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气象局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县志气象局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志气象局初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1-15度之间,由图4-1可以看出,南北深山气温低,中部的西界公路沿线和丹江沿岸气温高,纬向分布是东部高,西部低。
全县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大体是0.53度/100米。
同海拔的水平温度差异仅为0.5-1.0度,而各地的年平均温
图4-1商南县年平均气温(℃)
度相差3.9度,说明温度分布主要是受海拔高度的影响。
1000米以下,同海拔高度上,丹南气温低于丹北,其主要原因是丹北山体松散,沟谷较为开阔,从大地形上看为阳坡,丹南山势陡峭,沟谷狭窄,从大地形上看为阴坡,因而,形成了丹南、丹北的气候差异。
图4-2商南县1月平均气温(℃)
由年平均气温及冬夏平均气温的分布可以看出,海拔1200米以下的浅山川道区,是冬小麦、玉米的适宜种植区。
地势较高的地方,11月中旬温度对冬小麦苗期来说有些偏低。
西北部、北部和和其他一些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区,由于各季的平均气温都偏低,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却适宜春玉米和洋芋等喜凉作物的生长。
在温度变化上,进入秋季后,深山区降温较浅山区慢;
而到了春季,浅山区升温较深山区快。
从县气象站历史资料分析,近三十年(1981-2010年),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较1958-1980年间每年偏高0.23度,积温每年增加20度,出现了明显的暖冬现象。
造成了冬小麦旺长,经济作物、植物提前开花、发芽。
开春后,遇到寒潮、霜冻,往往造成严重的冻害。
图4-3商南县7月平均气温(℃)
夏季,深山区温度偏低3度以上,树木葱茏,山清水秀,是休闲、纳凉、旅游的好去处。
(二)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
农业界限温度是农事活动的温度,是指日平均温度0℃、3℃、10℃、15℃以及3℃、10℃、15℃以上的积温来说的。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表示冬季已过,积雪融化,土壤开始解冻。
秋季气温低于0℃的日期,表示土壤开始冻结,田间作业结束。
商南县最冷月平均气温1.5度,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时段在1月上旬和中旬,总计十天左右的时间。
1、日平均气温≥3℃的始现、终现日期和积温
春季和秋季,气温稳定通过3℃的日期,与越冬作物以及大多数树木生长活动密切相关,3℃以上的气温持续期称为生长期和植物期。
商南县日平均气温≥3℃的开始日期,一般始于2月中旬或下旬,终现期一般在12月中旬前后,持续时间在300-320天之间。
这种植物在生长期的地区上的差异,导致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山区多种经营。
浅山丘陵和塬梁坡耕地以及河谷平川地区,是主要农作区。
这些地区日平均气温≥3℃的持续时间较长,能够满足冬小麦苗期温度要求,是油菜适宜种植区。
这些地方12月中旬日平均气温仍在3℃以上,不仅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对幼苗赖以安全越冬的真叶生长也是有利的。
此区也是油桐、核桃、茶叶的主产区。
2、日平均气温≥10℃的始现、终现日期和积温
入春以后,气温迅速回升,但深山区较浅山区温度回升慢。
在东南部,日平均气温≥10℃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出现,而在西南部,则从4月上、中旬开始。
日平均气温≥10℃终现日期分布具有西南早东部迟的趋势。
在海拔高度的制约下,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期和积温分布随高度有明显变化。
平均来说,高度每升高100米,始(终)现日期推迟(提早)2-4天。
在海拔高度小于1200米的低山丘陵和川道区,高度升高100米,≥10℃积温减少170-180℃;
