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99年,京师大学堂正式设立了仕学馆,可以说,它事实上是现在大学里政治学系或行政管理系的前身。
1903年,京师大学堂首次开设了“政治科”,这是中国大学设立的第一门政治学课程。
民国后陆续兴办的综合性大学大多设有政治学系科,据北京大学赵宝煦教授统计,到1948年为止,在当时全国的100余所大学中已有40多所大学设立了政治学系,培养政治学专门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直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由于时局的影响,政治学在我国一直处于时断时续的不正常状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照搬苏联的模式,用马列主义理论代替政治学,政治学被当作是“伪科学”,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地位在我国日渐式微。
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大学中的政治学系被正式取消。
从50年代初直到70年代末这一漫长的时期中,虽在少数大学里短暂有过“政治学系”或“国际政治系”的设置,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科学在我国已不复存在,它在我国学术领域中消失了近30年。
政治学在我国的振兴,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务虚会上呼吁:
“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
此后,政治学在我国重新恢复并得到迅速发展。
政治学恢复近30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很快便成为我国的基础社会科学门类之一,并且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政治学界的同仁对新时期中国政治学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对策多有论述。
概括地说,新时期中国政治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科设置方面,政治学作为基础性社会科学学科的地位已得到确立,各综合性大学一般都设立了独立的政治学或行政管理学的系科。
第二,在机构设置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相继设立了许多综合性的或专门性的政治学研究机构。
第三,在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从1981起开始招收政治学专业的本科生,1983年起招收硕士生,1985年起招收博士生,至今已经形成一个由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组成的完整的政治学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在科学化方面,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明确,政治学独有的概念系统和方法论系统初步形成,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第五,在应用研究方面,政治学者开始积极地参与各级政府的对策研究,更多地承担党政职能部门委托的课题研究,成为决策咨询系统的重要成员。
第六,在国际交流方面,政治学基本上已经完成从敏感学科向常规学科的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包括邀请国外政治学者来华讲学、国内政治学者到国外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海内外学者合作从事中国政治研究、大量译介国外政治学著作等等。
从政治学的历史演进和中国政治学的曲折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基本结论。
政治学是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
政治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由于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对人类本身的生活状况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因此,政治学自古以来就受到政治家和思想家的高度重视。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科学,是近代的产物,它几乎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同步发展。
政治科学的发展与现实政治的民主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政治学研究与现实政治生活有着最紧密的关系,政治学的发展尤其需要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
政治学的情况很像医学。
人类在很长时间内有医学知识,但没有医学科学,独立的医学科学是近代的产物。
一个社会可以只有医学知识而没有医学科学,但没有医学科学的社会,其医疗水平通常是非常落后的。
现代民主政治需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科学。
从民主政治的视角看,我们也可以说,没有政治科学的政治生活,将会是一种落后的政治生活。
二、中国政治学的基本走向
1、走向科学。
说中国政治学没有科学体系,当然是不正确的。
但认为中国政治学科学体系已经很完备了也是不正确的。
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政治学已经有了一个科学体系,但需要进一步完善。
这不仅因为中国重建政治学的时间尚短,而且从历史上看中国政治学就有先天不足的弱点。
中国和西方国家一样,自古就有非常丰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
但是,和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从来没有把丰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经验作为学术进行思考和研究,更没有运用这些要素构建政治学。
但是,在当时的所谓政治学,实际上是照搬西方的政治学,是拿来主义政治学。
新中国成立后,本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发展中国的政治学。
可是,正当面临发展机遇的时候,政治学却被误解成伪科学。
似乎政治学只属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只要有马克思主义,就不需要政治学。
由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政治学长期为缺门。
正是因为政治学长期被误解,多年被忽视,所以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占霸权地位的“左”的思想任意解释“政治”,被曲解了的“政治”又反过来助长“左”的思想。
结果,一方面是社会生活中政治泛化,另一方面是政治概念狭隘化。
简言之,社会生活中什么现象都是政治,而政治就是阶级斗争,按此逻辑,“十年浩劫”势在必行。
这个政治逻辑的后果,不能不说是没有政治学的政治中国的悲剧。
我们要使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政治学就必须走向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有特定研究对象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克服政治泛化和政治概念狭隘化的影响。
政治学不能什么都研究,不能把什么社会现象都作为政治现象来研究。
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现有学科的分化、交错、综合,各学科内容总是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行政学本是政治学的一部分,但随着行政学发展为独立的学科,政治学就没有必要把行政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政治学13学按原样包容在政治学学科体系中,尽管行政学仍然不能割断与政治学的关系,但这只是学科之间的关系。
另一种发展情况是,随着政治学与经济学等学
科的交叉发展,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政治学问题的公共选择理论,自然就会成为政治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总之,政治学理论体系建设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理论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本质。
政治学理论的科学本质也是这样。
没有理论创新,就不能科学地解释政治生活中发生的新现象,更不可能科学地解决政治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
政治学对政治社会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缺乏解释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理论创新。
在这一点上,任何科学都是相同的。
当代中国经济学如果抱守计划经济理论,不进行理论创新,不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它就不可能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问题。
政治学本来就是有时代特征的,有不同阶级属性。
不同时代的政治学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中心内容。
当前,中国转型期政治就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同时,也只有通过研究转型期政治,科学地回答政治生活中的间题,并由此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才可能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
这也是中国政治学走向科学发展
的必由之路。
政治学研究走向科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前人的经验,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学术研究规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新问题,避免在低水平上进行简单的重复,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尊重前人的成果是一致的。
