王堆墓帛画、壁画、《夫妇宴饮图》等.

(要一学生朗读课文P48历史纵横)

D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个时期,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提高。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E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隋唐时期的绘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画家和作品,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

此外,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F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阶段,画学兴起;

各画种全面发展名家辈出,其中,风俗画是当时最大的亮点,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有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导与练P59思维启迪2)

G元明清时期:

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元代的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绘画艺术和当时社会有没有关系?

能不能举例说明?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当时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

例如宋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增加,文化需求扩大,风俗画开始流行;

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画家们多画残山剩水寄托抑郁心情。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

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构筑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了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京剧的出现。

1、戏曲的发展历程:

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京剧等各剧种

中国的戏曲艺术远源流长、丰富多彩。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的生活。

为了获取食物,人们在采集或出猎以前,要进行跳舞、欢歌的祈祷活动,以求成功。

原始社会的仪式性歌舞因为要用人来装扮野兽或其他事物,便为后世人们装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鉴。

仪式性歌舞到后来发展为各种既娱神又娱人的节日民俗,成为一种歌舞传统。

以后,宫廷和民间还有各种祭祀神灵、驱除瘟神的仪式,大家载歌载舞,活动中还需要装扮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称为优伶,他们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演员。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明朝时候,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的历史条件:

①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②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③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2)过程:

①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③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④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

⑤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3)内容:

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4)角色:

生旦净丑。

(4)艺术特征:

①将念、唱、做、打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②表演都有一定的程式,多采用虚拟性动作。

(5)乐器:

打击乐和管弦乐。

(6)脸谱:

(图片展示)

脸谱常用写意和夸张的手法用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如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为中性,代表勇猛憨直;

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

4、除京剧外,清朝各地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1)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代表;

(2)理解:

书画同源和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

(3)通过了解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

(4)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学会欣赏京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体会国粹京剧的魅力;

(2)汉字书画及京剧都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难点:

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书画同源)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2008年8月8日晚,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大幕。

这一刻,全世界数十亿双眼睛聚焦于北京“鸟巢”;

这一刻,世界感受着美丽的“文化中国”。

在开幕式演出“文字”一章中,表现活字印刷术的字模神奇地变换着图案的情景令人过目难忘。

画卷中央,展现一幅立体的古画“孔子周游列国图”。

当“孔子周游列国图”神奇般变为“活字印刷版”后,由896个演员操控的896个字模开始快速变换,渐次推出三个“和”字,既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也表达了孔子的“和为贵”理念。

在表现“长城”这一元素时,字模顶端突然桃花绽放,漫卷整个“长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这一章的表演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汉字的魅力。

中国的汉字和印刷术是如何发展的呢?

由此导入新课。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

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

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

古书上说:

“古者无文字。

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

事小,小其绳。

”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

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

不过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

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

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

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我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

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彻底失望了。

他对家人说:

“吾义不可苟生!

”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

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

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1913年学者罗振玉精选出xx多片编成《殷墟书契》

(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

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

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

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其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

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篆书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

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

连笔"

为"

断笔"

,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

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

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

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

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

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

与南方的秀丽典雅。

双峰对峙。

楷书鼎盛时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风格之变。

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貌。

3、文字演变的趋势:

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

隶书盛行于汉代。

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

楷书盛行于隋唐。

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

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

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

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

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

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

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4、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①始于东汉。

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

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代表人物:

魏晋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

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

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

●草书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备课资料】书法家“二王”

王羲之:

东晋大书法家,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

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

行书以《兰亭序》为最;

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

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

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

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

「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

」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东床择婿: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

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

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

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

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