在海拔高度超过1200米的山区,高度升高100米,≥10℃积温则相应减少150-170℃。
这种热量资源的垂直变化,必然决定着作物分布的高度。
本县热量资源优越,在地势较低的浅山丘陵和塬梁坡耕地以及河谷平川地区,≥10℃积温达4500℃以上,不仅满足冬小麦、水稻、玉米对热量的要求,也使喜温作物棉花以及油桐、油茶、茶叶、乌柏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良好。
但也应看到,由于春季寒潮侵袭,或长时间阴雨,在高山区易出现低温,抑制作物生长,影响产量。
因地制宜,采取适当措施来弥补低温可能造成的减产是十分必要的。
图4-4商南县年极端最低气温(℃)
3、日平均气温≥15℃的始现、终现日期和积温
日平均气温≥15℃的始现日期,除十里坪、白鲁础、腰庄高寒山区在5月上旬外,其他地方在4月份陆续出现;
终日一般在10月上旬,高寒山区在9月下旬即终止,持续时间除高寒山区不到120天外,其他地方都在140-160天。
表4-1各界限温度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及积温单位:
℃
农业界限温度
≥0℃
≥3℃
≥5℃
≥10℃
≥15℃
≥20℃
平均初、终日期
31/1-29/12
23/2-8/12
6/3-27/12
2/4-3/11
28/4-6/10
27/5-8/9
平均初、终间日数
334
290
267
216
163
105
平均积温
5129.4
5041.6
4878.0
4406.2
3666.8
2583.4
80%保证率积温
4998.0
4818.7
4727.4
4246.0
3484.2
2367.8
(三)极端最高气温
当作物进入生长盛期以后,如遇特别高温,会抑制某些作物的生长,加上久旱不雨,防旱措施跟不上,对作物影响更大。
现将气温数值列表如下。
表4-2商南县月气温、极值及其出现时间单位: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平均气温
1.5
3.4
8.7
14.5
19.2
24.1
26.0
25.0
19.7
14.6
8.5
3.3
13.9
月最高气温
7.3
9.3
20.5
25.3
30.0
31.0
30.2
20.3
14.0
9.5
月最低气温
-3.0
-1.0
4.1
9.6
18.5
21.9
21.1
15.6
10.0
-1.2
月较差
10.3
10.4
10.9
11.4
11.5
9.1
9.4
9.9
10.7
10.2
极端最高气温
23.4
32.6
34.7
38.1
41.3
40.5
39.8
38.5
33.0
26.6
23.5
日期
10
27
19
23
17
17
年份
2010
1978
1993
2007
2006
1966
1999
1977
1994
1989
极端最低气温
-12
-11
-6.2
-1.4
4.2
10.6
14.4
12.3
5.3
-2.7
-7.5
-13
30
16
31
29
21
28
1980
1969
1990
1983
1962
1970
1991
(四)越冬条件
越冬条件对作物、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和栽培界限有着决定性影响。
本县极端最低气温的分布,一般是由东向西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4-4)。
在丹江河谷极端最低气温在-10~-12℃左右,西南部和北部高山区的极端最低气温在-13~-15℃之间。
在湘河、汪家店以及全县中、东部地区,越冬条件较好,有利于油桐、茶叶、油茶、乌柏的栽培,也有利于小麦、油菜、豌豆的越冬。
二、水分条件
商南县位于东亚季风区,降水具有强烈的季节性,降水量的年、月际变化很大,旱涝时有发生。
受地形及植被影响,降水的区域分布明显。
(一)降水量的年、月际变化
全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63.9毫米。
最多1983年1307.8毫米,最少1999年549.5毫米。
降水量多于1000毫米有5年,少于700毫米也有5年,说明近三十年降水变率增大,不稳定程度增加。
降水演变趋势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头5年降水持续偏多,后5年延续至九十年代初期明显偏少;
九十年代中、后期降水偏多(异常年份1999年除外);
进入二十一世纪,降水量自2001开始逐年增加,2006年突降至762.6毫米,其后又逐年增加。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降水平均偏多31.5毫米。