实际上,当前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在学术界还是有不同见解的,在这方面,政治学也可以进行百家争鸣,在大的理论体系中可以有不同的学派、学说。
政治学不同于政治,一个政党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一致,但政治学在政治学说、政治理论上是可以百家争鸣的,是应该有不同学派的,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是受科学发展规律支配而发展的。
另外关于政治学科学化程度的更具体的观察,应当深入到政治学者对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的态度上。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区别,就是前者以定量研究为主,后者以定性研究为主;
前者以经验研究为主,后者以规范研究为主。
政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也应当以规范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
但政治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必须有适当比例的定量研究和经验研究。
这一点是人们从上个世纪后半叶美国政治学界的“行为主义政治学”与“后行为主义政治学”争论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毫不奇怪,中国政治学恢复和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知识背景,决定了定性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压倒性地位。
但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中国政治学的向前发展,经验研究和定量研究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在整个学科中量化研究和经验研究的比重在总体上不断增加,尤其在青年政治学者中,重视量化研究和经验研究的比例越来越高。
不过,这一方面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即基于科学方法的经验研究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在经验研究领域,科学方法也没有得以普遍应用。
政治学界最近的一项对过去近10年政治学文献的观察研究,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该项研究对1994年至2002年9年间由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转载的768篇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经验研究的比例已高达41.3%。
但在经验研究中,传统的定性文献分析仍占主导地位,比例高居56%,科学的样本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比例则相当低。
2、走向世界。
当代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不仅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应有的要求,而且政治学作为一个学科本来就是世界性的,尽管政治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国的政治学也都各自具有本国的特色。
但是,政治学并不排斥在各国之间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吸收别国有用的研究成果。
政治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早已表明,无论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学,还是东方国家的政治学,无不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创建的政治学理论体系中吸取养分。
例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这部古典巨著中关于政体的分类及其分类思想直到今天对东西方国家的政治学仍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都已把它作为研究政体形式的学术规范。
当然,东西方国家对政体形式的研究
和分类在价值理性上是有根本差异的,然而在工具理性上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纵观中国政治学发展史,政治学最早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近20年来政治学的恢复和重建事实上也引进了当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成果,如分析工具和政治学中的某些新的话语都来自西方政治学。
政治学走向世界,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一个国家在经济上闭关锁国,与世隔绝,必然停滞落后。
其实在政治和文化上道理也是一样的,政治上自我封闭和文化上与世隔绝同样也会造成停滞不前,落后守旧。
当然,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并不等于照搬西方,全盘西化。
如何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马克思已经做出了榜样。
列宁也曾精辟地说过,“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政治学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
在这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之所以能得出自己独特的结论,不仅在于马克思的天才,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他尊重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
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就要走向世界。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中国走出国门、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不抱守集权的计划经济,运用在西方发育和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的特色,是根本不同于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特色。
并且,可以断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特色。
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应该包括认识世界,研究世界政治中的现实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政治学“需要赶快补课”时,实际上就已经赋予中国政治学研究世界政治的历史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政治学不研究世界政治,不研究外国政治就不可能真正地为中国政治服务,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中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服务。
对复杂的世界政治和纷繁的外国政治的研究要摆脱就事论事的研究,政治学应该提供研究框架,发展面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其实在国际上政治学和世界政治研究本来就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世界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大家们首先都是政治学家。
中国把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分开来,是在中国没有政治学的情况下一种带有误解性的习惯分法,政治学本来就包括世界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学研究走向世界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的任务更重了。
当然,经济全球化问题可以像马克思那样用纯经济的观点来分析,也可以具体到用效益与成本的观点来把握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但是,从政治学来说,它首先应该运用政治学理论作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分析,也许人们最先可能想到的是国家主权问题,我们不能轻易听信随着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主权逐步淡化的说法,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的严肃的政治问题。
政治学应该进行历史的、现状的研究。
国家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
但是,今天国家主权的形式和概念确实与民族国家始初阶段有所不同,这些涉及各国利益的政治问题,是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应该研究的问题,不仅在中国要有政治学家的声音,而且在世界上也应该有中国政治学家的声音。
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和参与世界是一方面,还有同样重要的另一方面即应该把中国政治学推向世界,把研究中国政治和中国学者研究世界的成果推向世界。
中国政治学虽然起步要落后于西方政治学好多个世纪,甚至其间政治学发展路径曲折,环境恶劣,步履艰难,但是,中国从古到今的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哲学都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政治发展,都是很值得政治学进行研究并推向世界的。
其实这些方面已引起国外政治学家和汉学家们的注意,并且已有不少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出版。
中国政治学不能说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投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
在这方面,应该说,我们是大有作为的。
中国政治学应该对世界做出贡献。
中国政治学在发展,新世纪中国政治学应该走向科学,走向实际,走向世界,取得更大的发展。