图4-5商南县历年降水演变(mm)
图4-6商南县各月降水量(mm)
从图4-6可以看出,全县一年四季降水分布极不均衡。
春季降水量在130-260毫米之间,占年降水量的17-28%;
夏季降水量在293-395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36-50%;
秋季降水量仅次于夏季,在189-282毫米之间,占全年的26-31%;
冬季降水最少,不到30毫米,占全年的5%左右。
降水变率是表示降水量变化程度的量。
商南县冬季降水相对平均变率最大,在60-70%之间。
春季降水相对变率为38-45%,是全年比较稳定的季节,这是小麦、洋芋、油菜获得稳产高产的重要气候条件之一。
月际变化更大。
以7月为例,历年最大降水量603.7毫米,最小降水量30.9毫米,相差18.5倍,说明水旱灾害比较严重。
(二)降水地理分布
商南县各地降水常年分布见图4-7。
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北降水多,中部降水少,东部多,西部少。
各地降水的四季分布也不尽相同。
春季南部白鲁础、十里坪深山降水多,中部试马、湘河少;
而夏季试马、湘河、富水等川道地方降水较多;
秋季跟春季相似,南北深山区多于中部川道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极锋南退过境时受地形阻滞,造成深山区阴雨增多,区域降水增大;
二是受植被分布影响。
植被条件好,四季降水变率小;
相反,植被条件差,降水变率大。
图4-7商南县各地年降水量(mm)
(三)降水强度和降水日数
大强度、长时间降水造成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引发次生地质灾害。
降水强度用单位时间的降水量来表示。
商南县1981-2010年历年最大降水强度见表4-4。
平均降水日数127天。
丰雨年可达191天,干旱年仅101天。
一年中,秋季降水日数最多,冬季降水日数最少。
表4-3商南县历年最大降水强度
时间
30分钟
1个小时
2个小时
3个小时
6个小时
12个小时
24个小时
雨量(毫米)
63.5
78.3
116.8
126.5
158.7
199.0
207.5
三、光照
商南县平均年日照时间为1747.1小时,最多年份达2183.8小时,出现在1997年,寡照年仅1373.2小时,出现在1994年,年际变化较大,年较差达到800多小时。
与1958-1980年比,年日照减少226.4小时。
从季节分配来看,秋雨多,日照短,不利于夏玉米的后期生长。
春季日照时间长,温度回升快,对春耕春播有利。
图4-7商南县历年日照时数(h)
第七章气象
概述
商南县气象站于1957年10月1日在县城东岗建站。
1960年10月1日迁到县城以东的富家沟西山梁上。
站点位于东经110度54分,北纬33度32分,海拔高度523.0米。
商南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妥善解决城市发展与大气探测环境保护问题。
一、领导体制
1957年10月隶属商洛地区气象局;
1966年6月化归商南县农业局;
1970年12月由县人民武装部领导;
1973年3月归商南县革委会农业局领导;
1980年以后受商洛地区气象局、商南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二、人员状况
建站之初有职工4人,1978年定编为7人。
现有职工9人,其中大学学历3人,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2人;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6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
平均年龄38岁。
三、机构设置演变与主要领导更替
表7-1局(站)名称及主要负责人变更
局站名称
任职时间(年.月)
负责人
商南县气候站
1957.10—1960.4
蒋基权
商南县气候服务站
1960.5—1962.3
郑太柱
商南县气象服务站
1962.4—1970.4
刘宗堂
陕西省商南县气象服务站
1970.5—1971.4
陈射斗
商南县农业系统革命委员会气象站
1971.5—1977.3
刘清海
商南县气象站
1977.4—1984.11
王朝武
1984.11—1989.12
阮士文
商南县气象局
1990.1—2005.3
2005.3—2006.10
徐世有
2006.10至今
吴顺琴
第一节气象灾害
历史上,商南人民曾经饱受洪涝、干旱、霜冻、冰雹、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之苦。
据统计,商南县干旱三年一遇,暴雨每年2-3场,冰雹年年都有,低温、阴雨、冻害愈加频繁,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诸多灾害中,尤以暴雨洪涝灾害最重。
近几十年来,相继发生“75.8”、“98.7、8.25”、“7.29”、“7.24”特大洪灾,损失惨重。
商南人民经受了一次次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谱写着一曲曲战胜特大自然灾害的凯歌。
1998年7月9日傍晚至10日凌晨,商南县出现了世界内陆罕见、中国内陆最大的暴雨(简称“98.7”暴雨)。
据陕西省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气象、水文专家组反复现场调查测算,清油河吊庄8小时降雨量达1500mm以上。
商南气象站实测雨量56.9mm,暴雨中心边缘的清油河气象哨实测雨量为243mm。
突如其来的暴雨致使山洪爆发,河水猛涨,泥石流、滑坡相继出现,局部遭受了毁灭性灾害。
这次特大暴雨,不仅给商南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长江防洪也是雪上加霜。
一、暴雨洪涝
1983年6月,由于降水偏多,造成洪灾。
据统计,全县约有24735亩小麦受灾,379万斤小麦发芽,损失1863万斤;
7月29日富水区降暴雨。
20时-21时降水量71毫米,4个小时雨量达94毫米,河水泛滥,冲毁良田5540亩,石坝485处,长约3650米,主要公路2华里,倒塌房屋2间,死伤牲畜50多头;
8-10月出现暴雨4次,全县秋粮受灾面积约3900亩减产45%,倒塌房屋300余间,死亡10人。
1987年6月5日暴雨。
日降水量为83.6毫米。
此次天气过程时间短,强度大,致使山洪爆发,河水猛涨。
受灾面积58266亩,冲走木头686500根,冲毁地坝842条,计98997米,渠道59条计16865米,机井17眼,抽水站35座,水电站4处,冲毁房屋1317间,其中学校74所计612间,医院350间。
死亡1人,冲走牲畜44头,电话因冲断线路而中断2天。
1993年7月28日暴雨,城关镇受灾严重,计两个乡8个村86个小组受灾,受灾面积达7420亩,受损程度达60%,冲毁公路35公里,冲倒电杆104根。
1995年降水集中在7—8月,总量为563.5mm,出现暴雨日6次,7月15日暴雨,17日暴雨和25日的暴雨,造成洪涝灾害,损失惨重。
全县8个乡镇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6万亩,水毁土地1304亩,冲毁乡村公路43条,30km。
冲走食用菌157架,石拱桥1座。
大风刮断和洪水冲走大树350棵,冲倒电线杆24根,照明线路2410m。
倒塌房屋6间,冲毁河堤15403m,灌渠1360m,滑坡20处,水毁茶园200亩,填埋机井6眼,死亡1人。
1997年7月17日18时,我县突降暴雨,18至20时,降水80.0mm,至次日08时降水量为183.1mm,强度之大,历史罕见,造成2人死亡,341间房屋倒塌,1584间民房进水,9个乡镇道路中断,7个乡镇停电,31条公路严重损毁,425万亩耕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30万元。
1998年7月10—12日连续三天暴雨,较为罕见。
8月26日降水量为122.3mm。
这两次洪灾造成120人死亡,重伤60人,水毁房屋4636间。
十余万亩农田受灾,秋粮减产1450万公斤。
冲毁公路468km,其中,国道8km。
高压线路133km,低压线路230km,通讯线路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2亿6千多万元。
县河水库出现险情,县城防洪堤被冲垮。
2003年8月29日局部暴雨涉及城关镇、试马镇、清油河镇、党马乡。
城关镇的曹营降水量达130MM,清油河的两岔降水量达136MM。
31日全县16个乡镇中12个乡镇雨量达到50MM。
其余4个乡镇雨量在40-50MM之间,使洪灾进一步加剧。
两次局部暴雨造成15个乡镇149个村民小组受灾,涉及18万人。
其中重灾乡镇4个,23个村,128个村民小组。
损坏房屋260户610间,致危86户193间,倒塌房屋80户204间,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
损坏堤坝105处442.4米,堤防决口18处2.24千米,渠道决口31处17.52千米。
损坏机井53眼,直接经济损失109.75万元,损坏公路2560处150千米,公路中断20处。
冲毁桥涵15座,毁坏路基80千米,损坏输电线路35.5千米,损坏通讯线路8.8千米,直接经济损失602.35万元。
农作物受灾1.89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0.76万亩,经济作物1.1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39.1万元。
2003年8月29-9月7日出现了长达10天的连阴雨夹暴雨天气,全县16个乡镇有15个乡镇受灾,计4.86万户18.1万人。
成灾人口12.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半数以上。
农作物受灾面积1.89万亩,绝收0.69万亩。
水毁电力线路58.2公里,通讯线路26处110公里。
毁河堤205处106公里,冲毁道路140处254公里,渠道31处18公里,桥梁22座,因灾毁坏房屋1154户,倒塌房屋944户,造成“三无户”128户,直接经济损失5227万元。
2005年8月15-20日我县持续出现强降水。
全县直接经济损失4544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624万元。
2916公顷农作物受灾,绝收196公顷,水毁耕地167公顷,果树受灾60万株。
倒塌房屋涉及168户,658人,372间;
致危房屋1089户,3967人,3077间;
水毁乡村公路302公里,桥涵25座;
水毁河堤32.5千米,灌渠3米,自来水管道16.7千米,造成饮水困难5600人。
毁坏低压照明线路2000米,固定电话110部。
2006年7月22日,我县水沟、十里坪、过风楼等乡镇出现强降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24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010万元。
2757公顷农作物受灾,绝收396公顷,水毁耕地346公顷。
倒塌房屋涉及142户,水毁乡村公路45公里,桥涵51座,水电站一座;
水毁河堤72千米,自来水管道172千米,毁坏低压照明线路105公里。
2007年7月29日晚,县城6小时降雨量高达152.5毫米,其强度接近1997年的记录。
县城河水翻坝,涌入县城街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240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7000万元。
2010年4月20-21日出现暴雨,降水量达82.2毫米。
暴雨发生之早,实为罕见。
2010年7月23日晚至24日11时我县遭受暴雨洪水灾害。
丹江过风楼水文站实测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超警戒水位1300立方米每秒;
丹江商南境内11座跨江大桥有8座大桥被冲毁,2座致危,沿江多处村庄整体被淹,县河水库超过警戒水位3.4米.全县因灾倒塌房屋4906间,致危房屋10245间,268户成为"
三无户"
。
作物受灾6400公顷。
损毁道路2160公里,导致312国道、商郧路、黄郭路等主干道路和通乡、通村道路全部中断,电力、通讯、广播等基础设施遭受到大面积损毁。
全县因灾受伤5人,失踪6人,死亡3人。
二、旱灾
1986年4-9月降水连续偏少,造成特大干旱。
粮食减产达3900多万斤,很多乡镇颗粒无收。
1994年8月份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持续干旱,特别是9-20日长达12天滴雨未落,旱地作物受到严重影响,减产50%;
4月27日至5月底无透墒雨,干旱严重使冬小麦颗粒不饱满,夏播困难。
1998年9月份12月各月降水量分别偏少46%、86%、98%、37%;
气温分别偏高1.5℃、1.7℃、2.6℃、2.6℃形成严重干旱。
旱地小麦无法出苗,造成大片田地无苗。
1999年1-2月出现严重干旱,山坡地小麦播种不出苗。
无收成,平地小麦减产近一半。
2007年从3月18日到6月中旬,降水严重偏少,加上气温偏高,干旱严重,全县受灾面积16万亩,绝收3万亩,小麦减产8700吨。
2010年10月、11月、12月持续降水偏少,尤其是11月和12月,仅有四次微量降水过程,基本无有效降水,土壤失墒多,旱情严重。
三、低温、霜冻、冰冻
1982年7-9月持续阴雨低温寡照,严重影响了秋季农作物的产量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